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讲于泰宁甘露别院

济群法师

  这次回来,正遇上丁香花开,想着来跟大家一起坐坐,喝喝茶,赏赏花。

  去年,也是丁香茶会,也是在这里,那是初级茶会的泡茶、喝茶。时间过得很快,又是一年丁香花开,茶会也升到了中级。中级茶会已经研讨了好一段时间,这样正式的演绎,煮茶、喝茶,我也是第一次参加。

一、听茗?观心?

  刚才大家一起,止语,听茶汤逐渐沸腾。这个环节,是初级茶会静茶七式的第三式“煮水听茗”——后来我把它改为“煮水观心”——的升级版。既然中级茶会把煮水换成了煮茶,那这一式就叫“煮茶观心”。

  煮茶观心,中级茶课把它演绎得很到位。这一段时间完全留白,茶在炭炉上煮着,不紧不慢;人在蒲团上坐着,不声不响。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各闲各的。丁香时节,我们在这里,只是坐着,没什么特别的事情要做……

  刚才煮茶的环节,不知道大家是在观心, 还是在等着什么?是无可期待,还是期待落空?煮在那里的茶,都喝上了没有?

  这个过程,我们坐在这里,只是单纯地坐着。虽然所缘微弱,没做什么,但这个没做什么的心,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的心是有感知的,不是木头;我们有一颗能感知的心,不是泥塑木雕的菩萨。虽然只是轻闲地坐着,但我们可以感受天地的空旷,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生命的复苏,感受万物的存在。同时,我们也能听到煮茶的声音。这一切的一切,都清清楚楚, 了了明知。

  除了外在的世界,我们也感受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的心,是什么状态?有没有焦虑、期待、好奇、无聊?无所事事?还是很安静、很开心?其实,心是什么状态并不重要,我们也不一定要让心呈现出某种特别的状态。此刻,没有要求,没有期待,没有设定。

  我们要做的,只是清清楚楚地感受当下的一切,心无所住,就像天地,那么空旷,那么无限;就像万物,就在那里,没有造作;就像茶汤,该沸就沸,自自然然;就像丁香,一年一度,花开花落。

  此时此刻,当心不再有焦点,就能感受到心的空旷。

二、正念?无念?

  在正念禅修中,是培养心的两种力量,一种是专注力,喝茶,就专心地喝茶。一种是觉知力,喝茶时,对过程保持清清楚楚。这种清清楚楚,是我们内心本具的清明的力量。

  正念禅修是有造作的,而无念的禅修,则是放下所缘,放下造作。

  放下所缘,就是让心不必有焦点,不必专注在一个点上。

  放下造作,就只是去觉知——觉知当下发生的一切,觉知大自然一切的发生,也觉知内心发生的一切。知道,就可以了。无念禅修有一个特点,是“认出念头 体妄即真”。只要认出念头,这个念头就会回归觉性的海洋,就像所有波浪本质上都是水一样。

  心能觉知,是因为每个人原本具备清明的心。清明的心,就像一潭清澈的湖水,心如明镜,具有了了明知的作用。这种力量,是不需要通过造作获得的。

  当然,刚开始还是需要培养专注力和觉知力,来开启觉知。所以,我们在三级正念禅修中,初级到中级禅修是开启觉知,到高级禅修就要放下觉知,体认无念。

  无念的心,就是当下清明的、没有造作的心。

三、有修?无修?

  我们坐在这里煮茶、喝茶、观心,其实并不需要做什么。此时此刻,只是坐着,就是修行。

  因为修行有两个不同层级,一个是有修, 一个是无修。有修,是有造作的修行;无修,是没有造作的修行,直接去体会清明的心。它原本具足,无需造作。

  在初级和中级正念禅修的阶段,我们还是需要练习有造作的修行。这是因为,当清明的心不能发挥作用时,我们还是活在无明妄识的系统。心在昏沉和散乱中,就走不出轮回串习的瀑流。串习的瀑流会遮蔽清净心,必须通过精进造作、努力用心,才能走出瀑流,回归清明。

  过去的禅师们经常讲,禅修,有个什么可修吗?禅修,要做个什么吗?其实,对心的体认是不需要做什么的。但突破串习,却需要用力去修。打坐时浑身酸痛,念头不绝如缕,昏沉用不起功来,凡此种种,都是凡夫心的呈现。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讲戒定慧,就是要帮助我们走出串习的瀑流。正念禅修,正是其中的关键。

  在正念禅修中,修止,培养专注力,是让心静下来;修观,是在专注的基础上,开启内心的观照力、觉知力。通过止观的禅修,让心慢慢静下来,就能逐渐体会到内在无造作的清明。如果遇到特定因缘的加持,妄心也能空掉。

  去年的中秋茶会,我告诉大家,试着体会心的不造作的能力,就像今天这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像一朵丁香落在草地上,不做什么,也不为什么,这就是无作的能力。

  不做什么,好像很傻很轻松。无作,还是一种能力吗?其实,无作的修行,要做到并不容易。我们学《百法》,前九十四种都是有为法,后六种才是无为法。什么叫有为?就是有造作。什么叫无为?就是没有造作。没有造作的心,需要通过禅修去体悟。

  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就让心彻底不造作,任何念头都不生。你管得住自己的心吗?管不住。你想它不生念头就能不生吗?做不到。

  无造作的心,并非不能动念头,而是不去刻意做什么。无作的禅修要体会的,就是这个没有造作的心。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心不造作,另一方面,是去体会不造作的心。  

  我们不是木头,还带着轮回的串习,造作在所难免。念头东跑西窜,有没有关系?既有关系,也没关系。

  说它有关系,是说如果心跟着念头跑了,掉进去、陷进去了,那就有关系;或者对念头产生抗拒、讨厌,那也有关系。禅宗讲不迎不拒,正念禅修讲不评判,都在告诉我们,“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念头起来了,你去分辨好念头坏念头,就有关系。

  说它没关系,是说念头来了,就去认出念头。刚才讲到“认出念头、体妄即真”,每个念头都有两个层面,就是明和无明,是选择明的一面,还是随顺无明的一面,是禅修的用心关键。如果带着轮回的串习面对念头,它就会成为轮回的增上缘;如果带着觉知去面对,当下就能把每个念头带回到觉性的海洋。因为念头的本质既是觉性,也不离觉性。

  所以,禅修并非要把念头赶尽杀绝,而是学会带着正念觉知去面对每一个念头。

  没有造作的心,有空、明、寂静的特点。

  空,就是心像虚空一样空旷。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有多空旷?《楞严经》告诉我们:虚空在我们的心里,就像几片云彩一样。无造作的心,是如此宽广、空旷、无际无涯。当心没有陷入念头,就能体会到这个虚空般空旷的心。一旦陷入念头,念头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自然见不到空旷的心。

  明,就是了了明知。大家坐在这里,什么也没做,心能对一切了了明知。茶汤微沸,丁香花落,往事来访……从外在的一切动静,到内心的一切动静,都能清清楚楚。

  寂静,就是安住在空明不二的心上时,我们能感受到,此刻的心是寂静的。寂静也不是一定要不动一念。当安住于空明不二的心,不管有没有念头,内心的安静都在那里,所谓“长空不碍白云飞”。彩霞满天也好,浓云翻滚也罢,都不会妨碍虚空的存在。念头也是同样,不会影响心的寂静。

四、抓紧?放松?

  正念禅修和无念的禅修,可以结合起来。

  初学禅修的人,要以正念禅修为主,适当学一学无念的禅修。

  比如,当长时间专注于一个所缘,会觉得很累,这时就可以放下所缘,放下造作,尝试安住在觉知上,安住在内心的清明上。这个时候,心其实不会散乱。如果进入无明的状态,心就会散掉。

  就像举办一个很重要的活动,需要完成很多准备工作。当我们投入所有的时间、精力、体力,忙到天昏地暗,内心一直紧绷、焦虑、担忧,最后成功办完,终于可以歇下来时,会是什么感觉?整个人松了口气,一下子彻底地放松、放下了。这时就能体会到,心中一空的当下,放松的喜悦自然会生起。可见,带着执著做事,就像被绑定在一个地方,身心都很辛苦。事情一做完,把自己从执著中解放出来,心一下就松开了。

  放松,在禅修中非常重要。

  要放松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修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修行,最重要的是解决两种执著,即对自我的执著和对世界的执著。凡夫总是对这个世界有很多想法、很多设定、很多期待;对自己也会有很多想法、很多设定、很多期待。所有这些都会形成内心的执著。我们活在哪里?其实就活在内心对种种想法、设定、期待的执著中。

  放松就是把心松开,彻底松开这些执著。当心从对世界和自己的执著中松开时,就能回归心的本来状态。

  完成一件事情,身心松绑的喜悦,是放松自带的欢喜,它根植于生命之内,来自心的本源。

  修习正念的同时,可以适当尝试无念的修行,放下所缘,带上觉知,去感受外在世界的一切,感受内心世界的一切。时不时静下心来,放下手头的事情,放下心中的谋划,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让自己什么都不干,就这么闲坐着,带着一份清明的心,去感受当下发生的一切。

  进入无念的修行,需要一定的禅修基础。如果心很散乱,无明就像厚重的云层,没有所缘的锚点作为抓手,心就会混混沌沌,要么东想西想,要么百无聊赖,紧接着就会冒出各种问题。

  打好正念禅修的基础,适当体验无念的心,无念的禅修就能做得起来。进一步,随着修行的提升,内心空、明的力量增长了,念头变少了,就可以更多地练习无念的禅修。

五、是茶?非茶?

  以茶作为禅修题材,是佛门的优良传统。 

  《五灯会元》《指月录》等各种灯录,及《敕修百丈清规》等丛林清规中,记载着大量在茶事、茶务中修行的史实。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以茶入禅的传统做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散装的, 一类是套装的。

  散装的,就是禅者随时通过喝茶来指点学人,这在禅宗公案中比比皆是。没有固定仪轨,不拘特殊形式。就像赵州的“吃茶去”, 就一句话。这一声“吃茶去”,不是叫你去分辨茶叶的品种名气,贵贱高低,而是去体会能喝茶的心是什么,去认识当下纯净的、正在喝茶的心。这个心可深可浅,亦庄亦谑。能喝好这杯茶,三藏十二部典籍尽在其中。

  套装的,就是要严格按照清规礼制,组织缜密、仪轨完备、威仪端严、细行恭谨地喝茶,以茶摄心,借茶见性。丛林清规中,关于喝茶的规制、礼仪、流程,融进大小事务,在在处处,无所不见。

  在丛林喝茶,是禅者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指点学人、接引大众的一部分。喝茶,在禅林的影响和作用,早已超越供佛、解渴、待客、养生、提神等功用,喝茶观心,是禅者的生活常课,也是遍一切时的正念禅修。

  禅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用心。再进一步,是你用什么心。

  禅的心是什么心?就是当下这个清明、没有造作的心。这个心我们人人都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修行要做的,就是去认识它,熟悉它。

  识得本心,就是修行。

  喝茶,可以观心、识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当下,也可以观心、识心。我们今天的修行,同样不只是喝茶。大家现在践行的正念生活日记,就是把禅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去体会“行亦禅, 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所以大家要做的,就是从正念禅修日记开始,老老实实地践行。

  禅的心,就在那里,离我们并不遥远。大家好好努力,体会到清明、没有造作的心,也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