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序 论】
一、 归敬颂 1
二、 本论内容及造论意趣 1
三、 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 2
四、 本论之殊胜 8
五、 说听轨则 12
【正论——修学引导次第】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21
第一节 选择善知识与修习依止法 21
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21
二、 能依弟子之相 25
三、 依止之法 27
四、 依止的胜利 30
五、 不依止的过患 31
六、 总明其义 31
第二节 略示修法 32
一、 加行修法 32
二、 正行修法 36
三、 结行修法 37
四、 未修中间 38
五、 破斥二种妄见 40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44
第一节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44
一、 何为暇满人身 44
二、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46
三、 思惟人身难得 47
第二节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 50
一、 三士道的建立 50
二、 道次第引导之相 51
三、 三士道建立原理 56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58
第一节 念死无常 58
一、 不念死的过患 58
二、 念死的胜利 59
三、 发何种念死心 60
四、 修念死之法 61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 67
一、 思惟恶趣苦的意义 67
三、 思惟傍生苦 74
四、 思惟饿鬼苦 75
第三节 皈依三宝 77
一、 皈依之因 77
二、 思惟皈依境的殊胜 78
三、 如何修习皈依 79
四、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 84
第四节 深信业果 91
一、 思惟业果总相 91
二、 十不善业道 93
三、 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99
四、 十不善业果报差别 103
五、 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 104
六、 业的种类 105
七、 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 106
八、 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109
九、下士道发心之量 114
十、除邪分别 114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116
第一节 共中士之发心 116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 117
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117
二、 思惟轮回总苦 119
三、 思惟轮回别苦 125
第三节 思惟流转次第 127
一、 烦恼发生之相 127
二、 业积集增长之相 132
三、 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 133
第四节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137
一、 发心之量 137
二、 除邪分别 138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 139
一、 依何身灭除生死 139
二、 修何道而为灭除 140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144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 144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 144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145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 148
一、 七因果修法 148
二、 自他相换修法 159
三、 受持菩提心仪轨 164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 176
一、 菩萨行的两大内容 176
二、 菩萨行的安立 185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 191
一、 布施学处 191
二、 持戒学处 194
三、 忍辱学处 197
四、 精进学处 204
五、 静虑学处 207
六、 智慧学处 208
七、 学行四摄以利他 211
第六章 止 观 214
第一节 止观自性 214
第二节 学止法 215
一、 修止法 215
二、 修止的量 224
第三节 学观法 226
一、 修观资粮 226
二、 抉择正见 227
第四节 止观双运 238
第七章 道次第之要义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