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2015年11月2日,应温州佛教界的盛情相邀,济群法师莅临温州太平寺,参加该寺主办的“太平盛世,以戒为师——弘一大师诞辰135周年纪念大会”,并在“弘一大师复兴南山律学对当代佛教产生的影响及其贡献”的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原文]

  • 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财富积累已成为衡量成功的硬标准,而坐拥亿万的企业家们,更是人们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可很多人在拥有财富之时,却与幸福渐行渐远;在企业成功之际,却对人生感到迷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原文]

  • 2015年10月18日,济群法师为厦门南普陀寺第七届义工培训大会,作了题为《菩提心的修行》的开示。南普陀寺的两层斋堂内,座无虚席,四周还增设了不少座位。南普陀寺僧值、闽院副教务长照愿法师带领义工们恭迎法师升座说法。 [原文]

  • 10月17日至1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佛性研究——第五届国际佛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教界、学界的200名汉藏著名学者、高僧大德、青年学生与佛学爱好者出席了会议。济群法师应邀参加了17日上午的首场研讨,主题为“佛性及其呈现”。 [原文]

  • 就“开启‘互联网’+智慧的大时代”的主题,导师指出,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见识、胸怀和智慧。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意义。讲座中,导师对世界的起源、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世界的生成和演变、世界的原理、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人心与世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开示。 [原文]

  • “中秋是赏月的日子,月亮在佛教中代表清凉,与清凉相对的则是热恼。今天这个时代非常浮躁,人们内心有很多热恼,所以特别需要清凉!如何让内心远离热恼,清凉自在?禅的智慧,能令内心安静、清凉和喜悦。”济群法师开门见山,一语道破众生的困惑,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结。 [原文]

  • 许多人学佛多年,对修学基本理路仍混沌无知,要么盲修瞎炼,要么偏执一端,关键原因是什么?9月26日,济群法师应邀在厦门鸿山寺法堂作了题为《佛法修学要领》的讲座,就如何把握佛法修学的要领和方向为大众作了开示。 [原文]

  • 8月31日,应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宗性法师邀请,济群法师再次回到母校,为佛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从佛学院走向佛教界》的讲座。法师笑称,这是他的“致青春”。 [原文]

  • 8月29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所协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 [原文]

  • 8月8日清晨,漳州监狱的监区教学中心,讲座如期举行,主题是“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当教育科长请导师开讲时,会场掌声雷动。抑或是期许,抑或是信任,会场里掌声的热烈程度压倒了窗外的呼呼风声。 [原文]

  • 6月20日,适逢农历端午节。应江南古刹鸡鸣寺邀请,上济下群法师莅临南京,以《菩提心的修行》为题,为大众开示佛法修行的心要。 [原文]

  • 导师微笑着,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认真听取汇报。听到海沧沙龙点办得有声有色时,导师高兴地说,非常好。而后,导师就学员提出的几个问题作了开示。 [原文]

  • 座谈会上,我们有幸聆听了导师的清凉法语,关于人生,关于俗世烦恼,关于佛法修学。导师思维敏锐,用平易的语言一一化解了师兄们的疑惑。我们在收获法益的同时,也折服于导师的智慧。 [原文]

  • 导师说:“皈依三宝,意味着我们活在能摆脱迷惑烦恼的觉悟中,同时意味着我们要以三宝为归宿,为依赖,为榜样。学佛的真正目的,是向佛菩萨学习,成为一个没有迷惑、没有烦恼,充满无限智慧和慈悲的人。” [原文]

  • 学佛修行,就是帮助我们认清“我是谁”,这样才能明心见性。在此过程中,必须接受一种智慧的文化,帮助自己建立认识。如果仅仅靠小聪明,是不可能看清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原文]

  • 5月9日下午,应靖江市民宗局、靖江市佛教协会、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邀请,济群法师于靖江市政府会议厅,为大众作了“财富与人生”的主题讲座。 [原文]

  • 导师指出,在当今社会修行不易。很多人虽然皈依了,但像被扔到大海一样,没有一艘船可以引领他们走向彼岸。今天这个时代,人心混乱,诱惑众多,在家居士修行就像“火中开出莲花”,尤为不易。因此,在良好氛围和有效引导下修学难能可贵。 [原文]

  • 心是痛苦和快乐的根本,想要幸福,就要建设健康心灵。法师说,人既有“佛性”也有“魔性”,需要认识到,哪些是正向积极的心理,哪些是负面消极的心理。修行就是要我们解除贪嗔痴等负面心理,开发内在的大智慧和大慈悲。 [原文]

  • 什么是幸福?我们所追求的,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怎样才能获得一生的幸福?幸福取决于物质条件还是精神追求?……带着疑惑,大家静静聆听法师的智慧开示,不时陷入沉思。 [原文]

  • 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济群导师剖析了造成烦恼痛苦的原因,阐述了如何运用般若智慧摆脱烦恼痛苦的原理,令在场听众在品味茶香的同时,沐浴法喜。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