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企业家静修营“企业与人生”论坛

  主持人:现在即将进行“企业与人生”论坛的对话部分。我们邀请到五位嘉宾参与这场活动:森马集团总裁周平凡先生,西蒙电气董事长朱建国先生,网易考拉物流总监杨海明先生,赛鹏紫玄航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梅女士,南阳国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磊先生。
  随喜大家参加这样一场活动。经过上午济群法师开示《心经的人生智慧》,及刚才《企业与人生》的精彩讲座,我想在座各位会有很多感悟和收获。几位企业家代表中,有的和佛法结缘较早,有的对佛法有好感,或比较好奇,还在观望阶段。不管我们现在和佛法是什么样的关系,今天的分享和思考,都是帮助我们理解佛法的方便。
  先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今天听完济群法师开示后的收获,或是在企业管理中有些什么样的思考,需要寻求什么样的智慧帮助。

数字化时代的冲击和改变

  周平凡:尊敬的济群法师,各位朋友们,我来抛砖引玉。听了《企业与人生》这场讲座,我的感受比较深。因为我们来自传统行业,发现数字化时代到来后,对行业的冲击非常大。
  其一,导向不再是由上而下的。可能在座各位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以前看电影,是看一些专家的评论后再作出选择,但现在更多是看豆瓣评分和票房排行,再决定是否去看。这个导向是大众而非专家形成的。在传统的服装行业中,流行风向是来自欧美的大咨询公司,现在却转向网红主导,而且是很多网红,很多碎片化的信息。
  其二,我们在业务运作中,正逐步落实去中心化。因为业务越来越多,对标国外企业,我们发现很多流程是自动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共同的规则。我们碰到的障碍是,各部门老总还是有中心的概念。包括我自己,也有很多经验性的思维习惯。但我确实看到,现在这种立足于数字化的决策,更高效,更客观。
  我想请教师父,由去中心化和建立共同规则所导致的冲突,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
  主持人:这是非常现代化的问题。传统企业遇到数字化时代,该怎样应对?
  济群法师:传统企业往往以董事长或某位老总为中心,并以他的想法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标准和方向。这样的企业文化,基本等同于董事长文化。应该说,这种情况有利有弊。
  就像过去的封建时代,如果遇到一位贤明君主,就能安国兴邦,所谓“明君出而大治”。但贤明的君主毕竟不多,如果把国运维系于一人手中,是很不可靠的。董事长文化也是同样,既可能得益于董事长的品行、能力,也可能受制于董事长自身的局限。
  现在所说的去中心化,就意味着没有唯一的中心,同时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那会不会变成一盘散沙呢?确实面临这样的隐患。所以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时,如何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企业来说,首先要思考:我们的企业有没有文化?真正统一人的思想,统一人的信念,统一人的价值观,靠的不是权力,而是文化。就像在中国,从宣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现在的建立文化自信,都是在统一大众的意识形态。企业也是同样,你接受的是什么文化?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或是现代的科技文化?不管用哪一种,都是以文化统一思想。这是不可或缺的沟通基础。
  其次,去中心化必须建立平台的运营机制,这就需要制度化和模式化的支持。现在的互联网经营,走的是商业民主机制,但这种民主还是立足于法治的基础。所以,西方的国际化公司很讲究模式化、标准化的运营。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当我们不是以董事长或某个人来做经营决策时,靠什么决定企业的发展?就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决定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应该说,这比人的决策更客观。如果立足于个人经验,永远是有局限的,而借助一系列的相关数据,能更客观、更标准、更全面地反馈市场需求。
  我觉得,重点就在于统一思想,建设有效的制度和模式,进而具备利他的服务精神。如果把这几点做好,对企业发展会很有帮助。
  主持人:我觉得当法师真不容易,什么都得懂,大数据、大格局、大平台、大智慧,真是缺一不可。这样的答复,对现代董事长来说也是一门新课题。

用机制给个人松绑

  朱建国:感谢师父,听了一天的讲座体会很深。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西蒙电气的董事长。这是一家西班牙独资企业,主要做开关插座,到中国快20年了。在开关行业中,高档的主要有四家,西门子、施耐德、罗格朗和西蒙。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还不错,凡叫得出名的房地产公司都和我们有合作,在全国有几百家专卖店和零售店。
  我做了十多年总经理,现在做董事长和学佛有点关系。因为我太太学了四五年佛法,我正在逐步了解中,觉得蛮好,也想抽点时间来学,所以和董事会说想早点退休,他们不肯,就让我做董事长,比以前稍微空闲一点。
  十年前,我上过一次“波士堂”(商业脱口秀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了我一些问题,比如你是怎么管理企业的,你的口号是什么,还翻了我的笔记,上面写的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话很平常,但我就是这么管理公司的——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
  西蒙是外资企业,我们每季度都会和员工沟通,交流对公司的想法等。人员不是我们选定的,而是抽签出来的。在文化、亲民等方面,我们可能比一些国营企业做得好,所以这些年留住了一批很有能力的人,公司也发展迅速。
  听了法师的讲座,我比较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是:财富需要积累,也要适可而止。虽然我们做企业总还是想赚钱,想比人家好,但要有limited。正如法师所说,欲望越大,你就越不满足,越不幸福,最后甚至会迷失方向。
  今天我们来到这个静修营,有三百多位义工在服务。其实他们都不是闲人,也有很多事干,其中很多人以前也是企业家。他们一天忙忙碌碌下来,为钱吗?他不为。他很辛苦,但很开心,很幸福。我看到真正发自内心微笑的,正是这些义工。
  我并不是说大家不要赚钱,但要知足。我太太以前是很要强的人,我在上海也买了别墅,但家里那位会想,现在买300平方的,以后再买500、1000的。其实我们家就三个人,需要这么大吗?有时候,满足就是一种幸福。学点佛法,能更好地放正心态,也能在公司决策时平衡一些关系。这是我想分享给大家的。
  我问师父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方式,既能学习佛法,又能平衡好和工作的关系?有时不仅是为我,也是为大家。你要是不在,这个企业接下来会怎样?觉得可能对不起大家。怎样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主持人:在放与不放、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不知该往哪条路走,请师父开示。
  济群法师:如果把放和不放统一起来,把出世和入世统一起来,我想就不是问题了。在座的都是董事长或高管,在企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甩手,确实会对企业的各方面产生影响。怎么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又能进退自如,不为所缚?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当这套机制运行起来,就能做到有我没我都可以。这样的话,我们既能和这个企业保持关系,又能拥有超然的自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偏向于人治,这就很难超然物外。如果建立一套模式化、标准化的机制,既能保障企业独立、健康地运行,又不对个人形成依赖,我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就会比较轻松。
  当然,你怎么建立这套机制,靠什么方法来发挥大家的积极作用,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主持人:我们的很多义工,正如这位董事长所说,幸福感已经掩盖不住了。师父一直教导我们,承担越多的义工越要认识到,你现在做是为了将来可以让团队做,帮助我们培养无我利他的精神。这是一种境界,我们都在路上,也欢迎您能加入。

可持续发展需要心力

  杨海明:大家好,我来自网易考拉。我们这次来有个特殊目的,就是全身心地体验这些活动,还想在整个集团推广。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我们是做跨境电商的,打拼三年,现在是行业第一,京东国际、天猫国际都在我们后面。取得成绩很不容易,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就像长跑中,如果跑在第二第三的位置,好像很有目标,但突然第一了,幸福的烦恼就来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我们曾搞过戈壁的徒步、铁人三项、荒岛求生等身体上的拉练,但心怎么清净?这是一个问题。怎么将佛法智慧融合在企业文化中,让我们走得更久更稳一些?我来的时候在朋友圈说:我要去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连锁企业学习,而且是全球性的。
  主持人:这是来自冠军的烦恼。行业第一来寻求如何与大家保持更和谐的关系,我们也请师父开示。
  济群法师:取得一定成绩后,怎样可持续发展?是很多企业家关心的。也有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为后续发展提供动力。那么,怎样将佛法智慧融合在企业文化中?
  你刚才说到戈壁徒步,现在很多企业家在参加类似项目,如“玄奘之路”等。因为这些活动,他们开始从室内走到室外,坚持锻炼,身体和生活方式都变得更健康。而在大漠荒野中,去感受天地的苍茫和博大,也让人开阔心胸。
  但现在的“玄奘之路”,更多是停留在地理上的路线,对其中的精神内涵倡导不足。主办方提出“理想、行动、坚持”的口号,但这个“理想”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去认识,玄奘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对今天的人有多大价值。
  玄奘西行求法,不是为了锻炼身体,周游列国,而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永恒价值。这个理想对人类是有普世意义的。所以说,玄奘之路其实是一条文化之路、心灵之路。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命的迷惑,造就高尚的人格。我觉得,在走完玄奘之路的地理路线后,应该开始走“玄奘心路”,这才是更重要的。
  对于企业家来说,如何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建立精神追求,然后立足于这种精神追求,更好地发展企业,是特别需要思考的问题。西方社会也有他们的价值观、精神追求和道德建设,有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这些都源于他们的文化,源于他们的宗教背景。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只接受了其中科学、商业、企业等内容,这是不完整的。
  所以,我们要把西方怎么做企业和东方怎么做人结合起来。这些年,很多人在倡导禅商、儒商,包括现在推崇的阳明心学等,都是希望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事实上,做事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精神追求的过程,不要把做事的结果当作一切。
  当企业已经做到第一,好像没什么可比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有精神追求,不管是第一还是倒数第一,其实都没关系——因为你知道那些都是梦幻泡影,都是人生的过程而已。
  做到第一,可以成为修行的方式之一;做成倒数第一,同样是对人生的历练。那样的话,你收获的不仅是事业,更是一份精神财富,是一种生命成长,是一项终极价值,而且是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的成功仅仅立足于眼前的事业,不论成功与否,其实都很无常。
  杨海明:法师在讲座中说到现世利益和来世利益,对于企业来说,要照顾我的员工、客户和股东等各方利益。有时商场和战场一样,我怎么让不同的人考虑现世和来世的利益?怎么平衡彼此的关系?
  济群法师:这就需要文化来统一,需要在企业中建立利他的文化。利他,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没有利益了。当你真正把这种文化建立起来,可能会实现更大的利益,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像稻盛和夫,可以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并让濒临破产的日航扭亏为盈,就是因为具备利他的精神。
  如何统一思想?靠我们个人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个人的想法未必有说服力,也很难照顾到方方面面,但如果我们依托某种文化背景,尤其像佛法的人生智慧,这种慈悲、利他的精神高度,及心性、因果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是可以把各方思想统一起来的。
  一旦大家接受了同样的思想,彼此就容易协调了。当每个人都想着利他,并遵循相应道德时,就是共赢的基础。有了这种向上的力量,不仅可以让企业健康发展,也能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受益无穷。

共享经济时代最应该共享佛法

  主持人:接下来是今天在场的唯一女性代表,是位造飞机的女中豪杰。
  张梅:感恩师父,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叫张梅,法名净慈,是2016年皈依的。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从事飞机行业已经很多年,既在中国的飞机研究所设计过飞机,也到我们的航空公司维修过飞机。在座的应该常坐飞机,但可能没坐过国产的,基本上一半是波音的,一半是空客的。
  我离开航空公司后,开始给香港人打工,引进航空设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开始自己研制大飞机,也引进了国外的专家,我称他们为脑黄金。在此期间,我看到一个商机,把空客的飞机改成货机。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双十一时,很多货都运不出去。实际上这条路很艰辛,不断地路演,不断地感召,但很少有资本关注。
  2016年学佛后,我的心态和价值观都有很大改变。十几年前我做法国代理的时候,他们问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我很自豪地说:我没有信仰。我们十七八岁求知时,有个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开始学佛后,我才知道人生智慧源于哪里,才开始挖掘这块宝藏,得到了很多力量,也有缘接触到了投资人。
  我们这个公司,是让中国的资本走出去,借助波音公司的高管和技术人员,借助最高端的脑黄金,做自有知识产权的空客客改货的开发。今天师父讲的课,我觉得特别受用。如果我们做一件事,能做到利他、无相、无所得,是能感召到种种支持的。
  这次到西园寺,是因为我的一位师兄说:真正修学佛法,应该是有系统、有次第的。我问怎么才能来,后来在上海参加了读书会,争取到这个名额。
  我的问题有两个,想请师父开示。我接触佛法,上了《六祖坛经》的课才知道:原来学佛不是烧999元或888元的香,而是学会觉知。我觉得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太好了,就想把这么好的东西介绍给儿子和媳妇,但他们很拒绝。这是其中一个困惑。
  济群法师:今天这个时代浮躁混乱,生活其中,让人很累。我们接受佛法智慧后,对世界、人生看得越来越清楚,内心的烦恼越来越少,人也变得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慈悲,越来越淡定,越来越安静。正常情况下,应该会有这些改变。
  我们在学习中受益了,如何介绍给身边的人?因为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这一方面来自过去所受的教育,一方面来自教界的现状。确实有不少寺院让人觉得,佛教无非是烧香和求求拜拜。
  其实,真正的寺院应该具备两大功能,一是教化的功能,二是静心的功能。过去寺院的禅堂有三个字,叫作“选佛场”,就是帮助我们成佛的道场。所以学佛不只是求佛、拜佛,更重要的是学习佛陀所说的法,学习如何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说,寺院应该是一所学校。
  怎样学习成佛?就是从了解生命到改善生命,进而断除烦恼,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我们对人生有困惑,通过听闻佛法,如理思维,可以从观念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心浮躁不安,通过禅修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觉知力,让躁动不安的心安静下来,获得自主力。这才是寺院应有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仰也在不断内化。人们过去对信仰的诉求,更多是向外追逐。现在很多人富起来了,越来越关注精神需要。未来社会的主要问题,不是有没有饭吃,而是要解决人们内在的困惑和烦恼,解决种种心理问题。佛法的两大功能恰恰可以对症下药,一是解除困惑,二是安顿身心。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智慧?确实要有善巧方便。比如我们有千手千眼的计划,就是让不同专业领域的学员,以他们熟悉和擅长的方式,为身边人举办读书会,让他们对佛法有正确了解,进而走入佛门,深入修学。这是需要方法的,不能生硬,不能想着“我一定要把好东西介绍给你”,而要以对方为中心,以他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分享。
  必要时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了解。一旦有了接触,他会发现佛教不是自己原来以为的那么回事。就像你们走进西园寺,参加这两天的各种课程后,对佛教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张梅:我们这个行业属于“高、大、冷”,民营资本做这么高端的很少,而且行业中99%都是男性。作为女性,我该如何带领这个企业,包括带领老外?因为我们是全资,子公司在西雅图,就是生产波音的那个城市,多少有些胆怯。
  今天听师父讲《心经》《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及用无所得的心来做事。我这两年也背《心经》,背《金刚经》,觉得理论上还是能懂,但怎么落实?我来之前对员工说:这两天你们不要找我。他们说:张总你去吧,你每次禅修回来,一段时间的情绪都会很好。那就说明,和实际的距离还是很大。所以我想光背不行,还要考虑如何突破,是不是静心课程能辅佐我一下?有这么多师兄,互相加持、鼓励,是不是可以走下去?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
  济群法师:佛法博大精深,有众多的法门、宗派和经论,所以怎么学佛确实是很大的学问。
  我弘法几十年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佛法对人生的价值,看到整个社会对佛法的需求,同时也看到,多数人学佛是不得其门而入的,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东抓一下,西抓一下,学得很混乱。
  怎样才能有效学佛?在多年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修学课程。首先让大家明确,学佛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走上生命觉醒之道。接着让大家了解,学佛的方法是什么,路径是什么,包括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第三步怎么走,怎么才能一步步走到终点。
  这套课程是模式化、标准化的。只要有人真正需要,我们会有义工无偿地提供服务,帮助大家通过这套模式来修学佛法。包括在企业落实,在社会落实,都可以去做。我们不是要做一个团体,而是做一套课程,指出一条路径,本着无我利他的精神,帮助更多人从佛法中受益。
  主持人:这套课程的产品,就是我们这些穿黄衫的义工们。我们跟着济群法师走在学佛路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静心课程学员。虽然我们学佛时间各有长短,每个人的变化不太一样,但我们有坚定的目标,相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的主人。  

菩萨低眉和金刚怒目都是慈悲

  杨磊:这里有这么多师兄,坐到台上很紧张。刚才看到法师的微笑,我觉得紧张好了一半,然后听法师开示,感觉无上清凉,紧张基本消除了。我与佛有缘,从事的是水晶佛造像。我们在全国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一家,总设计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汶先生。少林寺送给普京总统的礼物,就是我们工作室的作品。
  我们做手工艺,属于工作室的模式,但也是公司的结构。我负责经营管理,在做事过程中,就像做实业的企业家一样,会遇到各种问题。今天听法师开示,第三部分是关于“道德与利益”,我在这方面有很多困惑。
  我们从事佛造像,一直遵循的原则是——雕刻佛像就像雕琢自己,通过雕刻佛像去修身修心。我们也会按佛教的一些做法为人处世,但接触的人和事多了之后,发现社会上有些人不按常理出牌。我们以恭敬心、慈悲心去做,但对方可能把你当成一门生意,对你施展各种技巧,让你感觉怎么能这样做事?而且觉得自己越慈悲,对方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
  这次来是想通过法师的开示寻求力量。因为有时会有点想不通。比如小偷偷了你的东西,但五千块钱以下不予立案,你只能自己去找,就会感觉:他犯了错误,是不是应该得到惩罚?有些事,如果按我们的做法去做,别人会觉得你比较软弱。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用非常规的方法教训他,警示他?但有时又感觉,这样做可能不太合适,我们也不敢去做,就觉得两难。我觉得,这是做实业的人常会遇到的困惑,很尴尬。
  主持人:您是要请教济群法师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吧?慈悲往往被人利用,这时候,我们作为有信仰的人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我们学佛后,会形成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即使没有学佛,只要接受了一些宗教信仰,或儒家文化等道德教育,都会形成相应的准则,对社会大众有一份宽容,有一份慈悲。
  当这份宽容和慈悲遇到不对等的待遇时,我们会觉得内心受到伤害。其实,这里有外界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世界不是按照你的设定和标准而存在的。
  上午讲座中说到,我们要学会用缘起的眼光看世界。每个人,不管我们认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小人还是君子,他的观念和做事方式,都代表着长期以来的生命累积。他今天成为这样的人,有自身的成长历程。从缘起的角度来说,不论什么现象,其存在都有合理性,只不过我们对这个合理性缺乏充分了解。
  当然,合理并不意味着正确——这是两码事。也就是说,他会成为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如果我们跳出自己的设定,从缘起的智慧看问题,就更容易接纳世间的人和事。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同样会心生慈悲。有句话叫作“因为了解,所以慈悲”,你会看到,他没有健康的人格,虽然在某些事上对你构成了伤害,但对他自身来说,未来的麻烦和苦果是无穷无尽的。
  菩萨的修行,就是要从自己的设定中跳出来,体会每个人的苦衷。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不论面对什么,都不会受到伤害。
  那我们怎么来理解慈悲?慈悲是不是没有原则?是一味宽容忍让吗?是不可以惩罚别人吗?其实不是。慈悲是立足于我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首先,你有没有想着帮助他?只有你真诚地想帮助他,才属于慈悲心。
  至于怎么帮助他,既可以和他不计较,让他自己去反省,也可以通过严厉的惩罚,让他从中受到教育。寺院有四大天王,也有弥勒菩萨坐在中间,笑呵呵的。因为菩萨的慈悲和对众生的教育并不只是一种模式,有和风细雨,也有金刚怒目,雷霆手段。
  所以说,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你是不是以慈悲心去做。比如你遇到乞丐,觉得他是专业乞丐,到底要不要布施?到底怎么做才是对他的慈悲?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
  事实上,如果你真正出于慈悲,觉得应该让他自立,这样对他未来有好处,那么你不布施就是慈悲。你如果觉得他通过这种方式生存,已经很可怜了,应该带着慈悲心去帮助他,那么布施也是对的。所以,不在于布施或不布施,主要在于你的心态。
  对待别人的伤害也是同样。你有智慧的话,宽容或惩罚都是对的。但你没有智慧的话,宽容可能是纵容,惩罚可能是泄愤,都是不对的。
  主持人:感恩师父的开示,这时考验的不仅是慈悲,还要有智慧。师父一直教我们要悲智双运,自利利他。

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周平凡:刚才对我们企业的介绍少了一点,我不是来做广告,是想由此引出问题。我们是传统企业,下面有森马、巴拉巴拉等十几个品牌,门店有八千个,自己的员工有八千人,还有五百多个工厂,几千个经销商。所以企业碰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我们最近准备并购一家法国企业,做儿童用品的,在法国排名第一,有两千多名法国员工。如何处理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以前曾并购一家韩国公司,其中有位资深员工,我常和他一起出差。每次我向他介绍中国美食,叫他吃他都吃,让我觉得他很能吃。出差五六次后,他托人和我说,其实他吃不下。如果是中国员工,吃不下就拒绝了,但韩国员工不敢拒绝,老板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可见,文化带来的习惯有很大差异。
  再比如我们有个迪拜的客户,他在当地开了家专卖店。有天下午到我办公室,约好谈一个小时就结束。但他对折率不满意,必须谈到他满意为止,否则就不走了。本来我觉得老外很守时,结果发现他在这点很像中国人。这又体现了人在某些问题上的共性。
  面对这么多人,有统一的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我觉得特别重要。同时,处理好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等各种角色的利益分配也很关键。
  今天的社会都在讲合伙人,而合伙人的成本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公司的主体在上海,现有两千多名员工。每年大概有两百名校招生,去年流失很严重,主要是西安的。我们以前觉得西北人比较淳朴,不爱动,为什么现在流失最多?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做了调研,发现所有在上海的校招生,三五年内都要考虑一个重大问题——买房。如果他买不起房,就觉得在上海娶不到好老婆,将来孩子的教育也成问题,所以他得找能供他房子的单位,就会有一次再选择。大家都知道,在上海买一套房子太贵了。所以作为企业也要考虑,这个合伙人的成本不低。
  这些利益分配的矛盾,包括价值观的冲突,都和人有很大关系。当你面对有各种诉求的员工,会觉得培养自身领导力很重要。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去了中欧等商学院,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提升。
  今天听了师父的开示,我最有感触的是,只有利他心是跨越国界的。不管韩国人、法国人、中国人,你真正有利他心,大家是容易沟通的。我也听过不少领导力的课,其中有共性,也有差异。后来才发现,最重要的领导力,是有一份慈悲心。现在的员工特别聪明,你和他耍手段,他很快就知道。如果你真心帮助他,自身又比较专业,就能逐步树起领导的威信。这是我一个比较朴素的感觉。
  济群法师:如何平衡各种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从企业来说,要建立共同体的观念。首先是利益共同体,进而提升到命运共同体。把企业的问题变成大家的问题,把企业做的事变成大家要做的事。我想,这样的企业管理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大家做起事来就会比较自觉。否则的话,人都有自私的特点,别人凭什么为你做事?
  企业的老总们经常讲,我是在为这么多员工打拼;但员工们可能觉得,我们都在为老板打工,为老板赚钱。谁说的对,谁说的错呢?大家都对,大家都错。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共同体,做好利益分配,制定共同规则。同时也尊重文化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在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这种机制特别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能不能发挥作用,决定了我们的事业能做得多大。
  过去人们做企业时,往往是立足于自身经验,通过经验作出判断,更关心怎样把一些事做起来。但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思维的时代,价值观的建构,企业机制的革新,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达,技术的革新,给世界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如果企业主还是局限于以往的经验,将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这就必须有开放的胸怀,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并突破原有的认知系统。只有跟上世界的改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找到跨越国界和时代的共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利他和慈悲,在任何时空中,都是化解矛盾、互利互惠、与人和谐相处的根本。
  主持人:非常感恩法师的开示。我们今天听了两场讲座,还没有真正开始修学佛法的朋友们,可能觉得理论比较多,而这场论坛让大家看到了佛法智慧的实际运用案例。感恩五位嘉宾代大众请法,提出这些问题,帮助人们解除心中的困惑。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我们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是说到半夜也说不完。我们就把对佛法的继续追问,以及在生活、工作中怎样进一步实践佛法留作今后的课题。希望这次静修营,成为我们生命中与佛法的一次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