禅修的重点,不在于是坐着,还是站着或走着,而在于心行的建立和改变。明确这个重心,才能完成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改变。 [原文]
佛教的善行是以慈悲为基础,只有建立于慈悲大爱的慈善,才不会有任何功利,也不会期待任何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慈善。 [原文]
只要对八步骤三种禅修运用到位,严格按照这套模式来学,观念和心态肯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智慧。与人的相处,对事的处理,也会越来越圆融。反之,如果没有正见指导,一味执著某种外在形式,往往会修得烦恼重重。 [原文]
济群笑着说:“我有我自己的解读——零是无限。关注一个人,关注十个人,都是有限的关注。零关注,是代表无限的关注,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注。 [原文]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戒律是正法住世的根本。真正能把这几项基础建设搞好,相信会对大众修学有所帮助。 [原文]
学习佛法,就是接受一种正确30 的认识,然后以此看待世界,处理问题,使我们的认识逐渐接近真相,而不是活在观念和情绪中。因为错误认识会不断制造烦恼,制造痛苦,而正确认识则会解除烦恼,开发智慧。 [原文]
生命就是一个产品。我们现有的是凡夫品质,而学佛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这个品质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也就是法门...... [原文]
也正是在弘法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楚作为一个出家人的使命。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佛法的需求日增,这种需求也在不断地推动我去努力。 [原文]
济群法师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解除生命的迷惑,走向觉醒和自由。 [原文]
佛教修行不仅要解决贪嗔痴产生的问题,还要解决贪嗔痴本身,进而开发生命内在的良性潜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圆满无暇的健康者。 [原文]
事实上,困惑正是找到希望的起点。因为有困惑,我们就会积极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在寻找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发现真理,最终走出困惑,走向光明。 [原文]
大乘佛教所说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慧的基础上。这种空性慧代表心灵内在的觉醒,也是生命本具的自我解除烦恼的能力,是佛菩萨所以能解脱自在的根本所在。 [原文]
慈善的本质是来自慈悲。只要立足于慈悲心来从事公益,不论我们有多少能力,也不论我们做些什么,或结果怎样,我们首先会成为这一行为的受益者。因为慈悲心的修行有助于人格健全,生命提升。 [原文]
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原文]
素食不仅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全球的环境保护,是一种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事实上,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更多有识之士的理性选择。 [原文]
佛教认为,善缘和恶缘是相对的。如果对善缘过于粘著,同样会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为任何关系都是无常的,即使能一以贯之地保持下去,死亡也会使之发生改变......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