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系列开示·21-44

济群法师

  缘起:在《一条道路,九种禅修》中,正念禅修是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导大家正确用心,济群法师多次在西园寺带领常住义工和各地学员经行,每次都会作简单开示。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将陆续发布。

【二十一】

  修行最重要的是发心。怎么理解发心?简单地说,就是发展什么样的心理。
  在我们内心,各种心念此起彼伏。这是代表过去生命的累积,同时也在影响未来生命的走向。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心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导向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路在哪里?生命的道路,就在当下的起心动念。所以,对于心的认识、选择和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心,就是对心灵发展作出智慧选择。
  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轮回本质是痛苦的,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在于凡夫心,就会确信,如果不解决凡夫心,麻烦是没有尽头的。怎样解决?必须选择出离心,摆脱由迷惑烦恼形成的轮回心理。
  进一步,还要选择和发展菩提心,建立利他的悲愿。这是弱化我执、改变自我中心的关键所在,也是成就慈悲不可或缺的。本着这样的愿心,我们要在行禅过程中,观想自己正带领六道一切众生走向觉醒。同时安住当下,通过对专注的训练,培养觉知力和观照力,这是开启空性慧的前提。这样的话,经行不仅可以长养世俗菩提心,还能导向胜义菩提心。
  修行关键是有正确方法,就像我们回家,必须找到回家的路。其实,觉醒的家并不远,只是因为我们不认识,总在走错,才使这条路变得遥不可及。现在我们已经找到方向,就要付诸实践,不断熟悉,一定能感觉到,生命内在的觉醒力量正在开启。

  ——20190722

【二十二】

  经行的目的,是训练我们的心,把心带回觉醒家园。
  我们平时的心都在自由散漫中,不知不觉地形成很多妄想、情绪,日积月累,成为串习。如果不想被串习左右,就要通过对专注的训练,让心不再落入昏沉,也不再落入散乱和掉举,而是在安住中保有一种了了明知。因为看清,才能念起不随。
  每一天的禅修,都是在重复正确。否则的话,我们即使了解自己的心,还是难以战胜串习。因为串习来自生生世世的积累,有着巨大的惯性。只有持之以恒地训练,使观照力不断增强,才能引领我们走出轮回,回归觉醒家园。

  ——20190727

【二十三】

  最近天气炎热。其实热有热的感觉,冷有冷的感觉。真正把心静下来,去体验这种热的、被蒸的感觉也挺好。就像免费的桑拿,蒸一蒸会让身体更有活力。
  禅宗公案中,学人问祖师:“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冷的时候怎么办?热的时候怎么办?我们现在想的就是赶快到空调房去,那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祖师的回答是:“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在我们内心,有一个超越寒暑的层面,那里没有寒也没有暑。
  我们知道冷,是一种感觉;知道热,也是一种感觉。当我们落入冷的感觉时,会觉得很冷很冷,备受煎熬;落入热的感觉时,会觉得很热很热,难以将息。如果心不能自主,就会被这种冷或热的感觉抓住。
  同样,当我们落入各种情绪、纠结、妄想时,也会被抓住,被伤害,甚至让这些感觉成为自己的整个世界。事实上,在这些情绪背后还有一种力量,知道纠结,知道情绪,知道妄想。在这个层面,是没有情绪,没有纠结,也没有妄想的。
  怎样体认这个层面?首先要通过止禅让心静下来,才能进一步培养观照力,看清那个知冷知热的心,看清自己的情绪和妄想。在这个层面,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只有获得这种能力,生命才能真正自在。

  ——20190729

【二十四】

  虽然白天很热,但此刻夕阳西下,清风习习,感觉很清凉。我们站在这里,要把心带回当下,学会面对自己的心,面对自己的念头。
  当下,有无限的可能,也有无限的价值。
  只有回归当下,我们才能认识自己。否则,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在过去和未来中,在无明制造的混沌和串习中,根本看不清。即使我们闻思法义、服务大众时,如果不刻意调整,多半还是在轮回串习中,成就的还是凡夫心。
  祖师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不管我们学了多少道理,如果不能以此认识自己的心,面对自己的心,不过是增加了一些概念而已。所以说,修学最终都要通过止观回归内心,这是重中之重。
  此外,我们还要把生活变成修行。因为每天可用的不过24小时,其中有三分之一用来休息,还有很多时间在吃饭、走路、做事、待人接物,真正用于专修的时间并不多。如果只有座上那一两个小时用来修行,其他时间都在培养凡夫心,都在随顺轮回串习,注定是修不好的。
  这就必须把每个当下变成修行。首先是目标明确,具足正见,其次是有正确的用心方法,再加上反复训练,必能修学有成。因为觉醒潜质是我们本来具备的,并不需要额外修出一个什么,关键是开启这种力量,使之发挥作用。
  修行就是正确的重复,在重复中,使正知正念得以增长。同时还要发心带领众生共同觉醒。这种愿望非常重要,就像《净行品》开示的那样,只要带着这样的愿心,不论我们做什么,都能成为觉醒之路的重要修行。

——20190731

【二十五】

  今天还是热气十足,但此刻,被风吹得很舒服,很享受。热气到哪去了?热的感觉到哪去了?
  每件事正在发生时,我们会觉得它很真实,很重要。事实上,人生正是由这一个个事件构成。就像电影,我们看到的连贯的剧情,是来自一个个镜头,由这些片断构成种种故事,种种悲欢离合。
  此外,我们还会对这些事形成自己的认识、设定和期待,会赋予它审美或价值的判断,由此在内心引发情绪。然后又会带着这份情绪,再去看世界,看人生,在内心制造更多情绪。与其说我们活在世上,不如说,是活在自己的认知模式和需求模式中。这个模式的基础就是遍计所执。在这样的执著中,我们制造业力,制造生死,制造轮回。
  学佛,就要以佛陀开示的缘起智慧,如实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无常、无我、无自性空。进一步,还要用它来面对每件事。当我们以缘起的眼光观察一切,以无自性的智慧解构一切,原来所以为的真实世界就会崩塌。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条件关系的假象,都在刹那刹那地变化。每个人,每件事,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存在。
  夏天很热。这个热正在发生时,我们觉得这种热铺天盖地,实实在在。其实,这个热尚未发生时,是不存在的;当它发生过了,也是不存在的。即使正在发生的当下,也离不开各种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风向,也包括我们对热的耐受度。由种种因缘,构成每个人对热的不同感觉。
  当我们一一解构之后,会发现,根本就没有“热”这个东西。这样去观察时,心就不会陷入自我的感觉,不会陷入对现象的执著,不会因为热而烦躁不安。
  佛法修行所破除的,一是对自我的执著,即我执;一是对现象的执著,即法执。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破除执著的目的,是建立正确认识,然后带着这种认识审视自己,审视每个当下,就有能力看清遮蔽心灵天空的各种影像和情绪。
  当心不再陷入设定、期待、执著时,就是虚空般无相无限的状态。这样的心,正是修行所要回归的本心。否则,我们永远都活在情绪的漩涡中,活在自我的想象中,成为情绪和想象的奴隶。
  闻思法义的目的是树立正见,然后就能带着智慧的洞见,透视世间万象,透视内心的影像、情绪、念头,时时回归本心,使生命得大自在。
  禅修不只是简单的止禅和观禅。止禅中,包含皈依、发心等种种前行,都是引导我们把心带回到当下并安住;观禅中,则蕴含对佛法正见的运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在此起彼伏的念头中,在力量强大的串习中,是不容易让心专注的。所以说,静心课程的基础和次第,对止观训练非常重要。

——20190802

【二十六】

  经行,就是让走路成为禅修。禅修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里,腿一盘,眼一闭,如果懂得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禅修。因为禅修不是为了练腿,而是以此开启内在智慧。
  佛教中,禅有两种不同内涵。一是禅定的禅,主要通过训练专注提升定力。经典曾以这样一个故事来比喻禅定的修行。有国王对死刑犯说:“如果你能端着满满一盆油,从街头走到街尾,一滴不漏,就可免去死刑。”犯人端油走路的过程中,国王在街道两旁安排了各种歌舞娱乐,热闹非凡。但犯人为了活命,从眼中、手中到心中,只有端着的那盆油,哪敢东张西望?好不容易走到终点,国王问他看到些什么。犯人说:“除了这盆油,我什么都没看到。”禅定的修行也是如此,必须心无旁骛地投入一个目标,专注于此,如如不动。
  怎样训练专注?就要把心带回当下,只有此时此刻。平常人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还喜欢一心多用,做着这个想着那个,自以为效率很高,其实不能专注的话,什么都不容易做好。尤其是现代人,在铺天盖地的资讯冲击下,比任何时代更容易散乱掉举,干扰修行。
  佛教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首先要通过持戒,建立如法、有序的生活,生活简单了,心才能清净而安定。如此,内在观照力才会生起。就像水,虽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但如果浑浊而动荡的水,是无法映现月影的。只有在清净无染的心中,智慧之光才能显现。这是以止禅导向观慧。
  禅宗的禅则是直接指向生命内在觉醒的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为这个心是每个人本自具足、圆满无缺的,所以才能在某种因缘的激发下,使它全然显现出来。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质,关键是去开启它。所以禅宗修行不拘泥于特定方式,从穿衣吃饭、搬柴运水到生活中的一切,只要能在每个当下了了分明,都可作为开智慧的渠道。
  只要不向外追逐,不活在二元对立和情绪烦恼中,每个当下都是通向觉醒最近的地方。佛教中,常常将呼吸和走路作为禅修的所缘。因为这是两种单纯的运动,既不易产生其他联想,也没有过多相关铺设,对修行来说干扰最少。
  每个人都会走路,不仅今生走了几十年,在无尽轮回中,早已走过几百、几千、几万年。但在这一生又一生中,我们始终带着贪嗔痴在走,带着轮回串习在走,心不在焉地走,从来没有活在当下。这样就会在串习推动下,继续制造轮回。
  现在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轮回的过患,所以要回归当下,回归觉醒的家园,无限的故乡。静心课程的所有内容,都在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20190816

【二十七】

  此刻,要把我们散乱、无明、浮躁的心带回当下。在这里和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我们平时都活在不知不觉中,或是被囚禁在心念牢笼中不能自主,或是顺着固有串习随波逐流,在轮回路上走过了一生又一生,从无尽的过去,走到无尽的未来。这种以迷惑、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本质上是痛苦的。
  如何超越轮回?对凡夫来说,确实是很难的。好在我们已经听闻佛法,有了认清真相的智慧,知道自己本来具备觉醒的潜力。这种认识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但只有通过禅修,才能开启这一能力。
  禅修包括止禅和观禅。止禅是让心安止一处,而不是随着串习进入妄想瀑流。观禅则是在止禅获得的定力基础上,运用观照力,看清当下的身心状态,看清生命和世界。我们学习的所有教理,从因缘因果,到苦、空、无常、无我,都是为我们揭示真相的智慧。
  我们要通过八步三禅,把所学法义变成自己的观念,进而以这种智慧看世界,使串习失去依靠。因为执著就是轮回的支撑点,当我们减少对自我和世界一切现象的执著,轮回的根基也会随之变弱。如此,我们就能以观慧照破无明,照破妄想,照破情绪,照破种种念头,真正照见清净心。

——20190818

【二十八】

  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一起学习走路。可能有人奇怪:走路还要学吗?仅仅这一生,我们已经走了几十年,几乎没有谁觉得自己不会走路。当然就走路本身来说,并没有所谓的会与不会。关键在于,我们到底要走向哪里?这是完全不同的。
  走向哪里,似乎是一个普通而简单的问题,但同时又是生命的终极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也是一切哲学和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意味着——生命的未来在哪里?
  我们现在做的所有事,在生命中都是暂时的,并不是永久的。包括我们的身体、家庭、工作,甚至现在生活的地球,都不能作为究竟归宿。生命的未来在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好当下每一步,就决定了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正是从每一个当下开始,所以我们要重新学会走路,让走路变成禅修。
  用什么心走路,就意味着我们能走到哪里。我们过去所走的路都来自轮回串习,同时也在走向轮回。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轮回的过患,发愿改变这种状态,走上觉醒之路,就要从此刻开始,学会保持正念,专注走路。
  对现代人来说,专注已经越来越难。因为世界变化得实在太快,信息实在太多,我们总是活在不知不觉中被外境所转,妄念纷飞。这样的心是无法和修行相应的。如何改变这种不知不觉的状态?经行就是有效的训练,在专注走路过程中,对抬腿、迈腿、落腿的每一个动作,都用全身心来做,并在做的过程中保持一份清明。带着这种清明经行,每走一步,觉知的力量都在增长。
  我们不要以为这个修行很平常,只要持之以恒地训练,一定会看到效果。修行不仅在于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用心。所以要把握当下,在每个当下训练用心。

  ——20190819

【二十九】

  我们可能以为学很多法义,在寺院做很多事,就是修行。但要知道,如果忽略对自己的认识,对心行的调整,即使学很多法义,也会停留于理论;即使做很多事情,也是在重复串习。这样的话,虽然做的是佛教的事,利益众生的事,但从自身来说,发心和用心并没有太大改变,自然也不会有多少受益。
  如何使所学佛法真正在身心产生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学会用正见来观察自己的身心,来面对做事过程中的种种境界。其中,缘起的正见尤其重要。缘起因果的道理,佛弟子都很熟悉,给别人讲起来也一套套的,但真正面对自己的身心和种种境界时,却很少能运用正见去观察,还是会带着强大的我执和法执,不理解,不接纳。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是带着自己的业力系统来到世界,进而用这个系统认识世界。就像现在的VR眼镜,戴着它,就会进入一个虚拟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只是影像,但在我们感觉中,却是实实在在的。只有摘掉眼镜,才会发现一切只是幻有。
  我们的业力系统就是这个VR。其中,又有共业和别业之分。从共业来说,我们生而为人,业力中就有相同的部分,所以能看到相似的天地万物。从别业来说,不同众生业力各异,所以又会在共同的世界中,产生不一样的认识。至于六道众生,则是戴着各自的VR,所见全然不同。比如天人眼中的世界、猫狗眼中的世界,乃至鬼道、地狱道的众生,都和人类看到的不一样。
  看到世界的同时,我们还会对此进行加工,赋予想象、设定和执著,使心进入我法二执,进入遍计所执的状态,进而制造烦恼和业力,生死和轮回。修习止观,就是通过修行唤醒内在的观照力,学会用智慧看世界,看到一切都是缘起的存在,是无常、无自性的存在,在每个缘起的当下体认空性。
  经行既和止禅有关,也和观禅有关。通过专注的训练,可以让心静下来;通过对动作的觉察,可以提升觉知力,学会用智慧观照一切现象。如果能对经行时的每个动作进行解构,就能进一步解构五蕴身心,解构感受和心念。我们通过解构会发现,每个现象都是缘起的,是刹那生灭的,是条件关系的假象,在本质上是空的,了不可得。
  当我们这样观察时,就能摆脱遍计所执,学会用缘起看世界,看自己。这个缘起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要把它变成看世界的方式。这样的观察,是开启智慧、通达空性的关键。所以,经行蕴含着佛教的重要修行。

——20190820

【三十】

  修行,是一种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正确重复。我们生活在世间,需要学习生存能力,学习如何做人。对迈向觉醒的修行来说,除了学习法义,关键是通过训练培养正念。
  在无尽轮回中,我们因为无明,所有行为都来自贪嗔痴。由于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强化贪嗔痴,最终造就凡夫人格。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改变生命的积累方式?必须从身语意,从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思想的行为全面修正。身体行为主要体现在四威仪,要学会如法地走路、站立、端坐、睡卧。这不仅有益身体健康,同时能端心正意。
  除了外在威仪,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用心,不让它在无明散乱中游荡。我们的心已经游荡惯了,管住它并不容易。首先要认识这个心,知道它的组成和活动规律,进而为心的活动建立模式,不再放任它,纵容它。
  念头时刻都在活动,而在每个念头背后,都有无始以来积累的能量,极其强大。这就必须通过对专注的训练,把心带回当下,带回此刻。当这种专注持续、稳定、成为主导,心才会安静下来,世界才会安静下来。
  无始以来,我们积累了很多不良心行,有些已成为惯性。这些都源于错误重复,由此构成轮回。现在我们要通过正确的重复培养正念。当内心因为专注而明晰,我们才能看清念头的活动,情绪的生灭,才不会被这些念头和情绪所干扰,进而从根本上解除它。
  禅修所做的,就是不断地正确重复。

——20191010

【三十一】

  每天,我们通过经行把心带回当下,引导自己回归本初的、虚空般的心。
  我们平时总是活在妄念的相续中,活在情绪的牢笼中,活在二元对立的状态中,使自己的世界狭隘而充满纷争,也使自己活得十分辛苦。解脱,就是要走出妄念、情绪、对立,最终走出无明。作为止禅的训练,经行是我们走出的重要一步。
  此刻,我们站在地球上。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星球,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颗恒星,此外有着几千亿颗恒星。而在浩瀚的宇宙中,银河系也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还有无量无边的星系,以及更为巨大的未知。
  我们站在这里,就是站在宇宙的某个点:上方是无限的太空,下方是无限的太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乃至每一个方向,都是无限的太空。所谓无限,即广大无边,没有尽头。从我们的念头到生命现象,都是有限而渺小的,但心的本质是无限的。
  当我们立足于宇宙的视野看世界,才能开启心的无限性。
  修习普贤七支供,就是训练自己以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的一切为所缘,打开心量,进而将这样的见地延伸到修行乃至生活中。以无限的心做任何事,就能在每个有限的当下回归无限。这样的训练对修习空性意义重大。
  当我们安住于虚空般的心,世间的一切影像、内心的各种妄念,将不再形成干扰。同时,我们也有能力看清影像背后的本质,平息由此而来的情绪。
  我们要带着虚空般的心经行,每一步,走在大地上,漫步宇宙中。建立这样的见地,我们才能走出心念的瀑流,走出二元对立的世界,从当下走向无限。

——191011

【三十二】

  我们每天都在闻思经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所学教理转化为观念,并形成相应的心态,由此克服粗重的烦恼。但总体来说,对心的状态还是缺少认识,很少直面内心。
  不少时候,我们依然顺着以无明为基础的凡夫串习,随波逐流。无明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代表我们的生命状态。其表现,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和心念缺乏觉知,只是在惯性中,不知不觉地做很多事,想很多事。
  我们虽然也学过《百法》,在概念上,知道什么是轮回的心理,什么是解脱的心理。但如果不以此对照自己的心,认识它,调整它,学到的只是概念。就像地图上的线路,如果不去走,是永远不能到达终点的。同样,修行不能停留在经教的学习,而要深刻意识到轮回心理的过患,以及解脱对生命的意义。进而落实到生命中,以五蕴身心为道场,用法义对照自己,看看有哪些心理和轮回相应,如何去除;哪些心理和解脱相应,如何发展。
  我们的贪嗔痴和种种轮回心理是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的,代表无尽生命的积累。走向觉醒同样离不开积累,这就要从闻思经教开始,从训练心行开始。
  我们此刻站在这里,有没有一种安静、清明的感觉?这种感觉既来自氛围,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心的专注。走路看似简单,不仅今生走了几十年,过去还曾走过一生又一生,但多半是跟着感觉,不知不觉地走到今天。
  怎么才能走得明白?通过对专注的训练,心会因为安静而逐渐清明。就像静止的水,能够映照万物;又像黑暗中的灯光,可以把一切照得清清楚楚。每个人内心本具智慧明灯,只是被妄念遮蔽而隐没不现。当心静下来,就可以通过禅修训练,生起内在观照。然后带着这份观照去修行,去生活,就有能力平息纷飞的妄念。
  《百法》的修行理路,是胜解、念、定、慧。胜解是对佛法正见的确认,念是对正知正念的训练,由此成就正定,开启观慧,从不知不觉走向了了明知,从不能自主走向自觉自主。
  所有修学最终都要回归本心。《六祖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即名天人师、佛、世尊。”可见,成佛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本心,回归本心。既然是本心,就是本来具足的,不假外求。遗憾的是,多数人的修行不得要领,总是向外追求,遍寻无果。
  在静心课程中,我们已经规划了清晰的道路,大家要做的就是有次第地学习和训练。接下来,我们会把正念的训练纳入修学系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相信我们的修学将越来越有力量。

  ——191012

【三十三】

  我们经常和自己擦肩而过。事实上,现代人越来越没能力和自己呆在一起。
  什么是和自己呆在一起?我们站在这里,就是和自己在一起吗?这就需要看清,“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我经常说,凡夫就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加上一大堆错误想法。《楞严经》中,把这些情绪和想法称为前尘影事,即生命延续过程中留下的影像。
  学佛最重要的,是学会如是观——世间真相是什么,我们就看到什么。
  《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让我们的心像明镜一样,不带任何设定,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从而照破迷妄,看清生命中的物质、情感、心理活动都是缘起的显现,本质上是虚幻的,变化无常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真实。如果不生起观慧,就无法走出遍计所执的认知模式。
  通过止禅,可以止息妄心;通过观禅,可以开启内在智慧。但止观不是概念,而是要培养这种能力。除了有正确方法,最重要的是不断训练,才能让它成为生命主导。否则的话,不管学了多少道理,不过纸上谈兵而已,是没有实际战斗力的。

  ——20191013

【三十四】

  面对纷扰的世界,我们总在追逐外境,追逐五欲六尘,以为这种追逐会让自己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但因为我们把自己丢了,所以这种追逐是盲目的,而且会在追逐过程中不断往内心扔垃圾,使心越来越乱,负面情绪越来越多,生命也越来越没有品质。
  事实上,心才是感受幸福的主体,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佛法,对缘起的五蕴生命有所了解,也已认识到,惑业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如果不加改变,没有健全的身心,生命是没有出路的。
  怎么改变?除了八步三禅,还要用好正念禅修。通过止禅培养专注力,通过观禅对身心保有明晰的观照。虽然这些能力是心本来具备的,但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使之发挥作用。

——20191024

【三十五】

  凡夫最大的特点是无明,与此相对的则是光明,代表智慧。
  其实,每个人内心本来都有智慧明灯,但这盏灯没被点亮时,生命一片漆黑。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每天在不知不觉中说各种话,做各种事。这种状态使我们不能自主,也看不到生命的未来,总是被感觉带着跑。而这些感觉又是混乱的,当生命被其主导,必然会带来种种麻烦。
  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必须以智慧点亮心灯,这就离不开禅修,否则是没有能力拨迷开悟的。所以我们每天来到这里作经行禅修,通过专注地走路,把心带回到当下,对抬腿、迈腿的每个动作保持专注,仿佛世上只有走路这件事。
  当心因为专注而静下来,才会生起清明的力量,从而看清身心活动,在心念瀑流中作出选择。这种力量是心本来具备的,关键是通过训练去开启,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未来,正念禅修将成为静心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八步三禅同样重要。

——20191025

【三十六】

  平时,我们的心都在无明中,就像身处黑夜,看不清正在发生的一切。我们每天想很多,也做很多,但这个过程都是不知不觉的,不能自主。我们想让心静下来,但静不了;想让自己不烦恼,也做不到。因为缺少正念,我们总是在制造负面情绪,日复一日,使内心的垃圾堆积如山。
  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智慧明灯,点亮这盏灯,才有能力清除心灵垃圾。就像我们要收拾房间,如果一片漆黑,是无从入手的。怎么点灯?首先要让心静下来,经行就是静心的基础训练。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一走就是几十年,但都是走在串习中,走在轮回中。经行是要带着觉知,对自己的每一步都能清清楚楚。当我们专注于此,世上只有这一件事,没有其他。不仅身体在走着,心也紧紧跟随,觉知它的每个动作,觉知动作的每个变化。当心和境都安住当下,不再动荡,心灯就会被点亮,观照力就能随之生起。
  让心回归此刻,从这个当下通往无限。因为每个点都连接着宇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一即一切”。静下来,我们将感受到心的清明和无限。学会这样走路,就能让行住坐卧成为禅修。

——20191109

【三十七】

  心总是随着念头游荡,在追逐过程中,产生种种烦恼。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学会面对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心。
  经行,是通过走路这个最简单的动作,培养心的专注力和观照力。当我们带着观照去生活,去做每件事,才有能力在念头中自主,做生命的主人。修行不仅是在座上,而要像呼吸一样,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正确用心,随时随地都能修行。

——20191110

【三十八】

  我们每天都在忙来忙去,如果缺少正念,很容易在忙碌中把自己丢了,四处攀缘,寻找依赖。这样的攀缘和依赖还会成为惯性,使心随着六尘境界动荡起伏,关心各种事,执著各种事,分别各种事,并在不知不觉中,制造种种想法、情绪和烦恼。如果不加调整,这样的想法、情绪和烦恼就会继续影响未来,使生命被串习裹挟。
  怎样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心灵世界找到方向?必须让心静下来,看清它的活动规律,才有能力管理它,改变它。所以禅修不是可有可无的训练,而是决定人生发展的关键。
  这种训练不只是在某个特定时刻去做,而要贯穿到生活中。不论行住坐卧,都要通过专注,把心带回当下,不让它四处游荡。当心静下来,就会像水中杂质被沉淀那样,变得澄澈清明,我们才有能力看清念头的来去,而不是在昏昧中被左右。

——20191111

【三十九】

  每个人内心都坐着一尊佛,那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这尊佛时刻都在放光,其光明尽虚空,遍法界,照彻天地,照遍十方。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因为从来都没有向内看。
  念头生起时都有内外两个面向。向外,就是念头追逐的六尘影像。以此为所缘,就会分别执著,起贪起嗔,然后带着贪和嗔的模式看问题,进一步制造情绪和烦恼,使自己陷入其中。
  向内,就是找寻心念的源头。我们有没有追问过:这一个又一个念头到底来自哪里?是从眼睛产生的,从鼻子产生的,从头上产生的,从脚底产生的,还是从心窝产生的?我们有没有追问过:当念头消失时,到底去向哪里?有没有藏进口袋,还是回到房间?我们能不能找得到?
  当我们没有观照时,一个想法可能占领你的世界,一种情绪可能左右你的人生。生活中,很多人就是带着这些爱恨情仇,死去活来,从不放手。可心念又是什么?我们在寻找过程中会发现,念头的本质不是其他,正是空明不二的心。
  念头生起时,只要我们不向外追逐,而是审视它的来处,当下就能在念头中体会本心。十二缘起的还灭门,就是通过对轮回的逆观,从老死、爱取有一直往前追溯,找到生命的源头——无明。那么,无明的本质又是什么?事实上,无明的本质就是明,就是觉性,就是空性。所以说,审视心念的当下,就是我们认识自己、通往本心的机会。
  我们需要通过止禅的修行,让心静下来,这是导向观慧的重要环节。当智慧生起,我们才能看见内心的佛在放光,才能在每个当下认识自己。

——20191114

【四十】

  我们此刻站在这里,可能会有一份期待,一份设定。事实上,修行是帮助我们放下期待和设定。只有放下,才能回归心的本来状态。
  我们每天在滚滚红尘中拼搏,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很少让心回归当下,用清净心来享受当下的一切。我们总在追求自己没有的,却忽略已经拥有的,追来追去,目标却越来越模糊。
  修行,是让我们停下向外追逐的脚步,回到内在的心,因为这才是创造和感受幸福的主体。

——20191115

【四十一】

  心就像虚空一样,那么空旷,那么辽阔。佛教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告诉我们,宇宙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但在现实中,我们的心往往很狭隘。
  当我们活在想法中,这个想法就是整个世界;当我们活在情绪中,这个情绪就是整个世界;当我们活在纠结中,这个纠结就是整个世界;当我们活在欲望中,这个欲望就是整个世界;当我们活在仇恨中,这个仇恨也会成为整个世界……
  无明让虚空般的心,转化成种种想法、情绪、纠结,越来越小。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其实却是活在自己的心念中。当这些心念被不断重复,力量日益强大,就会把我们关在想法的牢笼中,情绪的牢笼中,概念的牢笼中……所以说,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需要通过闻思修,看清自己的心,让心念回归生命的大海,回归虚空般的本来。同时还要正确用心,一是发心利他,一是培养正念,让正向、积极、健康的心理成为主导,而不是被负面、消极的心理主宰。
  禅修就是在帮助我们调整心行的技术。每天夕阳西下时,我们云集于此,把心带回当下。在一天的忙碌中,我们可能把心丢了,此刻通过经行来训练专注,让心安静下来,让世界安静下来。然后要训练觉察,在走路过程中,对自己的每个动作和心理活动清清楚楚。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内在的智慧心灯亮起来。

——20191116

【四十二】

  最近阴雨连绵,一直没有带着大家经行。其实,经行的重点并不在于走路本身,而在于培养觉知,并把这种用心习惯贯穿到生活中。
  我们的心就像天空一样,有阴天,有雨天,有电闪雷鸣,也有无云晴空。无始以来的串习,构成了凡夫的心灵天空。我们活在哪里?就是活在无明中,活在念头中,活在混乱情绪中。因为错误观念,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制造心灵垃圾。这样的累积,使生命成为没有质量的存在,也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看不到生命的光明前景。
  但不论天气多么糟糕,它的背后都是无云晴空。心灵也是同样。在妄念和情绪之下,是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把心带回到当下,带回此刻,不让它到处游荡。只有这样,才能开启观照的力量。当心安静下来,我们的世界才能安静下来。
  当下,是从有限通往无限的关键,是从阴云密布通往无云晴空的途径。在当下的正念观照中,我们将不再陷入对念头的执著,对心灵影像的执著,从而照破无明、迷惑、烦恼,在每个念头中照见虚空般的本心。
  这种训练对修行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把禅修作为固定功课,更要将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个当下正确用心。只有这样,才不浪费人身,不辜负暇满。

——20200106

【四十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天天逝去。我们也在时光流逝中,成长,衰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身处其间的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业力的洪流,随着心念的串习,随着贪嗔痴三毒,不断地制造轮回。
  心既是生命的导演,也是戏份最多的演员。因为无明,我们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由此演绎出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乃至老病死的种种痛苦。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内心被三毒染污的苦果。但我们要看到,这颗心也具备净化贪嗔痴的能力,关键在于唤起内在的观照智慧。
  如何培养观照力?需要通过止的禅修,通过正知的训练,把心从四处游荡的状态带回到当下。当心安住下来,我们才有能力开启智慧。这个心与佛无二无别,不假外求。所以成佛的修行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因为这个心是我们本来具足的,需要做的就是让它回归本然的清净状态。

——20200107

【四十四】

  我们平时走的都是轮回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是带着轮回的串习在走,带着散乱和不觉在走,带着想法和情绪在走,带着期待和目标在走,并对这一切习以为常,最终导向的必然是轮回苦果。
  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有没有意识到生命觉醒具有多大的意义?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就无法以殷重、虔诚的心修行。只有对觉醒之道有深刻认识,才能作出自觉的选择。事实上,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觉醒。
  此刻,不只是我在给你们开示,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微尘数诸佛菩萨都曾开示过这条觉醒之道;不只是我在带着你们经行,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微尘数诸佛菩萨也在带着我们经行。我给你们开示时,你们可能就有十分、二十分、五十分、八十分的虔诚,现在观想自己面对的是十方诸佛菩萨,就要把这念虔诚放大千倍、万倍、亿万倍。当我们以这样一份虔诚来经行,还会不会散乱?会不会打妄想?
  对修行来说,虔诚非常重要,可以让心安住于十方诸佛共同形成的觉醒的场。这个时代,很多人没有信仰,无所顾忌,无所畏惧,难以改变自由散漫的状态。当我们有了信仰,这份虔诚本身就是一种震慑力。所以我们要用这份虔诚专注地经行,对每一步了了明知。
  这个了了明知的心和十方诸佛是一体的,带着专注和觉知走在觉醒路上,就意味着我们和十方诸佛走在一起,走向觉醒,走向解脱。

——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