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佛菩萨时应如何观想
问:礼拜佛菩萨时,应如何观想?
答:我们在拜佛、供佛时,应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观想我们所拜、所供的是无量诸佛,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这是一种开阔心胸、迅速积累福慧资粮的修行。
能否同时诵两个佛菩萨名号
问:能否同时诵两个佛菩萨名号?
答:选择念哪个佛号,可以根据我们与某个佛菩萨的缘分,或是对某一法门的理解程度来定。有些人喜欢念观音菩萨,觉得和观音菩萨特别有缘;有些人喜欢念阿弥陀佛,觉得念阿弥陀佛很有感应。我们对哪个菩萨更相应,不妨选择哪个圣号来念。
从修行角度来说,开始应将精力集中于一个法门,不要四处涉猎。念阿弥陀佛就一心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就一心念观音菩萨。这并不是说,念了阿弥陀佛之后,别的事都不能做,我们还是可以拜佛、诵经,以此积资净障,提升思想认识。比如读诵净土三经,就可使我们对净土法门有更深理解,念弥陀圣号时更得力。
专修,是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绕某个中心来进行,而不是排斥其他。常常有人问:我念阿弥陀佛,没有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会不高兴吗?其实,那是凡夫的境界。如果佛菩萨也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资格成为菩萨了。坚持念诵一个佛菩萨的名号,既可达到摄心效果,又能感得相应加持。念诵功夫越深,我们的心和佛菩萨就越贴近,越容易感应道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念诵两个佛菩萨名号,力量容易分散。当然,这也因人而异,具体可根据自身修持情况决定。
大殿通常供什么佛像
问:为什么大殿中只供释迦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答:大殿中并不是只供这几尊佛。供佛也是为了表法,为了帮助我们修行,故在不同地区、不同宗派的道场中,所供造像会有所区别。大体有这么几类:或供奉三方佛,即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或供奉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或供奉三世佛,即过去的迦叶佛、现在的释迦佛、未来的弥勒佛。此外,还有供奉五方佛、七佛等等。
家中供着许多佛像,怎样称念佛号
问:家中同时供着许多佛菩萨像,烧香时应烧几支?怎样称念佛号?
答:一般来说,烧一支或三支皆可。关键是有虔诚心,并尽可能准备质量上乘的香,而不在于多烧。至于称念佛号,早晚功课时可多念一些,日常修行最好还是一门深入,专念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否则,这个念念,那个念念,念这个时想到:哎呀,那个还没念,会不会有意见?念那个的时候,又会有同样担心,无端生出许多妄想分别。
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
问: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
答:供养佛像,主要是为了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是佛菩萨?如果我们是从商店请来佛像,往往会将其当做一件工艺品,内心缺乏认同。这就需要通过开光仪式,赋予其宗教内涵,让我们感到他就代表着佛菩萨。如果本身信心坚固,觉得不开光也不妨碍自己的恭敬心,是否开光就不是特别重要。
佛与菩萨的区别是什么
问:佛与菩萨的区别是什么?
答:成佛是以菩萨道的修行为基础。因此,菩萨属于因地的修行,而佛是果位的圆满。如果说佛陀的功德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那么菩萨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萨已接近佛的果位,就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而初发心菩萨就像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样,只有微弱的光芒。
为什么娑婆世界还有很多佛
问:每个佛土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域,为什么娑婆世界还有很多佛呢?
答: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域,但只是在这段时间内。再过很长时间后,会出现下一任佛陀,即弥勒佛。弥勒佛之后,还会有另一任佛陀。而在释迦牟尼佛之前,也曾有过迦叶佛等许多佛陀。说每个佛土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域,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
佛像经书存放在哪里最合适
问:请了佛像、经书,存放在哪里最合适?
答:放在你觉得最恭敬的地方就合适。一方面,我们对佛像、经书要有恭敬心;一方面,也要根据各人的不同条件来安排。很多信徒家中没有专门的佛堂,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客厅或书房安置一个佛龛供奉佛像、法宝。
虽然佛菩萨并不要求我们的恭敬,但我们要知道,恭敬心对自身修行意义重大,这就需要从每个细节上加以重视。
佛菩萨是否在普度众生中得到某种满足
问:佛菩萨普度众生,是否也在这一行为中得到某种满足呢?
答:佛菩萨普度众生,是出于智慧和悲心,这是佛菩萨的两大品质。佛陀之所以能成就无上菩提,正是因为对众生具有无限悲心。这种愿力,促使他在无尽时空中度化众生。佛菩萨度化众生不是有心的,而是自然的感应。正因为是无心的,所以才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就像月亮那样,虽然天上只有一轮明月,人间却会显现千万个月亮。哪里有清净的水,哪里就会映照出清凉的月影。佛菩萨和众生的感应也是如此,哪里有清净、虔诚的心,哪里就会感受到佛菩萨的加持。
如果觉得佛菩萨会像凡夫那样,在度化众生的行为中,在大众的感激和赞叹中得到满足,那只是站在我们自身立场所作的揣度。古人云:“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何况是佛菩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