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心灯照大千
济群法师
从三级修学来说,传灯是一个重要项目,可以说,是三级修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三级修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点灯和传灯服务的。
其中,三级修学属于点灯的过程。通过闻思修,驱除无明,点亮心灯。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发现一切众生都有觉悟本性,都有自救能力。所以,这盏灯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心中,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觉性。这一发现,给世间带来了光明,给众生带来了希望。
佛陀成道后说法四十五年,广转-法-轮,殷勤度化,就是为了将这盏智慧之灯传递下去,照亮世间,唤醒众生。可以说,佛陀就是娑婆世界传灯的第一人。在佛陀涅槃后的千百年来,祖师大德们继承这一使命,使佛法薪火相续,流传至今,给无量众生带来利益。无论这个世间多么黑暗,只要这盏觉悟之灯还在,我们就能看清方向,找到弃暗投明的道路。
作为佛陀的弟子,作为佛法的得益者,我们应该学佛所言,行佛所行,在点亮内在心灯的同时,也要点亮芸芸众生的智慧心灯,让他们从中受益,直至解脱。这是佛陀出现于世的唯一目的,也是每个佛子尽未来际努力的终极目标。
在座的每一位,在社会不同岗位,从事不同工作。所有这些环境,都可以是传灯的场所;所有与我们有缘的众生,都可以是传灯的对象。而我们为此所做的一切,只要发心纯正,方法恰当,都将成为菩提资粮,成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增上缘。
一盏灯到无尽灯
或许我们现在的能力还很微弱,既没有多少说服力,也没有什么感染力,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愿力?能不能认识到点灯和传灯对每个生命所具有的价值?
西园寺经常举办传灯法会,有时风雨交加,在这种情况下,点灯并非易事。即使点亮,也可能很快就被吹灭。但只要我们灯灯相传,汇聚成灯的海洋,就无惧风雨了。一盏灯灭了,会有另一盏,乃至一盏又一盏灯来点亮它,护持它。
正如《维摩诘经》所说的那样:“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一盏灯的光明是微弱的,短暂的,随时可能熄灭。而当一灯点燃百盏、千盏、万盏灯时,就能光光互映,照彻大千。传灯所要做的,就是把佛法之光传递出去,让更多众生与佛法结缘,于佛法受益;让更多众生成为修学路上的伙伴,相互增上,彼此激励。
传灯的意义
众生千差万别,但从生命源头来说,无非迷与悟两种状态。迷了就是凡夫,悟了就是圣贤。在佛经中,也称之为明与无明。
凡夫的生命是以无明为基础,由此带来无尽的烦恼、惑业和轮回。在十二因缘中,就是以无明为始,演化出整个轮回之链。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生命真相,看不清世界真相。因为看不清,就会对自我和世界产生一厢情愿的误解。进而对喜欢的贪著不舍,对讨厌的心生嗔恨,每天就在贪著和嗔恨中烦恼着,纠结着,轮回着。
在今天这个时代,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人类欲望空前膨胀。这种被纵容的渴求和执著,又带来种种不良情绪和烦恼,形成迷惑的生命泥潭,使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物欲的肆意冲击下,世界变得日益喧嚣,人心变得越发混乱。
而这喧嚣和混乱的双重冲击,又迫使人们去反思,去寻求,去探索——生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学,关注各种灵学及宗教。虽然这些方法也能给人带来慰藉,带来某种程度的帮助,但都不能对生命真相作出究竟解答。
我们非常幸运,有缘听闻佛法,有缘进入书院,有良好的引导和氛围,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迷惑,走向觉醒。想一想,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现世的一切努力,所获得的都是暂时利益。财富再多,地位再高,离开这个世界时可以带走什么?而在争取和享用这些世间利益的过程中,还可能造作种种恶业,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副作用。
反之,参加三级修学,参与传灯事业,是给生命带来究竟的意义,永久的意义。因为我们所开发的,是生命内在的无尽宝藏。它不会消耗资源,却可以使我们成为充满正能量的人;它不会破坏环境,却可以为更多人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大家来参加传灯培训,对传灯的重要性想必已有所认识。这种认识能达到什么程度,是取决于我们对佛法的受益程度。可以说,我们得到的法益有几分,对传灯的认识就有几分。否则,可能只是一时热情,难以持久。
作为传灯的骨干,我们不仅要有分享的热情,更要努力修学,调整心行。惟有自己真正从佛法得益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那种发自内心的分享,也才会具有感染力。
佛法在现代的传播
佛法的核心就是修学和传播,这也是菩提书院的两大重点。作为今天的佛子,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佛法,传播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有过高僧辈出的鼎盛时期,但明清以来逐渐衰落。尤其是经历文革摧残、又在经济浪潮中恢复起来的当今教界,自身的状态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缺乏完整有效的修学体系;一方面,是缺乏堪能引导的善知识。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社会对佛法与日俱增的需求。
因为大家开始发现,佛法并不只是烧香、拜佛、求保佑,更不是以往所认为的迷信,而是可以从各方面为人生提供智慧指南。从大处说,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从小处说,包括如何看待财富,如何与人相处等等,佛陀都有着精辟的阐述。
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多数人已不再有生存之忧,但心理问题却开始浮出水面。目前,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不分行业,不分老幼,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重大隐患。针对这个情况,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相关治疗机构。但这些治疗只能解决异于常人的一些问题,并未涉及人类共有的贪嗔痴烦恼。事实上,只要贪嗔痴还在,病根就没有消除,就还有发病的可能。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在于佛法。
佛法自古即有“心学”之称,不论什么宗派,都是从对心的认识,到解决心的问题,最终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可以说,对心理问题有着全面、细致的治疗方案,而且是被无数人实践过的有效方案。
但是,佛法从传统一路走来的过程中,尚未建立适合当代的传播体系,使得这一宝藏远远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尤其是大陆佛教,虽然这些年已有一些探索,可针对社会需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佛教来说,不能完成化世导俗的使命;从大众来说,不能享有这一取之不尽的智慧资源,于双方都是莫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要做好佛法在现代的传播工作,让不了解佛法的人,有渠道了解佛法;让想要学佛的人,有机会走入佛门;让已经走入佛门的人,有次第地踏上修学之路。
发菩提心,自利利他
中国佛教属于大乘,是以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为目标。而明清以来,佛教受禅宗和净宗的影响,在修学上偏于自了,对菩提心重视不够,从而使大乘精神严重缺失。
事实上,菩提心的修行非常善巧,它不仅是一种慈悲的修行,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修行。
为什么我们具备佛性,却依然是凡夫?就是因为我执,因为贪著,因为自我的错误设定。只要有一分我执,有一分自我保护,就会有一分烦恼,有一分不得解脱。
发菩提心,就意味着放弃所有的贪著,放弃所有的自我保护,只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来奉献自己。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执自然会随之弱化,而建立在我执上的烦恼也会随之瓦解。
正是在菩提心的统摄下,自利和利他才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无条件利他,而能究竟自利。所以,要彰显大乘佛教的精神,必须大力提倡菩提心教法,这是众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因为“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对于一个发起菩提心的学人来说,什么才是对他人究竟的帮助?
《金刚经》中,以七处校量来说明法布施的功德。如“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乃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等等。
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不上法布施;每天三次以恒河沙之多的身体布施,依然比不上法布施。此外,《普贤行愿品》等众多大乘经典中,也一再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如果认识不到般若智慧的价值,我们可能感觉这些比喻过于夸张,难以理解。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佛法对人生的作用,就会觉得,无论怎么比喻都是不为过的。因为再多的七宝布施,乃至生命布施,所得到的只是外在福德,是暂时的,有限的。而修习佛法,以及引导更多人修习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轮回,走向解脱,这才是对生命本质的、究竟的改善。什么价值更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惜的是,这么有意义的事,却长期为人忽略。很多信众热衷于盖寺院、建大佛,以此培植福德。这固然值得随喜,但我们要知道,寺院的意义,不在于有多么堂皇的建筑,而在于住持和传播正法;佛像的意义,不在于有多么伟岸的尺度,而在于让弟子们以佛陀为榜样,见贤思齐,精进修学。
无论是寺院还是大佛,都是因为有法,才能起到化世导俗的作用,才能具备安定人心的力量。所以我提倡的是,把寺院建到每个众生心里。这就需要推动整个教界的传灯意识,让每个佛弟子都能认识到传灯的意义,都能以传灯作为不可推卸的使命。
传灯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因为我们是在直接运用所学,而运用又能反过来检验所学,这就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从而加深对法义的认识和领悟。
传灯模式的建设
具备传灯意识之后,还需要与之配套的模式,才能顺利开展工作。虽然传灯是一项最有意义的事,但如果方法有偏差,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尤其是代表书院传灯,更要有相应规范,才能统一到三级修学,而不是凭个人经验发挥,依个人理解演绎,最终又导致修学的混乱与无序。
基督教能够传遍世界,一方面是因为基督徒有很强的传教意识,另一方面,是得益于成熟的布教方式。基督教非常重视布教学的研究和建设,不仅形成了完善的结构体系,还有很多具体的实施细则,为传播基督教提供了高效的操作流程。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其实,佛教并非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佛典中就记载了很多佛陀和弟子们布教的案例,历代祖师也有相关事迹传世,但要让这些经验在今天发挥作用,还需要总结归纳,形成一套可以复制的规范化模式,并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
自三级修学开展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传灯的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模式已经成形。未来需要做的,就是落实运用。希望大家认真理解这套模式的精神,然后根据实际条件,把这套模式贯彻起来。
传灯工作的开展,是探索的过程,也是建设的过程。虽然我们有了基本框架,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操作效果,对模式作进一步的完善。进而,不断在这个框架中补充内容,在纵向深化,在横向扩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实践,能够推动佛教“弘法布教学”的建设,让更多有心参与弘法的人,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使佛教早日形成适合当代的传播模式。
在这充满无明和贪嗔痴的世界,多一盏智慧之灯,就少一分痛苦;多一盏觉悟之灯,就少一分对立;多一盏菩提之灯,就少一分黑暗。愿我们时时点亮心灯,处处传递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