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修学意义
济群法师
首先恭喜大家进入“道次第专修班”学习,同时也希望大家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真正走上解脱之路,菩提之路。无始以来,我们始终在轮回中流转,经历了无数的悲欢,无数的苦乐,无数的生死。虽然一直在寻求离苦得乐之道,但因为不曾皈依三宝,没有佛法作为指导,始终无法从中出离。即使在那些已经信佛、学佛的信众中,也往往由于缺乏善知识引领等种种原因,修学不得要领,难获法益。于是乎,依然被习气和轮回的力量所牵引。
轮回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力量,原因就在于我们内心的惑业。所谓惑业,就是因迷惑造作的业力。我们在挣扎,在哭嚎,也在寻求,在探索,可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脱身而出。正如佛经所说,凡夫在轮回中,就像老象落入泥潭,越挣扎就陷得越深,越难全身而退。
什么叫轮回?轮回不仅是一种现象,根本还在于,它是一种制造轮回的心理。这种轮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的每个当下。包括家庭的轮回,情感的轮回,事业的轮回,人际关系的轮回,等等。
所有这些轮回,都是代表我们内心的一种迷惑和执著。因为迷惑而执著,因为执著而追逐。在追逐执著对象的过程中,这种执著又会随之增长,使我们进一步再去执著。从起点走向终点,又从终点走向起点,就像不断转动的车轮,循环往复,不曾少息。
从这个角度说,轮回就是生命的重复。而凡夫的轮回,更是生命的低级重复。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轮回的过患。虽说在座的每一位可能生活处境不错,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无明基础上,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佛经中有个比喻,就像落井的人抓住一根枯藤,虽未立即落入井底,但井上有猛兽虎视眈眈,井底有毒蛇翘首以待,而手上抓着的这根救命绳索还被老鼠不断啃噬。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井边一个蜂窝正在往下滴蜜。这一点点甜蜜,居然就让他忘记所有险境,忘记当务之急是从井中脱离。
我们可能不相信世间竟然会有如此愚痴不堪的人,事实上,凡夫的生命状态正是如此。在今天这个世界,外在环境已危脆不堪,内在烦恼也日益深重。直面这种危机,正是寻求解脱的重要前提。否则,我们就会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因为世间有的是轮回伙伴,有的是各种让我们暂时忘记痛苦的浮华表象,让我们误以为,此处就是家园,就是归宿。
学佛,是要从生命的不良状态中走出,走向解脱,走向菩提。这是一条需要上下求索的艰难征途,其难度就在于惑业力量太大。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外在环境极其复杂,学佛环境同样复杂,到处充斥着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令人不明真伪,难辨正邪。
在林立的知见前,我们如何选择?靠什么标准选择?多数人都是跟着感觉走。但我们要知道,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凡夫心正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我们相信自己,事实上,我们无始以来一直都在相信自己,相信所谓的感觉。但结果却使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不休,没有出头之日。
学习《道次第》,就是帮助我们找到走向解脱的捷径。如何才能使修学走上正轨,顺利前行?首先是对这部论典生起信心,而且是坚定不移的信心。否则,我们最后还是会被感觉牵引,在不知不觉中偏离方向。
我经常强调学佛起点的重要性,因为起点就决定了你的终点。如果这个起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最终都会成为凡夫心的增上缘,进而发展出轮回的结果。如果这个起点是以三宝为中心,并在前行过程中保持正确方向,才能使我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
在学佛过程中,方法、目标、态度、重心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如果在这几个环节出现偏差,无论做什么都是表面文章,都没有实际力用。
大家通过之前两年的学习,增长了不少佛法知识。但如果对学佛的重心不够明确,也就仅仅是增长了一点知识。那样的学习,不过是泛泛地学一学,永远是在被动而非主动的阶段。虽然学了不少课程,但生命究竟有多大改变?从佛法中究竟得到多大受用?
学佛的效果,不在于知道多少名相,背诵多少经典,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用得起来,这才是学修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法义,更要将法落实到心行上,切切实实地用起来。
如果法不能成为改变生命的增上缘,很可能会成为我执的增上缘,觉得我学了佛法,那些没学佛的不如我。事实上,不少学佛者都有这种“信仰优越感”。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学佛的重点。这个重点是在我们内心,而非书本。经教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了解心的种种作用和误区,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正视生命存在的过患和缺陷。
《道次第》中,讲到闻法必须具备六种想。其中之一,就是把自己当做病人,当做无明大病的患者。惟有看清这一现实,才能通过修行来解决问题,解除生命内在的轮回之因,进而成就佛菩萨那样慈悲智慧的品质,那样解脱自在的人生。
法在内心有一分作用,生命就会得到一分改善。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现法乐住,你有一分实践,内心立刻就能感受一分法喜。不必等到临终才能检验,不必等到死后才能证明。所以我现在提倡的是当下因果,当下解脱。如果方法正确且真正用心,必能获得法喜,从中受益。
温州“《道次第》学习班”就是个成功例子。这个班学习不过半年,其中不少都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原来虽然也跑寺院,修供养,但并没有多少佛学基础,对佛法内涵也没有多少认识。通过半年来抓住重点、一门深入的学习,他们确实感受到极大法益,得到极大受用。
所以学习不在于时间长短,关键是方法正确且真正用心。否则的话,往往越学越没有感觉。因为你所听到的这一切,都不曾用得起来,都无法对治烦恼,解决问题。这就会使我们对闻法产生怀疑,产生疲倦,最终退失道心。这样的情况,不仅在家众有之,出家众也不乏其人。看的书很多,听的法很多,但最后只是一种说法,一个形式,只是给自己加上了一点佛法的包装。解下这个包装,内在的一切依然故我,毫无改变。 这样的学修,即使学得时间再长,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我出家后,在佛学院呆了近三十年,学的经教不少,参访的善知识也不少。近年来之所以特别提倡《道次第》,正是有感于大众学修中普遍存在的弊病。
弊病主要有两类,一是不得要领,二是偏执一端。因为法不入心,最后就学出一大堆凡夫心来。由此,我深深体会到佛法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弘法重点转向修学次第的引导,及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五大要素。尤其是前三项,是一切法门修学绕不开的基础,也是修学佛法的重中之重。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重心,不了解生命的过患,学佛就不容易走上正轨。或是若有若无地学一学,或是把经教当做一种说法,或是干脆学到名闻利养中去。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重心没有摆正。不曾找到切实的支点,自然会四处晃悠,没有着落。
此外,态度必须认真。佛法要说难,确实也难,八万四千法门怎么会不难?古德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学佛就像把麻油摊到树上让它不掉下来一样,如何不难?我们需要面对的,一方面是无量法门,是三藏十二部典籍;一方面是内心的烦恼惑业,是无始以来所形成的轮回力量。要从这种惑业泥潭中脱身,谈何容易?
但我们不要一听到难就失去信心了。古德又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因为每个生命内在都具足佛菩萨那样的潜在品质,这也就是佛陀悟道时所证得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说,佛菩萨始终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只是众生被无明所蔽,看不到生命真相而已。
如果我们认准之后,修行就不再是无从下手的难事,成佛也不再是无法企及的梦想。成佛,是生命的觉醒,是开显我们的自家宝藏,而非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无中生有,不是造就全新产品。我们所要成就的,只是本然现成的东西。
所以,这项任务也难也易,关键是方法正确。如果没有方法,我们要爬上屋顶困难重重,但方法正确的话,却可以登上月球,遨游太空。所谓方法,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方便。
佛法虽然典籍众多,但核心无非是解脱的经验。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就是为了使众生超越轮回,解脱自在。
其后,历代古圣先贤遵循佛陀指引的道路,修行传道,使佛法薪火相继,延续至今。我们今天学修,同样需要有传承,有善知识指导。否则的话,凡夫总是喜欢凭个人感觉来抉择法门,那样学到的佛法,往往是被打上自我烙印的,是被凡夫心染污的。
所以,态度非常重要,要认真虔诚,不要自以为是,纵容个人感觉。许多信众特别热衷于朝圣或拜见师父,今天学这个经教,明天修那个法门,把学法当做集邮,当做收藏,当做互相攀比的资本,但哪一个都没时间真正入门。这样的修行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开始会有一个多方接触和选择的阶段。一旦作出正确抉择,需要做的就是正确重复,在重复中巩固,在重复中加强。如果我们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就要老老实实地跟着走。走到一定阶段,才可以放松地四处看看风景。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我曾给温州《道次第》学习班成员说过,学修离不开四个一,那就是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一个目标,就是解脱。不少人害怕解脱,以为一解脱就无法再过正常生活,就要和这个世界永别。事实上,我们所要解脱是烦恼、迷惑而非其他。解脱烦恼、迷惑之后,我们才能自由自在,不被轮回所缚,这也是学佛的真正意义所在。进一步,我们不仅要自己解脱,还要发心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
一张地图,就是《道次第》。这是宗大师为我们提供的,从学佛到成佛的简明套路。其中,对每个步骤解决的重点和所应达到的标准都有详细说明。我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讲述《菩提道次第略论》课程时,对每个步骤的用心原理和修学规则都作了展开说明。只要把那一百多讲课程用心听下来并准确理解,相信大家就能把握佛法修学的基本理路。
一位导师,就是依止修学的善知识。如果你们对我有信心,就老老实实地跟着学。不是我需要你们对我有信心,而是具备信心之后,你们才能和法相应,才能从中真正得到受益。其实,你们的信心对我也是一种责任,但从修学需要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们请求尊者加持时,尊者的回答是:“弟子啊,我求你们的信心。”事实确实如此,惟有具足信心的弟子,才有能力纳受上师加持。否则,就会像《道次第》所说的覆器那样,即使法雨周遍,也是滴水不沾,空空如也。每天就在自己的感觉中转悠,那是玩什么呢?就是玩轮回,最后辛苦的还是自己。
一群伙伴,就是菩提道上的同修,你们要互相提携、互相促进。我们总在说发菩提心,说要帮助天下众生,这就必须从身边的人做起,对身边的人宽容、爱护、平等、慈悲。如果连周围的人都无法相处,菩提心从何修起?
这次,专修班制定了相关公约,主要是针对以往出现的一些陋习而规定。所有的戒律和规定都是针对人性弱点而施设,当然会在某方面和我们的感觉发生冲突。但我们要知道,顺着感觉就是顺着凡夫心,虽然现在可能感觉很舒服,但未来后果堪忧。因为那是在给凡夫心增加养料,最终使你成就一个巨大的凡夫心。
古德讲,处事不求无难,说明障碍也是修学的增上缘。比如每天都有人恭敬着我,那种感觉似乎很不错,好像自己是佛菩萨一样。换作你们,也会觉得舒服。但当这种恭敬变成诽谤或其他种种考验时,内心是否会在冲击中产生变化?是否还能如如不动,泰然处之?这时就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有料,是不是当得起这份恭敬。
所以,逆缘也很重要,它更能让我们看清内心的缺陷,看清修行的薄弱之处。我以前一直是当法师的,很单纯。这些年逐步做一些办学、弘法方面的事,希望为四众弟子提供一个修学平台。在做事过程中,逆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考验心性的时候,是交出修行答卷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这几年能有一些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做事。这也就是古德所说的历事练心吧,通过一些逆缘来磨炼心性,调伏习气。
当然,学习不是靠公约。但要让我们的不良习惯得到修正,离不开相应规范。希望专修班的学员不是来这里丰富业余生活的,而是确实意识到轮回过患,从而主动自觉地寻求解脱,改善生命。
学佛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谁在约束你。只是当你学法尚未走上轨道时,需要外缘的推动。一旦走上轨道,就不再需要这些,而会主动自觉地求法。就像五祖送六祖过江时说:“是我渡你吗?”六祖的回答是:“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这个班的学习为期两年。两年的时间,在生命长河中非常短暂。希望你们珍惜这一因缘,不要想着走捷径,想着还有更好的法,结果转了一圈,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还有不少人,总在说“我很忙,没时间,等有了时间再好好学。”其实,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所谓忙,无非是你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必须优先处理那些问题。那些因为忙而被搁置的,无非是我们觉得不重要的。但我要告诉大家,解脱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与此相比,你们现在追求的事业、金钱都只有暂时的、微不足道的意义。
如何才能走向解脱?《道次第》就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稳健而直接的道路。整个“《菩提道次第略论》系列讲座”有114讲,这是我在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的讲课录音。
最后,衷心的祝愿“道次第专修班”的每个成员都能认真参与,圆满完成两年的学习,在菩提道上打下扎实基础。
《道次第》修学漫谈
济群法师
学习这件事,确实大有学问。我们现在的学习,多半是一种学院式的学习,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的学习,甚至对知识本身的掌握都不是很完整,很准确。在心行上的作用,那就免谈了。这样的学习,哪怕学得再多,过一段时间,在社会上忙一忙,可能就丢光了。因为它没有落实到心行上,没有转化成内在的生命品质,所学只是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平日事情很多,用于学法的时间有限。如果泛泛而学,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
我不知道你们现在到底学得怎样?仅仅考试一下,或是写篇文章,说明不了多少问题。关键在于,学进去没有?所学法义在心行上产生作用没有?
【一】
为什么将《道次第》作为专修班的重要学习内容?原因在于,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简明的修学套路。通过这一引导,可以使我们摆脱凡夫心,进入解脱的轨道,成佛的轨道。
修行的作用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完成心行到生命轨道的调整,最终完成内在品质的改善。我们的起心动念,既来自于固有串习,同时也在强化这一串习。而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就是凡夫心,就是轮回的轨道。所以,这些心念都是和六道相应的,和地狱道相应,和饿鬼道相应,和畜生道相应。再好一点的,是和人道相应,和阿修罗道相应,和天道相应。
从心念形成生命轨道,代表着生命的因果,生命的缘起。它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三恶道,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佛菩萨,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我们找到问题根源,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中,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学引导。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使心行契入其中,完成某一阶段的修行。如道前基础,是通过思维暇满而发心皈依。然后进入下士道,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来完成人天乘的修行。中士道和上士道,也是同样的修学理路。
【二】
思维法义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认识,形成一种观念。如思维暇满,是帮助我们认识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认识它的难得易失。当我们学修相关内容时,对现有人身是否生起这一认识?是否真切感受到它的殊胜之处?
如果学了《道次第》之后,关于暇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书本上,依然是宗大师的说法,而我们仅仅是了解这一知识,知道暇满、义大、难得这些名相,并未落实到心行去认识,并未意识到人身多么重要。我觉得,这种学习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真正的学佛,是把这一法义转化为自身观念,并以此返观,对现有人身生起如理如法的认识,知道如何珍惜人身,使用人身。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步骤。其一,掌握暇满人身的知识,知道其中究竟说了什么。其二,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观念,成为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其三,以此看待自身问题,将所学观念运用于修行。倘能按照这一次第落实,那就意味着,我们真正懂得了法义,懂得了其中内涵,而不仅仅字面的意思。也只有这样,所学才能成为自家宝藏,而不是一些用来自我满足的知识,或是一些向别人展示的说法。
以上步骤中,闻思修都已具备。不是说,必须在座上禅修才是修行。《道次第》的禅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所谓观察修,是通过对法义的思考和认识,逐步落实为自身观念。所谓安住修,就是对法义确定无疑并进入相关心行轨道。比如学修暇满,首先是由“人身难得今已得”的庆幸而生起珍惜之情,然后安住其中,保持这种心理状态。
当然,这种修行不是一次就能奏效,就能定型的。因为我们内心还有许许多多的固有串习在干扰,在抢占心灵频道。稍不留神,又会在惯性力量中回到原有轨道。此时就需要再思考,再观察,再用法义进行对照,直到这种珍惜之心再次提起。真正意识到,人身是今生最大的财富,是唯一可以用来改变命运的机会,必须牢牢把握,有效使用,以此成就它所蕴含的最大价值和究竟利益。
用现在的话说,思维暇满就是帮助我们重塑价值观。那么,这个价值究竟是什么?换言之,活着的理由是什么?若对人生没有深层思考,反而容易找到一个打发自己的理由,比如人们常说的“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为了享乐”等等。他们认可这些理由,就能心甘情愿地付出一生。当然,这种认可往往带有“自欺”和“随众”的成分。所以,那些比较有思想的人就不容易满足于这一答案,他们看到了这些理由的虚幻,也不认同其中的价值,但又找不到足以说服自己的理由。对于想要找到答案而无从知晓的人来说,这种思考是极其痛苦而无望的,不少人甚至因此走上了绝路。
所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找到答案,也就找到了人生的究竟价值,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不要什么。所以,这是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尽未来际的大事。
通过对暇满人身的思考,我们是否建立了与此相应的价值观?是否找到了生命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需要自我考量的,如果没有确切的答案,就说明我们这一阶段的学习尚未过关。
【三】
我们对《道次第》中的任何一法,都要这样来落实,才能使修行走上正轨,次第进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的修学,主要是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关于念死,论中提供了很多思考角度,使我们保持对死亡的警醒。具备这些认识后,我们还要借助思维使之转为自身观念,并以这一观念看待死亡,完成心行调整。其作用在于,通过念死来放下执著,从而摆脱凡夫心和由此形成的串习。
念三恶道苦,则是通过对这种痛苦的恐惧,达到止息不善行为的效果,进而对三宝生起依赖和信心。轮回中的每个众生,都是无助而不能自主的。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命运,不知去向何方,所以需要寻找依赖。多数人会把家庭、孩子作为依赖,这就形成了养儿防老的传统。从目前来看,这一观念也因种种现状发生改变,所以人们又开始转向储蓄或购买保险等,以此增加安全感。但这些就能靠得住吗?我们所要寻找的,是托付身心的依赖,是整个人生的保险,这就需要寻找可以摆脱轮回的究竟归宿。
《道次第》中,每一法义的思维都具有导向性。定位准确之后,还需要有量化指标,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如果将信将疑,或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模糊认识,是难以完成心行调整的。这个标准是什么?比如对三恶道的思维,达标的考量,就是对三宝生起真正的皈依之心,从而止息不善行为。
皈依,是下士道修行的重点,也是贯穿佛法修学的核心。如果对三宝信心不足,修行是不可能入门的。我们对一切教理能否如实接受,对一切法门能否信受奉行,都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有多少信心,就能获得多少法益。所以,在《皈依共修仪轨》的观察修部分,不仅要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还要思维三宝功德。事实上,念死和念恶道苦的目的,都是为了对三宝生起信心。如果意识不到自身处境,三宝再好,也无法引起重视。就像对健康人来说,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不会觉得多么重要。而对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若能出现一个治愈他的医生,必然会紧抓不放,视为救星。也正因为如此,医生才能对他产生作用。
很多人念佛都不能念得相应,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对轮回的险恶处境缺乏危机感,一方面是对三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果他觉得眼下这个地方很安全,很舒适,自然会乐此不疲地过日子。念佛,也不过是为了把这个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还是为过日子服务的。这样的念,怎么可能和佛菩萨相应呢?
【四】
在下士道的修行中,念轮回苦是帮助我们生起皈依心。贯穿到中士道,则是生起出离心的必要前提。当我们说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对这个问题有多少认识?或许有人会说:天天念苦不是太消极了吗?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多的消遣和娱乐,似乎也不见得有那么苦。
从感觉而言,佛法也说有苦、乐、忧、喜、舍,并非一味的苦。从现象来看,“善业感得乐果,恶业感得苦果”,也是有苦有乐。那么,佛陀为什么又说“人生是苦”呢?这正是佛陀对轮回所作的本质判断,所谓“有漏皆苦”。对于这一观念,我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接受到什么程度?不少人担心,这种对苦的认知会影响现实幸福,于是心存抗拒。如果我们不去想,苦就不存在了吗?显然,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希望解决苦,就要正视人生的现实。众生都是避苦而趋乐的,但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快乐,无论何时享受都是快乐的?无论享受多久都是快乐的?倘能具备这些特点,才是本质性的快乐。事实上,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快乐。因为世间所有快乐都是建立在某种前提下,且享受到一定程度就会转为痛苦。反之,痛苦却是具有本质性的,若不加以缓解,我们时时都会生活在痛苦中。
如果不吃饭,就会饱尝饥饿之苦。在这种痛苦被缓解之前,始终都是苦的,而且会越来越苦,直到生命结束。此时,吃饭就会成为快乐,因为它使饥饿得到缓解。可见,快乐不过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当身心产生任何一种需求,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在它被满足前,痛苦会持续存在。而且,这些痛苦不是一次满足就能彻底解决的。因为我们的身心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需求,制造痛苦,这就是“有漏皆苦”的本义。
【五】
这种认知,是我们发起出离心并寻求解脱的重要基础。说到解脱,也有不少人会感到恐慌:“现在的种种幸福,是否会随解脱而消失?”这就需要了解,解脱究竟是什么?《道次第》中,宗大师明确告诉我们:能解脱的是什么?所解脱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解脱?如何获得解脱?
佛教所说的解脱,就是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而生死和轮回的根源,又在于我们的惑和业。业,是由心念及言行造作的种子。惑,则是无明和烦恼,其中有见惑和思惑之分。见惑,指无明形成的种种错误认识,如身见、边见、邪见等错误观念。一旦见道,这些迷惑将被彻底瓦解。此外,还有很多错误认识产生的烦恼,也就是思惑。这就需要在见道后不断作空性观修,在观修过程中,将心灵尘垢逐步去除。当所有心垢被清空,就能成就解脱,证得圣果。
所以,解脱不是解脱外在的什么,不是放弃所有走入山林,这只是抵达解脱的方式之一。当然,放弃是一种容易见效的重要手段,但终究还只是助缘,关键是在于心行调整。如果内心惑业尚未去除,即使住到月球上,一样会烦恼,一样会痛苦。反之,若能断除惑业,当下就是净土,就是现法乐住。
【六】
当我们看清生命真相,就会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否则,就会因迷惑而形成种种错误的知见、观念和想法,并由此产生烦恼。因为观念制造心态,当观念出现问题,心态自然也会存在问题。
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论什么方式,归纳起来,无非是正确和错误两种。所谓正确,就是和事实真相相符;所谓错误,就是和事实不符,是盲目而充满情绪的处理方式。以正见如实观照,就会透彻事物真相,从而发展出智慧。反之,则会引发诸多烦恼。所以,认知心理学也是通过对认知的调整来治疗心理疾病。因为这些疾病的根源就在于错误观念,及由此产生的错误想法。
唯识学中,将这种错误想法称为遍计所执,即出于妄情而对一切现象产生妄执。世间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因待缘而起,属于依他起。当我们面对这个依他起的现象时,往往会把固有的错误观念投射其上,从而产生错误设定。唯识学经常举的例子就是:黑夜中把绳子误以为蛇,吓得魂飞魄散。再如我们所熟悉的“杯弓蛇影”,也是同样的例子。其实,凡夫的整个认识都存在这一问题,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被自身经验和观念处理过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我们想要解脱,首先要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束缚。怎样才能摆脱?这就必须发展出如实见。所以在今后的学修中,还要将重点落实到对正见的掌握,以及将正见转化成止观的禅修上。整个佛法的学习,无非就是学解脱、学慈悲。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最终都是帮助我们完成这两大任务。其中,又以解脱为本,因为慈悲就是解脱的延伸和圆满。当我们获得解脱之后,看到无量众生还在饱受痛苦,发愿解救他们,把自己获得的解脱经验告诉他们,就是菩提心,就是慈悲的修行。在具备解脱能力之前,这种慈悲都是不圆满的。
佛教所说的涅槃,也不是指死后的境界,而是一种息灭。在我们内心,有贪的火,嗔的火,痴的火。这些无明之火不断燃烧,在我们的相续中形成一种强大串习,进而导致种种烦恼。当烦恼现前,心就会陷入其中,面对的是烦恼,感受的也是烦恼。我们看待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这种烦恼的投射,使生命在躁动不安的状态中不断制造轮回。
涅槃,就是对烦恼的彻底止息,对轮回的彻底止息。那我们又是靠什么力量去止息呢?就是靠空性慧,空性观修。而空性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寂静、喜悦、祥和。这种寂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是安静而强大的,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出喜悦,也就是解脱之乐,涅槃之乐。
【七】
我们通常所感受的快乐,只是一种粗糙、易变的感觉,是身心渴求被解决时产生的满足感。但我们要知道,凡是依赖外在得到的快乐,都是暂时的,不究竟的,必然带有负面作用。因为在依赖过程中,内心又会形成相应的串习。当串习形成而依赖对象又失去时,串习就落空了,无处安住了,于是就惶惶然不可终日。人们依赖上班来打发时间,一旦退休,就心无所属,百般无聊。人们依赖家庭来寄托感情,一旦爱人变心,就身心崩溃,备受伤害。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凡是给我们带来伤害的,都是我们曾经依赖、曾经在乎的对象。
这种痛苦,正来自我们内心形成的串习。没有这种依赖的串习,无论世界怎么变化,都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我们没有使用电脑前,没有形成对电脑的依赖前,没有谁会说:“少了电脑就不会过日子。”可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电脑已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道具。一旦离开,轻则感觉不便,重则心生失落。为什么电脑会变得这么重要呢?关键就是内心形成了依赖电脑的串习,而这种串习需要得到满足。
任何串习都代表着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从天而降,是我们逐步培养起来的。当一种需求出现,我们就以相应的方式予以满足,并因此产生快感。一旦快感消失,我们又会为了得到快感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串习。可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那个依赖已久,甚至被我们视为自身一部分的东西没了,真是要命的打击。
不少人因为失恋而痛不欲生,其实,在没有遇到对方前,独自一人是不是就那么痛苦呢?是不是就活不下去呢?显然不是。为什么曾经拥有再失去之后会如此难以忍受呢?问题就在于,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已形成依赖的串习。当这种串习足够强大,就会像胶水一样,把我们牢牢粘在上面。这时再要分开,自然会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
现代人为什么浮躁不安?就是内心有种种力量涌动,总是想着:我要干什么,我该去找谁。这些念头,正来自无明制造的串习。观修的作用,就是使串习不再有现行机会,就像火,没有木柴就不会继续燃烧。所以在佛法修行中,见性始终核心所在。
【八】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强大的串习中,商人有商人的串习,学者有学者的串习,艺术家有艺术家的串习。这种串习就像磁场一样,影响着各自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我们与生俱来的相貌。要和这些串习斗争,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串习来自长期的培养,不仅仅是心理力量,一定程度之后还会物化,转化为力量巨大的生理习惯。所以,我们面对串习时往往身不由己,就像老象溺泥,不能自拔。如果我们不愿任其摆布,势必发生激烈冲突。要想在斗争中取胜,一方面需要毅力,一方面还需要善巧,需要有效的方法。《道次第》所提供的,就是帮助我们调整心行的引导。从正确认识到形成观念,然后再用正确的观念思考问题,由此调整不良串习,从而改善生命品质。
你们学了一年《道次第》,只能算是这门课的一年级,应该继续二年级、三年级的学习。如果能在三年内把《道次第》按以上要求学好,今后就有能力学修任何一部经论,就懂得怎样认识并应用这部经论。
《道次第》不仅对佛法作了纲领性的归纳,更包含着一种方法、一种规则。从这个意义说,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用《道次第》来统摄,可以按以上所说的步骤学修。在掌握《道次第》的基础上,或是继续学习中观、唯识,以此加强正见;或是继续学习《入菩萨行论》等,以此深化对菩提心的实践。这样修行,将是一条成佛的直接路线。
如果觉得听过《道次第》就算完成任务,并不懂得怎样运用,那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即使再学其他种种经论,那也不过是在知识上增加一些知识,依然不会对心行产生影响,依然不会起到学佛的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对修学失去信心。再或者,就是跑来跑去,以为自己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法门而已,却不知从自身寻找问题。那样的话,再好的法门,对你也是没办法的。
目前,整个教界多数都是这个情况,虽然学一些佛教知识,做一些佛教事业,但用心仍是凡夫心的延续,并未因为学佛而改变。因为心行基础没有改变,学得再多,也感受不到法益。到最后,甚至对法的兴趣也会逐步失去。作为在家居士的学习,因为时间有限,更要讲究效率。而《道次第》就是一部最简明的引导,值得我们大大用心。直接针对心行存在的问题,逐一认识,逐一解决。
【九】
此外,教界还普遍存在不得要领或偏执一端的问题,这两种情况也是因为缺乏完整的修学套路。传统的修学方式,往往是跟随一个师父。但在明眼师长难得一见的今天,这种个人化的方式会导致很多弊端。遇到一个念佛的师父,他告诉你要念佛;遇到一个诵经的师父,他告诉你要诵经;遇到一个持咒的师父,他告诉你要持咒;再遇到一个参禅的师父,他告诉你要参禅。如果不懂得将这些修法纳入整个修学体系,必然会无所适从。
作为佛法修学,是存在一个普遍规则的。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规则,具备这个基础,才有能力继续学习任何法门,才不会出现偏差。否则,过早的一门深入往往会带来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那样。虽然也摸到了,但只是局部而已,对整体依然一无所知。甚至会因为对局部先入为主的印象,从此放弃对整体的探究,这是很可悲的。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可以接受的知识太多,没有一定的消化能力,看得越多,可能越茫然,越无从下手。所以,首先要把框架建立起来,然后才知道,这一法门属于整个修学体系的哪一部分,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修学。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始终在提倡《道次第》的学习,目的就是帮助大家认识这种普遍规则。
最后,将以上所讲的修学步骤作一归纳:一是准确理解法义,二是形成人生观念,三是以此认识问题,四是调整不良串习,五是重复正确心行,六是改善生命品质。我希望,专修班的学习不要浅尝辄止,而应继续深入。按照刚才所说几个步骤,把每个修法真正落实到心行,真正运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