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第三,结劝除贪执

  最后是结劝,还是立足于对身体和异性的贪著来分析。我们贪著异性,究竟贪著什么?前面已阐述身体的不净本质,说明这种贪著是毫无道理的。那么,装扮后的身体值得贪恋吗?凡夫出于对色身的粘著,热衷于梳妆打扮,涂脂抹粉,沐浴后还要穿上漂亮衣服。现代盛行的美容业,更是将此变成一项巨大的产业,让人改头换面。人们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做这些,无非是为了悦人悦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制造诱惑,同时也被诱惑。

  65.涂身微妙香,栴檀非她身。何以因异香,贪著她身躯?
  66.身味若本臭,不贪岂非善?贪俗无聊辈,为何身涂香?
  67.若香属栴檀,身出何异味?何以因异香,贪爱女身躯?
  68.长发污修爪、黄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躯体自本性,
           何以苦贪著?
  69.欲如伤己器,何故令锋利?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
  70.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

  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究竟喜欢的是什么呢?被她的打扮诱惑?被她的香味诱惑?被她的身体诱惑?还是被她的性格吸引?首先要看清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然后才能看清这种贪著的支撑点是否可靠。

  “涂身微妙香,栴檀非她身。何以因异香,贪著她身躯?”印度历来出产名贵香料,人们也喜欢涂抹檀香制作的油膏之类,让身体散发微妙的香气。事实上,这是来自檀木的香气,而不是人的身体。既然这种令人愉悦的香气和人本身并不相干,我们怎么可以因为香气贪著这个身躯?也就是说,要对香气和身躯加以区分,知道这个香味不是她,只是暂时涂在身上而已。

  “身味若本臭,不贪岂非善?”为什么人们喜欢涂香?一是为了制造诱惑,一是因为人的身体会发出异味,要以香味来掩盖。既然身体的味道本来是臭的,并不好闻,为什么要贪著呢?不贪才是明智之举。

  “贪俗无聊辈,为何身涂香?”世人之所以想尽办法地美化身体,涂抹种种香料,制造出美丽、干净的假相,都是出于无明。因为看不到身体不净的本质,才会贪著低级趣味,做出涂香之类无聊无谓的事。这么做非但改变不了不净的本质,还会让自己和他人生起贪著,带来种种副作用。

  “若香属栴檀,身出何异味?”寂天菩萨进一步剖析说:如果我们现在闻到的香味来自栴檀而非身体,那么离开栴檀的香,身体会发出什么样的味道?

  “何以因异香,贪爱女身躯?”既然这个香和身体毫不相干,我们为什么因为香味去贪爱身体?这里讲的“贪爱女身躯”是相对的,不仅女性会涂香,男性也会涂香。两性之间,不论男性贪著女性身体,还是女性贪著男性身体,制造的诱惑是一样的,带来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长发污修爪,黄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躯体自本性,何以苦贪著?”身体本身是不净的。我们每天要花时间打理头发,否则就会肮脏蓬乱;要清洗指甲,否则马上藏污纳垢;要认真刷牙,否则就会发黄发黑;还要清理耳朵、鼻子等部位,否则也会充满污垢。所以我们要花很多功夫清理身体,才能保持干净美丽的假相。这种干净是维护出来的,并不是它本身具备的。如果不清理,对其听之任之,身体很快就会肮脏发臭,显现令人恐惧的本来样子,我们何必苦苦贪著这样的身体?如果它本性是美的,就不需要精心维护。所以寂天菩萨让我们观察身体的本质,了解它的无常不净,不被假相迷惑,从而远离对两性的贪著。

  “欲如伤己器,何故令锋利?”对亲友、名利和两性的需求,都属于欲望的范畴。这种欲望就是伤害自己的武器。世人之所以有种种犯罪行为,无非是为了满足欲望,或求之不得之后的泄愤,由此给自己和众生带来无尽伤害。欲望越多,执著越多,带来的痛苦就越多。欲望就是伤害自己的武器,我们为什么要鼓动欲望,增强欲望,使伤害自己的武器变得更锋利?难道由此带来的麻烦还不够多,为此遭受的痛苦还不够多吗?只有淡泊一点,欲望少一点,才会过得轻松自在。

  “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所以说,让欲望不断升级是很愚痴的做法。可叹的是,这种无明的狂徒满天下都是。尤其在当今社会,从科技文明带来的便利,到意识形态对个性的张扬,都在支持这种做法,最终害人害己。

  “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当我们来到丢弃尸体的寒林,看到到处都是森森白骨,就会害怕逃避。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堆白骨,只是外面包裹着皮和肉而已。从这个角度看,城市中也处处充斥着白骨,为什么我们住得欢欢喜喜,贪恋不舍?

  这还是让我们从不净观的角度审视,所贪著的色身不过是白骨和血肉,而且九孔常流不净。真正确认这一点,意识到贪著带来的过患,才能自觉远离。如果看不清色身的本质,只是在概念上知道要远离,一旦对境现前,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贪著。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3)思贪得不偿失

  对名利、亲友、两性关系的本质加以分析后,寂天菩萨引导我们进一步认识,贪欲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得到的很少,失去的很多。佛经说,贪欲就像用舌头去舔刀上的蜜,可能还没尝到味道,舌头已经被割破。寂天菩萨对世间有丰富的观察经验,这些分析非常有说服力。

  第一,总说

  71.复次女垢身,无酬不可得,今生逐尘劳,彼世遭狱难。

  “复次女垢身,无酬不可得,今生逐尘劳,彼世遭狱难。”首先是总说。虽然这里说的是女垢身,其实两性都一样。不论男性追求女性,还是女性追求男性,想得到感情和性爱,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很多人一生为了追求情感、性爱、家庭,忙忙碌碌一辈子,耗费全部精力。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追逐尘劳而作恶,使来生堕落恶道,受苦受难。

  我们为什么要出家?就是为了全身心地献身于佛教事业。在家人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和世俗事业,通常是无法全力投入的。如果我们出了家,有了时间和环境,却不精进修行,弘法利生,就是辜负了这个身份。反之,在家人若能看透五欲尘劳,不必为生存奔忙,一样可以专心修学并参与弘法。所以这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做。

  第二,别明

  接着,寂天菩萨又从所求难得、利少害多、负暇满障解脱三个方面分别说明。

  ·所求难得

  72.少无生财力,及长怎享乐?财积寿渐近,衰老欲何为?
  73.多欲卑下人,白日劳务疲,夜归气力尽,身如死尸眠。
  74.或需赴他乡,长途历辛劳,虽欲会娇妻,终年不相见。
  75.或人为谋利,因愚卖身讫,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

  我们希求世间的利益、情感、家庭,即使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也未必能如愿得到。

  “少无生财力,及长怎享乐?”年轻时没努力赚取财富,长大后怎么有条件成家立业,享受家庭之乐呢?现在成家要买房买车,还有高额彩礼,成本很高,压力很大。当然这说的是普通人,如果你是富二代就不一样了。

  “财积寿渐近,衰老欲何为?”当人们通过努力工作积攒了财富,可年纪已经大了,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更没什么精力来享受欲乐。这种情况下,再有钱有什么用呢?世间很多人就是这样,有精力享受时没有钱,有钱时却没有精力享受了,终其一生都在无谓地忙来忙去。

  “多欲卑下人,白日劳务疲。”追逐欲望的人永远被欲望牵着跑,整个白天都在奔波忙碌,不间断地工作、应酬、谈生意……打工的人因为加班、业绩而疲惫不堪,创业的人因为投资、管理、竞争而压力重重,不管做什么都很辛苦。

  “夜归气力尽,身如死尸眠。”做到精疲力尽,晚上回家赶快瘫在床上,像死尸一样沉沉睡去。能睡着的还算不错,还有些人因为压力太大,即使累得要虚脱了,依然思前想后,睡都睡不着。这样的生活压力下,即使再有钱,也没心情和精力享受,赚得再多有什么用呢?

  “或需赴他乡,长途历辛劳。”还有很多人为了赚钱远赴他乡,历尽辛劳。这在现代社会更为普遍。农村人到城里打工,北方人到南方打工,内陆人到沿海打工,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去一次。每当春运高峰时,几亿人在路上大迁移,团圆几天又要离乡,想想真是可怜。

  “虽欲会娇妻,终年不相见。”人们结婚成家,本来是希望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现在为了生存和养家,必须离乡背井。为维护家庭付出那么多努力,但享受快乐的时间一年不过几天。365天,可能只有15天在团圆,而350天都在外劳动。可见,要维护家庭必须付出很多,但享受的快乐非常少。

  “或人为谋利,因愚卖身讫。”有人为了追求世间的微薄利益失去自由,过去是卖身为奴,现在的打工虽然没失去人身自由,但有些工作每天加班,从早到晚高强度地劳动,没有选择,其实和卖身也相差无几。

  “然利犹未得,空随业风去。”很可能利益还没得到,已经随着自己或雇主的业力牵引,一命呜乎了。比如给人当保镖之类的工作,虽然可以得到很多报酬,但前提是要冒险,而且要全天候待命,不知道危险什么时候降临。

  ·利少害多

  76.或人自售身,任随他指使。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
  77.欲欺凡夫谓:求活谋生故,虑丧赴疆场,为利成佣奴。
  78.为欲或丧身,或竖利戈尖,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烧。

  世间利益不仅难得,还有种种副作用。得到的很少,带来的伤害却很大。

  “或人自售身,任随他指使。”这是古代常有的情况。有人卖身为奴,或是给别人当帮佣,为了得到一点报酬养家,任随主人差遣,要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妻妾纵临产,荒郊树下生。”即使家中妻妾要临产了,也不能去照应,任由孩子在荒郊野外出生。虽然现在没有卖身的情况,但确实有些工作是没自由的,一旦选择,就得唯命是从,家人遇到再大的事也无法帮忙。我们赚钱本来是为了维护家庭,享受家庭之乐,现在却根本照顾不到,也没时间在家享受。既然这样,为了成家那么辛苦,值得吗?

  “欲欺凡夫谓:求活谋生故。”为什么要把如此宝贵的生命任人使唤?那些被欲望蒙蔽的凡夫会说:“我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这么忙碌,不得不铤而走险,做一些危险甚至丧命的工作。”虽然我们都要解决生存问题,但基本生存其实所需无多,对多数人来说,维持最低水准的生活不会太难。人们之所以那么辛苦,多半是因为对生活有要求。结果欲望越多,生存成本就变得越高,活得越辛苦。所以我们不能被欲望左右,否则会失去自由。

  “虑丧赴疆场,为利成佣奴。”有些人为了利益奔赴沙场,比如雇佣军,当兵就像打工一样。明明知道这么做有危险,但他们为了得到高额报酬也在所不惜。包括那些贩卖军火、走私毒品的人,虽然会因此坐牢甚至送命,但因为这些事能带来暴利,也有人铤而走险。还有人为了利益出卖自己,得到的只是那么点蝇头小利,付出的却是自己的宝贵人身。

  “为欲或丧身,或竖利戈尖,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烧。”为了满足欲望,有些人犯罪身亡,或遭受种种痛苦,比如被长矛自下而上地贯穿身体,或是被短矛刺杀,甚至葬身火海。这些说的是古代刑罚和战死沙场的惨状。今天虽然少见这种被刀戈所伤的惨状,但从个人来说,为满足欲望而犯罪并遭受惩罚的情况比比皆是;从国家来说,则是为争夺资源引发战争,使生灵涂炭。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一旦出现世界级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贪欲的过患,它所带来的享受很少,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很多。

  ·空负暇满

  79.聚守散皆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80.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
  81.彼利极微薄,虽畜不难得。为彼勤苦众,竟毁暇满身。
  82.诸欲终坏灭,贪彼易堕狱。为此瞬息乐,须久历艰困。
  83.彼困千万分,便足成佛道。欲者较菩萨,苦多无菩提。

  对拥有的贪著,是解脱的极大障碍。所以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少欲知足,寂天菩萨也鼓励我们过简朴自然、无欲无求的生活,不要为了追求欲望白白耗费暇满人身。

  “聚守散皆苦,应知财多祸。”为了积聚财富,我们要花很多时间辛勤工作,然后还要努力守护,使之持续增值,至少不会贬值。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一旦有了贪著,失去财富就会带来极大痛苦。当然佛经是辩证地看待财富,并非一味否定。如果是取之有道的净财,既可以作为生活、修行的资粮,也可以造福社会,有很多正向作用。但如果获取手段和使用方法不当,就会给人生带来无尽灾难,所以我们要看到贪财的危害。有些人在金融风波或企业破产后,虽然还有饭吃,而且比普通人还富有,但因为自己对财富的贪著很深,内心接受不了,甚至会自寻短见。如果没什么贪著,破产只是人生的一个对境,生活还会继续。可见,“财多祸”的关键不在于财富本身,而是和贪欲有很大关系。

  “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如果为了贪著财富耗尽一生精力,永远在赚钱、花钱,继续赚钱、花钱的轮回中,离苦就遥遥无期了。因为他永远深陷其中,唯有摆脱贪欲,才能解除三有之苦。

  “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贪欲让我们尝尽苦头,不管是贪权、贪财、贪名、贪色还是贪感情,任何一种贪著必然会带来无尽痛苦。对我们的危害很大,福利很少。

  “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关于这个道理,寂天菩萨比喻说:就像牛马从早到晚费尽全力地拉着车,所得报酬不过是有些草料可以充饥。可能有人会说,人和牛马不同,可以得到的享受很多。其实,即使你有一百栋别墅,每天只能睡一张床;有再多的车,只能坐一辆;有几百套衣服、几百双鞋,一次只能穿一套衣、一双鞋;有再多的钱买食物,也只能吃三餐而已,哪怕多吃几餐,也不过是把三餐分成好几次来吃,因为胃只有那么大,身体只能吸收那么多。所以物质享受是有定量的,但我们为了得到和维护这些东西,要耗费多少精力啊!别墅空关会朽坏,车子不开会老化,衣服要花时间整理,食物的保质期就更短。拥有越多,维护起来越麻烦。现代人那么累,就是因为吃得多想得多,有太多东西需要打理。每天把宝贵时间花在维护上,哪还有时间修行?

  “彼利极微薄,虽畜不难得。”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拼命劳作,无非是为了有口饭吃,不至忍饥挨饿;有个地方住,可以遮风避雨。如果仅仅为了得到这些,那么牛马为人劳作也能得到。因为主人会让它们吃饱,给它们住处,所以这不难做到。

  “为彼勤苦众,竟毁暇满身。”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竟然把所有时间用于维持生存,那就白白辜负了我们得到的暇满人身。人身是极其宝贵的,难得易失,如果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过好日子,其实是停留在动物乘,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动物们也是为了生存,也能达到这个目标。人身蕴含无限价值,如果我们得到人身,只是为了生存,没有更高的目标,不去解除迷惑烦恼,不去探索生命的意义、诸法的真相,实在对不起这个身份。

  “诸欲终坏灭,贪彼易堕狱。”我们贪著的财富、地位、权力、家庭、感情,乃至五欲六尘,所有这一切终将败坏。但为了得到这些,却使我们因此造业,容易堕落地狱等恶趣,给生命带来无尽过患。

  “为此瞬息乐,须久历艰困。”为了得到昙花一现似的短暂满足,我们要勤苦终生,付出那么多的劳动,那么大的代价。这种付出和所得是不匹配的,可谓得不偿失。

  “彼困千万分,便足成佛道。”很多人为了追名逐利,成就一番事业,夜以继日地勤奋努力。寂天菩萨说,如果我们把这种努力的千万分之一用于修行,也像这样吃苦耐劳,废寝忘食,不知疲倦,足以成就佛道。这样去做的话,我们将究竟摆脱痛苦,得到永久安乐。

  “欲者较菩萨,苦多无菩提。”和自利利他、成就菩提的菩萨行者相比,世人为满足欲望付出这么多努力,所得微不足道,痛苦却无穷无尽。如果我们看清个中利弊,自然就知道如何选择了。

  (4)结摄五欲过患

  84.思维地狱苦,始知诸欲患,非毒、兵器、火、险敌所能拟。

  最后是总结五欲的过患。

  “思维地狱苦,始知诸欲患,非毒、兵器、火、险敌所能拟。”现代人多半不信地狱,如果相信的话,将是特别有效的思维。即使不信地狱,我们也可以从现实中看到,欲望给世间带来了战争、犯罪,以及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等种种痛苦。可以说,所有一切灾难和烦恼都和人的贪欲有关,它所带来的过患之大,不是毒药、武器、火灾、悬崖险地等外在危害所能相比的。因为这种危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差别地伤害一切人。

  2.劝乐阿兰若

  了解到欲望的过患,寂天菩萨接着奉劝我们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阿兰若,即远离喧闹的寂静处。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城市生活光怪陆离,让人疲惫、浮躁、混乱,不少人已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开始回归乡间。作为出家人来说,更应该远离尘劳,奉行无欲无求的生活,从而减少贪著,拥有平和、清净的心。

  85.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86.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87.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88.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看到贪著的危害,我们应该厌离五欲,放下对色、声、香、味、触和财、色、名、食、睡的贪著,以及对家庭、感情、地位、权力、人际关系的贪著。寂天菩萨以上的所有分析,都是引导我们认识贪欲的过患,向往阿兰若清净自然的修行生活。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那里没有喧闹,没有浮躁,没有纷争,也没有烦恼。当我们身处自然山林,心也能回归平静,而不是因为追逐尘劳而浮躁混乱,颠倒妄想。我们生活在寺院,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宁静的园林净土中,衣食无忧,每天都可以闻思、修行。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尤其是城市的人,不是想到山林就能到山林去的。这就需要学习佛法,以智慧审视世间,从而远离贪著,就像陶渊明诗中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拥有超然尘外的心,就能大隐隐于市。当然这得境界较高,确实有超脱的心,出世的情怀,才能不去攀缘,不被诱惑,在城市过着山林般的生活。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皎洁的月光就像檀香一样清凉而美妙,倾泄在大地的石头、草木上。我们静坐其间,享受月光带来的宁静祥和,感到天地浑然一体。这种意境让人有如身处天宫般欢喜。这是关于山林生活的描述,我也经常可以享受到。城市中,月光往往被灯光稀释了,不过我们在西园寺的三宝楼和西花园,还是可以看到没被灯光污染的原味月光。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林间清风徐徐吹送,无声无息,带来无上清凉。有福德的禅修者在月光下经行,让心回归自然,聆听安静,但不是光顾着自己享乐,还要思维法义,以及如何利益众生,引导他们走出迷惑。这是提醒我们,在远离尘嚣的阿兰若生活,不是为了自己享清福,做自了汉,而是为了更好地修行,自利利他,否则就不符合大乘教法了。作为大乘佛子,不论自己禅修也好,直接帮助众生也好,都是为了利他。成佛就是为了究竟利他,是“为利有情愿成佛”。

  “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山林中有很多无人的空屋、岩洞,还有无数大树,禅修者想坐哪里就坐哪里,随时可以安住,无人干扰。因为放弃了所有的储蓄和执著,禅者没有任何挂碍,可以无拘无束、安心自在地修行。拥有越多,由此产生的担忧和不安全感就越多。因为贪著会使人形成依赖,一旦对外在有所依赖,就会担心失去,带来种种牵挂。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一个人生活条件越简朴,对外在的依赖就越少。所以说,远离贪著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修行,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干扰你。世间的福报有两种,一是洪福,一是清福。权力、地位、财富属于洪福,是凡夫追求的,其实这种福报很累人。在阿兰若过着修行生活,是清净的福报,禅者的福报,就算王侯将相或再有钱的人也享受不到。知足也可以理解为自足,即内心独立,随遇而安,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条件就能满足。因为远离贪欲,随时都感到很欢喜,很知足,很自在。拥有这样清净、寂静的心,才能无牵无挂地投入禅修。

  以上88个偈颂都是阐述“断止逆缘”,即摆脱引发散乱的因缘,主要就是种种贪欲。寂天菩萨通过深入分析,引导我们认识亲友、两性、名利的真相,从而摆脱贪著。进一步,又鼓励我们向往自然、简朴、无欲无求的生活,由此减少散乱,培养专注,让心安住于正念。

  《入行论》真是很有意义,希望同学们用心学习,发愿专弘这部论典。寂天菩萨擅长理性分析,所举例子贴近现实,而不是讲一些高高在上的道理。我的解读也不单纯是道理,而是立足于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也包含多年的弘法经验。如果你们真正把这些听进去,理解透,马上就可以运用,可以给社会上的人讲。对于经论的学习和运用,需要有转换过程,否则还是书上的概念,和生活隔了一层。如果由你们自己转换,可能要花上五年、十年,甚至三四十年。现在我讲的这些已经完成了转换,不是面粉,已经做成了馒头、油条,拿起来就可以直接吃。

  你们总体感觉还不错,多半还挺有素质,应该是可造之材,努力努力,有可能成为法门龙象。关键是要发大心,立大愿,以住持正法、弘法利生为己任。出家人的成长并不容易,修行的路怎么走,弘法的路怎么走,仅仅靠自己摸索,很难走出来。你们在这里学习,已经具备有利条件,因为我在这方面有了丰富的积累,只要你们有虔诚的向道求法之心,认识到现有条件的殊胜,珍惜善缘,是可以学好的。

  现代社会有太多问题,佛教界也有太多问题,作为出家人,我们是有责任的。其实,修学上路之后是很有乐趣的,因为得到法的滋润,每天都过得法喜充满。否则,我们总是要去讨好自己的凡夫心,那才是辛苦!因为凡夫心是难以取悦的,不论取悦别人还是取悦自己,都同样辛苦。我们在这里学修是众缘和合的,要说客人我们都是客人,要说主人我们都是主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世界的过客,同时也是僧团的主人。寺院创造条件,法师讲授佛法,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大家服务的。关键是自己努力,否则就会辜负宝贵人身,辜负多生累劫积累的福德因缘,同时也辜负寺院和大和尚创造的条件。

  当然,一个人要走出懈怠、放逸的凡夫心并不容易,但要知道,不学一定是没有出路的!只要方法对、用心学,还是能学出快乐,学出法味。就像三级修学的学员,虽然是业余学习,但不少人几个月就学得法喜充满。修学的关键在于深入,对每个法义都反复闻思,三遍、五遍、十遍,然后才能从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当你的观念、心态改变了,烦恼减少了,自然越学越有干劲。如果浅尝辄止,道理都没弄懂,怎么能法喜充满呢?

  学佛就像播种,心本来是杂草丛生的荒芜土地,现在要去除杂草,播下菩提种子。在此过程中,思维和交流讨论很重要。如果仅仅听一听,就像一阵风吹过,什么都留不下。你们原来的基础不错,现在又有这么好的条件,是难得的善根福德因缘。希望通过大家精进努力,形成良好的修学风气,课后要反复读诵《入行论》,最好背下来。念诵就是修行的过程,要随文入观,依理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