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导师为厦大戈友会开示“玄奘的精神”
文│道清、曹云帆 摄影│智丹、向闻
2017年4月15日下午,一个惬意的春日午后,在“玄奘之路”5月戈壁挑战赛出征前,戈友会12队队员及厦门大学EMBA、厦门大学管理学院EDP同学等百余人齐聚日月谷温泉酒店,聆听菩提书院院长济群导师的公益讲座——“玄奘的精神”。
3点,讲座开场。主持人简要介绍了此次讲座的缘起,随后全场起立,恭请导师开示。
济群导师首先说起自己与玄奘大师的渊源,他学修并弘扬的唯识宗正是由玄奘创立。导师说,在座不少人已看过玄奘的传记或影视作品,多少了解他的一些事迹。“玄奘之路”的口号是“理想、行动、坚持”,当我们行走在戈壁,需要思考,玄奘的理想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份坚持,可以为法忘躯,可以淡泊名利,可以临危不惧,可以无我利他?接着,导师从玄奘的精神娓娓道来。
一是勤奋好学的精神。玄奘13岁时,为“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发心出家,从小就以传承和光大佛法为己任,有很强的使命感。玄奘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修学和译经。在修学过程中,他发现当时的部分经论翻译不完整,便发愿前往西域求法。西行路上,每到一地,都虚心向大德求教。回国后,又用毕生之力翻译经论,贡献巨大。
二是为法忘躯的精神。玄奘孤身西行5万里求法,历经种种困难险阻,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大漠戈壁、茫茫雪山、盗匪拦截、八百里流沙,以及失手打翻水袋……面对每一次生死抉择,玄奘“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三是淡泊名利的精神。玄奘西行前便已名动一时,供养丰厚。西行途中,高昌国王极尽优待,欲以国师之位强留,但玄奘不为所动,还绝食明志。回国前,面对那烂陀寺的极力挽留,玄奘仍不改初心,决意回国传播佛法。
四是无我利他的精神。玄奘的一生都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回国后,玄奘几乎用全部时间翻译经典,甚至没有多少个人修行时间。从大乘佛教来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就是最好的修行。
“重走玄奘路,就是要学习这四种精神。”那么,这些精神对今天的人有何意义?接着,济群导师从文化传承、精神追求、探究生命真相、降魔成道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文化传承的意义。玄奘传承的是智慧、觉醒的文化,求法就是文化传播之旅。正是这些前贤的努力,才使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如今,科技越发达,人心越迷失,世界越危险。传播佛教文化可以弥补时代的不足,拯救世界的危机。
二是精神追求的意义。科学探索外部世界,而东方文化则向内寻求。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智慧,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修行就是要明心见性。玄奘弘扬的唯识经典,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妄心并加以对治,从而树立正确观念,培养健康心理,造就高尚人格。
三是探究生命的意义。生命永恒的困惑无非是“我是谁?”“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真正解决烦恼。玄奘也是带着这些问题西行求法,走上求真之路。“我们要把戈壁之旅,当作探索生命真相之旅。”
四是降魔成道的意义。释迦牟尼佛悟道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降魔,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也是不断战胜心魔的过程。他的为法忘躯、不惧生死、淡泊名利,是对自我、生死、名利的超越。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效仿的。
导师最后总结说:“我们不仅是重走玄奘之路,也是在走文化传承之路。这是探索生命真相之旅,也是降服心魔之旅。只有了解玄奘的精神内涵,我们才能通过戈壁之旅,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回首玄奘的一生,不正是“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真实写照吗?玄奘精神的意义,不正是佛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吗?希望每一位已经或即将上路的行者,都能传承玄奘的精神,点亮内心的智慧明灯,照彻婆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