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扬  图 / 慧吉、观尘、观轩

  2017年4月25日,一场由当代高僧济群法师和数十位艺术家参与的《厢约觉醒》对话活动,在上海浦东的“厢”人文雅席空间如期举行。
  一时因缘际会,造就禅机和艺术的相逢、心灵与生命的内观、智慧与觉醒的共鸣,十方欢喜,故作文记之。

缘起

【厢顾,宛在水中央】

  22个集装箱,结束了它们在海上的漂流,静静停泊在上海浦东一泓清浅的池水中。在设计师顾忆的手中,它们成为一处空灵安静得仿佛并不存在于这座繁华都市的建筑作品——厢。
  厢是活的,就像它的主人顾忆相信建筑是有生命的。厢的通身,都带着让人舒服的朴素、谦恭、沉和与恰到好处的文雅,故此,它被称作人文雅席。
  厢是远的,遥相顾,在水一方盈盈处。它的存在,把心灵与红尘的喧嚣,隔开那样一道水的距离。
  厢是美的,尽管设计师用至简至省的材料来装扮它。竹木、砖瓦、用触感传递着温度;天井、回廊,是东方基因里沉淀的元素;或开、或合,自由表达的空间魔术。
  厢是短暂的,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知道这只是一次临时的际会,偶遇的组合。“当初设计就是奔着临时去的。”厢主人顾忆如是说。因为临时,所以放松;因为放松,所以坦然;因为坦然,所以无憾。而此时,这22只集装箱即将完成它们短暂的相遇,各自分散。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为了纪念这无憾的“厢遇”,它的主人决定邀请一位智者前来,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完成厢的谢幕。于是,就有了4月25日这场关乎心灵与生命的高僧与艺术家的对话——《厢约觉醒》觉醒艺术对话活动。
  心湖涟漪,数十位艺术家带着对生命与艺术的思索云集与此;
  清风过处,从智慧的幽径中走来一位禅者的身影……

雅集

【厢遇,心灵的舟渚】

  暮春三月,惠风和畅。
  在22个集装箱的环抱中,围合出一块不大的白沙洲。于是乎,冰冷的工业产品里生长出一个婉约的江南庭院。作为此次《厢约觉醒》艺术对话的开场活动,一场丝与竹、人声与天籁的交响正在这里开演。

  伴随着青年笛萧演奏家李瑞清越悠远的箫声,一段选自济群法师《玄奘的精神》男声朗诵回荡在中庭上空。玄奘三藏西行求法,为了追求真理,他将生死置之度外。
  “漫漫西行路,是一望无垠的沙漠,人鸟俱绝的戈壁,峻极于天的雪山。玄奘孑然孤游,四顾茫茫,惟有前人骨骸作为路标……”

  朗读者铿锵而坚定的声音,叩问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门。是进是退,西行还是东归,何去何从?面对身体和心力的极限挑战,玄奘大师的选择从来没有改变——“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向西,向西。小小的沙洲此时已是八百里戈壁的漫漫黄沙,缥缈的箫声已化作千里之外幽咽的羌笛……回廊上,听者或低徊,或沉思,或凝注,或远望。
  “为什么玄奘会有宁可就西而死的决心?因为他已确认,真理才是人生最为重要的。如果不能找到真理,人生将毫无意义。”济群法师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说到,“我们的每一次取舍,都反映了自己的价值观,反映了法在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佛法智慧,深如大海,蕴含无尽生命探索的奥秘。艺术家是真理的追随者,每一次艺术路上的取与舍,都是对生命真相的一次追问。如何从三千弱水中取一瓢饮?玄奘大师舍身求法的精神正为这次佛法与艺术的“厢遇”破题——从对生命意义的求索中寻找方向。

  箫轻诉,琴低吟,人声朗诵徐徐共和这天、地、人的大雅之音。此刻的厢,如离岸的岛屿,似斜横的小舟,在红尘喧嚣中辟出一方心灵净地,让我们找回一份久违的静谧。
  此厢雅乐,彼岸有闻。

讲座

【厢随,觉醒的艺术】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

  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

  ……

  是由缘会,

  幻相现前,

  非唯翠幻,而青亦幻

  是幻,是幻……

  弘一大师所作的一曲《山色》,将佛法中“诸行无常”之理演于现前。这位曾经的艺术大家是否正是参悟了世事无常,才成就了后来精研戒律的一代高僧?
  山色如幻,南音袅袅;清风过林,灰袍飘逸。
  契厢空间物相将尽之机,当代高僧济群法师应主办方之邀,在众多艺术家期待的目光中登台开讲,为大众开示佛法智慧与觉醒艺术的真谛。
  1无常是一种智慧的认知

  “厢即将拆除,从佛教来说,这是一个无常的示现。”法师从佛法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讲起——一切缘起、有为的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的。了知无常就能帮助我们透视变化的表象,从而摆脱对外物永恒的期待、恒常的设定。
  穿透迷乱的表象,洞彻生命的真实,无常是一种智慧的认知。现场渐渐归于寂静的思索,这场因无常而聚的雅集开始显露出它蕴含的智慧之美。
  智者眼中的艺术境界为何?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寂静、空灵、宁静,甚至是无限……它代表作者的境界和修养。如果内心充满我执和世俗追求,充满对现象的执著,是无法创造出寂静超然的作品的。”
  从艺术题材到艺术境界;从空、无相、无我对艺术境界的提升,到禅文化与生活美学的结合,济群法师以开阔的视野,上下纵观,细数个中唐奥。
  2.当代高僧剖析当代艺术

  “宗教和艺术自古以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谈到艺术和宗教的关系,济群法师从传统艺术中的佛教题材,说到当代艺术产生的社会和哲学背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提起当下大热的当代艺术,法师带领我们将视角引向人本主义思潮下的个性解放。“西方当代艺术的诞生,离不开人本主义思潮的背景。它赞美人的理性,歌颂人的伟大,倡导个性解放及个人价值的实现,由此带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及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的全面繁荣。但工业革命后,伴随一战二战的发生,很多艺术家看到战争中产生的废墟,逐步感受到美的虚幻性,开始对人性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是美,那么当代艺术所追求的则是真。”智者高屋建瓴,一句话把艺术的内核袒露在众人面前。
  “个性解放不分青红皂白,把人性中良好的潜质张扬出来的同时,也把人性中的魔性、欲望、贪婪、仇恨等力量召唤出来。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视角,提出人性、社会乃至生命中存在的问题,提醒社会重新认识人性。”
  在济群法师眼里,当代艺术的出现,在特定的时代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代艺术同时也受到禅宗的影响。禅的修行特点就是打破一切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艺术也具有这种特质。从传统的艺术表达中挣脱出来,更自由地去表现,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表达、来创作。这也是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不一样的地方。”
  作为禅宗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济群法师用禅师特有的视角解构了当代艺术蕴含的禅机,同时也将艺术从创作的表象引向心灵内在的修行。
  “当代艺术家关心生命,可以摆脱传统艺术创作的局限,采用更自由的手段,却没办法摆脱生命内在的困惑,没办法摆脱生命内在的束缚。”
  法师的发问直指人心:“我们知道,整个西方艺术就在追求自由和独立,那么自由和独立来自哪里?”艺术来自于艺术家,聚焦艺术现象的同时,法师更趋于对艺术家生命本质的关怀。
  “我们无法解除生命内在的困惑,挣脱生命内在的束缚,就没办法获得生命的独立和自由。创作可能做得红火,但艺术家最后也可能活不下去。因为他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没法过没有意义的人生。”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认识个人解脱,我们跟随智者的脚步,渐渐回归生命内在的秘密花园。
  “和济群法师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相比,现在很多当代艺术家自己都搞不清什么是当代艺术。”来自杭州的自由艺术家毕立伟这样描述他当下的感受,“相对于认识自身生命的内在价值,艺术创作不过是艺术家的一件小事。”
  3.你的生命是产品还是艺术品?

  “我们的生命到底是一个产品,一个作品,还是一个艺术品?值得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源于对生命自身的不断拷问:我们今天成为这样一个人,是主动自觉的?还是被动麻木的?是对自我生命进行规划管理、主动创作?还是在世俗潮流中不知不觉地形成观念,然后在这些观念中不知不觉成为现在这样的人?
  “如果是后者,我们的生命恐怕不能成为艺术品,最多是一个产品。如果是前者,就应该是独一无二、精心创作的艺术品。真正的觉醒艺术,是要立足于生命,把生命当成艺术品来创作。”坐席中,数十位艺术家屏气凝神,这些曾以无限激情投入艺术创作的人们,今天追随智者,一同开显生命创作的更高精神层面。
  “芸芸众生,总是关心我拥有什么而忽略了我是什么。很多人其实也希望能拥有一个更美好的自己,但这需要有生命的大智慧,需要拥有智慧的文化。”
  来自上海的著名创意策划人Rachel于活动当晚在她的朋友圈里发问:“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更重要。你是什么?”就像她引用的马蒂斯的名言——“无论我在哪里,都在探索自我。”
  你是谁?活着为什么?对生命永恒困惑的追问,萦绕在每位艺术家心头:艺术的困惑来自对生命的困惑。如果生命没有出路,艺术也很难找到出路。当代艺术家吴亮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在他眼中,艺术家其实是病痛最集中的群体,也是觉醒愿望最突出的群体。
  4.认识我们的认识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观念的输出。
  谈到观念就离不开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方式。济群法师从佛法的高度,清晰洞察到艺术家的核心需求,明确提出觉醒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两个层面,一是认知的层面,一是创作的层面。
  当代艺术多以西方哲学为基础。西方哲学强调通过理性来认识自己和世界。但因为缺少洞彻生命本质和世界真相的智慧,无法找到生命的真正出路。而佛法是通过禅修,弥补了理性思维的不足,开启生命内在纯净的直觉与无限的智慧。
  佛法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性之学。尤其是唯识宗,对各种心理现象有极为丰富的阐述,可以有效帮助艺术家认识心理活动的现象与本质。讲到唯识对认识的解读,作为长期弘扬唯识的一代高僧,济群法师信手拈来:
  “人的心理世界包含意识(前六识)和潜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像生命的海洋,承载我们无尽以来的生命积累。而末那识则代表潜在的自我意识。人为什么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因为这个潜意识对生命载体不能正确认识,把它看作恒常不变的实体,使我们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
  面对如此复杂的心理系统,如何主导自己的生命?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我们是否有改变命运的能力?佛法对这些问题早有答案。
  “佛教有个概念很有意思,叫种子。我们所有的思考与行为,都会在阿赖耶识播下种子。条件成熟时,这些种子会产生活动,即“种子生现行”。活动的同时,种子又得到强化,即“现行熏种子”。那些不断强化的种子,就会渐渐成为生命中的主导力量。生命现象是缘起的,可以随着选择而改变。我们只要看清生命的规律,就可以对自己的观念、心态、人格进行培养,由“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来完成生命的正向成长,进而消除内心的负面力量,不再给它的发展创造条件。”
  济群法师以上所谈的,就来自玄奘三藏从印度传来并翻译的唯识经论。唯识宗有三性思想,以遍计所执、依他起和圆成实为我们解释了认识世界的三个不同层面,帮助我们确立认识与存在的关系,剖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唯识思想只是佛法博大的哲学体系之冰山一角,却足以帮助艺术家们刷新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世界真相的认识,唯识宗提出转依的修行。“每个生命的内在都有觉醒潜质,只是被无明烦恼所遮蔽。开发生命内在的觉醒力量,转迷为悟,转染成净,是唯识宗修行的核心任务,也是我们在生命创作过程中的正确选择。”
  午后的阳光洒进会场,这是充满希望的光亮。法师给出的不只是佛法的知识和名相,更是一条人人可以践行的生命创作之路。
  5.越卡越紧的二元对立

  讲过唯识,济群法师又带领艺术家们将视角投射到佛法的中观思想,它对于现象和本质的透视格外直接。
  “《心经》中哪三个字用得最多?空、无、不。《心经》主要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公式,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一切现象,可以是物质现象,也可以是心理现象。”
  法师从艺术家们熟知的《心经》讲起,这是中观思想的代表经典。短短二百六十余字,为我们揭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真相。佛法与各种学说的不同就在于,告诉我们以因缘因果来看世界。
  “从缘起的眼光看,世间任何事物,都是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佛教通常会用两个字来概述一切现象,那就是“假相”——说明一切现象既不是恒常不变的有,也不是没有。而凡夫很容易机械、僵化、孤立地看待一切现象,从而产生永恒的期待。进而带来贪著、占有,产生烦恼、痛苦。“很多烦恼都源于我们对世界缺少智慧认识。”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才能寻求解脱之道——对我们生命构成束缚,让我们没办法摆脱的究竟是什么?济群法师告诉在场的艺术家们:正是我们对二元对立的执著——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从空性角度来看,一切都是条件的假相。一切对立都源于我们对二元现象的执著,能和所,自和他。因为这样一种执著,使我们卡在其中,不得自由。”
  是否曾有人引导你如此清晰地了知烦恼根源?当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奋力撕开外部世界的束缚时,佛法却告诉你,真正的束缚在于你的内心。而对空性的体认,是使我们真正通达自由的途径。
  在智者眼中,世界本来就是和谐、完美的。只是人们对二元对立的执著,在世界制造了很多冲突,很多烦恼。“其实,空性就在每个现象的当下。祖师告诉我们: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中道。我们执著现象,就会卡在现象中,无法开启通达空性的智慧。”
  认识现象的真谛,触碰空性的智慧。当下,就让我们跟随智者的脚步,重新审视对生命的认知及改善生命的意义。
  6.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这个时代,人们热衷于谈禅。禅,究竟是什么?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这看似很有艺术性的一幕,真正的禅者又会如何解读?
  “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举一动,当下都是法性的显现。平常人会执著现象,当你执著现象时,拈花就是拈花。而一个明眼宗师,他所有的举动都是觉性的显现。”济群法师为在场艺术家们做出诠释。
  谈到禅宗,法师开宗明义,告诉我们禅宗最重要的见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陀来到世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让众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诸佛那么圆满的智慧。
  “生命有两个系统——迷惑的系统和觉醒的系统。迷惑系统是我们目前正在运行的系统,而觉醒系统是代表生命的本质。在迷惑系统中,我们的生命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不断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的本质就是苦。但佛法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佛性,充满光明智慧,自由自在。所以从生命的最高本质上说,又是自由而喜悦的。”
  对生命本来面目的认识,如同打开一扇窗。原来我们苦苦追寻的终极自由,就隐藏在内心深处,像等待发掘的宝藏。“我们要认识到生命内在的觉醒潜质,这是生命觉醒的基础,也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也就是说,觉醒生命的创作,要立足于对觉醒生命的认知。”法师的话余音悠长,回荡在厢约的席间,也回荡在在场每个艺术家心里。
  说到禅宗,少不得提到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这些不拘形式的特殊教化方式是否适用于今天呢?法师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切入,帮助艺术家们理解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代艺术要摆脱特定的表现方式,禅的思想也是要摆脱特定的修行方式。任何方式都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是与不是,就在于以什么样的心去做,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问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打你几棒,打得你一片空白。事实上,这是要打掉你的妄想,打掉你的名言概念, 打掉你对形式的执著。在这个当下,去体认自己的本心。不管德山棒也好,临济喝也好,祖师们都是帮助你从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回归本来觉醒的心。进而不断清洗无始以来的串习,让生命越来越纯净,最后就是无限的智慧,无限的慈悲……”
  艺术家熟悉艺术的创作,而禅者熟悉生命的创作。此刻正用他独特的方式,在我们生命中扫开一片湛蓝的虚空。
  7.觉醒的生命什么样?

  佛菩萨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是在场艺术家们都想知道的。我们有那么多佛教题材的艺术创作,但谁了解佛菩萨本来的样子呢?
  “佛菩萨的心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来自于生命内在的觉性。当我们的内心安静了,才有能力享受环境的安静。”
  “佛菩萨的心是无限的喜悦。佛经描述佛菩萨是举身微笑,每个毛孔都散发出欢喜、祥和,这是来自空性的力量。平常人笑的时候很躁动,笑完会累。但佛菩萨的笑是安静的,他笑了,生命都会得到滋润。”
  “佛菩萨的心有无限的慈悲。这种慈悲是以法界一切众生为所缘,没有一个众生不被接纳,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就是觉醒生命所展现的人格特质。这样的生命是无限的自由,无限的自在,没有任何束缚。它已摆脱所有迷惑和烦恼,内在觉性已全然显现。”
  “我们说到觉醒的艺术,就是以生命的觉醒作为创作目标。这样一种创作的价值,比世间任何艺术创作何止大百千万倍。因为它对我们自身具有永恒的意义,同时对法界一切众生也具有无尽的意义。”
  “这种觉醒的生命离我们并不远。只要通过佛法修学,通过禅修训练,我们是能触及这种觉醒特质的。因为它就在心的当下。只要心不陷入二元对立,不陷入念头,我们就能体会念头背后的觉醒的心。如果我们追求这种觉醒的生命,创作觉醒的作品,一定能给世界更多的教育和启发,让更多人能净化心灵。”
  “我想,如果艺术家能在目前的艺术基础上,进一步追求觉醒的生命,追求觉醒的艺术,不管对我们个人,还是对这个世界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安静,片刻的安静,大山般的安静。

  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一丝振动,

  不易察觉的共振,

  回荡,放大;回荡,放大……

  终于,

  通天彻地般,无法止息的掌声。

问答

【厢问,何处可系舟】

  随着济群法师关于《觉醒的艺术》的主题讲座画上句号,台下数十位艺术家心中的问号也渐渐浮出水面。茫茫大海上,何处可系舟?作为对世界对生命充满探问与自省的一群人,提问早已成为艺术家们探索真谛的思考方式。以下记录了现场部分艺术家与济群法师的精彩问答。
  问:您说西方哲学只依靠理性是死胡同,而东方佛教有禅修的路径。我在想,凡高为什么会自杀?因为无法摆脱生命的困惑。其实不管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这个问题。东方艺术家也有困惑,也许是某个诗人,也许是某个画家,比如八大山人、倪瓒。如何摆脱生命的困惑?是不是禅修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答:东方和西方只是地域的划分。西方人学了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也变成西方的;东方人学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也变成东方的。
  对生命终极问题的认识,西方文化难以作出圆满解答,也无法找到真正出路。而佛教对生命终极问题的解决,既是哲学的,又是宗教的,同时有实证性。这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法智慧的价值所在。
  作为东方人,如果我们没去学习,没和这个文化发生关系,同样没能力解决内在困惑。尤其是认真思考生命而找不到出路时,就比较悲惨,还不如稀里糊涂的,日子还比较好过。
  觉醒文化的价值,一方面是在理论上提供究竟圆满的解答,一方面是通过禅修帮助我们真正摆脱生命的困惑烦恼。有些人虽然是东方的、中国的,但因为缺乏对智慧文化的学习,或者虽然在学,但没有正确方法,学得不深入。这一文化也没办法对他真正产生作用。所以,正确有效的学习非常重要。
  问:我是做当代艺术策划的,这是第一次听宗教人士阐述当代艺术,包括今天的主题叫“觉醒的艺术”,非常惊喜。我很认真地听了,有很多受教的地方。但当代艺术具有批判性及警示性,提示自身的不安全感,并通过作品给大众警示和思考,更多是激烈的。从观者角度看到作品时,内心是澎湃的。可能和我们想象的最高境界的安静美好有差距。请问法师,从佛教的角度,当代艺术肩负的批判性,和我们个人修行追求的美好宁静是不是矛盾的?
  答:我觉得二者并不矛盾。在佛教来说,一个是破,一个是立。比如禅宗的机锋棒喝,就是很有震憾性的方式,破除你的各种执著。当代艺术通过比较激烈的手法去表现,引发人们的反思,帮助大众从错误观念或社会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这样的批判,类似佛教的破斥,是建立正确认识不可缺少的前提。
  如果这些批判只是局限于批判,我们就有可能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所以,批判后应该进一步阐明该怎么做,如同佛教的破和立。比如中观,把错误破除之后,当下就是立,不需要另外立什么。也有的教法是一方面破,一方面立。
  总之,破是立不可缺少的基础。只要这个破是正确的、对大家有启发的,那么对社会发展也是有价值的。
  问:作为高僧,您为什么要关注艺术?
  答:因为有很多人学艺术啊(全场笑),同时也因为艺术自古以来就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艺术为媒介,帮助更多的人认识佛法。但更希望佛法能帮助艺术界的朋友,让他们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挣脱生命的困惑和烦恼,真正走向觉醒和自由。我想,这才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云低垂,夜渐染天幕。法师睿智的对答如一根长长的缆绳,牵系着在场的每一位艺术家……

禅修

【厢念,停泊在此刻】

  夜幕四合,厢泊在静谧的光亮里。
  柔和而温暖的灯光下,数十个蒲垫铺展开来,如同莫奈笔下摇曳着初夏气味的开满睡莲的池塘。一场水边的禅修体验即将开始。
  什么是禅修?济群法师的讲座中曾提到,禅修能引导我们突破理性思维的局限,触碰空性智慧。这听上去格外美妙的境界,是不是普通人也能感受得到?不妨听带领大家体验禅修的主持人慧有师兄慢慢道来……
  很多人对禅修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认为禅修就是静坐不动,重在练腿。其实禅修的内涵很广泛,可站可坐,可行可住。只要能把心安住在善所缘,帮助我们把正见转化为正念的方式,都可以称为禅修。
  禅修所修的,正是我们这颗不断躁动、无法安住的心。让心回归宁静的状态,熟悉并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保持得越久越好。此时的心安住而稳定,渐渐变得清明,如同一面明镜,能照见每一次呼吸的出入,每一个念头的起落,每一种情绪的来去。这就是禅修所开启的生命内在觉知力。“当我们能念念觉知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就能掌握生命的主动权。”主持人这样说到。
  宁静以致远。在这样的宁静中,将身体安放在坚实的大地上,地球不过是座下小小的蒲团,承载着我们穿越无边无际的虚空。我们的心量也在无限的虚空中无限扩大,这个所谓的我,正与虚空融为一体,无边无际,了不可得……
  此刻,清风不起,波澜不兴。
  彼时的神思飞扬,此刻已轻轻落下,如同一片树叶坠落在心湖之中。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艺术品?是我的创作还是生命本身?是随波逐流还是主动把握?
  当思维的出口似乎越来越光亮,智者的发问却从虚空中传来……“你怎么知道你的主动不是被动?”这充满禅机的一问,是法师为在场每位艺术家送上的“礼物”。
  心,停泊在当下,停泊在一片智慧的澄明中。

点灯

【厢约,生命的星光】

  入夜,雨细细密密地落下来。
  敲击着竹子搭成的廊檐,沁湿了老瓦排出的花墙,汇流到中庭那一片白沙洲里。这22个集装箱似乎忘记了即将的离散,此刻,静静享受着夜色温柔的包裹。
  《厢约觉醒》觉醒的艺术对话活动临近尾声,济群法师信步来到厢的二层回廊,带领现场数十位艺术家,用庄严的点灯环节为整场活动画上句号。
  嚓,一点火光在智者手中点亮,觉醒艺术的第一盏灯亮起来了。
  长夜黮黯,谁启以光明?当人类在生命的暗夜中苦苦求索时,是谁点亮了智慧的希望之光?
  两盏、三盏……当艺术家们一盏一盏点亮面前的烛火,笑容也被眼前小小的火光照亮。
  与智者相约,用一场关于生命与艺术的对话,开启自己对觉醒生命的认知。
  十盏、百盏……光亮在蔓延,思考也在继续。
  曾经叩问艺术的真谛,今天叩问生命的真谛:生命究竟是随波逐流的产品,还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当生命无法找到出路时,艺术的出路何在?
  百盏、千盏……此刻的厢,洞彻通明。如同一艘夜航船,载着这群追寻真与美的人们,航行在夜的海洋。
  只要生命曾经被照亮一次,就再也无法回到无始的黑暗中。用觉醒的生命创作觉醒的艺术,让觉醒的作品召唤更多人登上这艘航船,共同追寻生命的觉醒。
  夜雨淅沥,烛光摇曳。不来不去,不忧不喜。
  用光明守护着的厢,渐渐归于安静。
  抬起头,天空满是厚积的云层;
  云层之上,是漫天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