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探微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甲六、十地障

  十地功德有别障者。颂曰:

    遍行与最胜,胜流及无摄。相续无差别,无杂染清净。

    种种法无别,及不增不减。并无分别等,四自在依义。

    于斯十法界,有不染无明。障十地功德,故说为十障。 

    论曰:于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无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为十地障。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由通达此,证得自他平等法性。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由通达此,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为求此法,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义,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义,由通达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义。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圆满证得无碍解故。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

  十地是修行过程中的最后几个站点,也是几个比较关键、比较重要的站点。地,指修行经历的过程,十地就是十个过程。关于修证的位次,《唯识三十颂》分为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五个位次。《成唯识论》分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觉四十一个位次。现在讲的十地,是指见道以后到究竟位的十个位次。其实,在四十一个位次中,每个位次都有障碍。这里举出十地,所要说明的是十地的障碍。

  在十地的修行过程中,有烦恼障和所知障。这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呢?“有不染无知,障十地功德”。烦恼障属于染无明,而不染无明属于所知障。也就是说,在每一地的修行过程中,从初地欢喜地,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每一地都能成就若干功德,每一地中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景。就像到旅游区,从这个山峰到那个山峰,一峰又一峰;从这个石洞钻到那个石洞,一洞又一洞;从这一景到那一景,一景又一景。每一洞、每一峰、每一景都有吸引人的风光。如果这时云雾遮蔽了山峦,自然就看不到风景了。同样,在修行十地的过程中,有了这些障碍之后,就使得菩萨不能成就每一地的功德。所以,在十地的修行中,每一地都有它的障碍。

  十地的内容,在很多经论中都曾讲到。比如《华严经》有《十地品》,《摄大乘论》有《彼修差别品》,讲的是六度和十地的内容。《解深密经》有《地波罗蜜多品》,也是关于六度和十地的修行。另外在《成唯识论》里,在见道位以后进入修道位的阶段,也讲到十地的修行和障碍,而且每种障碍的具体名称都标明出来。此外,《成唯识论》里还讲到二十二种愚,而《解深密经》则讲到十一种障。总之,关于十地内容的相产资料很多,讲述得非常清楚。

  “于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无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为十地障。”遍行等,指每一地所具备的功德,比如初地成就的是遍行功德,二地成就的是最胜功德,三地法界的特点是胜流,成就胜流的功德。在遍行等十法界中,每一地都有各自的功德。但每一地里,因为有不染无知的关系,障碍了十地的功德。也就是说,根据每一地功德被障碍的不同,依次建立十地的障碍。

  “谓初地中所证法界名遍行义,由通达此,证得自他平等法性。”初地为欢喜地,最初获得圣性,证得自他平等法性,生大欢喜,所以叫欢喜地。初地所证的法界名遍行者,即自他平等法性,此法界具有普遍、平等、遍一切处的特征。《成唯识论》说:初地有异生性障,是二障中分别起的,依此障种子立异生性,菩萨见道现前时,断此障种子,成就圣性。因为这个原理,所以在初地说断二种愚及彼粗重:一是执著我法愚,即是异生性障;二是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初地功德。

  “第二地中所证法界名最胜义,由通达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于同出离,一切行相应遍修治,是为勤修相应出离。”第二地为离垢地,因为具足清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的缘故,所以叫离垢。第二地所证法界名最胜,由所证法界具无边德,于一切法中最为殊胜。第二地的菩萨由于证得如此殊胜的真如,于是思惟,我现在对能够成就三乘涅槃的一切法门都应该努力修习。《成唯识论》说:第二地有邪行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戒行的三业行为。此障二地极净尸罗,菩萨进入二地的时候,便能永断。所以在二地说断两种愚及彼粗重:一是微细误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是种种业趣愚,即是所起的误犯戒行的行为。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二地功德。

  “第三地中所证法界名胜流义,由通达此,知所闻法是净法界最胜等流,为求此法,设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为难。”第三地名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出无边妙慧的光芒,所以叫“发光地”。第三地所证的法界名“胜流”,菩萨成就第三地的功德,才能知道佛法是清净法界的最胜等流。因为了解佛法来源的殊胜,为了求法,即使上刀山下火海,火坑大如三千大千世界,也在所不辞。《成唯识论》说:第三地有暗钝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经过闻思修的法忘失。所以在三地中说断二种愚及彼粗重:一是欲贪愚,多与欲贪俱,能障胜定及修慧;二是圆满闻持陀罗尼愚,能障总持闻思修。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三地功德。

  “第四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摄义,由通达此,乃至法爱亦皆转灭。”第四地是焰慧地,四地菩萨安住在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胜,所以叫“焰慧地”。第四地所证的法界名无摄,菩萨成就了四地功德,了知真如非自非他所摄,无我、无我所,由此能断除法爱。《成唯识论》说:第四地菩萨有微细烦恼现行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此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永断。所以在四地中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是等至爱愚,即是定爱;二法爱愚,即是法爱,这两种都是所知障摄。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四地功德。

  “第五地中所证法界名为相续无差别义,由通达此,得十意乐平等净心。”第五地是极难胜地,真俗二智,行相互违,此地能令两者相应,所以叫“极难胜”。此地所证法界名相续无差别,了知生死与涅槃无别,远离厌生死、欣涅槃的过失。由此成就十意乐平等净心:第一是过去佛所具的平等净心;第二是未来佛所具的平等净心;第三是现在佛的平等净心;第四是戒净平等净心,即戒律达到彻底清净;第五是心净平等净心,心灵得到清净;第六是除疑悔净,即清除疑悔的清净;第七是道非道清净;第八是行断智净;第九是思量一切菩提分法清净;第十是化度一切众生净。这十种都是圣贤的境界,名为十种平等净心。《成唯识论》说:第五地有下乘般涅槃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欣涅槃,此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所以在五地中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是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厌生死的作意;二是纯作意向涅槃愚,即是乐涅槃的作意。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五地功德。

  “第六地中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义,由通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第六地是现前地,住缘起智,引发无分别最胜般若现前,所以叫“现前地”。第六地所证法界名“无杂染无清净”,了知缘起的现象无染无净。《成唯识论》说:第六地有粗相现行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此障六地无染净道,菩萨入六地时便能永断。所以在六地中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是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二是相多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净者。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六地功德。

  “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义,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第七地是远行地,七地是菩萨道修行到达无相住有功用的最后,超过世间、二乘道的修行,所以叫“远行地”。第七地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由此了知诸法无相,不行契经所说种种染净生灭相中。《成唯识论》说:第七地有细相现行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此障七地妙无相道,菩萨到七地时才能永断。所以在七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是细相现行愚,即是此中执有流转的细生相;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是此中执有还灭的细相。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七地功德。

  “第八地中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义,由通达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有增有减。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义。第八地中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第八地叫做“不动地”,无分别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所以叫“不动地”。此地所证法界名“不增不减”,由此圆满证得无生法忍,不见一法有增有减。佛陀是得大自在者,此处指出四种自在:一无分别自在,即分别智能自在生起。二净土自在,能随教化众生的需要,显现净土。三智自在,成就四无碍解,说法无碍。四业自在,能随缘成就一切事业,利益众生。第八地的菩萨唯能成就无分别自在、净土自在。《成唯识论》说:第八地菩萨有无相中作加行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在以上的八地中,前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纯无相观,虽然无相恒常相续,但有加行还不能任运,而这种加行恰恰障碍了第八地的无功用道。菩萨进入第八地,便能永断这种障。所以在八地中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是于无相作功用愚;二是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得自在。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八地功德。

  “第九地中亦能通达智自在所依义,圆满证得无碍解故。”第九地是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于说法。第九地通达智自在,圆满证得四无碍解。《成唯识论》说:第九地有利他中不欲行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有情事中不能勤奋,乐修己利,此障九地四无碍解,菩萨进入九地时便能永断。所以在九地中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是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二辩才自在愚,即辩无碍解。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九地功德。
  “第十地中复能通达业自在所依义,随欲化作种种利乐有情事故。”第十地名法云地,大法智云,含藏众德,荫蔽一切,如空粗重,所以叫“法云地”。第十地通达业自在,能随着众生的需要,成就种种利益有情的事业。《成唯识论》说:第十地有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菩萨进入十地的时候,便能永断。所以在十地中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是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者;二是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云及所含藏的众德。菩萨断除此愚及障,成就十地功德。

甲七、略说二障

  复略颂曰:

     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

     论曰: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

  前面把所有的障都举出来了,这里作个总结,简单扼要地把所有的障归结为烦恼障和所知障两种,使学佛者不要因为上面的许多障搞得晕头转向。一个人做事的障碍很多,随便就可以说出几百、几千种障碍,因为做任何一方面的事都会有与之相关的障碍。但如果简单地归纳一下,不外乎三种:首先是自身能力的障碍,个人能力不够,或是认识上的不足,或是自身情绪无法调整等等,结果事情做不好,这都是个人问题引起的障碍。其次是人为障碍,有人暗中搞鬼,唱反调,非但不支持你还拆你的台,这也是障碍。第三是客观环境带来的障碍,也就是物质环境所造成的障碍。
  修行上的障碍虽然很多,但不外乎两种: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指贪、瞋、痴等种种烦恼,它障碍了解脱,因而被称为烦恼障。所知障包括佛法及世间的种种知识和学问,作为修学菩萨道的人来说,不论从自身解脱还是广度众生来说,假如不具备世出世间的种种学问,就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
  “论曰: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因为这两种障包含了一切障,如果这两种障解脱了,那么一切障也就解脱了。

甲八、结 说

  前障总义有十一种,一广大障,谓具分障。二狭小障,谓一分障。三加行障,谓增盛障。四至得障,谓平等障。五殊胜障,谓取舍生死障。六正加行障,谓九烦恼障。七因障,谓于善等十能作障。八入真实障,谓觉分障。九无上净障,谓到彼岸障。十此差别趣障,谓十地障。十一摄障,谓略二障。    

  “前障总义有十一种。”前面所列的那么多障,现在总结一下,不外乎十一种。
  “一广大障,谓具分障。”广大障的范围特别广泛,能够障碍一切,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具分障。“二狭小障,谓一分障。”狭小障指的是一分障,比如障菩萨不障声闻,障声闻不障菩萨,名狭小障。“三加行障,谓增盛障。”加行障就是修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指增盛障。“四至得障,谓平等障。”至得障指平等障,也就是贪瞋痴烦恼平均发展,作用的份量是一样的。“五殊胜障,谓取舍生死障。”殊胜障指取舍生死障,因为贪执涅槃而厌恶生死,对菩萨的度生事业会造成障碍。“六正加行障,谓九烦恼障。”正加行障指烦恼障。“七因障,谓于善等十能作障。”因障指障碍善等十种。“八入真实,障谓觉分障。”入真实障指觉分障,即障三十七觉分。“九无上净障,谓到彼岸障。”无上净障指到彼岸障,也就是十度障。“十此差别趣障,谓十地障。”差别障指十地障。“十一摄障,谓略二障。”摄障,指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