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学习方法
人生有很多问题,生命的发展有很多种选择。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我?我的未来在哪里?这个世界有造物主吗?谁在决定我们的命运?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命是缘起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选择自己生命的发展道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如果把生命看作一个产品,我们不仅是自己生命产品的制造者,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产品的体验者。每个人都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更美好的自己,但因为缺乏透视生命缘起的智慧,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自己。
一、凡夫人格的形成
我们的生命发展总是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文化教育,二是人生经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到各种文化的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你所在的家庭,你所处的社会,包括你待人接物的方式,这些教育无处不在。这些教育能够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与你的人生经历有关,包括往昔的生命积累和今生的生命经验。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自己往昔的生命痕迹,这些轮回中的经历会决定你怎么看世界,它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在生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把你见过的事情通过生活去验证,验证之后,不是所有经历的东西都会被你接受,但你会接受一部分东西,这就是从道理上的理解到事实上理解的过程。这些被你接受的东西,一旦通过了事实的验证,就会成为你的观念,你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由此产生了。
有了三观之后,你每天都会带着这样的三观去做事、去生活。由这些观念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包括身体上的行为、语言上的行为、思想上的行为。这些行为不断地被累积起来,会成为习惯。这些习惯就是轮回中的串习,有前生的串习,今生的串习,以及会延续到未来的串习。生命就是无尽的累积。这个无尽的累积,就是贪嗔痴的累积,累积之后构成了我们贪嗔痴的习惯。由习惯形成心态,在贪的支配下,在嗔的支配下,在愚痴的支配下,其实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活在这些轮回的串习中。
从接受世间文化,进入非理思维,形成错误观念,接着产生贪等行为,再通过不断累积,形成凡夫的贪等心态,心态不断重复,形成性格,性格不断重复,最终形成了凡夫的人格。这种凡夫人格从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八步骤的过程。
很多人刚接触八步骤的时候觉得不熟悉,其实八步骤并不复杂,这些方法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修习,只是过去一直修的都是凡夫心而已。
二、觉醒人格的建立
八步骤,是一种方法论,是从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训练方法,从接受一种文化、到形成思维方式、再到形成观念,然后由观念产生行为、行为再到性格、性格再到人格,这是生命缘起的共同规律,依此规律可以形成凡夫的轮回人格,同样依此规律也可以建立觉醒的生命品质。
关于如何修学,静心课程首先提出了有关态度、方法、效果的十八字方针,进而提出八步骤三种禅修。后者是对十八字方针在修学运用上的概括,不仅是一种方法,同时也蕴含了结果。其中,前四步偏向理解和接受,后四步则是通过传承佛法来改造生命,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对于静心课程每一课的内容,只有理解之后,知道其中讲的是什么,才谈得上接受。如果不曾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哪怕听得再多,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真正和法产生连接,更谈不上运用了。所以,“理解、接受、运用”就是通过心相续来传承佛法,完成生命的改造,进而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觉醒。
学佛大体有两种误区。一是偏于理论,知道很多道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只是纸上谈兵,和安身立命关系不大;二是盲修瞎炼,每天忙于功课,总在念着拜着,但内心烦恼依旧,把学佛和生活打成两截。
须知,佛陀一生应机设教,都是为解决众生问题服务的。在佛陀的教法中,有理论,有实践,是一个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当做理论,或是修行技术,乃至生活方式,都是不完整的。
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佛法的常规修行理路,有八正道、闻思修、信解行证,及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等。这些方法包含在众多典籍中,是佛陀为我们提供的共同路径。但对今天的学人来说,仅在文字上理解这些经典就存在障碍,要认识其中蕴含的深意,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此,我根据现代人修学的需要,概括出八步骤三种禅修。其中,包含了从理解法义到思考人生、形成认识,进而落实心行、改善生命品质的过程。不仅是一套有效的修学方法,同时还蕴含着学佛所要达到的结果。
三、详解八步骤
1. 前三步
八步骤的前三步非常关键。第一步是读懂每个句子,第二步是了解每个段落的内涵,第三步则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传承法义到建立认识。这是修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以往的学习方式,通常是总结段落大意,现在比较流行做思维导图。关于这个方法,我三十年前在广化寺读《四分律行事钞》的时就开始使用。《行事钞》由道宣律祖编著,共三十篇,每篇涉及一项内容,包括出家人如何受戒、安居、依止师长等等。我每读完一篇,就做出相关的思维导图,使整个纲领一目了然,知道其中到底要说什么事,这件事该从哪些方面去做,等等。
静心课程有不少教材来自我历次演讲,其中,有些是音像资料,有些已整理成书。不论哪一种,都会有相应的结构。比如从若干方面来谈这个问题,每个方面大概讲些什么。整理成文后,一般会有若干层次的标题。现在编写的同修班辅助材料也做了思维导图。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这些方便。
但光看目录和思维导图是没有内容的,还是不清楚它到底要说什么,这就需要回到相关的音像和书籍。静心课程为什么要求我们把每课内容学习三遍以上?其实,这是“理解”的最低要求。如果不是观听或阅读三遍,很难理解其中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学员认真学习后的共识。
读一遍的时候,可能感觉知道得差不多了;读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许多之前忽略的内容;读第三遍的时候,又会发现之前的学习还有遗漏,还不够深入。如果继续下去,其实还会有新的领悟。哪怕之前的三遍已经学得比较扎实,在内容上完全没有遗漏,但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在加深,对同样的内容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或许有人会觉得,有必要这样吗?对不少人来说,从一段话甚至一个句子中,也能了解一些佛法道理,从中有所受用。但我们要知道,这种接受是不完整的。真正学佛,不仅是让自己的烦恼稍微少一点,让心稍微安静一点,而是要从迷惑走向觉醒,从轮回走向解脱,这就必须对法义有完整、准确、透彻的认识。这三项标准缺一不可。
首先是完整。比如《佛教的财富观》,是要告诉我们财富和人生的关系。内容包括“怎样看待财富、财富与道德、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怎样追求财富、合理支配财富”等方面。由这些问题,构成对财富的完整认识,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方面。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影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其次是准确。这就必须反复地观听和阅读,理解其中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所以,三遍是基本要求,要准确理解,其实需要读上更多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确为经验之谈。更何况,佛法博大精深,很多道理都是层层展开的。随着修学的提升,你再去读,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们应该多听闻,多思考,确保理解没有偏差。
第三是透彻。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法义,对它到底要讲什么了然于胸,佛法智慧才会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否则就会浮在表面,好像知道了,但知道的只是皮毛,没有真实力用。书法有个标准叫“力透纸背”,学佛也是同样,要把法义深深镌刻在心中,念念不忘,才能在境界现前时有效运用。
我们对法义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现实层面。佛法能不能用得起来,首先取决于理论层面的理解是否完整、准确、透彻。具备这个基础,才能在现实层面去对照、检验并接受。比如无常,有关于无常的理论,也有关于无常的事实。我们学习的所有理论,都要到现实中去反复观察,一一验证。
佛法讲无常,现实到底是不是无常的?讲人生是苦,现实到底是不是苦的?讲金钱是毒蛇也是净财,现实中到底是不是有这样两种面向?所有问题,我们都要回归到现实中加以对照,只有这样,才能把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真正成为自己的认识。
我们是充满迷惑烦恼的凡夫,所有的痛苦、轮回、颠倒,都是因为无明而产生。我们本来拥有无价珍宝,却一无所知,只能流转生死,乞讨度日。这是何其可怜的人生!佛陀说法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套理论,让我们掌握一些知识,而是帮助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找到开启宝藏的钥匙。所以在学习书本理论之后,必须联系现实进行观察,由此建立正见,也就是观察修。
无始以来,由无明建立的错误认识, 给生命带来了无穷过患。现在,我们需要传承智慧的认识来替换它。这种智慧不是复制进去就行了,那是不能生根的,对境现前,很可能就随风飘零,根本无力抵御。只有通过观察,看清人生和世界的真相确如佛法所说,而非我们原来认识的那样,才能对佛法心悦诚服。那样的认识,才会深深镌刻在心田,任凭风吹雨打,考验重重,都不再构成干扰。
在近四十年的学佛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佛陀简直把人生道理说尽说透了。有句话叫做“世间好话佛说尽”,这个好话,就是真实语,智慧语。所以,佛法是靠智慧而不是别的什么折服我们。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在给别人介绍佛法时,才能充满自信,而不是鹦鹉学舌。或是像复读机那样,只会照搬佛陀怎么说,古德怎么说,导师怎么说。当然,我们可以引用,但关键是要真正理解并接受,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话,才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才是具有感染力的。
2. 第四步
在前三步的基础上,第四步就是建立正确认识,即观念的禅修。所谓正确认识,包括理论认识和实际认识两部分。理论认识,就是佛陀所说的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等道理;实际认识,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八步骤的前三步,我们对佛法所说的每个内容,都能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从中获得正见。进一步,还要过渡到对现实的观察。缺少这个环节,书本理论和实际认识就不能发生连接,产生作用。如果把理论比做一粒种子,闻思只是获得种子,而观察修才是耕耘、播种,让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3. 第五步
建立正见之后,第五步是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常常有人说:“佛法我怎么用不起来?”如果种子还没有埋入土壤,怎么生长?同样,如果法还没有变成你的认识,怎么运用?另一个常见问题是:“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实,凡是我们真正懂得的道理,一定可以做到。我们不会吃下毒药,因为知道这样会失去生命。可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错误还会去犯?归根结底,就是对道理认识不足,对其中的危害认识不足。知道这件事不对,但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同,成为自身观念,就像得到一张空头支票,虽然看起来和真正的支票差不多,但等到需要兑现的时候,才发现没法用。
可见,真正产生作用的是实际认识。一旦将佛法理论变成自己的认识,自然就用起来了,不用都不行。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喜欢的东西,立刻会生起贪心,根本不需要什么过程。因为贪欲已经被训练得任运自如,一旦境界现前,瞬间就会自动运转。所以说,运用是取决于观念的改变,取决于观念的深入程度。
4. 第六步
从第五步的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到第六步的完成心态改变,都属于心态的禅修。很多学员通过几个月的修学,烦恼变少了,人际关系和谐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因为佛法已经在他的生命系统中运转起来,自然就会产生作用。这种作用,首先就表现在心态的改变。
生命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轮回道,一条是解脱道,非此即彼。轮回就是迷惑心理的发展过程。因为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引发狭隘、自私、贪婪、对立、冷漠等一系列负面心理,给人生带来种种烦恼。如果我们不想继续这样的痛苦,就要建立正确认识,重新观察世界。通过观察,让这种正确认识在内心扎根,逐渐替换原有的错误知见。错误知见减少一分,烦恼痛苦也会随之减少一分。佛陀之所以能断除烦恼,成就断德,安住于无限的寂静,也是因为他的正见已经圆满。所以说,心态的禅修,是来自于观念的禅修;心态的转变,是取决于观念的转变。
5. 第七步
心态改变之后,第七步就是重复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无始以来,轮回的串习始终在主导生命,力量根深蒂固。相比之下,修学建立起来的正向心态还不稳定,需要不断养护。一方面,要认识到负面心理的过患,不再进入原有轨道,不去肯定它、认可它、支持它、参与它;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正向心理的意义,时时对它加以关注、欣赏、支持和重复。这个过程,就是佛法所说的扫尘除垢,转染成净。
6. 第八步
随着正向心理的强化,最终进入第八步,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从三种禅修来说,第七和第八步所进行的,就是生命品质的禅修。佛和众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命品质。凡夫的生命品质是以贪嗔痴为基础,而佛菩萨的生命品质则体现为圆满的慈悲和智慧。这种生命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修行造就的。
八步骤的修行,就在引导我们成就这样一种生命品质。首先是舍凡夫心,消除负面心行,佛教称之为断德;其次是成就正面心行,圆满无限的智慧和慈悲,佛教称之为智德和悲德。这些品质需要通过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成就,静心课程同样是围绕这个目标而设定。
除了八步骤,我们还有十六字窍诀,即“树立正见,认清真相,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八步骤的前四步,是帮助我们“树立正见,认清真相”;而后四步则是引导我们“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如果前四步,尤其是第三步没有完成,就无法树立正见,也就不能认清真相,摆脱错误,更谈不上重复正确了。
所以说,八步骤贯穿着学习教理到转变生命品质的整个过程。其中,第一、第二步是基础,第三、第四步是关键,第五、第六步是提升运用,第七、第八步是达到圆满。
总之,八步骤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了解生命、改善生命的学习方法,也是落实静心课程的关键。希望大家结合自身修学,把八步骤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