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本书根据作者几十年来演讲、采访的录音,以及平时思考后写下的文字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佛教中的意义。 [原文]

  • 本书是著名学者周国平与济群法师的一系列深度对谈。两人从各自专研的领域出发,围绕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人生的苦与乐、觉醒与解脱、无常与永恒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 [原文]

  • 《安心》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原文]

  • 《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原文]

  • 《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原文]

  • 《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原文]

  • 《云水禅心》从近千条微博中精选200余条心灵语录,经由分类整理、翻译成英文,以双语形式出版。精心编排的“艺术笔记本”的形式,更方便读者随身携带,时刻警醒自身言行并记录参悟文字。 [原文]

  • 《在浮世》选自济群法师博客“人生智慧”栏目,立足于社会人生,对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以佛法智慧加以引导,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身心,审视周围的世界,帮助人们抉择,孰是孰非,何去何从。不论您是否信佛,只要愿意聆听,愿意思考,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原文]

  • 《在岸边》选自济群法师博客“认识佛法”专栏。学佛的终极目标,是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从生死此岸抵达涅槃彼岸,但因为历史、教育等种种原因,人们对佛教有着诸多的误解和怀疑。对于这些在岸边徘徊观望的人们,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可以帮助您重新认识佛教,认识佛法僧三宝。 [原文]

  • 《在路上》选自济群法师博客“修学理路”专栏。学佛路上,有荆棘,有迷雾,有陷阱,有障碍,怎样才能在上下求索的漫漫旅途中顺利前行?需要向导,也需要灯塔。本书收录的内容特别针对已经走上修学之路的读者,涵盖戒定慧三学,可以帮助学人认清学佛的目标和步骤。 [原文]

  • 《在此刻》选自济群法师博客“我来问道”专栏,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其中,有些出自法师在各地讲座时的现场问答,有些出自教内外媒体的专访。从内容来看,兼有以上三本所涉及的范围,但因为是针对具体问题而作的回答,别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之感。 [原文]

  • 处事篇: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人篇:分享、包容、结缘、解脱。 [原文]

  • 在大乘佛法中,菩提心与空性见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在究竟意义上,空性与悲心原本是不二的,既无菩提心之外的空性见,亦无空性见之外的菩提心。 [原文]

  • 本书所以起名《认识与存在》,是因为《唯识三十论》 正是解决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个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 独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部分,用大量篇幅,重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 [原文]

  • 我们对任何 一个宗派的学习,首先必须通过闻思获得中道见。拥有正见之后,才有能力去判断正与邪,才有能力去解读一切经教,才懂得如何着手修行,也才有能力认识人生。 拥有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学佛要摆脱的是什么,要通达的又是什么。如果没有闻思的中道见作为修行指导,所谓修行无异是盲目的,结果难以想象。 [原文]

  • 自宗教政策落实以来,成绩虽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也在逐渐浮出水面,如大众修学无序、僧团管理混乱、弘法布教薄弱等等。若缺乏有效引导和整改力度,这些问题,将随着佛教的发展日益扩大。所以,在表面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反思,考量当今教界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原文]

  •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利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原文]

  • 如果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此外,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而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原文]

  • 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死是一期生命的开始和终结。但人生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学佛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工程。学佛的过程,是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的过程,是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是从认识生命到彻底改善生命的过程。 [原文]

  • 我们的需求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就会永无止境。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