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课之九
【复习前思考】通过前一单元的修学,我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唯有解脱惑业,才能究竟离苦得乐。那宗大师为什么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我们发菩提心?念自身苦而速求自了的声闻行者,与念众生苦而济世利他的大乘菩萨,因发心不同,最终抵达的目标有何差别?发菩提心对实现生命最高价值有何重大意义?如何发起菩提心?
【复习内容】
一、诵读:《略论》原文自“如是流转之过患”,至“当以四力而忏之”,诵读三遍及以上。阅读《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下P1-119。
二、心路回顾:对照修学地图和思惟导图,检验自己对本单元的修学内容是否有遗漏、欠缺之处,发现有疑问或遗忘,应重新观听相关视频,梳理脉络,融会贯通,形成定解。
三、内容概述:愿菩提心
(一)菩提心的殊胜、菩提心如何发起(七因果修法、自他相换修法)
1.菩提心的殊胜
① 菩提心与三士道的关系:三士道由菩提心统摄为一乘佛道。下、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前行。上士道的修学包括菩提心、菩萨行。
② 大乘教法的殊胜:仅求自利与动物无异;停留在中士道,不能圆满自利;发菩提心才能究竟自利利他。
③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为大乘人,为真佛子,发心功德超胜二乘,成佛的不共因。
2.七因果修法
① 大悲为大乘根本。(1)大悲在菩萨道修行中的重要性:初、中、后期都重要,贯穿整个菩萨道修行。(2)大悲是七因果的核心: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增上意乐及发心以成其果。
② 修平等心。(1)必要性:只有消除贪嗔引发的好恶,才能生起平等无限的慈悲心。(2)修习方法:按中庸、亲友、仇怨、一切有情的次第观修,不断以正见思惟亲仇不定,化解贪嗔之心。
③ 七因果修法。(1)于一切有情修悦意之相:培养对众生的好感是产生慈悲的心理基础。对知母、念恩、报恩,按亲、中、怨、一切众生的次第不断修习,直至消除隔阂,生起亲近感、感恩心、报恩心。(2)正修此心:运用八步三禅依次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修求菩提之心,生起与乐拔苦的慈悲心、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直至发愿“为利有情愿成佛”。
3.自他相换修法
① 相换意义: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
② 成立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我”。我只是一种错误设定,改变设定就能相换。
③ 修习方法:①突破两种心理障碍,认识到自他只是假名安立,破除我执,化解自他对立之心。②思惟我执过患和利他功德,把心目中自他的地位对调,直至生起如母爱子般的慈悲心。
(二)受持菩提心仪轨、守护菩提心、犯已还净法
1.受持愿菩提心戒的重要意义
① 重视空性见、忽略菩提心是汉传佛教缺失大乘精神的重要原因。大乘佛法中,空性见是三乘共因,菩提心才是成佛不共因。从发菩提心进入大乘开始,到践行菩提心,直至圆满无上菩提,菩提心贯穿整个菩萨道的修行。在修行伊始,必须通过如法的仪轨郑重宣誓,确立生命的崇高目标,由此获得愿菩提心戒体,未来方能成就菩提之果。
② 很多信众以受菩萨戒为荣,却既未发菩提心,也不曾修习慈悲。这样即使修学大乘法门,也不是合格的菩萨行者。唯有发起菩提心,才是荷担如来家业的佛子。因此,大乘修行是以菩提心为核心,先受愿菩提心戒,才有资格进一步受菩萨戒。
③ 自2003年以来,导师积极弘扬菩提心教法,传授愿菩提心戒,开汉传佛教风气之先,对重建大乘精神和学人自身修行有重大意义。作为三级修学学员,应珍惜导师悲愿,把握殊胜机缘,对受愿菩提心戒生起欢喜踊跃之心,在学完第一遍《道次第》后,去西园戒幢律寺正式受愿菩提心戒。
2.守护菩提心:受戒后,还要将《菩提心修习仪轨》作为每日定课,不断强化菩提心,使之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
【复习思考题】
一、菩提心的殊胜、七因果修法、自他相换修法
1.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大乘菩提心教法具有哪些殊胜利益与修行善巧?如何进入大乘?若无菩提心,即使通达空性,能否成就佛果?为何菩萨初发心功德就远超二乘的修行功德?结合自身生命现状思惟,我是否真切意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并生起强烈希求之心?
2.菩提心具有哪些特征?能否对比自己的凡夫心加以描述?菩提心与出离心是何关系?菩提心的慈悲,与世间的爱心和声闻的慈悲有何不同?检视自己的菩提心,是否具备出离、平等、大悲、担当等内涵?如何准确发起菩提心?
① 七因果修法的核心是什么?我为何对众生的痛苦漠不关心?如何消除隔阂,生起亲近心、感恩心、报恩心,直至不忍众生苦,生起与乐拔苦的慈悲心?声闻人也修慈悲喜舍,弘化一方,为什么他们发的还不是菩提心?怎样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圆满大悲?
② 发菩提心的最大阻碍是什么?当帮助他人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我的本能反应是什么?以己为例,只在乎自己,是否能获得幸福安乐?一心利他能带来什么殊胜利益?我有哪些不能相换的心理障碍?如何对治?我能相换到什么程度?符合菩提心的标准吗?
二、受持菩提心仪轨、守护菩提心、犯已还净法
1.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为何给民众留下消极出世的印象?导师为何大力弘扬菩提心教法,倡导受愿菩提心戒?这对菩萨道修行有什么必要性?对发扬大乘慈悲精神有什么意义?我决定求受愿菩提心戒吗?
2.怎样才算有菩提心?仅仅确立利益众生的愿望就够吗?其力量如何?足以与凡夫心相抗衡吗?如何守护愿心,使之稳定增长,成长为生命的根本力量?
【观 修】
一、菩提心的殊胜、七因果修法、自他相换修法
【第一步观察】我需要思惟:菩提心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心,是成佛的不共因。正是在菩提心的统摄下,自利与利他才能完美结合。通过无条件的利他完成自利,使自他一切众生共同走向觉醒。一旦发起菩提心,即使其他功德未生,亦是住于大乘,堪称菩萨。依利益无量众生的发心,成就无限功德,远超只求自了的修行。因此,我一定要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的核心内涵是大悲。菩萨的慈悲超越凡夫的爱心与声闻的慈悲,是念及如母有情沉沦苦海,而发心救度一切众生出离的无限慈悲;是对众生没有自他、好恶、亲疏之别的平等慈悲;是以利益众生为使命,不求回报的大慈大悲。因此,我一定要在思惟轮回是苦的基础上,按上士道七因果、自他相换的方法,引发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第一步安住修】我需要数数思惟:菩提心对自身生命和一切众生的重大意义,以及在菩萨道修行中的不共地位,直至决定“我一定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安住于此决定心,越久越好。
【第二步观察修】七因果修法的关键是知母,首先将众生视为母亲,化解隔阂,生起好感。然后由忆念母亲恩德推及众生,生起感恩和报恩之心。进而思惟如母有情饱受轮回痛苦而心生慈悲,甘愿为之与乐拔苦。我一定要按照亲、中、怨、一切众生的次第,不断在座上观修、座下运用,直至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将救度众生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发菩提心的最大阻碍是我执,自他相换正是直接对治我执的殊胜法门。首先以智慧剖析自我,思惟自他平等,化解自他对立。然后对比思惟,我执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为一切圆满之处,生起自他相换的动力。进而转换中心,舍己利他,在利他行中不断瓦解我执,成就慈悲。我一定要不断修习自他相换,直至如母爱子般爱众生,全身心地利益众生!
【第二步安住修】依七因果或自他相换修习。修习过程中,对七因果的每一支都不能略过,须按次第完整修习;而自他相换的重心在于消除自他设定,平等安住在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中。引发菩提心后,安住越久越好。
二、受持菩提心仪轨、守护菩提心、犯已还净法
【观察修】我需要思惟:汉传佛教虽然属于大乘,但长期以来重视空性见,倾向出世,很多学人即使受了菩萨戒,却未真正发起菩提心。而菩提心才是菩萨戒的核心,是大乘的不共处。作为大乘学人,必须受持愿菩提心戒,才有资格受持菩萨戒,践行菩萨道。单纯受菩萨戒而不发心,就会有名无实,成为冒牌菩萨。
菩提心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的崇高愿望,发菩提心意味着走上菩提道,学做菩萨,以成佛作为自己尽未来际的生命目标。这就必须通过如法的仪轨、郑重的宣誓,在十方三宝和一切众生前庄严承诺,将这一愿望确定下来,获得愿菩提心戒体。导师大力弘扬菩提心教法,倡导愿菩提心戒,对彰显大乘精神和修行菩萨道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一定要以殷重心求受愿菩提心戒。
受菩提心戒后,还要不断修习。凡夫心动荡而混乱,若不巩固,刚发起的一念愿心很快就会模糊,被各种念头左右。只有每天不断提醒自己:“我的愿望是什么?我的生命以什么为目标?”才能让菩提心成为心行主导。因此,我一定要将《菩提心修习仪轨》作为每日定课,并依愿心学处如法守护,使自己安住于菩提心。
【安住修】我需要数数思惟:受持和修习菩提心仪轨的重要性,直至决定“我一定要受持愿菩提心戒”,安住于此决定心,越久越好。
【心行检验】
我需要数数思惟,菩提心对自他一切众生及菩萨道修行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菩提心是最圆满的心行,对菩提心教法生起欢喜顶戴、强烈欲学之心。
应准确把握愿菩提心的内涵,在下、中士道的心行基础上,通过上士道七因果、自他相换的修习,发起愿菩提心。
应深刻认识到,导师提倡受愿菩提心戒的重要意义。从个人角度,受愿菩提心戒是确立生命目标,由此获得的戒体力量,是推动学人前进的动力,也是未来成就无上菩提的因;从众生角度,受持愿菩提心戒是带领众生共同觉醒的承诺,对弘扬大乘佛法、彰显大悲精神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