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唤醒自性佛
问:我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此外还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什么学佛人见面招呼时只说“阿弥陀佛”?其中有什么寓意?
答:这主要和净土宗的盛行有关。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作为修行资粮,即深信弥陀愿力,发愿往生西方,若能至诚称念弥陀名号,一心不乱,临终时就能蒙佛接引。对很多信众来说,这是一种容易听懂、接受并付诸实践的法门,历来就有广泛的信仰基础。只要是中国人,不论是否信佛,多少听说过“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其流传之盛。相对其他净土,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创造的清净佛国更容易“移民”,所以这也是释迦牟尼佛为娑婆众生介绍的理想去处。
称念“阿弥陀佛”的修行意义还在于,提醒我们忆念佛菩萨功德,念兹在兹,见贤思齐。“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光、无量寿,象征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称念佛号,不仅要忆念西方的阿弥陀佛,更要唤醒自性弥陀、内在觉性。这样的信仰更直接,也更有深度。
如何让念佛得力
问:我以前修念佛法门,参加修学后感觉不错,希望以前的道友一起来学,他们说只要信愿行,就可以凭借弥陀愿力往生极乐,是这样吗?
答: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但念得相应的并不多。怎么念才能得力?净土宗的修行看似简单,抱定一句佛号即可。但你能不能对极乐世界生起真切信心?愿生西方的愿有多强烈?事实上,要把这句佛号念得有力量,必须有相应的见地,而不只是简单地念着。所以天台、华严、禅宗的祖师在念佛时,会把本宗见地带入这一修行,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都是为修习净土法门提供支持。如果见地不能提高,虽然嘴上在念佛,但生活中依然带着错误观念处理问题,制造烦恼。事实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当修行不能用来对治现前烦恼,能解决生死大事吗?
这套修学模式的目的,是为大家提供有次第的完整引导。现在很多人修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点,以为做好这点就可以。其实这个点能产生作用,是来自修行体系的共同发力。就像火箭之所以能上天,是需要基地和发射系统的。有了静心课程的基础,明确修行理路,今后不论修什么法门都容易得力。
净念怎么相继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要不管不顾、一刻不停地念下去?
答:都摄六根,不是说要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起来,关键是在于培养正念。比如念佛前要思维轮回的痛苦,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认识到唯有三宝才能救度我们。将心调整到位后,再专注于佛号,就能在内心形成强大的正念。这种正念一旦稳定,自然形成相续的作用。这不是要嘴巴不停地念,因为你还要吃饭,还要睡觉,怎么相续?所以相续的是正念,是心与弥陀的相应。当然,在正念尚未形成之前,确实不容易做到净念相继。因为心念是无常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
忆佛念佛,能不能见佛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阿弥陀经》也说,如果持名念佛,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但佛陀在《金刚经》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念佛就是以音声向佛祈求,最后见到佛,为什么《金刚经》又说不能见呢?
答:这是因为不同法门,在修行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定位。《圆通章》和《弥陀经》所见的是色身佛,通过忆佛念佛,见到弥陀前来接引。而《金刚经》所说的是法身佛,见到的是空性,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空性是无相的,必须超越对相的执著,才能见到如来。这些经典所说的佛是不一样的,并不矛盾。
佛有寿命吗
问:《地藏经》说:“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佛不是永恒的状态吗?为什么还有寿命呢?
答:佛有三种身,为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无相的,以空性为身,所以不生不灭;报身是由佛陀的智慧和功德所成;化身是随众生需要,在不同时空示现的身相。比如释迦牟尼佛2500多年前来到娑婆世界,在蓝毗尼降生,然后出家、成道、弘法,世寿80岁时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林入灭。这是应化身的示现,随着众生的业缘和福报,示现时间有长有短。所以不生不灭和有生有灭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层面而言。
观修是为了强化信心
问:我念三皈依时,皈依佛会想到佛陀,皈依法会想到《金刚经》《心经》等佛典,皈依僧会观想法师,这样对吗?怎么观想更好?
答:念诵三皈依,在修行的各个阶段,见地不同,观修也有所不同。在念诵时,可以让心专注地投入念诵并保持这一状态,声声入耳,而不是在各种观修对象中来回切换。也可以以佛陀名号为所缘,或以佛像为所缘,或直接认识无所得的心。至于哪种方式更适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修行效果来选择。只要能体现三宝的内涵,能使我们强化对三宝的信心即可。在当下的修行阶段,什么观修起来清晰、稳定,就观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