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2005年夏,济群法师应邀参加“五台山清凉之旅夏令营”活动。除专题讲座外,主办方专门安排半天时间,请法师为营员答疑解惑。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原文]

  • 2004年5月1-4日,济群法师在苏州定慧寺为信众开讲《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每天讲座结束,又现场为信众解答听讲及日常修学的各种问题。 [原文]

  • 2002年11月,济群法师应邀为南大历史系几十位博士及硕士作了题为《佛教与中国传统》的讲座,并在讲座结束后与在场师生交流、答疑。 [原文]

  • 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俗中,4月1日被视为愚人节,大家在这一天经常互开玩笑或互相捉弄,近年来不少中国老百姓也受到这种风俗的影响。以一位佛教法师的眼光看来,这个节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原文]

  • 执著就是苦因。真正能够伤害你的,正是这个执著,而不是其他人,其他事,那些不过是助缘而已。 [原文]

  • 了解佛法五大核心要素,即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就不会在众说纷纭中不知所措了。 [原文]

  • 平静接纳现有的一切,客观审视想要的一切,然后用智慧和慈悲去处理。 [原文]

  • “盂兰”是倒悬的意思,指深陷痛苦的状态,“盂兰盆”就是解救倒悬,使之脱离痛苦。在这一天,通过供僧、诵经等善行,可以超度以往的祖先,同时也让现世父母平安幸福。 [原文]

  • 佛教所说的感恩,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社会、大众、自然,所以要心怀感恩地面对一切。 [原文]

  • 寺院具有教育的职能,是僧伽接受教育的学校。出家人从五湖四海和社会各个行业走到这里,是为了学习解脱烦恼的智慧,实践出离轮回的目标,造就佛菩萨那样的悲智品质。作为寺院,有责任为僧伽提供完整的修学引导。所以,每个寺院应有各自尊崇的宗派或擅长的修学法门,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这一职责,否则是没有资格“挂牌”的。 [原文]

  • 出家之前,我们早已形成以凡夫心为基础的人格。这种人格是由长期以来的世俗观念、世俗行为和世俗威仪造就而成,同时,我们又在时时强化这种业已形成的行为模式,包括做什么、不做什么,似乎都有相对固定的习惯。所以说,我们首先是一个俗人。不要以为一出家就能脱胎换骨,就能发生质的改变。成长为一个合格僧伽,必须经过戒定慧的全面熏修, [原文]

  • 任何一种戒律,都有相应的发心基础。如声闻戒,是依出离心而建立。惟有以出离心持戒,才会导向解脱。否则的话,无论持五戒、八戒,还是沙弥戒、比丘戒,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无法成为解脱之因。菩萨戒,则是依菩提心而建立。这就必须发菩提心或受菩提心戒,在此过程中强化菩提心的愿望。 [原文]

  • 头陀行是佛陀最初为弟子们制定的生活规范。僧团成立之始,五比丘向佛陀提出:我们应穿何衣?吃何食?住何处?患病如何医治?当时佛陀的回答是:应着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患病则食腐烂药。这些生活方式又称“行四依”。 [原文]

  • 宝玩异论戒、不信深法戒、爱恚赞毁戒、憍慢不听正法戒、轻毁法师戒、不为助伴戒、不往事病戒、不为宣说戒、有恩不报戒、患难不慰戒、希求不给戒、摄众不施戒、不随心转戒、不随喜赞扬戒、不随行威折戒、不随现神力折摄戒 [原文]

  • 10、味邪命法戒、掉动嬉戏戒、倒说菩萨法戒、不护雪讥谤戒、不行楚罚戒、嗔打报复戒、不如法悔谢戒、不受忏谢戒、怀忿不舍戒、染心御众戒、非时睡眠戒、虚谈弃时戒、懈慢不求禅法戒、不除五盖定障戒、贪味静虑戒、立论不许学小戒、弃大向小戒、舍内学外戒 [原文]

  • “瑜伽菩萨戒”之四重:自赞毁他戒、悭不惠施戒、不受悔戒、说相似法戒。四十三轻:不供养三宝戒、贪名利戒、不敬有德同法戒、不应供受戒、不受重宝施戒、不施其法戒、不教悔罪戒、遮罪共不共戒、性罪一向不共戒。 [原文]

  • 作为出家人,首先要如法受戒,确定自己在佛教中的身份。然后要了解开遮持犯,知道如何才能如法的持戒,避免犯戒。最后还需要知道舍戒的程序,如果对三宝已经失去信心,或者烦恼太重实在没有能力持戒的情况下,应该舍戒。切莫带戒犯重。 [原文]

  • 持戒可以使我们远离五欲尘劳,远离烦恼杂染,使内心保有宁静;持戒还可以使我们远离人我事非,远离各种恶业,使行为如法如律;持戒又可以净化僧团整体素质,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尊严;持戒更可以保障僧团内部团结,使每个僧人都能安心办道。 [原文]

  • 律中关于僧尼日常行事的规定还有很多,此处仅就读律所得简单作些介绍。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之分,比丘的250条戒或比丘尼的348条戒只是止持部分。我们要全面认识戒律,不仅要学习止持部分,也要学习作持部分,才能彻底明了僧伽的行事规范。 [原文]

  • 如果多一人遵行五戒,社会就减少一分危机,增加一分安全。由别解脱戒建立起来的僧团,则具有教化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而菩萨道行者所遵循的菩萨戒,更是以六度四摄等利他行,积极贯彻大慈大悲的菩萨道精神。如果人人能够奉行五戒乃至菩萨戒,人间便是和乐的净土。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