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在堪培拉多元文化中心开讲“人心、人性与人生”
图文 | 德心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断颠覆着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而当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探索,却发现了更为巨大的未知。物质,暗物质;能量,暗能量……相比无尽的未知,再多的认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难道,这注定是一场难以穷尽的、以有涯随无涯的追逐?
佛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心生则种种法生。外在的一切,从宏观到微观,都是心的显现。世界再大,你所感知的,和你有关的,也只是你的世界。所以,最需要认识的不是其他,而是我们的心。
那么,这个无形、无相而又无限的心,到底是怎样的?认识心性究竟有多重要?
2018年1月8日晚7点,济群法师应邀在堪培拉多元文化中心开讲“人心、人性与人生”,从五个方面条分缕析,对认识心性的作用,心性和人生的关系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讲座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宋立刚教授主持。
一、解密自我
认识心性,可以回答“我是谁”。
我是谁?似乎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事实上,这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果不知道答案,将由此派生一系列误解。讲座开始,济群法师从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说起,阐明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世界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法师告诉大家,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无明。因为看不清,人们对自我和世界有了一系列的错误设定。其中,对“我”的误解,是所有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佛法所说的无我,正是让我们舍弃这些误解,明心见性。禅宗的参话头,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参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都是引导我们一路溯源、找回自己的手段。
只有知道“我是谁”,才有安身立命之本。否则,我们何以自处?何以处世?开场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将听众带入对生命的追问中。
二、解密世界
认识心性,可以了解世界真相。
关于这个问题,济群法师从西方哲学、科学的认识视角切入。从唯心、唯物,从原子论、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刷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量子力学发现,事物的显现离不开观察者的参与。
这正是佛法所说的,你的认识,离不开你的认识能力。“这个认识能力,正是心的作用。如果认识不到心性,对世界的认识,必然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
西方的哲学、科学重视理性,其实,佛教同样重视理性的作用。法师告诉大家:佛教之所以重视人的身份,就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可以通过思考树立正见,闻法修行。
但佛教更指出了理性的局限,因为这是在以有限认识无限。如何解决这一局限?向外追逐是没有出路的,必须通过止观禅修获得观照力,开发根本智,才能超越理性。“成就这样的智慧,不仅可以认识自我,还能认识世界。因为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二者是一体的。”
“所以佛教常常提醒大家,莫向外求。”这四个字,既是安心之本,也是认识世界之道。
三、解密生死
认识心性,可以解答生死轮回的问题。
死亡焦虑是人类从古至今都难以摆脱的。通常,人们往往因为恐惧而不愿面对,或以“未知生,焉知死”为由,不了了之。但回避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人在死亡降临时无所适从,在惊慌、痛苦、抱憾中无奈离去。
有生,必有死,任何生命都无法幸免。所以,生死是一切宗教的重要课题。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法师告诉大家:生命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系统。作为物质系统的色身是短暂的,而精神系统是贯穿整个轮回的。在这些生灭现象的背后,还有不生不灭的层面。那就是空性,是心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体认到这个层面,就会知道,今生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浪花有生有灭,而大海是如如不动的。古代很多高僧,坐脱立亡,来去自如,并不是神话,而是对心性的证悟,对死亡的超越。
“当你立足于浪花,浪花就是一切。而当你立足于大海,就不会在乎浪花的生灭。”当我们不再恐惧生死,还有什么可恐惧的?还有什么不得解脱的?
四、找到意义
认识心性,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
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离不开对成功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成功,无非是功成名就,美满幸福。济群法师在面向企业界弘法的过程中看到,这些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有着同样的迷惑、痛苦和烦恼。可见,这些所谓的“成功”并不是让人安然的无悔追求。
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人生。虽然比世俗标准有了很大提升,但依然是不究竟的。功和言自不必说,即使是德,如果不是建立在心性层面,也不过是人天乘的德行而已,是无法让人解脱的。
佛教立足于心性,看到了现实人生的虚妄。因为我们的生命底色就是无明,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成功,也是虚妄而短暂的。不论眼前看起来多么光鲜,只要还有迷惑和烦恼,都与痛苦相随。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
“但这种苦是针对凡夫生命而言,因为心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快乐的源头。”话锋一转,法师指出了人生的意义所在:一旦体认真心,开启觉性,于人于己都有无尽的利益。就像佛菩萨那样,用心灯照亮黑暗世间,照亮无量众生。
五、成贤成圣
认识心性,可以成贤成圣。
人有多面性。儒家说,人可以为尧舜,亦可为禽兽;西方宗教说,人有神性,也有兽性;佛教认为,人有佛性,还有魔性。何去何从?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存在。尤其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已经有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破坏力。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智,世界将变得危机四伏。
怎样才能断恶修善?佛教自古就被称为心学,不仅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指南,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这种古老智慧正如一股清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从中受益。
法师提醒大家,佛教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在觉性,成就无限的智慧和慈悲。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典籍,都是引导我们认识这一点。而所有法门,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修行方法。最终目标就是明心见性,成为佛菩萨那样的圣者。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出路所在。
一个半小时的开示后,法师就听众的提问作了解答,担任主持的宋教授,也不时读诵一段法师的著述作为补充。默契的互动,为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会场上,人们意犹未尽地交流着。是啊,认识心性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上下求索。
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佛教正以其深广的智慧,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角。曾经,人们以为世界是平的;后来,人们发现世界是圆的;现在,人们又说“世界是平的”。
从佛法的角度,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正如法师所说:有健康的心,才有健康的世界;有和谐的心,才有和谐的世界;有宁静的心,才有宁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