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2023年元旦为别院义工线上开示

  今天是2023年元旦,新年第一天。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吉祥欢喜,远离一切违缘,精进修学,真正走在菩提道上。同时也祈愿世界和谐安定,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乐。

一、觉醒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022年,我们走过了不寻常的一年。其实不止一年,因为疫情已历时三年。在此期间,世界不仅发生了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还出现了严重的国际冲突。人们都在担心冲突不断升级,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面临停摆,也使身处其间的人焦虑、抑郁、烦恼,感觉越活越不容易。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主要来自贪嗔痴。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占有更多财富,不断鼓动欲望,大力发展工业、科技、商业。在提升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地球通过几亿年形成的生态系统,短短百余年来,就遭到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原以为,经济发达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世界应该越来越美好。事实上,贪嗔痴不仅造成种种环境问题,还带来更多的人心失衡和社会乱象。

  我们要改变世界,必须回归东方智慧。不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佛法的心净则国土净,都是从改变个体入手,通过修身养性、心灵净化、道德建设,培养慈悲大爱之心。当每个人变得美好,世界自然就美好了。这是东方智慧的思路,所以人类需要反省,看到目前社会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如果继续下去,世界必然会危机重重。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要发展经济,改善世界,但关键是改变人心。

  在东西方文化中,有两个理念非常重要,一是智慧,一是慈悲大爱。这也是觉醒生命的两大内涵。不论什么文化,都推崇智慧和慈悲,但怎么落实?如何使人开启智慧,拥有慈悲?其实是很难的,所以成为各种哲学、宗教探讨的重点所在。

  佛法的殊胜在于,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智慧和慈悲的完整内涵,还指引了开启智慧、增长慈悲的具体方法。美国《华盛顿邮报》曾评出世界十大奢侈品,榜首就是“生命的觉醒”。其他还有“自由喜悦充满爱的心、走遍天下的气魄、回归自然的能力”等,没有一项是关于物质的。所谓奢侈品,意味着它是多数人向往却求之不得的。因此,引导更多人觉醒,是世界的希望所在。

  在经历漫长的疫情和灾难后,希望2023年会成为觉醒元年,成为开启智慧和慈悲大爱的新起点。这就需要传承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倡导的修学模式,正是致力于对两大内涵的认识和实践。

二、正念是开启觉醒的钥匙

  佛为觉者,代表究竟圆满的觉醒。佛陀出世对人类最大的意义,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有觉醒潜质,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可见,开启觉醒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关键在于,怎么才能走向觉醒?佛陀通过修行发现了这条古仙人道,然后说法45年,再由历代祖师深入阐扬,形成千经万论,及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和各个宗派。这些经论和法门都在引领我们走上觉醒之路。但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随着这条路的不断被解读,又变得逐渐模糊,甚至有点扑朔迷离。

  今天的人学习佛法,或是读诵佛典、研究经教、礼忏念佛,或是参加各种活动,似乎也在忙于各种事。但我们有没有走在觉醒路上?是否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其实很多人是不清楚的,只是跟着大家那么做,却很少思考:这么做的修行原理是什么?我几十年的弘法探索,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条路究竟怎么走,对目标、路径、方法清清楚楚。

  走向觉醒的关键在哪里?就像我们来到一座屋宇林立的城市,其中有座豪宅,藏着无价宝珠。如何寻宝?首先要找到藏宝的房子。这并不容易,所以人们就在城中转来转去,最后变成逛街了。看到什么好玩就去玩玩,流连忘返,甚至安营扎寨,过起日子来,根本忘了“我来这里究竟干什么”。

  很多人学佛也是这样,问题在哪里?就是不知道重点所在。修行,必须立足于对生命实相的认识。佛与众生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凡夫和圣贤的根本分岐在哪里?就在明和无明。发展无明,就会进入轮回轨道;开启明性,才能回归觉性海洋。

  我最近在静修的同时,也会看看禅宗、南传、藏传等高阶禅修是怎么阐述相关问题的。佛法认为,每个生命内在都有觉醒潜质,即空明不二之心。这个心既有空的特质,也有明的特质。为什么我们认识不到?正是被无明遮蔽。我们现有的生命系统,从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到前六识,都是依托无明产生的,又称妄识系统。其实,这个妄识系统的本质还是觉性。

  因此,每个念头都包含明和无明两个成分。虽有明的潜质,实际却往往被无明操控。无明的特征是不知不觉,反之,在每个当下能清楚地觉知自己在走路、说话或做事,就来自明的作用。所以,解脱在每个念头、每个当下都可以实现。忘失正念,即落入无明;保持正念,即回归明性。

  当我们在复杂的城市找到藏宝的房间后,还需要钥匙,才能打开锁住的房门。这把开启觉醒之门的钥匙,就是正念。只要带着觉知面对念头,不去抵触妄念和烦恼,妄念乃至烦恼就能回归觉性海洋,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换言之,念头在生起的当下,自己就能解脱。这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像波浪的本质都是水,同样,所有的妄念和烦恼,本质都是觉性。只是被无明所扭曲,才会变成烦恼,给我们制造痛苦。

  修行的关键在于,当每个念头生起,或遇到每件事情时,是用贪嗔痴的串习面对,还是用正念去觉知?如果用串习,每个念头乃至境界都会成为轮回的增上缘,为轮回添砖加瓦。如果用正念面对,在觉知的当下就能解脱,因为念头本身蕴含了解脱的力量。

  所有修行法门中,正念禅修非常关键。这和心理学界流行的正念有深浅之别,后者偏向技术性,而我们讲的正念是立足于《大念处经》,立足于四念处乃至整个三十七道品,不仅要修习正知正念,还要以出离心、菩提心、持戒和空性见来支持。这样的正念修行,才是完整的体系,才能导向觉醒和解脱。

三、三级课程与觉醒

  过去,我们一直在做修学模式和服务大众模式,形成初、中、高的修学模式。这套课程又可分为以下板块。

  第一是“智慧人生”。通过人生佛教系列的学习,我们开始以佛法智慧看问题。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改变了,粗的烦恼就会随之减少。这在修学者中属于普遍现象,也是人们乐意学习人生佛教系列,并从中受益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走近佛陀”,课程包括《走近佛陀,认识佛法》和《皈依修学手册》。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了解佛陀出家、修行、追求真理、走向觉醒的历程,以及他在成道后,如何引导普天下的芸芸众生。认识佛陀生平,使我们以这位悲智圆满的觉者为榜样,了解佛教是怎么回事,学佛的意义在哪里,修学的纲领是什么。《皈依修学手册》则是通过对佛法僧三宝的认识,引导我们如理如法地建立佛教信仰。

  第三是“佛法要领”,主要内容为《道次第》,既是修学次第,也是要领所在。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建立暇满义大、念死无常、轮回是苦、深信业果四个重要认识。如果光学人生佛教,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挺好。有些人不学佛时,常常生起烦恼,学佛后,粗的烦恼少了,似乎生活很美满,可以永远这么玩下去。具备这四种思维后,对生命会有不同的认识。暇满义大是价值观,告诉我们人身蕴含多大的价值,应该如何用好它。念死无常是提醒我们,不管我们多么喜欢这个世界,也只是暂时的客人而已,待不了多久。轮回是苦说明,就算生活环境再好,只要没解决贪嗔痴,都不是真正的美满,因为轮回本质就是痛苦的。深信业果则指出,世间一切都有它的因缘因果,我们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得在因上努力。

  这四点,佛教称之为转心的思维,即转变观念,减少对现世的贪著,是追求解脱和觉醒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思维,我们多半会停留在人天乘。比如在别院,一切都很美好,似乎是人间净土。但可以一直在这里吗?肯定不行。即使什么变故都不发生,最终还是要离开,不可能永远待下去。所以说,这些思维可以将我们从入世导向出世,打破对现世的眷恋,知道眼前拥有的一切都靠不住,唯有觉醒才能带来究竟的安乐,实现终极的意义。这就需要皈依三宝,进而发起出离心、菩提心,导向解脱道和菩萨道。这是佛法最根本的两条道路,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要回归这两条路。

  第四是“正念之道”。通过《百法明门论》《辩中边论·辩修对治品》的学习,掌握解脱道的路径和要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知道念死无常,轮回是苦,但怎么断除惑业苦,解决结生相续,解决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必须落实到正念之道。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建立了正念禅修的次第。初级,是选择所缘,培养专注和觉知。中级,是依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的禅修,把正念拓展到生活各个方面。高级,是依空性正见,解除二元执著,放下觉知,体认无念。通过三级正念禅修,逐步解除无明烦恼,成就觉醒和解脱。

  我们要把所学法义变成自身认识,必须以八步三禅来落实。修行包括分别和无分别,八步三禅是靠分别、理性和思维修来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正念是修不好的,只能暂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因为修行要重建心灵世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也包括发心、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此过程中,正见尤为重要。

  为什么每天会有这么多念头干扰我们?这些念头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认识,把自我看得太实在,也把世界看得太实在。这种自性见正是轮回的支撑点。在佛法的基本正见中,无常说明一切都是变化的,不要幻想永恒;无我说明现实的一切都不属于你,和你只有暂时的关系;无自性空说明万物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没有所谓的自性。现代量子力学也发现,物质世界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我们认识的世界没有离开自身认识。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从这些角度看世界,外境产生的干扰就会越来越少。贪嗔痴都是建立在我法二执的基础上,把自我和世界看得太实在,就会被念头和影像左右。禅修要面对的,正是这些念头和影像。看清念头和影像的本质,不受其干扰,才能时时安住于虚空那样的心。

  第五是“学做菩萨”。通过《入菩萨行论》《瑜伽菩萨戒》的学习,了解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尤其是《入菩萨行论》,以菩提心为核心,从菩提心的殊胜,到菩提心的生起、成长、提升乃至圆满,以清晰而善巧的阐述,构建了菩萨道的完整修学体系。菩萨道修行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慈心、悲心、无所得心等利他心行的圆满,体现了慈悲大爱的菩萨精神。三种利他禅修,正是帮助我们有次第地落实这些利他心行。

  第六是“入不二门”。通过《辩中边论》《心经》《金刚经》的学习,解决二元对立。凡夫都是活在二元世界中,由此产生贪嗔痴,乃至爱恨情仇。不论智慧还是慈悲的修行,都要超越对二元的执著,了解世间一切是如梦如幻的。这样才能体会云彩背后的天空,体会不二法门的真意。在禅修时,我也经常引导大家,要体会虚空般空明不二的心。只要我们持续训练觉知,念头的力量就会随之减弱。

  从慈悲的修行来说,要从有限的慈悲到无限的慈悲,从有我的慈悲到无我的慈悲,从有所得的慈悲到无所得的慈悲。在此过程中,空性见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往往会在做事过程中产生执著,包括对事相的执著,对结果的执著,进而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在三级正念和三级利他的修行中,高级阶段都有“无所得心”。在正念修行中,要体会心既了不可得,又了了明知;在慈心修行中,则要做到“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如《金刚经》所说,虽然广修六度,庄严国土,修种种利他善行,但始终保有无所得之心,所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即使度化无量众生,内心也不执著众生相,不执著任何结果。总之,入不二门可以使解脱道、菩萨道的修行得以提升。

  第七是“回归本心”。通过《坛经》的修行,带心回家。每个众生都有觉醒的潜质,都能成佛。《坛经》是顿悟法门,直接指点我们认识没有造作的清明之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了之前正念禅修的基础,再来认识这个心就不难了。

  以上几个板块,是根据修学需要所作的细分,各阶段的重点更明确。但核心还是围绕两大修行,一是智慧,从正念到觉醒解脱;一是慈悲,从菩提心到菩萨行。这些修行不是说法,而是可以落到实处的。三级课程设置和修学纲领,正是一步步引领我们走上正念与慈悲大爱的修学旅程。

四、正念与利他在别院的落实

  说到正念修行,我们很容易把它限定在某种形式,似乎坐在那里才是禅修,做事就不是禅修;或者经行才是禅修,平时走路就不是禅修。虽然别院每天都有定课,但光靠座上和经行,每次就那点时间,效果也难以保障。所以还要靠平时的训练,把禅修贯穿到座下,真正和生活打成一片。就像禅宗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怎么把禅修变成一种生活?近期,我们做了两个表格,一是“正念生活日记”,每天记录;一是“利他禅修周记”,每周记录。表中列举了正念和利他修行的要素,当我们修习正念和利他行时,需要依此检讨,看看自己是否具备相关要素,如何进一步提升。

  其中,正念修行有十项基本要素,包括基础、止禅和观禅三部分。

  基础的要素有三项。第一是正确发心,发起出离心或菩提心。第二是简单有序的生活,这和戒律有关。心的活动有一贯性和延续性,如果生活混乱,禅修是很难修好的。第三是保有热忱,就是对禅修有一份意乐,愿意努力投入。《念处经》讲到正念修行时,首先就讲到要有热忱。

  止禅的要素也有三项。第一是有所缘,这不单指呼吸等座上修的所缘,还包括正在做的所有事,都可作为修习所缘。比如我们走路,走路就是所缘;吃饭,吃饭就是所缘。第二是用好作意心所,经论中,对作意的定义是“警觉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作意,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注意,是通过警觉,把心引向一个锚点,这是修习止禅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三是专注,让心投入所缘,持续、稳定地保持专注。

  观禅的要素共有四项。第一是觉知,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走路时,清楚地知道当下在走路;吃饭时,清楚地知道当下在吃饭。第二是接纳,在正念禅修的过程中,不管出现什么感受或念头,都要如实接纳,不能心生抗拒。第三是不评判,念头来了,只要保持觉知,不作任何评判,不要想着“我的心怎么这么乱”。前面说过,当我们保持觉知时,所有念头都会回归觉性海洋。如果没有觉知,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一种妄念。第四是具足正见,以缘起、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的正见,观察自己的身心和外在世界。

  我们每天要对照表格勾选,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要素。除此以外,还有两点属于高阶禅修的要求,即无念和无住,有一定难度。作为基础禅修来说,具备前面十点就够用了。

  了解正念修行的要素后,就要把禅修贯穿到整个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有意识地保持觉知。在以上所说的十点中,又以专注和觉知为关键。其实这些方法并不难,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时时保持专注,保有觉知。所以表格中要填写,做这件事要多长时间,其中多长时间能保持正念,然后说明自己的修习体会。每天晚上,我们都要根据表格自我检验,回顾一下今天的正念禅修达到什么效果,有没有进步。只有不断反省并提醒,才能真正把正念落实到生活中。

  别院做了个正念钟,元旦就要开始敲响觉醒的钟声。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每小时敲一次,提醒大家把心带回当下,提起正念。我们会建立轮班制度,或主动报名。作为敲钟人,要将这段时间完全投入正念修行,不要看书,也不要带手机。敲钟前先合掌默念:“愿觉醒的钟声传遍世界,愿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然后带着这样的愿心敲响钟声。没机会听到钟声的人,可以在手机上设置正念铃,准点提醒。

  我们听到钟声时,要立刻把心带回当下。当下到底在哪里?其实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此刻在做的事。我们平时走路时,心往往东想西想,一会儿跑到过去,一会儿跑到未来。做事也是同样,做着做着,心就不知跑哪去了。这都是散乱的表现,所以要提起正念,把心带到当下所做的事情上,安住在这个所缘中。第二个层面是觉知,对做事的过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每个心念都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觉知就是自证分,也是自觉的力量。第三个层面是没有造作的清明的心,这是究竟的、超越时空的当下。我们暂时可能体会不到,但只要持续修习,迷惑的力量就会随之减少,清明的心也会逐步显露出来。到那时,念头就像飘来飘去的云彩,对我们没有丝毫影响。无论做什么,都像雁过长空,了无痕迹。

  心的清明,是每个人原本具足的,只是陷入无明和念头后才隐没不见。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开启它。当我们听到钟声,必须提醒自己——把心带回当下。一行禅师的梅村也有正念钟,大家听到钟声时,立刻停止手上一切事务。我们在形式上无须这样,尤其对外接待时,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不要让人觉得怪怪的,但内心要提起正念。如果是自己独处,可以趁机静一下,安坐一两分钟乃至十分钟。

  总之,钟声是提醒我们保持正念的辅助。只要不断训练,正念就会成为我们的用心习惯,最终打成一片。无始以来,我们已经习惯轮回的模式,想要从中走出,需要特别努力。我们知道,企业转型时都很艰难,学佛也是同样。想从凡夫心转到正念轨道,必须突破重重障碍。但习惯之后,我们就会尝到甜头。有了正念,生命将越来越自在,越来越欢喜,内心的清明将越来越有力量。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方法,但还要持之以恒。

  关于利他的修行,每周记录一次即可。不少人觉得自己缺乏慈悲,正是没有面对具体的人和事,实实在在地训练。我们首先要了解,利他该修哪些心。在利他禅修的表格中,列举了慈心、感恩、随喜、理解、同情、接纳、陪伴、关爱、理解、引导、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忍辱、大悲心、菩提心、平等心、无我利他、无所得心、无住,包含初、中、高三级利他的元素。如何修习这些心理?表格提出了四个角度。

  第一是利益思维,深入思考利他的利益及不修的过患。就像心怀感恩的人,在在处处,都能看到父母、师长、大众乃至国家为自己提供的种种帮助,就会对所有人心生欢喜。而没有感恩心的人,往往会带着仇视的眼光看待他人,觉得全社会都对不起自己,结果使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

  第二是《慈经》修习,需要不断忆念“愿我无敌意无危险,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没有精神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将此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然后再把对自己生起的慈悲,替换为对他者,乃至一切众生。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慈悲的存在,源源不断地散发慈心。再以慈心为基础,生起感恩、随喜、理解、同情、接纳。所有这些心理,又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实践慈心。

  第三是缘起思维。说到理解、同情、接纳时,我们往往不容易做到。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缘起的思维。我们习惯性地从自我感觉出发,以这个标准去看,会觉得别人怎么会这么想,这么做,无法理解,自然谈不上同情和接纳。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由此形成他的观念和行为标准。缘起思维就是让我们跳出自我感觉,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当你想到对方的处境、成长、教育背景,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做出这些举动。因为理解,就能心生同情,慈悲接纳。所以,缘起思维是修习慈悲的关键。

  第四是空性见。我们要修平等心,修无我利他、无住、无所得心,都离不开空性见。没有空性见,就无法体会众生的平等性;没有空性见,就无法彻底放下我执,体会无我,践行无我利他;没有空性见,就无法体会无所得之心,做到心无所住。

  第五是其他,除以上四点外,自己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表格的另一部分是修习对象。我们讲慈悲,讲发菩提心,讲利益众生,必须落实到具体对象,否则就容易流于口号。就像“为人民服务”,如果对具体的人没感觉,怎么能做好服务?修行也是同样,如果说着“我要利益众生,慈悲众生”,但面对具体众生时,还是活在我执、我见、贪嗔痴中,是不可能关爱、利益、慈悲对方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表中列举了几类修习对象。第一是共同生活的人,比如你的孩子、父母、兄弟姐妹、同住伙伴。第二是共同工作的人。第三是共同修学的人,即同参道友。第四是除此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和你没关系的人。我们修慈悲心,不仅要对身边人,还要面向一切众生;不仅要对人类,还要面向动物。针对这四类众生,我们生起了哪种心,运用了什么方法,可以在表格中打勾。每周再写一篇周记,总结一下自己修得怎样,有什么心得。接下来,我们还考虑把它做成h5之类的格式,凡是修学者都能使用。希望别院先用起来,因为你们最有条件来做。

五、觉醒是人类世界的希望

  智慧和慈悲,是人类共同向往和推崇的两大理念。通过正念开启智慧,通过利他增长慈悲大爱,也是未来世界特别需要的。我曾和周国平老师就“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展开对话,如果只看具体工作,未来可能80%的事都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甚至比人做得更好。那么,人类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就是要不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佛教自古就被称为心性之学,对意识、潜意识的了解最透彻,对生命潜能的开发最究竟。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有两个层面,一是有限性,一是无限性。从有限性的层面看,人真的太渺小了。人在地球是微不足道的,地球在太阳系是微不足道的,太阳系在银河系是微不足道的,而银河系在整个宇宙又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着眼于生命的有限性,不论今天多么风光,多么富有,都是转瞬即逝的尘埃。

  但佛法告诉我们,生命还有无限性,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当我们开发觉醒潜质,就能彰显生命的无限性。宇宙虽大,心量更大,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找到这样的心,我们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否则,在这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面对越来越多的天灾人祸,我们真的会对未来感到迷茫,进而导致抑郁、焦虑、恐惧,及贪婪、仇恨、对立等负面心理。事实上,这些问题正日益严重,让世界充满戾气和动荡。怎么解决?必须通过禅修,让生命走向觉醒,成为智慧和慈悲的人,成为佛菩萨那样的圣贤。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类本该越过越好,为什么越来越不容易幸福?因为大家都活在自我中。未来要有什么样的文化,才能建立理想世界,让人类和谐安定?我想,离不开东方的儒释道文化。

  首先,西方文化是从改变世界来建立人类幸福。这种物质文明、科技文明虽然给人类世界带来极大的发展,但由此产生的副作用,已是显而易见的。而东方文化是从人心入手,从改变人心到改变世界。当人心改善了,我们就会有健全的人格。当人人变美好,世界自然也会变得更好。这种解决方式是究竟且没有副作用的。

  其次,佛法倡导无我,这是和其他所有文化的差别所在。西方宗教也讲博爱,但它是有我的,认为有独一无二的主宰。这种有我的文化,会导致宗教、文化的冲突,甚至引发战争。但佛教的慈悲大爱是建立在无我之上,认为凡是从自我出发,或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不论理由多么充分,都是错误的。所以佛教讲的是无我利他,没有个人的利益,只有众生的利益,世界的利益。

  第三,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造成了宗教之间的征服,国家之间的征服,以及人对自然的征服。而东方文化认为人和世界是一体的,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依正不二,众生平等。所以我们不能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得幸福,只有尊重万物,爱护自然,才能保障每个众生的利益。

  总之,弘扬东方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的希望所在。正念与慈悲大爱正是东方文化的精华,也是走向觉醒的基本内涵。正念可以开启智慧,化解不良情绪,造就健全人格,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近年来,正念风靡世界,在教育、医疗、心理学等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依无我建立的慈悲大爱,则是化解各种冲突的良药,也是当今社会特别需要的。

  在2023年新年之际,让我们敲响觉醒的钟声,祈愿一切众生走向生命觉醒,拥有慈悲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