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来看看灸草堂总部,这次正好我们有这么多学员在此学习,也是难得的因缘。范老师通过对艾灸的传承和弘扬,从调身入手,切入传统文化,同时也重视修心。这件事很有意义,也是当今社会特别需要的。因为一切问题的根本,无非是人的身心问题。
我常说,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修身养性是人生最好的投资。现在,不少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关于养生保健的资讯、方法、机构层出不穷。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希望找到一套简单易行的调身之道,为大家的生活、工作、修行打好基础。
佛法的重点是修心,从对心的认识、调整,到最终明心见性,究竟解除人生的痛苦烦恼。但我们在世间所做的一切,都要依托这个色身,所谓借假修真。关于这一点,不少学佛者存在误区,觉得身体是个臭皮囊而已,不必理会。当然,不执著是对的,但不执著不等于不管它,更不等于任意使用而不保养。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总被这里那里的不舒服或病痛所困,其实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干扰。这样的话,最后往往带来两个结局,或是病得无法修行,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痛苦而对身体格外执著。这些都是我们要避免的。
佛教的修行,尤其是禅修,也讲究调身、调息,以此作为调心的前行。如果身体这部分过不了关,禅修时坐立不安,是很难把心调到位的。怎么调身?首先要认识这个身体,认识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从佛教观点来看,宇宙万有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在世界形成之初,由风轮开始运转,然后风起云涌,将万物聚合起来,构成山河大地。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存在,似乎是实实在在、固定不变的。其实,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属性。现代物理学业已证明了这一原理。比如波粒二象性告诉我们,物质可能以波的形态存在,也可能以粒子的形态存在,其最终存在,是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观察。也就是说,我们认识世界时,并不是单纯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创造者。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心的能动性,认识到心念对世界,尤其是对身体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医、道家等,对身体也有独特的研究。比如对气的重视,认为这是色身包括万物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指出,人的七情六欲,包括不同的念头、情绪、心态,都会给身体带来影响。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又会影响到万物的存在。准确地说,是影响到万物在我们各自世界中的存在。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一切唯心造”——不同的心念会产生不同的气息,造就不同的世界。
我们在调身时,同样要重视心的作用。只有正心正行,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良好效果。传艾书院重视正念和用心,还有传艾四弘誓愿,值得随喜。带着这样的心,不管是给自己还是他人艾灸,本身就是慈悲的修行。因为慈悲不仅是利益他人的行为,更代表着一种心念,一种精神。认识到这种正向心行的重要性,进而把它带到每个当下,去做艾灸,做传导,于自身是增长慈悲,于他人是传递慈悲。
今天的中国社会,生态环境全面恶化,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雾霾等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瞩目。其实相对这些外在现象,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大家庭和邻里关系几乎不复存在。而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又让家庭成员开始各自为政,疏于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家人都缺乏关爱,对其他人更是漠不关心了。这种冷漠不仅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抑郁症高发的外在诱因。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正是对治冷漠的一剂良药。但儒家关于“仁”的诠释,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推演而来的,并非建立在心性基础上。此外,这种仁爱还受到家庭伦理的影响,是从亲人到路人,从有关系到没关系渐次弱化的,相对比较有限。而佛法所说的慈悲,是来自众生平等的思想。因为认识到一切众生曾在轮回中互为亲人,所以才会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没有亲疏之别,也没有国家、民族、人种等一切分别。
更关键的是,这种慈悲不仅是给予,是他人的需要,也来自我们自身的需要。因为我们希望提升人格,就要通过修习慈悲,化解内心嗔恨、冷漠、对立等负面情绪。大乘佛法倡导“悲智双运”,即慈悲和智慧的相互增上。但在汉传佛教的传统中,更重视空性见,对慈悲和菩提心的传承不够得力,使不少学佛人予人消极避世的印象,未能发挥大乘佛教积极济世的作用。
那么,如何建立大乘精神?这就必须通过闻思佛法,认识到生命觉醒的意义,进而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的,自利和利他也是统一的。对缘起现象具备这样的认识后,才能发自内心地生起自利利他的愿望。否则,我是我,他是他,为什么要心怀众生,舍己为人?事实上,这也是一些传统道德流于口号的原因所在。如果认识不到众生和自己的关系,仅仅靠外在宣导,是很难让人心悦诚服、自愿遵守的,甚至会滋生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普遍缺乏慈悲大爱的精神。近年来,虽然参与慈善者日益增多,值得随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戾气。因为慈善不仅是一种捐助行为,而是代表着慈悲利他之心。如果不是本着慈悲心进行捐助,从严格意义上说,只是善行而已,还算不上真正的慈善。事实上,这些不是以慈悲心为前提的捐助行为,已经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令捐助者患得患失,受助者不知感恩。我们固然需要检讨慈善的机制、流程等,但根本是在于发心,在于这一行为的思想基础。
总之,不论对个体生命还是社会和谐,慈悲的修行特别重要。这种修行并不仅限于捐助,佛教认为,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通过自己的技术和服务,为他人解除病痛,也是很好的布施。我觉得,艾灸很有象征意义,因为它散发着温暖。作为学佛者,我们在接受佛法传承和发起菩提心的前提下,可以让艾灸成为利他的方便,让艾火化解人间的冷漠。这种方便正契合当今社会的需要,是与人结缘的有效途径。
我和范老师一见如故。因为我切身感受到了艾灸的利益,同时也被范老师的济世之心所打动。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虽然也涌现了一些传统医学的优秀实践者和弘扬者,但相对十几亿人口来说,这些资源还远远不够。更何况,究竟的健康之道应该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在疾病出现后设法治疗,那只是被动的补救措施。所以,我们特别需要找到大众化的养生保健之道,一是简单易学,没有高门槛;二是能有效推广,没有副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通过调身拥有健康,进而通过学佛改善心性。
我们已有不少学员通过修学,确立了人生目标。但要献身修学,自利利他,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基于此,我们特别将艾灸作为重要的慈善项目。在推广过程中,已受到学员和亲友的广泛认可。范老师有这个愿心,我们也有这个愿心,愿心和愿心的结合,可谓善缘具足。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善缘,一方面通过修学提升心行,一方面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艾灸技术,让心和行相互增上。有正确的发心,才能成就真正的慈善行;有良好的技术,才能让发心落到实处,利益他人。让我们尽自己的一份力,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