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课之二
【复习前思考】通过前一单元的修学,我知道了接受《道次第》这种智慧文化对生命的意义,如果按十八字方针、八步三禅学习,能切实帮助我改造生命品质。那么,我按照闻法轨则自学就可以吗?为什么学佛需要善知识引领?在整个菩提道中,依止法具有什么重要地位?
【复习内容】
一、诵读:《略论》原文自“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至“诚能如是,不久当如常啼菩萨及求善知识无厌足之善财矣”,诵读三遍及以上。阅读《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上P114-169。
二、心路回顾:对照修学地图和思惟导图,检验自己对本单元的修学内容是否有遗漏、欠缺之处,发现有疑问或遗忘,应重新观听相关内容,梳理脉络,融会贯通,形成定解。
三、内容概述:依止善知识
(一)选择善知识
1.所依善知识之相:
①《道次第》中善知识的特定内涵: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成佛的修行。
② 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①善知识是全梵行;②依凡夫的认知模式,走不出自以为是的认识。
③ 善知识十德:(1)具戒;(2)具定;(3)具慧。具足戒定慧的善知识,有彻底调伏贪嗔痴的能力:持戒可将烦恼贼缚住,得定可降伏之,发慧能将其彻底消灭。作为指导他人修学的善知识,首先必须具备调伏自心的能力。(4)教富饶;(5)通达真实;(6)德胜于己;(7)善说法;(8)具悲悯;(9)精进;(10)断疲厌。其中,戒、定、慧、通达真实、有悲心五种为根本德行,具足此五德的善知识也可依止。
2.能依弟子之相:
① 质直:不带偏见,以清净无染之心听闻佛法。不质直:先入为主、堕类,不能见到说法师的功德,获得真实法义,易造谤法罪。
② 具慧:分辨正邪的能力。具慧不同于自作聪明,真正具慧是由学佛获得的。
③ 求法义:发心上,应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希求学法;行动上,应依教奉行,受持正法。
④ 敬法及师。
⑤ 善摄心听。
(二)修习依止法
1.意乐依止之净信为本:
① 视师如佛的意义:(1)观德得成就,察过不得成。(2)怎样看待师长,就会得到怎样的加持。(3)令我端正求法心态,更好地接受佛法。
② 视师如佛的观修:师长是法的实践者、证得者、传承者。因师长代佛弘法,我才得以听闻正法,依法得解脱。
③ 不由自主地思惟师长过失:应思惟我所见到的一切,受自身认知、观念、设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师长真的有过失,而是我的认知有问题。
2.意乐依止之念恩生敬:师长从未舍弃我,一直在寻找我、唤醒我、拔济我、解救我,为我开示菩提支分,使我获得健康的身心、圆满的生命。在对师长的净信与敬重中,增加感恩心、亲近感和归属感。
3.加行依止:
① 行为准则: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
② 加行包括:内外财供、身口给侍、如教修行。其中,内外财供和身口给侍主要是端正学法态度,依教奉行最为重要。
③ 弟子的成就取决于事师程度,但这一成就并非师长赐予,而是自己如法修行得来的。
4.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总明其义:
① 依止的胜利:得近佛位,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趣,重罪轻报,断除烦恼,常具正念,成办现前与究竟利乐。我要深刻认识到这些利益对生命的重要性,对能依止善知识生起庆幸与珍惜之心。
② 不依止的过患:易为病扰魔侵,堕于恶趣,失坏功德,生出多种不可爱乐之事,所修之法不得成就,生生世世遇不到善知识。思惟没有依止善知识时的生命状态,心生余悸,对能依止善知识生起庆幸与珍惜之心。
③ 总明其义:于具德、引导不错之善知识,应长时如法依止。
【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善知识
1.为什么修学佛法必须有善知识引领?
① 学习世间任何技艺都要有老师指导,才能快速从中受益。成佛是改造生命的历程,若无善知识引领,仅靠自学摸索,我能走出错综复杂的凡夫心吗?能在菩提大道快速前进吗?是否认识到,依止善知识是入道根本?
②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佛法似乎触手可及,然而能系统引导修学的善知识却凤毛麟角,学人很难得到有效指导。对此现状有何感触?即便得到法药,若无良医对症下药,我能根治三毒重病吗?是否认识到,法身慧命的每一点成长都有赖于善知识的摄受和教诲?
2.值遇具足十德的善知识,我就一定能走出轮回、走向觉醒吗?
① 进入三级修学以来,我的观念和心态有什么转变?由此,能否感受到善知识自利利他的功德?善知识难遇,如今幸遇引领我走上菩提道的善知识,是否生起珍惜之心,决定尽心依止?
② 值遇具足十德的善知识,我就能修行成就吗?作为受法弟子,我应该具足什么条件?质直、具慧、求法义,对于我接受佛法、修行有成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二、修习依止法
1.有了具格善知识,我也具备弟子相,善知识对我的引导就能生效吗?
① 为何一旦确定善知识就要尽心依止?相信善知识和相信自我有何不同?修习依止法,对跳出自我局限有何作用?是否认识到只有尽心依止,我才能依法完成生命改造?
② 有人认为,依止法无非是修学有人指导,我多听法师讲解,依法行持即可,无需特别修依止法。我有这样的心态吗?视师如佛、念恩生敬引发的心行力量,对于我的修学具有怎样的作用?没有恭敬依止,我能与法相应,从中获益吗?
2.在三级修学模式中修学,我应该怎样如法依止?
① 我要紧跟在善知识身边,才能如法依止吗?佛教既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又强调依法不依人,对此有何理解?是否认识到,以法为核心建立的两套模式,就是导师教化众生的途径,忠实执行模式,既是依止善知识,也是对法的实践?
② 在心和行上,怎样如法地依止模式?大众化修学模式的价值,就在于利益无量众生,是否由此对三级修学模式心生珍惜?是否决心行动起来,投入服务大众模式中,帮助更多人走向觉醒?
【观 修】
一、选择善知识
立足于改造生命的思考高度,才能充分认识善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成为具相弟子的重要性。
【第一步观察修】我需要思惟:不论学世间技能,还是修行佛法,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在世间学做任何事都要有老师指导,何况学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更需要导师指点迷津。
佛经从理论层面说明了善知识的重要性:只有依止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接受智慧文化的传承。若无师长传授,我就无法接受《道次第》清净、殊胜的法脉传承,完成生命改造。从现实角度看,社会对佛法的需求日益普遍,能有效引导学人的善知识却寥若晨星。多数人学佛要么不得要领,要么偏执一端,甚至学出不少问题。只有依止善知识,我才能稳妥、快速地走上菩提道。否则,我只能盲修瞎炼,乃至误入歧途。
【第一步安住修】从法义和现实的角度,数数思惟依止善知识对修学的重要性,直至确认“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生起“我必须依止善知识学佛”的心。安住于此,越久越好。
【第二步观察修】我需要思惟:当今能引领大众系统修学的善知识稀有难得,而我有幸值遇导师。自加入三级修学以来,我在菩提大道稳步前进,生命品质得到有效提升。这得益于导师自利利他的悲智功德,所以我一定要尽心依止导师!
要实现生命觉醒,自身具备弟子相也至关重要。只有做到质直、具慧、求法义,我才能纳受师长的法雨甘露。否则,即便善知识再好,对我也产生不了作用。三级修学能帮助我培养质直、具慧、求法义的素质,所以我一定要依止导师施设的模式,努力修学,成为具相弟子。
【第二步安住修】我需要数数思惟:因为导师施设三级修学和服务大众模式,我才能由此走向觉醒,直至真切感受到导师的慈悲和智慧,生起珍惜之心。安住于此,越久越好。
二、修习依止法
依止法是入道根本,是成就现前和究竟一切利乐的根本。认识到依止法在整个菩提道修行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对善知识建立无条件的依止,并落实于行动。
【第一步观察修】我需要思惟:虽然有了具格善知识,我也具备了弟子相,善知识对我的引导也未必有效。只有修习依止法,我的心才能完全向善知识开放。由恭敬依止引发的心行力量,才能使我与法相应。否则,我就无法与善知识建立畅通的连接。
每个生命无始以来都以自我为中心,但人最大的问题是相信自己又不了解自己,难以超越自我的局限。如果没有开放的胸怀,永远走不出自己的感觉。只有相信善知识,相信佛法,才能以佛法智慧替代自己的标准,真正完成生命改造。
如果不用佛法改造自我,不论学多少教理,始终还是以自我感觉为标准,最后成就的是一大堆我执我见。所以,我一定要把自己调整为清净的法器,对善知识建立无条件的依止,用佛法智慧代替自己的认知。如果相信自己,只会不断地制造烦恼,制造轮回。
【第一步安住修】我需要数数思惟:修习依止法才能跳出自以为是的认识局限,快速入道,从中受益,直至决定“我一定要通过修习依止法,生起稳固的依止心”。安住于此,越久越好。
【第二步观察修】我需要思惟:依止善知识不是建立盲目的个人崇拜。学佛是以法为核心,建立对三宝的信心。三级修学模式引导我修学佛法,成就智慧;服务大众模式引导我自利利他,成就慈悲。我要通过践行两套模式来落实依止,包括从意乐到加行的依止。
导师是法的实践者。因为导师创立了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才有因缘闻法,走上学佛道路。若无导师弘法利生,今天的我可能仍在苦海沉沦。由此对导师生起净信和感恩之心。依止善知识的根本是为了依法修行,最好的报恩方式也是依法修行。那么,怎样才能如法依止、依教奉行呢?模式是导师悲智功德的体现,依此修学,就是依止导师、依法修行。
【第二步安住】我需要数数思惟:持续地依止两套模式,就是强化对导师的信心。直至决定将依止心落实到行动中,转化为修学动力,转化为尽未来际自觉觉他、帮助更多人走向觉醒的动力。安住于此,越久越好。
【心行检验】
应该认识到,《道次第》开篇从阐述作者与法的殊胜、闻法规则,到依止善知识,这一次第是帮助我们走出自我感觉,将自己调整为清净的法器、具相的弟子,为入道打下扎实的心行基础。
通过依模式学法的受益,体会善知识自利利他的功德,以及修学对生命的重大意义,由此对善知识生起珍惜、感恩、依止之心。教和学是相互的,我应该时刻注意,以质直、具慧、求法义、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为标准,检视并调整心行,养成习惯,如此方能纳法于心。
我应该认识到,三级修学是修学的常规道路,依止善知识要落实到两套模式。导师的智慧和慈悲都体现在模式中,应该通过思惟模式的价值,引发视师如佛、念恩生敬的依止心,并将此转化为修学和服务大众的动力,此为加行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