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三、观察修与安住修
很多学佛人对禅修有一份向往,觉得三级修学没有禅修,总想去哪里体验一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禅修有一定的误解,觉得只有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对于这个观点,禅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作了批判。《六祖坛经》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身体不过是个皮囊而已,怎么可以根据它是坐着还是躺着来判断是非功过呢?关于此,禅宗还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当年,马祖道一精进禅坐,南岳怀让看出他是个堪当大任的法器,就想度一度他。于是,怀让禅师取了一块砖在他身边磨。马祖被吵得不行,就问:你磨砖干啥?怀让说:我想把它磨成镜子。马祖奇道:磨砖岂能做镜?怀让反问:如果磨砖不能做镜,坐禅岂能成佛?怀让接着举例说:就像牛车不动的时候,应该打车还是打牛?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用心,贯穿在一切时,一切处,包括行住坐卧,乃至吃喝拉撒。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很多人不懂得怎么在心地下功夫,既不学习教理,也不改变观念,调整心行,只是浑浑沌沌地坐在那里,以为这才是禅修的唯一方式。其实,是对禅修的误解。
话说回来,既然躺着、走着都可以修行,盘腿坐着自然也可以是修行。事实上,这也是常规的禅修方式。但我们要知道,坐在那里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禅修并不是让身体保持某种姿势就行了,关键在于用心,而不是形式。正因为如此,禅宗修行历来都不拘一格,但用心却绵绵密密,绝不空过。
佛教中,关于禅修的方法很多。比如止观,是通过培养定力来获得观智;内观,是通过培养觉知来获得观照力;观想,则是通过想象来调整心行。三级修学比较重视观察修,这也是《略 论》倡导的修学方式。通过听闻法义,运用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因为说法是佛陀一生教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佛陀言教,也是他老人家为我们施设的常规修学途径。
1.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学佛是要开智慧,见真理,而智慧和人的理性有关。为什么说人是万物之灵?为什么人类会有五千年文明?为什么诸佛世尊出自人间,而不以其他身份成佛?都是因为人有理性。人类要离苦得乐,就会不断探索生命。在探索过程中,去认识生命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同时,通过思考对已有认识进行审视,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变,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这种理性的形成,包括生活方式的文明与否,又和我们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关。我们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建立什么样的理性,成为什么样的人。古往今来的罪犯乃至暴君,也是因为接受不良文化,形成错误观念,才会导致种种不良行为,从而危害自己,危害社会。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接受到觉醒的文化,智慧的文化。否则,将永远看不清世界真相,找不到生命出路。我是谁?生命的意义在哪里?靠我们自己去想,是想不出来的。虽然路就在那里,过去也有古佛走过,但除了慧根极利的独觉,凡夫是没有能力找到这条道路的。
古往今来,不少哲学家和艺术家在功成名就后走上了绝路。他们并不是为生计所迫,也不是受到什么打击,而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世间很多人,为了事业、财富、家庭就可以忙碌一生,乐此不疲,但总有一些人不能满足于此。当他们真正开始探索人生时,才会发现,这是一条迷雾重重、崎岖坎坷的道路,需要勇猛精进,更需要智慧抉择。
佛陀不但找到了这条道路,还为我们施设种种教法,苦口婆心地引领我们。尽管有了这么多方便,也尽管我们有幸得人身,闻佛法,但佛法浩瀚,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上下求索,不得要领。有鉴于此,我们特别根据现代人的特点,安立三级修学模式,只要“真诚、认真、老实”地遵循这一次第,下多少工夫,就能有多少受益。
2.观察修的教理依据
闻思修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次第。其中的思,就是如理思维。这个“如理”非常重要。凡夫也总在思维,可那是虚妄分别,是胡思乱想,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想出种种烦恼。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这个。所以说,理性本身是双刃剑,必须合理运用,才能令我们破迷开悟。否则,只会迷上加迷。
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法行中,如理作意也是关键所在。从亲近善知识到听闻正法,是在接受智慧的传承。在此基础上,通过如理作意,知道佛法究竟告诉我们些什么,才能法随法行,走向觉醒。
而在八正道中,首先是正见,其次是正思维。我们接受了佛法正见,就要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而不是一味随着妄念跑。唯识也讲到,由四种寻思(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才能引发四种如实智。
可见,如理思维对学佛非常重要。《略 论》倡导观察修,正是基于这些常规修行路线提出的,并非独辟蹊径。忽略这个关键,就会走上歧途而不自知。长期以来,为什么佛法修学存在这么多问题?有人谈玄说妙,徒逞口舌之利;有人盲修瞎炼,只做表面功夫。佛法本身是深奥的智慧,但现在的教界越来越没文化了。学禅的不要看经教,说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念佛的也不要看经教,说是“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而不学经教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我们无法传承佛陀的言教,无法传承这种智慧的认识。
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在众多经论基础上浓缩的修行手段,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现形式。在这些方法背后,还有完整的理论和修证体系。如果把理论去掉,把知见和用心方法去掉,最后剩下一个话头,一句佛号,就像内容去掉后剩下的标签,被完全架空了,力量从何而来?
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正见。很多宗教也有戒律,也有禅修,在这两方面,佛教和其他宗教是共通的。尤其是和印度本土宗教,连概念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涅槃、解脱、业力和轮回等术语,在印度其他宗教早已有之。为什么只有佛法能将人导向解脱?正是因为知见不同,对这些概念的剖析和解读不同,由此发展的修行原理也不同。这才是佛法真正的不共所在。
当然,理性是不能直接抵达真理的,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方向,接近真理。只有最后进入空性的禅修时,才要放下分别,开启无分别的智慧。在此之前,如理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
3.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
其实对凡夫来说,观察修和安住修并不陌生。因为凡夫心也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做观察修和安住修。比如我们喜欢一样东西,就会反复想着它的好处,想着一定要把它占为己有,这就是观察修。最后使这个念头变得极其强烈,在内心久久不去,甚至强烈到只剩下这个念头,这就是安住修。比如有些人自视甚高,感觉良好,也是来自观察修。因为他总想着自己的长处,越想越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别人都不如他,最后生起极大慢心,并沉浸在这一感觉中,处处透着优越感。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其实就是自己修出来的。
总之,观察修就是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各种角度的反复思考,形成相应心念,并使这种心念增长广大。无始以来,凡夫在无明和我法二执的认知基础上,思维种种问题,形成现有的凡夫人格。所以,这种修行方法很适合凡夫。我们曾经因为错误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带来烦恼,流转生死。现在还是依照这个心行运作规律,只是调整方向,通过对佛法的思维获得正见,以此认识问题,改变心行,这样就能解除烦恼,出离生死。
改变心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摆脱导向轮回的负面心理,一方面是建立与解脱相应的正向心理。这不是玄谈,完全可以在修学过程中不断实证。只要“真诚、认真、老实”地按照八步骤,尤其是第三、第四步,从理解法义到建立观念,再以这些观念思考人生,心态必然会发生改变。
4.观察修在《略 论》中的运用
整个《略 论》所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修心次第。这个过程围绕“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展开,包含道前基础的依止善知识、暇满义大,下士道的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再到中士道的出离心,上士道的菩提心和菩萨行。每个环节都在帮助我们消除错误观念,建立正确认识,即观念的修行。再通过对这种认识的观修,摆脱凡夫心,建立走向觉醒的心,即心态的修行。
这个过程需要一步步地落实。比如听闻轨则,如果不能离三种过,具六种想,就不能成为法器,不能让纯净的佛法进入心相续中,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同样,没有“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就谈不上“理解、接受、运用”,更谈不上“观念、心态、品质”的改善。
此外,下士道的重点是建立对三宝的信心,生起皈依之心,并深信业果;中士道的重点是深刻意识到轮回的痛苦本质,生起出离心;上士道的重点是通过修习七因果和自他相换,认识到菩提心的功德,发菩提心,修空性见。其中的每个过程和环节,都贯穿着相应的观察修和安住修。
在《二十一禅修手册》中,把《略 论》的重要环节都形成禅修内容。观察修部分,是把《略 论》的相关内容,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总结。就像我们修习皈依仪轨时,要思维暇满义大、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等,由此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此处的关键,不是念诵相关文字,而是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思维,发自内心地觉得:三宝对自己无比重要,是人生唯一的依怙和归宿。当我们生起强烈的皈依之心,再来念诵三皈依,才能具足力量。进而安住于三宝功德,与三宝心心相印。
除了皈依,我们对每一法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修和安住修。依止善知识如此,发出离心、菩提心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观察修和安住修,我们对这些法的学习,往往会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落实到心行,和人生发生连接。那样的话,我们所学到的法,就只是人生的包装,不会成为人生的内容。
四、八步骤三种禅修
禅修的重点,不在于是坐着,还是站着或走着,而在于心行的建立和改变。明确这个重心,才能完成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改变。
在三级修学的设置中,完成这个目标的方式,包括自己的阅读和观听,也包括小组共修和班级共修。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话,和世间人读书有什么不同?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于,有没有运用八步骤。如果没有运用八步骤,就是在学文化,学知识,学理论。即使所学的是佛法,但因为没有经过八步骤进行转化,也算不上修行。反之,如果运用八步骤在修学,不管是自己思维法义,还是在参加共修,都属于禅修的范畴。
因为禅修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佛法智慧转化成你的认识和观念。这不是必须坐在那里、闭着眼睛才能完成,可以在看书时完成,也可以在小组和班级共修中完成。所以,关键是要了解到禅修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的重点在打车还是打牛。如果抓不住重点,哪怕把车打得散架了,牛还是原地不动。一旦把佛法智慧真正变成自身的观念和心态,随时随地都能洒脱自在,了无牵挂。正如禅宗所说的那样:“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对于法的落实,则在八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禅修,即观念的禅修、心态的禅修和生命品质的禅修。
1.观念的禅修
第一步到第四步,是观念的禅修。通过阅读、观听、使用辅助教材,准确理解法义。进一步,学会用这种法义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并通过现实中的对照和检验,知道佛陀告诉我们的一切真实不虚。从而摆脱错误,建立正见。具备正见之后,以此断除烦恼,导向解脱。
所有课程的安排,都是在帮助我们建立相关正见。比如同喜班部分,是从佛教的角度看待信仰、财富、环保、世界等种种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设置?因为在我们的烦恼中,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感情,有的来自事业,有的来自人际关系,总之,每种烦恼都有一个归属。那么,它的最终归属在哪里?为什么这些事让我们产生烦恼?就是因为无明,因为用错误观念看问题。换言之,这是由错误的观察修和安住修所造成。
正因为烦恼是由错误观念造成的,所以,解脱必须建立在正见基础上。首先就要了解,佛法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阅读和观听会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是经不起推敲的,原来事物还有我们从未涉猎的另一个角度,原来真相并不是人云亦云的那一个,而是要通过观察、思维和实证才能找到的。
我们对每一课、每本书的学习,都是在传承一种智慧的认识,这就必须准确、完整、透彻地理解其中内容。建立正确认识后,还要持久、稳定地安住其中,以此替代原有的错误观念。一旦正确观念淡化了,就要重新认识,重新思考,让正见再次清晰起来,成为内心的主导力量。
2.心态的禅修
第五步到第六步,是心态的禅修。建立正见后,我们要以此处理问题,指导人生。从运用正确观念到建立良性心态,这个过程离不开观察修。当我们真正能以智慧观察世间和人生时,烦恼就不起现行了。然后就要安住在智慧观照中,保有内在的清净和慈悲,并使这一状态不断延长。
当这个状态模糊了,难以为继了,就要继续观察,去念死无常,念轮回苦,或忆念三宝功德。总之,针对当前存在的困扰,对相关法义进行思考,将心重新调整到位。
所以,观察修和安住修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要经过十次、百次,甚至千万次的重复。这个过程需要轮番修。一方面是用正见对治妄念,一方面是用正向心态对治负面心态。当心能够安住在正见和正向心态中,就持续、稳定地保持这一状态,不再观察。否则,反而会使心趋于掉举。
3.生命品质的禅修
第七和第八步,是生命品质的禅修。无明迷惑造就了凡夫的生命品质,我们希望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就要不断发展与觉性相应的心理,强化与解脱相应的心理,并使这些心理稳定下来,占据主导,最终才能转变现有的生命品质。
在此过程中,需要让心长时间地安住于正向心态。一旦偏离,就要通过观修把它调动起来,进而安住其中。这个过程也需要轮番进行,通过重复正确,造就全新的生命品质。
八步骤三种禅修的要点,观念的禅修是修正观念,心态的禅修是调整心态,生命品质的禅修是改变生命品质。也就是通过对法义的理解,建立正确观念;通过运用正确观念,建立正向心态;通过重复正向心态,造就高尚的生命品质。这是一个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过程。
五、座上修和座下修
在三级修学中,虽然把《略 论》作为重点,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门课程,不是全部。包括对观察修、安住修和座上修、座下修的定义,也和《略 论》有不同侧重。
比如《略 论》说到观察修和安住修,我们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步骤三种禅修。在《略 论》的略示修法部分,将每个法的修行分为加行、正行、结行和未修中间四部分。其中,加行、正行和结行属于座上修行,未修中间属于座下修行。在《二十一禅修手册——略 论实修手册》中,还对各项内容形成了相关仪轨。
在这些仪轨中,每项修行前都有皈依和发心,接着是对于某一法进行观察修和安住修。比如怎样对依止善知识进行观察修和安住修,怎样对念死无常进行观察修和安住修,最后是回向。也就是说,主要是在座上进行观修。
三级修学特别针对在家居士而施设,考虑到初学者往往还不习惯坐在那里观修,要不就昏沉瞌睡,要不就胡思乱想,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将座上修行贯穿到自修和共修中。也就是说,只要运用八步骤来修学,不论自修还是共修,都属于座上修的范畴。
因为禅修的重点是改变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形式只是辅助。从具体实践来看,如果我们真正运用八步骤去自修共修,修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观念有了改变,进一步,就是把这些观念带到生活中,使心态得到调整。这种座下的修行,既是对座上修的落实,也是对它的检验和巩固。假以时日,必然会导向生命品质的改变。
所以,只要对八步骤三种禅修运用到位,严格按照这套模式来学,观念和心态肯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智慧。与人的相处,对事的处理,也会越来越圆融。反之,如果没有正见指导,一味执著某种外在形式,往往会修得烦恼重重。为什么很多人学佛学得怪怪的,和大家格格不入?就是因为他的修学不是立足于智慧,而是执著于某种形式,这就很容易和生活脱节,和他人对立。
总之,八步骤三种禅修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落实三级修学的关键。希望大家结合自身修学,对如何运用这套方法进行深入交流,把它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