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一届设计师静修营主题讲座“心经的智慧”
文│慧韬 图│觉彬、慧吉、法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照自心,开发本自具足的觉醒智慧,让心回归如虚空般的自在,由迷惑的此岸度向觉悟的彼岸。这就是《心经》的无上智慧!
在第一届设计师静修营的第一场主题讲座上,济群法师对“心经的智慧”开示,为喧嚣尘世中的众生打开了一道清净之门。
以草覆顶,以木为桌。轻幔摇曳,竹灯婆娑。
青竹下,上济下群法师礼佛叩拜,庄严端坐。蒲团上,设计师营员们翘首以待,静心恭听。
12月23日上午8:30,富于禅意雅韵的西园寺拈花堂,响起了第一届设计师静修营的第一场主题讲座的前奏。
“和师父久坐,可以助我们成就心灵上的轻功,越过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一开场,静修营特邀的主持人——前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东家APP联合创始人赵普,就开始给对禅修不太熟悉的设计师营员们打起了“心理基础”。一次“心经的智慧”醍醐之旅,就此悠然开场。
静修营的目的——静心
“现代人大多没有休息的能力——虽然身体已经累得不行,心却不肯休息。真正的休息有个前提,即心能静下来。心静不下来,身也就静不下来。”
讲座伊始,济群法师开宗明义,指出现代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浮躁。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波澜起伏,静不下来,“静修营就是帮助大家学会静心、放松。“
法师直言,静修营的安排除了从佛法的视角、从禅的视角来提升我们人生的境界、提升艺术的境界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内心、认识生命,摆脱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开启生命觉醒的智慧。“我想,这就是我们举办这次静修营的目的!“
《心经》的地位——无上咒
无论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还是各个艺术领域的造诣熏习,从中都能看到佛教经典的影响,尤其是《心经》的影响。
“很多古代书法家、艺术家都喜欢抄《心经》,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是因为《心经》是有能量的,有加持力,它代表了佛法空性的智慧。“
法师指出,《心经》的千古魅力就在于,它虽然仅有260个字,却涵盖了般若经教缘起性空的精髓,揭示了究竟解脱的不二法门,因而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理论基石。“如果能够参透《心经》,一样也能体认到般若经空性的智慧。”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意为大智慧,但它又不同于世间法所讲的智慧,它是无限的、圆满的、清净的,是可以帮助我们体认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从而让我们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
“佛陀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发现每个生命都有觉悟的本性,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称佛陀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因为我们要以佛陀为师,学习他如何开启生命内在的大智慧的方法。”法师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就浓缩在这260个字的《心经》中。
“学佛不是向外求,而是通过向诸佛菩萨、向善知识学习,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找回自己。”
心的本来面目——虚空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坛经》般若品的开篇早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菩提自性,它就像无云晴空,没有被染污。“般若智慧,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济群法师开示道,《六祖坛经》用虚空来比喻我们觉悟的本心,只是因为迷的关系,我们看不到、认识不到。
滚滚红尘中,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念头里,这些想法和念头决定了我们的世界。但我们从来都没有关注过其背后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心就像生命天空中的一片云彩,就像生命海洋里的一朵浪花。如果我们能从中跳出来,就能感受到像虚空一样的心。”
无边无际,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甚至没有方位……虚空的无限的特征,其实和心的本性是无二无别的。“当我们能感受像虚空一样无限的心,就能感受到心的开阔、自在。那些平时的焦虑、惶恐、压力,所有的这些念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心经》的智慧——观照内心
六祖惠能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佛陀与众生的差别只在迷与悟之间。
现代人每天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制造垃圾,生活充满着被控和被选择,深深依赖着各种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同时,又疏于对自己的内心进行管理和控制,任凭这些情绪控制我们。
济群法师指出,只要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心既没有形象,也没有颜色,就像虚空一样,同样也是了不可得的。而那些折磨我们内心的焦虑和情绪,根本就找不到。“这就是《心经》教我们的从根本上化解情绪、清净内心、最终达到解脱彼岸的方法。”
“当你能体会到像虚空、镜子一样的本心时,你就具备了不粘著的能力,就能做到‘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每天可以日理万机,但还是能做到心静如水。而这是我们生命内在都具有的宝藏。”
所以,佛法修行的关键就在于依止善知识,引导我们从迷惑走向觉醒。只有通过般若智慧的观照,打破惑业苦的链条,获得生命自主的能力,才能得到自在的人生。“如果你们能够这样做,你们也能成为观自在菩萨!”
通过对文字般若的学习,获得内心观照的力量;当观照般若生起时,当我们能把内心这种观照的力量带到生活中去,我们就不会再在内心制造垃圾,心也就越来越清净;而当心静下来之后,实相般若就会被开发出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法师开示,心就像天空一样,通过修行,心灵的尘垢就会越来越薄,而智慧的天空则将晴空万里,达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境界。
“前念着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
当你执著时,拈花,就是花。
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当下去体认自己的本心,认识到生命内在本自具足的觉醒潜质,让内心越来越纯净。
此时,就如世尊,拈花,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