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修对治品】讲记
第十一课 三乘修治差别
济群法师
以上,全面介绍了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及其修行,接下来要说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行的差别。
1.异生、有学和无学修治差别
修治差別云何应知?
颂曰: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无倒无倒随,是修治差别。
论曰:此修对治略有三种,一有颠倒顺无颠倒,二无颠倒有颠倒随,三无颠倒无颠倒随。如是三种修治差别,如次在异生、有学、无学位。
“修治差別云何应知?”修治差别,就是修行和对治的差别。三乘修行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颂曰: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无倒无倒随,是修治差别。”这个偈颂是说凡夫、二乘有学及无学在修行上的差别。其中讲到三种情况,一是有倒顺无倒,二是无倒有倒随,三是无倒无倒随。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凡夫、有学、无学和这三类怎么对应?我们看长行。
“论曰:此修对治略有三种,一有颠倒顺无颠倒。”修对治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有颠倒顺无颠倒,指的是异生位。所谓异生,就是凡夫。因为凡夫生命立足于有漏妄识,没有证悟共同的法性,所以见道之前都称为异生。所谓有颠倒顺无颠倒,是顺着正法,顺着四念住、三十七道品的引导,走向无颠倒,从有漏的妄识转变为无漏的清净识。
“二无颠倒有颠倒随。”第二是无颠倒有颠倒随,指声闻乘的有学位,即前三果的圣者。他们已经体认无漏智慧,以此为立足点,但生命中还残存一点有漏妄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烦恼,需要继续修习无漏智慧,彻底消除有漏妄识。
“三无颠倒无颠倒随。”第三是无颠倒无颠倒随,指无学圣者,即四果阿罗汉。他们已究竟通达无漏智慧,同时也彻底解除有漏妄识,生命中除了无漏智慧外,不再有妄识产生作用,整个生命呈现的都是无颠倒。
“如是三种修治差别,如次在异生、有学、无学位。”这三种修治差别,分别对应异生、有学和无学。第一种有颠倒顺无颠倒,在异生位;第二种无颠倒有颠倒随,在有学位;第三种无颠倒无颠倒随,在无学位。
2.菩萨和二乘修治差别
菩萨、二乘所修对治有差别相,云何应知?
颂曰:菩萨所修习,由所缘、作意、证得殊胜故,与二乘差别。
论曰:声闻、独觉以自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菩萨通以自他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声闻、独觉于身等境,以无常等行相思维而修对治。若诸菩萨于身等境,以无所得行相思维而修对治。声闻、独觉修念住等,但为身等速得离系。若诸菩萨修念住等,不为身等速得离系,但为证得无住涅槃。菩萨与二乘所修对治,由此三缘故而有差别。
“菩萨、二乘所修对治有差别相,云何应知?”前面说过,三十七道品是声闻解脱道的核心修行,但菩萨道经论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都有相当篇幅讲到三十七道品,还有《华严经》《般若经》《宝积经》《维摩经》等,虽然没有将之作为重点,但也有说到。这里的问题是:二乘人修三十七道品,菩萨也修三十七道品,他们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颂曰:菩萨所修习,由所缘、作意、证得殊胜故,与二乘差别。”这个偈颂告诉我们:菩萨和二乘的修治差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所缘、作意和证得。在以下的长行中,主要以四念住,尤其是身念住为例,阐述二乘和菩萨的修治差别。
“论曰:声闻、独觉以自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菩萨通以自他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对于身念住的修行所缘,声闻、独觉通常是以自相续身,即自己的身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自身的观察破除身见,解除贪嗔痴。而菩萨不仅要观察自己的身体,还要以众生乃至世界作为所缘境。这是第一点,在修行所缘上,菩萨和二乘有广狭之别。
“声闻、独觉于身等境,以无常等行相思维而修对治。若诸菩萨于身等境,以无所得行相思维而修对治。”对于身等境的作意,即以什么见地去认识,二乘和菩萨也有很大差别。声闻、独觉主要是以无常、无我、苦的见地,去观察和思维身受心法,由此破除身见,解除贪嗔痴。而大乘菩萨是以空、无所得的见地,来观照这些所缘对象。
同样对五蕴、十二缘起、十二处、十八界等内容,在声闻修行中,是通过苦、空、无常、无我的见地来观察。在大乘修行中,则是以空性见来观察。如《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后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统统都是“无”。依此建立无我、无相、无所得的智慧,对治我法二执,进而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第二点,在修行见地上,菩萨和二乘有深浅之别。
“声闻、独觉修念住等,但为身等速得离系。若诸菩萨修念住等,不为身等速得离系,但为证得无住涅槃。”在修行所证上,声闻、独觉修四念住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迅速成就解脱,证悟涅槃。但菩萨修四念住,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证入无余涅槃,而是为了证悟无住涅槃,继续以大悲心利益世间。因为菩萨有无尽的悲愿,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还要尽未来际地救度众生。这是第三点,在修行所证上,菩萨和二乘的证悟有是否圆满的差别。
“菩萨与二乘所修对治,由此三缘故而有差别。”以上,是菩萨和二乘关于修对治的三种差别,一是所缘差别,二是作意差别,三是证得差别。
通过以上学习可以认识到,三十七道品为解脱道修行构建了清晰的框架,开辟了直接通往解脱的道路。作为大乘解脱道,也要建立在这样的框架和套路上,才能使修行落地。如果没有这些阶梯,大乘的甚深见地往往会流于空洞,菩萨行也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事实上,这正是目前很多大乘学人的痛点所在。我觉得,三十七道品可以为大乘解脱道奠定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把菩提心和空性见带进去,就可以使这些项目成为大乘解脱道的重要组成,把菩萨道和解脱道统一起来。
3.结说
修对治总义者,谓开觉修、损减修、莹饰修、发上修、邻近修,谓邻近见道故。证入修、增胜修、初位修、中位修、后位修、有上修、无上修,谓所缘作意至得殊胜。
最后,对以上所说的三十七道品加以总结和归类。
“修对治总义者,谓开觉修、损减修、莹饰修、发上修、邻近修,谓邻近见道故。”总的来说,修对治品的内容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开觉修,即四念住,可以引导我们开启觉悟之门。损减修,即四正断,可以损减恶法,从止恶行善到转染成净、转迷为悟,引导我们成就断德。莹饰修,即四神足,通过修习禅定成就种种功德,庄严我们的生命。发上修,即五根,这是佛陀开辟的通往解脱的道路,对于出世解脱具有增上作用。邻近修,即五力,这是靠近见道的修行。
“证入修、增胜修。”证入修,即七觉支,可以通达根本无分别智。增胜修,即八正道,可以使无漏慧的力量不断增强。至此,概括了整个三十七道品的修行。
“初位修、中位修、后位修。”初位修,即异生的修行,是有颠倒顺无颠倒。中位修,即有学位的修行,是无颠倒有颠倒随。后位修,即无学位的修行,是无颠倒无颠倒随。
“有上修、无上修,谓所缘作意至得殊胜。”最后指出声闻和菩萨的修治差别,主要在于所缘、作意、证得三个方面。声闻的修行属于有上修,即使证悟涅槃,只是完成了个人解脱,还没有圆满慈悲,也没有对觉性有圆满的体悟,不是最究竟的。菩萨的修行属于无上修,既能圆满成就智慧,也能圆满成就慈悲,最终成就无上佛果。
本品的内容非常重要,大家学了之后,还要继续思维,这样才能从理解、接受到运用。解脱是三乘佛法的核心任务,我们过去总觉得,解脱只是声闻乘的修行,菩萨行者就是要成佛,要利益一切众生,口号喊得当当响,但在实际修行上,往往连解脱的基础都没有。如果自己还深陷于迷惑、烦恼,没有从中解脱,成佛的目标就会遥不可及,对众生的利益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解脱在三乘佛法中的核心地位。从声闻乘来说,解脱是唯一目的;但从菩萨道来说,修行有两大内涵,一是解脱,即智慧的成就;一是菩提心和菩萨行,即慈悲的成就。所有大乘经论,基本都是围绕这两条路线设置的。
在唯识、中观的经论中,有大量篇幅引导我们建立大乘见地,依此转化为空性禅修,可惜在落地上有些不足。因为这些见地很高,再加上止的基础不足,就会流于空洞。此外,对菩提心和菩萨行也重视不足,没能充分开显菩萨道的精神。如果抓住这两大重点,一方面重视解脱道的基础,一方面重视慈悲利他的实践,我们的修行就能落到实处,最终导向圆满。所以说,三十七道品对大乘解脱道的建设非常重要,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