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忏悔品第六·之三
五、自性三身佛;六、无相颂;从《坛经》的见地来看,三身佛都是觉悟本体的不同作用,是一体无别的。一旦证得觉性,即能成就三身。 [原文]
【禅宗】 机缘品第七·之一
一、接引无尽藏尼,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二、接引法海,说即心是佛;《机缘品》介绍的,是六祖接引弟子的一些典型案例。 [原文]
【禅宗】 机缘品第七·之二
三、接引法达,说《法华经》开佛知见;诸佛世尊只是为了一件大事来到世间——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这个知见,就是《坛经》所说的菩提自性。 [原文]
【禅宗】 机缘品第七·之三
四、接引智通,说三身四智;五、接引智常,说不著有亦不住空;修行是一场没有目标的旅程,不要想着开悟,不要想着干什么,这些念头都是妄想,恰恰是我们不能开悟的原因。 [原文]
【禅宗】 机缘品第七·之四
六、接引志道,答生灭与寂灭;七、为行思印证,说圣谛亦不为;生的本身就是不生,刹那都没有生起的相。灭的实质也是不灭,刹那都没有灭失的相。 [原文]
【禅宗】 机缘品第七·之五
八、为怀让印证,说似一物即不中;九、为玄觉印证,体悟无生之旨 [原文]
【禅宗】 机缘品第七·之六
十、接引智隍,开示禅定的修行;十一、一僧问法;十二、方辩塑像因缘;十三、一僧举卧轮偈 [原文]
【禅宗】 顿渐品第八 ·之一
一、接引志诚,开示戒定慧;顿教是从真心契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渐教则是从妄心着手,渐次深入,从认识妄心到解除妄心,乃至最终开悟。 [原文]
【禅宗】 顿渐品第八·之二
二、接引志彻,开示佛性义;三、接引神会,说见不见义 [原文]
【禅宗】 宣诏品第九
一、驰诏迎请;二、中宗赐衣钵;《宣诏品》主要介绍朝廷对六祖的护持,以及六祖对传诏使臣的开示。 [原文]
【禅宗】 付嘱品第十·之一
一、传授说法的方便;说一切法,都不能偏离觉悟本体。不论对方的起点在哪里,导归的终点是一个,那就是体认觉性,切勿离开这一根本。 [原文]
【禅宗】 付嘱品第十·之二
二、付嘱正法流传;三、叶落归根 [原文]
【禅宗】 付嘱品第十·之三
四、辞别嘱咐;五、入灭;结束语;《六祖坛经》是禅宗的重要典籍,正因为有了六祖和《坛经》,才有了影响整个汉传佛教的禅宗时代。可以说,它是汉传佛教本土化的巅峰之作。 [原文]
【禅宗】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想、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时时保持智慧的朗照。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原文]
【禅宗】 从《宗门十规论》到《宗镜录》引发的思考
在禅宗发展过程中,有偏于自了的倾向。更多是强调个人解脱,缺乏积极利他的大乘菩萨道精神。所以,要强化信仰的基础,僧格的养成,以及大乘的菩提心的建设。有了这样一些基础,再来修习禅宗,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原文]
【般若】 《心经》的禅观
我们平时对《心经》的学习,多半停留在念诵,或是理论的了解,很少想到它和禅修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学佛的核心目标是解脱,其关键在于体认空性,而《心经》的禅观正是引导我们直接契入空性的手段。 [原文]
【般若】 《心经》的禅观·中
怎么获得自在?《心经》用了一个字——观,要通过智慧观照。般若智慧有三种,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首先是文字般若,凡能引导我们开启般若智慧的经典和教言,都可称为文字般若。 [原文]
【般若】 《心经》的禅观·下
《心经》虽然篇幅很短,但文约义丰,蕴含的智慧极为丰富,是证悟空性的利器。所以对本经的学习不只是念一念,而要依此获得般若中观的见地,进而以这一见地指导禅修,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乃至一切法的空性本质。 [原文]
【般若】 超越“二”的智慧
在一万多卷汉传佛经中,《金刚经》是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一。即使不是佛教徒,即使从未读过佛经,也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缘听过这个经名,或听过其中某个偈颂、某句经文。其普及程度,惟有同属般若系经典的《心经》可相提并论。 [原文]
【般若】 般若经典概说
【之一】在汉传佛教中,般若系经典是份量最大且品类最多的,如《心经》《金刚经》《摩诃般若》《放光般若》等。而对《般若经》的翻译,几乎贯穿了整个佛经翻译史。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