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 受持菩提心;一、前 行,(一)积聚资粮,1. 随喜功德,(1)随喜下士离苦得安乐 、(2)随喜中士断惑入涅槃 、(3)随喜上士发心成正觉,2. 请转-法-轮,3. 请佛住世,4. 悉皆回向,(1)总回向、(2)别回向,(二)升华自心,1. 尽舍身、财、善根 [原文]
2. 愿成他利之因,3. 愿成所求之因;二、正发菩提心;三、结赞菩提心,(一)思维喜获菩提心,(二)思菩提心能利他,1. 能除苦果、2. 能灭苦因、3. 能成利乐,(三)请他随喜 [原文]
第四品 不放逸;一、略说不放逸;二、广说不放逸,(一)慎持菩提心,1. 不应舍菩提心之因,2. 舍菩提心过患,(1)堕恶趣、(2)损他利、(3)迟登地,(二)慎守学处,1. 慎防罪恶,(1)放逸定堕恶趣、(2)放逸佛不能度、(3)放逸易失暇满、(4)暇满失已难再得、(5)暇满难得之理 [原文]
2. 认真修善,(1)不修善实愚、(2)临终起忧苦、(3)后世更受报 ,3. 尽力断烦恼,(1)思烦恼过患、(2)不应忍烦恼 [原文]
(3)发奋灭烦恼、(4)惑去不复返,三、结 劝 [原文]
第五品 · 护正知;一、守护学处之要——护心;(一)护心则能护一切 ,1. 总说须护心、2. 纵心过患、3. 护心功德,(二)护心则护一切之理,1. 过患依心、2. 六度依心、(1)布施依心(2)净戒依心 (3)安忍依心 [原文]
(4)精进依心 (5)静虑依心(6)智慧依心;(三)应勤护心,1. 略说,2. 广说,(1)护心方式(2)护心原因(3)护心至上;二、护心方便——正知正念 ;(一)略说;(二)广说,1. 无正知过患,(1)办事力弱(2)记忆衰退(3)戒律不净(4)毁坏宿善(5)妨碍上达 [原文]
2. 护正知方便——护念,(1)生正念之法(2)由正念生正知 ;三、以正念正知护心,(一)学律仪戒,1. 清净三门,(1)观察身口(2)观察心行(3)说明开遮,2. 守护令不退 (1)莫令心散(2)弃无义行 [原文]
(3)细察动机 [原文]
(二)学摄善法戒,1. 断不学戒之因——贪身,(1)不应贪身之喻(2)观身不净(3)思身无精妙(4)不应贪身之因(5)应令身修善,2. 应善巧修善(1)举止应安详 · 337 (2)随喜他人善 · [原文]
(3)应巧学众善;(三)学饶益有情戒,1. 应勤利他,2. 利他方式(1)以财物饶益 [原文]
(2)以佛法饶益 (3)以威仪饶益,(四)结语 [原文]
四、圆满学处之余要;(一)广说,1. 净化学处之因,2. 应学之范畴,3. 修学之原则; (二)结义 [原文]
第六品 · 安忍;一、思维嗔过及忍德,(一)隐含之过患,(二)现见之过患,1. 令心离安乐 、2. 能坏亲友情、3. 总结嗔过患,(三)思维安忍功德;二、修习安忍之法,(一)生嗔之因,(二)劝息嗔因,(三)除嗔方法 [原文]
(四)细究嗔因全力断,1. 嗔境差别,2. 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1)修安受苦忍、(2)修谛察法忍 [原文]
(3)修耐怨害忍 [原文]
(4)应忍讥毁之苦 [原文]
3. 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嗔,(1)谛察法忍、(2)思忍利益,4. 消除因敌获善而生之嗔,(1)应喜敌受赞、(2)应喜敌获乐 [原文]
(3)应喜敌获利,5. 嗔敌徒自害,6. 应忍己利受损,(1)不应因世法受损而生嗔 [原文]
(2)不应因修德受损而生嗔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