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秋月光茶会开示

济群法师

  今天是中秋佳节,也是千家万户团圆的日子。我们相聚于此,一起喝茶,一起赏月,一起禅修,成就这场“中秋月光茶会”。说到茶会,给人感觉比较放松;说到禅修,又会认为比较严肃。那么,茶会怎么和禅修统一起来?

  禅修有不同内涵,有禅定的禅,也有禅宗的禅。前者重视形式,从调身、调息到调心都有一定之规,重点在于得定。而禅宗的禅是属于一种慧,所以它超越一切形式,不限于座上,生活中同样可以修习。打坐观心是禅,穿衣吃饭、搬柴运水也是禅。

  因为禅的本质就是我们内在觉醒、清明的心,关键是去体认这个心,所有形式只是助缘,属于辅助条件。当然,打坐是很好的禅修方式,对开启智慧不可或缺,但仅仅停留于此还不够。我们看古代禅师的修行,不仅在座上,还在座下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把喝茶与禅修结合,就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此刻,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相聚,意义不同寻常。

一、问月几何

  “月到中秋分外明”。当我们看着今晚的月亮,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引发什么样的情绪?

  古往今来,有大量借月抒怀的诗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描写离愁别绪……这些传诵千古的名句,至今仍会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的共鸣。但要小心,此时正在进入凡夫心的系统。

  此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通过追问,引发对永恒的思考:明月什么时候有的?天地什么时候有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则是由月光带来的遐思:人间生死无常,世事兴衰变迁,可月亮始终那么看着。一代代的轮回更替,都不影响它到了初一十五,该下班就下班,该上班就上班。

  这是世人由月亮引发的感怀和思考。那么,佛法智慧又是怎么认识月亮的?

二、心月朗照

  禅宗祖师常把菩提自性比作月光,“心月孤悬,光吞万象”。月亮高挂空中,不需要任何立足点,同时可以朗照一切。我们的心月也是如此,它是超越根和尘的,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今晚的天空很清澈,看不到一片云彩。而当月光没有升起时,四周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清,这是代表无明的状态。处在这样的状态,就会对心灵天空出现的念头不知不觉,然后不知不觉地制造烦恼和业力,并在不知不觉中被烦恼和业力推着走。

  但要知道,在无明的背后,那轮明月从未离去。即使被遮蔽,它本身还是不垢不净、圆满无缺的。当它显现时,可以照彻山河大地,让生命亮起来,让天地亮起来。有首偈颂大家应该很熟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无云的天空就是毕竟空,当心不落入设定、执著及念头的陷阱时,菩提自性就会朗然显现。菩提导航第四阶段所展现的觉性,就是一片无垠晴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都是无限的,没有尽头。

  禅茶会上,大家都有一个杯子,上面写了四个字——“回归本心”。这是提醒我们:通过赏月来认识自己的本心,像月光一样澄澈、光明、皎洁的心。所以我们今天不仅要赏外在的月亮,更重要的是去认识心月,认识心性光明。心光和月光是一体的,月光照遍十方,心光同样照遍十方。

  天空会出现云彩,遮住月光。但不论有多少云彩,月光依然在那里,只是暂时看不到而已。心灵天空也是同样。如果能认识内在的心月,安住于此,即使起心动念,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困扰。但如果不能体认心月,而是活在云彩中,就会被念头左右,遮蔽本心。

三、安住当下

  认识到这个道理,就需要了解:怎么喝茶,怎么赏月,怎么禅修?

  正念禅修无非是两大要领,一是专注力,一是觉察力。在泡茶过程中,我们要对投茶、注水、出汤的每个动作保持专注,此刻世间只有泡茶这一件事。喝茶也是同样,从端起杯子,送到嘴边,喝下茶汤,整个过程了了明知。同时对茶的味道和香气清清楚楚,但不做任何评判。这比关注动作的难度更大,因为我们会习惯性地被味道和香气带跑,引发贪著等情绪,或是一系列的相关联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动作的觉察,这是比较中性的。因为我们是以喝茶作为禅修助缘,不是为了品评茶的滋味,或寻找什么感觉,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在此过程中,如果分心了,打妄想了,也不必自责,但要快速觉察到,然后把心带回来,继续安住当下即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空性有两个特质,一是空,一是明。空,就是空旷无限,了不可得;明,就是了了明知,而不是像木头那样。

四、歇即菩提

  除了正念喝茶,今晚要学习的另一种能力,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这绝非不知不觉,而是让心恢复它的初始设置。

  我们坐在这里,感受月亮的光明向宇宙无限延伸,内心的光明也向法界无限延伸。这并不是说,我们在让光明延伸。不论我们是否看见,月光都照耀天地,这是它本来具有的功能,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心也是同样,当我们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心就能呈现本具的光明,就像未被遮蔽的月光。

  对本心的体会不需要造作,也不需要做任何事。这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做各种事,工作学习,吃喝玩乐,已形成做的串习。我经常说,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休息能力,不能让心静下来,歇下来,就会很辛苦。包括我们学佛,要发菩提心,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如果在做的过程中缺乏觉察,也会形成习惯,停不下来。

  如何在做事过程中保持一种超然、自在,做了和没做一样?需要去体会内心的无作无为。此刻我们安住当下,单纯地喝茶赏月,不做其他任何事,同时去体会,这个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心?

  外在的不做什么容易控制,但让心不打妄想就不容易了,别人管不住,自己也管不住。其实禅修的重点不是压制念头,而是不刻意地想什么,对于自然产生的念头,不迎不拒,不贪不嗔,不取不舍,保持觉察即可。

  没有打妄想的时候,知道自己没有打妄想,心如虚空般清澈。当念头生起时,看到念头的来去,不讨厌,不拒绝,也不跟着跑,安住虚空而不著空相,所谓“长空不碍白云飞”。即使被念头带着跑一阵,只要及时发现,就能把心带回,继续安住。

  总之,对一切保持觉察,云彩出现,知道云彩出现了;云彩消失,知道云彩消失了。这个了了明知之心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也是禅修需要体认的。

2023.10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