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广东六祖文化节从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举行多届,而这一届以“六祖惠能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请法师谈一谈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济群法师:我觉得这个主题很有意义。因为六祖惠能及《六祖坛经》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成熟,也推动了整个汉传佛教走向鼎盛。关于六祖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需要从《坛经》入手,全面地认识、研究、实践。更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学者式的研究,而要回归到佛教的本位,回归到禅的修证。
《坛经》开显了禅宗顿教一脉的见地和修行理路,这也是汉传佛教中最为直接而又简明的修学体系。但在禅宗发展后期,似乎更重视各种“灯录”和“语录”。须知,这些祖师公案虽然也提供了某种方法和引导,但其中所记载的,往往是有相关背景的,是在特定的修行阶段,发生在特定的师徒之间。换言之,是属于量身定制的点拨,类似中医的一人一方。一旦脱离相关背景,这些公案和对答未必具有普遍意义,也未必适用于其他学人。所以,修学禅宗还是应该立足于《坛经》。如果不能完整认识这一修证体系,而是从局部入手,很容易把这些祖师的公案和语录变成口头禅,玩来玩去,却入不了道。
前些年,我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讲过《坛经》,并出版了《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就是对本经的解读。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如此重要的一本禅宗宝典,从古至今的注解竟然寥寥无几。这和《坛经》在禅宗乃至汉传佛教的地位不太相符,希望大家加以重视。总之,不论是修学禅宗,还是对佛教中国化进行研究,都离不开《坛经》。
记者:从六祖惠能推动佛教中国化来看,对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济群法师:佛教弘扬是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既要符合佛教教义,又要解决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题。一千多年前,六祖惠能以他的修行和弘法,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对于今天的佛弟子来说,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佛教的当代化,将佛法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大众愿意接受。同时,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使他们有能力修学佛法并从中受益。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禅有一份向往。我们从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路走来,已经拥有了远比过去富足的生活,却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看不到方向。在经历这个对比之后,我们看到,真正安顿身心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所以,很多人开始想要找到一种智慧,能够认识自己,平息这颗浮躁混乱的心。禅,正是这样一种安心之道,对现代人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记者:请法师谈谈禅与身心环保。
济群法师:环保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全世界都开始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大力呼吁,但总显得力不从心。从佛法角度看,这一现状是共业招感的。事实上,整个社会在呼吁环保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刺激欲望,鼓动消费。在这样的潮流下,提倡环保就像是杯水车薪,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有很大关系。这种思想片面强调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世间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就会任意改造自然,掠夺资源,从而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近年来,西方社会也在开始反思,并倡导生态中心主义。因为人类只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如果变成唯我独尊的中心,必然会引发整个生态的失衡乃至破坏。
真正的环保,不仅是生态环保,也不是出现问题后才设法治理,更重要的是心灵环保,是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只有大众都能奉行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遏制环境的不断恶化。
佛教说,“心净则国土净”。有清净的心,才能有清净的世界。清净心从何而来?首先,要正确认识人和世界的关系。儒家尊崇“天人合一”,而佛教提倡的是“依正不二”。也就是说,物质世界(依)和我们的生命状态(正)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从我们自身开始改变,环境才能随之改变,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其次,要有正向的精神追求。人之所以会对物质过分依赖,就是因为缺乏精神追求。如果建立健康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就能有效减少对物质的依赖,从而在根本上缓解对环境的破坏。比如佛教告诉我们要珍惜福报、少欲知足,同时对自然心怀感恩,这些观念都有助于心灵环保,也有助于培养环保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友好共处。
记者:六祖惠能大师如何完成禅的中国化?
济群法师:六祖惠能之所以能完成佛教中国化的转变,当然离不开前人奠定的基础,同时也和他的修学经历有很大关系。因为六祖没有接受过印度佛教的系统教育,而是直接传承佛的心印。所以六祖的说法在语言表达和接引手段上,都是从自性流淌出来的,自然是中国化的。
语言是表达佛法的载体,会受到特定时空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但这些和禅的本身没什么关系。六祖根据他的修行经历,将自己的体证用最适合当下受众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最直接也最本土化的表达。同时因为他的立足点很高,所以能抛开庞杂的理论和术语,直接切入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