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的选用

济群法师 2021年冬讲于静心禅院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在周一到周六安排禅修,这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内容。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就是通过禅修,入甚深定,然后开启观智,证悟实相。在印度传统中,各个宗教都很重视禅修,所以四禅八定并非佛教独有的,而是和其他宗教的共法。

一、禅与现代社会

  除了四禅八定,佛教各宗还发展出关于禅修的不同见地和方法,代表了修行的不同道路。我们知道,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但传播最广的当推禅宗和净宗。尤其是禅宗,在唐宋时期高僧辈出,盛极一时,也是佛教本土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太虚大师称“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在《指月录》《景德传灯录》等禅宗典籍中,记载了很多祖师参禅、悟道的经历,令人向往。可惜在明清之后,禅宗虽然表面还是汉传佛教的主流,但法将凋零,逐渐式微。原因何在?一方面是禅宗起点太高,一方面是学人根机不利,教理薄弱,入门尚且困难,更谈不上修行有成了。久而久之,禅宗就流于形式,演变为文字禅、口头禅,难以发挥明心见性的作用。

  禅宗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学人反观自心,认识本来具足的、与佛无二无别的觉性。这个方法至圆至顿,一超直入,但必须是上根利智,且有明眼师长指点,否则是见不到的。所以在宋代之后,禅宗开始转向“参话头”,参“一念未生前”,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参“念佛是谁”。这其实是给学人一条线索,可以顺着疑情探寻。相比直指,多少已是有迹可循,但对现代人的根机来说,还是觉得玄乎,不容易参起来。

  这么好的一套修法,只能是无法落地的传说吗?怎么让现代人从禅的智慧中受益?上世纪初,日本的铃木大拙率先向欧美介绍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使“ZEN”为西方所知,并对人文艺术等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后,南传的内观也开始传入欧美。和以往不同的是,内观倡导的正念修行并不局限于宗教修持,还被运用在减压、心理治疗、疼痛缓解,及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效果良好,深受欢迎。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心却日益浮躁、焦虑、迷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环境的不确定,负面情绪如瘟疫般四处蔓延。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心态失衡,甚至陷入抑郁,无力自拔。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抗疫的重要性,其实心灵疫病同样需要治疗,更需要预防。如果不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不知何时就会沦陷。因为这个传染源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的错误观念和非理思维,以及由此引发的负面情绪,可谓防不胜防。

  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比任何时代更需要禅和正念的智慧,这样才有能力建立正向思维,化解负面情绪。否则,心靠什么安顿?人生靠什么指引?我们靠什么找回自己?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将禅的修行大众化、普及化?

  佛法不是形而上的哲学,正是佛陀针对众生心病开出的药方和治疗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要“有用”,还要“能用”,才有更多人从中受益。正念之所以在欧美迅速推广,一方面是修法易于上手,切实可行;一方面是传播者本身具有医学、心理学等背景,并将这一方法和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探讨出以正知正念改善身心状态的具体手段。

  当然,这些正念疗法主要是用来解决健康和心理问题,而佛法所说的正念是要导向觉醒和解脱,必须有发心,有正见,两者的目标和深度都不同,但基本的技术层面相通,对禅修入门是可取的。所以我们会借鉴这些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两种,一是身体扫描,一是正念运动。这两种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作为引导大众的方便。正念得以普及的原因之一,就是去宗教化,纯粹作为有益身心的技术,使人们不会出于对宗教的隔阂、误解而心生抗拒。

二、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的作用

  关于身体扫描与正念运动的作用,首先是帮助我们建立身和心的连结。四念处的修行是从身念处入手,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也属于身念处的范畴。为什么要建立这种连结?我们平时都在使用身体,但除了在乎外形,很少关注它的内在感受和真正需要。我们忙于工作、家庭、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身体不断被透支,被饮食不调、失眠、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损耗,被挫折、焦虑、愤怒、仇恨等负面情绪伤害。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会影响脏器,所谓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魂魄,恐伤肾,惊伤胆。现代科学也发现,情绪对健康的作用很大,甚至可以影响基因。这些年,我们身边突然病倒,甚至罹患绝症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固然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身体所知太少,关注太少。我们使用电器前都会看说明书,但使用这么复杂的身体,却从不关注什么才是正确方法,只是凭着感觉,甚至被欲望左右,明知不该做的也控制不住去做。久而久之,积劳成疾,积怨成疾,积郁成疾,能不出问题吗?

  通过身体扫描,可以使我们了解身体的真正需求,让身和心建立正向连结。在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扫描过程中,专注每个部位的感受,同时把正念带到这些部位,让正气贯穿其中。从健康角度来说,这种正向连结可以让身体启动自我修复的功能,消除因错误使用造成的问题。

  正念运动属于动中禅,是正念加一套类似健身操的动作。我们每天的经行或八段锦,包括过去倡导的正念球,都是正念和运动的结合。经行,是把正念带到走路中;八段锦,是把正念带到训练中;正念球,是把正念带到手和球的转动中。在正念运动中,通过腿、腰、脊椎等部位的动作,不仅可以训练专注,还能让气血畅通。在中医看来,生病往往是因为气血不通。有人觉得气血很玄,其实就像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生命也是同样。如果身上气血通,阳气旺,细胞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带着正念去做,还可以进一步去除负面情绪,对健康大有裨益。

  不少人对身体有错误观念,或是太在乎,有点什么感觉就大为紧张,过度反应;或认为身体是臭皮囊,不必管它。这两种都有失偏颇,不符合中道的认识。身体是五蕴、四大的假合,有生、有灭、有问题是正常的,关注只是为了及时作出调整,但不要被身体所转,变成身体的奴隶。同时也要看到,身体是修行的道具,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保持健康,精力充沛,才能更好地借假修真。

  许多学佛人喜欢打坐,但真正坐好的也不多,或是坐姿不对,坐得歪歪倒倒,身心无法安顿;或是根机不够,却想直接修个大法,结果使不上力;或是方法不明,坐得懵懵懂懂,不清楚心用得对不对。看起来在座上用功,一坐几个钟头,但往往在打妄想,打瞌睡。其实对打坐来说,质量才是关键,真正坐到位了,才可以进一步延长时间,否则反而会把错误习惯固定下来。

  从传统禅修来说,《大念住经》中并没有身体扫描、正念运动那么多动作,重点是专注呼吸:呼吸长,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知道呼吸短,以此培养专注和觉察。以呼吸为所缘有很多好处,因为它足够单纯,不会引发贪嗔,且时时与我们同在,只要关注,它永远都在那里。但现代人的心粗重散乱,如果所缘过于简单,注意力往往定不下来,容易散乱掉举。就像狂野的大象,用一根细绳是拴不住的。相对来说,身体扫描、正念运动这些方式,目标大,变化多,对于入门是很好的辅助手段。

  身体扫描的引导词是躺着的,声音很柔和,加上身心放松,躺着很容易睡着,所以我们是采取坐姿。这个训练的关键在于“扫描”,让注意力在身上一分分、一寸寸、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移动,始终保持觉察。尤其是对触点,因为有受力作用,感觉会更明显。至于是躺着,背接触地板的感觉,还是坐着,腿、脚、臀部接触地板的感觉,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对所缘的专注,把心带回当下。

  总之,身体扫描和正念运动是通过一系列动作,帮助我们训练专注和觉察。这是正念禅修的要点,也是禅修能否带入生活的关键。包括我们之前在做的经行、正念为食,还有接着要修的数息、受念住、心念住等,都是在培养这两种能力。这也是空性禅修的重要基础,具备这个前提,加上发心和正见,再高明的方法都能用得起来。否则,虽然学了很多道理,是没办法落地的。

三、禅修的态度

  很多人对禅修有预设,想着要开悟,要见性,要解脱。当我们带着这些想法时,特别想让心快快静下来,就会对妄想纷飞的自己不满意,不接纳,甚至很焦虑。殊不知,这种预设和焦虑本身就是妄想,反而使修行变得举步维艰。

  佛法是如实的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如实观察禅修过程中的身心变化。念头来了,知道它来了,保持知道,但不对立,也不跟着念头跑;感受生起,知道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是酸是胀,是轻安是躁动,是舒服是难受,但只是知道,不判断,也不带起情绪。如果活在预设中会怎样呢?今天状态好一点,很高兴,结果落入贪著,总在期待这种状态;今天状态差一点,很沮丧,责备自己“为啥妄想这么多,为啥又退步”,甚至不想继续练习。这是很多人禅修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不论身体扫描还是正念运动,都要打破预设,只是对所缘保持觉察。不管身心当下出现什么状况,首先是接纳它,然后是观察和觉知,所谓“识得不为过”。在此过程中,并不需要做别的,也不需要介入评判。事实上,我们会习惯性地落入评判,比如好不好,喜欢不喜欢。当自己出现评判时,要知道这已落入串习,切断它,继续回到目标,保持专注和觉察。

  《百法》中有个作意心所,就是有意地注意某个对象。这个心所我们很熟悉,生活中很多时候也在运用,但往往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和贪嗔痴相应的对象。此外,就是无意识的注意,被串习带着,一会儿关心这个,一会儿关心那个,身不由己。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有意识、有目标的专注,而且持续、稳定地保持专注。禅修包含对心的认识和管理,必须通过专注让心静下来,有一份清明,才能进一步觉察。

  作为基础禅修,主要有身体扫描、正念运动和正念静坐几部分。前两项是心理学界经常使用的训练方式,对入门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学会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自身修行,还可以服务大众。我觉得,依托正念禅修,与社会各领域发生连结,再赋予佛法内涵,帮助大家从现实利益导向究竟利益,是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