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汇专访》
采访:吴翠珊
佛教强调因果关系,感恩、无求。目前,一批先富起来的中国企业家,开始在思考和实践这些佛理。这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财富观?带着这些问题,《商汇》拜访了济群法师。
在寺院一朝一拜的人们,我们称为信徒,戴着佛珠活跃在各种公益活动中的商人,他们很有可能是“佛商”。“佛商”,顾名思义——学佛的商人,这是继儒商、道商之后出现的一个新词汇。
在佛学沙龙里,他们说话的方式、考虑问题的深度异于常人;在法事活动中,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庞大的社会资源让人感受到商人的精练。
《商汇》在近期参加的众多企业活动中,发现不少企业家戴着佛珠,交流中也不时说到“佛”。企业家正在进修为佛商吗?带着疑惑,《商汇》来到了南普陀五老峰的半山腰寻找阿兰若处,这是济群法师的静修处。正如阿兰若的梵语寓意,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透露着闲静。
我们的对话就在闲静中开始。
《商汇》: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济群法师:在教界和商界,对佛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佛商”是双重身份的叠加,首先他是一个商人,其次是个合格的佛教徒。作为佛商,要通过对佛法的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慈悲心怀管理经营企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是由学佛的时间、心态的虔诚、学习的方法及明眼导师四大因素决定的。真正的学佛者,要把佛法智慧变成自己的认识,以修学佛法作为人生追求,并以此要求自己,利益大众。否则的话,只是和佛法有一定关系而已,离“佛商”这个称号还是有距离的。
《商汇》:佛商和普通商人的区别是什么?
济群法师:一个真正的佛商,能以佛法智慧指导人生,并受持相应的戒律,更有道德感,不会有违法行为。第二,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带着利他的心服务社会,更有爱心和责任,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成就感、优越感管理企业。第三,佛商能以佛法智慧管理企业,更民主、更平等,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他所做的事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认可,更好地造福社会。
《商汇》:您的众多弟子中是否有人因为学佛而放弃一切,从此常伴青灯?
济群法师:有些弟子会在学佛后认识到,修行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自然会投入更多精力。不过我们现在所引导的,是菩萨道的修行,不是要放弃一切,而是要更积极地做有益社会的事。我们提倡学佛者能在生活中践行佛法,也包括管理企业。佛法不是脱离现实的,学佛不是要放弃世间一切,而是让生活、工作更有智慧。真正的修行是用佛法作为指导,善巧地待人处事,做好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商汇》: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济群法师:佛法认为财富有两面性,既可能是毒蛇,也可以是造福社会的工具,关键取决于使用者对待财富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为满足一己私欲而追求财富,财富必然会带来无量烦恼,甚至为此造作罪业。如果你是把财富用来造福社会,利益更多众生,就是一种菩萨道的修行。佛教中讲的空,让人们对财富不要太执著,只有看淡了,才能超越。如果看得太真实,就想牢牢抓住,这种贪著的心会带来无尽烦恼。一个人把财富看得越重,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如果能超然一点,财富就不会对他构成什么困扰。一些企业在金融风波中会损失几千万甚至上亿,但这些钱其实只是数字的变化。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打击,否则,这种打击是很难承受的。很多时候,财富会随着各种因素产生变化,看清其本质,对种种无常变化就能超然物外了。
《商汇》:佛说要戒贪、嗔、痴“三毒”,那么,商人追求更多财富是否是一种“贪”呢?
济群法师:贪不在于财富的多少。没钱的人,有时一百块也会贪。有钱的人,可能不贪一百块,但一万、一百万就贪了。所以,贪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心态,在于对财富的态度。如果是带着利他的心,财富多多益善。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追求财富,那就是“贪”了。
《商汇》:商人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财富?
济群法师:佛陀教导我们:财富要从四方面进行分配。第一,用于个人的正常生活;第二,用于再投资;第三,要有一部分储蓄;第四,要有一部分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经营企业过程中,需要不断投入,这种投入是无止境。很多人说,要赚多少钱再来做好事,但什么时候才是有钱?也许等他有那些钱的时候,又会觉得还要更有钱。做善事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善心,这和天性有关。有的人虽然很穷,但很有爱心,只有两块钱,也舍得给别人一块。有的人虽然很富有,但没有善心,再多的钱也只会守得紧紧的。所以,乐善好施是一种习惯,我们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培养这个习惯。从佛教的角度,慈善本身是最好的投资。一个人能在今生取得成就,是因为他有福报,而福报来自善心的积累。从经营角度来说,一个人多做善事,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信任、认同和支持,做事自然也更容易。
《商汇》:这个时代的商人最需要救赎的是什么?
济群法师:需要救赎的是心灵。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态不好,很多人虽然钱多,但并不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很多人拼命追求,但忙碌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需要重新认识。正确认识人生很重要,赚钱和事业都只是渠道,一个人的价值和幸福不在于财富多少,也不是通过福布斯、胡润百福的排名来成就。而在于自身的幸福程度和造福社会的程度,来体现他的社会价值。在这点上,商人和企业家有一定优势,他有条件过得更幸福,也有条件利益更多人,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巧遇佛商
此次带我前往阿兰若处的引荐人,是济群法师的弟子李姐。从南普陀大门口约见到一起下山,我一直以为李姐是位虔诚拜佛的全职主妇。因为她脸上的淡定与和善,让我想起了逢年过节念经拜佛的家母。也因为李姐一到阿若兰处就拿起扫把清扫落叶的利落,我想她平时一定经常做家务。
济群法师送了我一本书,另请李姐再送我两套,我就跟着李姐来到了她的处所。路上,李姐接了一个电话:“你回家了吗?是啊,我晚上有活动,不回去吃了……”语气温柔恰似热恋中的恋人。放下电话,李姐跟我说:“我先生打来的。先生非常支持我学佛,我们现在感情非常好,有着良性的沟通,放在以前我不可能这么说话的,有一阵子我们的关系甚至处在了剑拔弩张的状态。后来,我变了。”
说着,李姐露出了笑容。我有点吃惊,夫妻婚后一二十年还能如此相敬如宾,实在让人无法想象如何会“剑拔弩张”。
第二次吃惊是到了目的地门口,三三两两的人叫李姐“李总”,我才知道原来李姐是一家会计事务所的总经理。
“你看不出来我是做企业的吧。”李姐笑道,“很多人都看不出来。认识我的人都说我现在变了很多。学佛后,我整个心态都变了,语速也慢了下来。其实‘佛法’就是‘活法’,境由心转,自己改变了,周围的人也随着改变。我很享受我们夫妻俩现在的状态。对于我儿子,以前我会干涉他的择友观,会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选择怎样的女朋友,但现在我不这么做了。他有他的选择,我尊重他。”
看着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大姐,我实在无法想象她“变了”前的模样。
“我以前非常霸道,天生有一种优越感,总认为自己很重要,主宰欲很强。以前员工都怕我。但是现在的我呀,很平和,我经常告诉自己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世间万物都带不走的,也就超然物外了。平时有空我会去当义工,通过服务别人卸掉自己的傲慢。你说学佛会影响企业家的上进心吗?不会!以前的我容易产生烦恼,但是现在我努力把心量打开,接纳别人。像昨天,我让员工把报表给我,结果他跟我发脾气,说他做不了,没法做。放以前,这样的员工我肯定马上辞退他,但是昨天我就跟他说,那你看下什么时候能做就做吧。员工会自己去思考,他肯定是当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不然他不会反应这么激烈。而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他是遇到事情了,下班后他就主动过来找我了。我们接纳别人,别人同样也会慢慢接纳我们,就是这样的心态,我和我的员工、家人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当天晚上,我参加了李姐出资组织的佛学沙龙,也终于明白李姐说的:“学佛不是学知识,是‘悟’。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怨念,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成熟。我们能够暂时地把它压在石头里,但是它早晚会发芽。而学佛帮助我们把怨念融化了,让这颗种子像雪一样消融了。这个时候,人的心量就打开了。”
抱怨就是这样没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和善就是这样循环起来。
佛学沙龙结束后,我说:“李姐您就是我想找的佛商呀。”李姐笑着说:“我只是在学习佛法,算不上佛商。”当天佛学沙龙有不少企业家参加,他们的言行举止低调谦逊,让我也“悟”了——佛商,原来就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