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2018年5月,济群法师应邀与部分中欧力CEO学员相聚,并为他们答疑解惑。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观自在菩萨观什么
问:《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有什么内涵?
济群法师:“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是阐述《心经》的修行及本经所解决的问题。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前者是玄奘三藏翻译的,后者是鸠摩罗什翻译的。
观自在,这个名字意义重大。观,是一种禅修,也是我们内心的观照智慧。禅修包括止和观两方面。所谓止,就是训练专注,培养定力;所谓观,就是由定力生起的观慧。就像水在浑浊、动荡时,根本看不清其中有些什么。只有当水逐渐静止,泥巴等杂质沉淀下去,才能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心也是同样。如果对念头缺乏观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情绪。通过观照,纷飞的念头才能逐渐平息,不再产生干扰。当内心没有烦恼和负面情绪时,生命就自在了。这种自在是由观照获得的,所以叫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阐述观自在菩萨的修行过程。行深般若,就是契入甚深智慧。以这种智慧看世界,当下就能“照见五藴皆空”,看到一切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看到万物乃至宇宙的本质就是空性,就有能力摆脱所有的痛苦和灾难,“度一切苦厄”。《心经》的修行要领,尽在其中。
有为法的六个特征
问:怎么理解《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济群法师:所谓有为法,是与无为法(空性)相对的,属于现象层面,由各种条件决定它的存在,包括心理和物理现象,也包括我们看到乃至看不到的一切。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金刚经》用六个比喻告诉我们:
一是如梦,往昔发生的一切就像梦境一样。我们想想自己的过去,再想想曾经做过的梦,两者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佛教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二是如幻,这是古印度的一种幻术,类似魔术。幻师可以变化出种种事物,看起来很真切,但都是变现的,并非真实不变的存在。
三是如泡,就像水泡一样,随时都会破灭。佛教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如果对世间抱有永恒的期待,就无法接受事物的改变和消亡,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痛苦。
四是如影,就像影像一样。佛法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呈现在内心的影像,并非固定不变的存在。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最近有个科技产品,盲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眼镜搜集外部信息,再将画面转换成信号传输到大脑,形成三维影像。
五是如露,就像露水一样,日光出现就消失了。这是说明其存在的短暂。
六是如电,就像空中的闪电,只是刹那间的显现,无法久住。
这些比喻都是说明世界的无常和虚幻。人生几十年似乎挺长,但相对宇宙的时空来说,不过是短短一瞬。看到世间的无常和短暂,是让我们放下对轮回盛事的执著,否则只是徒增烦恼。同时还要珍惜人身,努力修行,否则时光一去不返,就悔之晚矣了。
好人有好报吗
问: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人畜无害的中国传统女性,结果却失去孩子,还被他人唾弃,最后她把所有钱捐到寺院做门槛,要修来世。生活中,也有很多好人遭受不公平待遇,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济群法师:确实能举出不少例子来说明好人没好报。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好人有较多期待,觉得他们应该有好的结果,一旦看到和想象不符的,就觉得天道不公,并把这个现象扩大化,将此看作一种常态。关于这个问题,应该从大数据来看,而不仅仅是根据个别事例和自我感觉下结论。
好人到底有没有好报?有人说,“大家都不讲诚信,你讲诚信就是傻瓜”“大家都没利他心,你去利他就是傻瓜”,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做个调研:你希望自己的朋友有诚信还是没诚信?有利他心还是没有利他心?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朋友是诚信、利他的。事实上,这样的人也能得到社会认可。在相同能力和背景的情况下,如果你多了诚信和利他心,通常会比别人更容易成功。反之,那些不讲诚信、自私自利的人,即使偶有所得,也是难以维系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对好人的判断往往是片面的,是出于自己的感觉。但人是多方面的,生命的因果更是错综复杂,善恶业不能相互替代,并不是具有某种优点或做了某件好事,就会在各方面得到回报。更何况,佛教的因果观是贯穿三世的。所以对由业感果的观察不仅要全面,更要长远。
学佛的诉求和选择
问:对于刚接触佛法的人,是念好一本经好,还是多看点书好?
济群法师:怎么学佛,确实是一件大事。佛法博大精深,法门众多,尤其在今天,网上的相关资料铺天盖地,让人无所适从。但修学不是单纯地念个经,或是随意地看点什么,做点什么。应该怎么开始?还要看你的目标和诉求。
如果只想今生过得幸福,可以学点人生佛教,看看《心灵创造幸福》《佛教的财富观》等小丛书,建立正确的三观。然后念念《金刚经》《心经》,拥有相对超然的心态,对名利不要太执著,同时多些爱心,宽厚待人。做到这些,对人生会很有帮助。
如果不满足于此,想通过学佛断除烦恼,进而走出迷惑,走向觉醒,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就要系统学习。修行是一条道路,由很多站点连接起来,其中第一步怎么走,第二、第三、第四步怎么走,必须有清晰的次第。就像上学那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此外还要有氛围,有一群伙伴共同成长。就像企业家有俱乐部,经常在一起切磋。修行也是同样,需要通过交流互相增上。我们现在提供的静心课程,就是引导大家有次第地修学佛法,同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证悟和根机
问:在汉传佛教中,众生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也有的传承说一世即可成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既然有捷径,为什么还要慢慢地修?
济群法师:抵达修行目标,确实有不同途径。从汉传佛教来说,也有顿教和渐修之分。但不论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还是藏传所说的一生成办,其功德和圆满佛果是有差距的,只是在心性层面的证悟,不是说方方面面都像佛陀那么圆满。
虽然顿悟是修行捷径,但对学人根机的要求很高,必须是上根利智,同时要有明眼善知识指点,才能在因缘成熟时,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是学不上去的,反而容易成为口头禅。现代人尘垢深厚,且干扰众多,所以我更提倡有次第的修学。有些方法虽然看起来慢一点,但只要你能上道,总是在不断接近终点。反之,再快的方法,用不上还是原地踏步。
从自利到利他
问:我们刚出来创业时想法很简单,就是多赚点钱,回老家有面子,满足虚荣心。过了这个阶段,感觉能做自己认可的的事,也能帮到员工、客户、投资人,进而利益社会,就是从为自己,逐步开始为别人,这算是修行吗?
济群法师:从为自己到为大家,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可能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人天乘的善心,乐善好施,愿意与人分享,这是多数人的境界。另一种是菩萨道的修行,一心想要帮助他人,不为自己,只为众生,而且在做的过程中又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增长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这就有一定难度了,需要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