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戒律是僧尼行为的准则,不懂戒律,行为就失去依据。一个不懂戒律的人,在僧团是不能独立生活的,更没资格成办僧伽事务。唯有通过对戒律的学习,才能如法如律地成办僧事,服务大众。 [原文]

  • 病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谁也无法避免。尤其是出家人,远离了家庭和眷属,倘若道业未成,烦恼尚在,一旦疾病缠身,更显得孤苦零丁。这时就需要大众的关心,集体的帮助。可当前僧团对有关事宜处理得很不如法。有些老和尚患病后未能得到较好治疗,且生活无人照料,临命终时烦恼重重,以致一生修行付之东流,实在可悲 [原文]

  • 在日常生活中,食与药是两个不同概念,食是指饮食,药则指疗病的药物,内涵各异,谁也不会混淆。而在戒律中,不仅将药物称为药,亦将饮食归于要的范畴。也就是说,一切食用之物皆通称为药。药物的作用乃治疗病苦,饮食能治疗饥渴,自然可称之为药。 [原文]

  • 可惜的是,当今教界不依律行事,滥收徒众,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已司空见惯。这和宋元以来禅净盛行、律学衰微的现象是分不开的。作为当代的佛教,将何去何从?是严净毗尼,还是废戒废修?教依人弘,法赖僧传。僧人之所以称为僧宝,正是以其能精严戒律,修定习慧。若形同俗人,怎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呢? [原文]

  • 当前僧人队伍的状况,大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势。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戒不如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对现有僧尼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方面要慎重接引未来的僧尼,使僧团保持纯洁。受戒是确定僧尼资格的重要手续,更应当认真对待,如法举行。 [原文]

  • 布萨为梵语,汉译净住或清净,本为净化自心之意。布萨法会的举行,一种是为信众说法、授受八关斋戒,使他们住于清净戒行,奉行俭朴的修道生活;一种是由比丘读诵戒本,按篇提示并检阅,通过自我检讨和发露忏悔,达到僧众自新、僧团纯洁、正法久住的效果。 [原文]

  • 通过对世界、财富、环保、人工智能等社会问题的探讨,我有哪些新的认识?调整了哪些观念和心态? [原文]

  • 经过前面四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对佛教信仰的正确认识,了解了佛法如何看世界、看人生,体会了运用八步三禅将佛法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以此指导人生、解决现实问题后带来的喜悦。对修学的缘起和殊胜性有什么新的认识? [原文]

  • 作为佛弟子,我们不仅要学习佛菩萨的慈悲,还要落实到行动上。面对众生不同的身份和根机,我们要怎样拓展弘法思路,具有更多的接引方法呢? [原文]

  • 不知从哪天开始,“我抑郁了”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也成为焦点话题。佛法是东方的心理学,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掀起的正念疗法,更是直接出自佛法的正念禅修。那么佛法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又是如何治疗心理疾病的呢? [原文]

  • 对于当今汉传佛教弘扬中的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修学体系的缺失,没有一套契理契机的并且具有操作性的体系为保障”。这样的一套“修学体系”应当具有怎样的特征?这对于我个人修学和教界健康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原文]

  • 人工智能,是当前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不断升级,人类也更期待它帮自己解决各种问题,但人工智能真的能为人类解决任何问题,包括自身的问题吗?人类又如何提升和优化自己,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

  • 人生在世,除了家庭、感情、工作等现实问题有待解决,还充满对生命、生死等问题的永恒困惑。这也是哲学和宗教自古以来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佛教信仰与我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原文]

  • 【进度】修学课60 【音像】《入行论》第119、120讲 【内容】第十品·回向:二、别回向(一)回向他利(二)回向自利;三、念恩礼敬 [原文]

  • 【进度】修学课59 【音像】《入行论》第117、118讲 【内容】第十品·回向:二、别回向(一)回向他利 [原文]

  • 【进度】修学课58 【音像】《入行论》第115、116讲 【内容】第十品·回向:一、总回向;二、别回向(一)回向他利 [原文]

  • 【进度】修学课57 【音像】《入行论》第113、114讲 【内容】第九品·智慧:三、勤修空性利自他(二)悟空能兴无缘悲 [原文]

  • 【进度】修学课56 【音像】《入行论》第110、111讲 【内容】第九品·智慧:二、引生空慧之方便(三 )广说修空之理;三、勤修空性利自他(一)悟空能净自心田 [原文]

  • 【进度】修学课55 【音像】《入行论》第109、110讲 【内容】第九品·智慧:二、引生空慧之方便(三)广说修空之理 [原文]

  • 【进度】修学课54 【音像】《入行论》第107、108讲 【内容】第九品·智慧:二、引生空慧之方便(三)广说修空之理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