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于2023年农历二月十九

济群法师

  在观音菩萨圣诞讲述“认识菩提导航”,意义重大。可以说,菩提导航也像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那样,能以极大的方便服务众生,帮助社会,是慈悲精神的体现。

  我从2016年开始做菩提导航,前后历时六年。随喜我们优秀的科研团队,因为他们的精进努力,才有这样一个助力修学的高科技工具。应该说,我也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据统计,在导航建设过程中,我的相关讲话多达76万字。

  为什么要做菩提导航?大家应该用过各种路线导航。过去我们去陌生地方,尤其是大城市,寻找自己要去的处所是件难事。怎么走?怎么坐车?即使反复查问,还是会出错。有了导航之后,只要一设置,到哪都很方便。而且这种指引是实时的,稍微有点偏离,就能立刻得到提醒,纠正错误,回到正道。

  学佛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事实上,比起现实中的任何道路,修行路要难百倍、千倍、万倍甚至更多。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歧路和障碍。很多人有心学佛,但面对博大精深的佛法,根本不知该怎么走,或是盲修瞎练,或是偏执一端。即使修学某个法门,诵诵经,打打坐,也往往不清楚自己已走到哪里。如果不得力,问题又出在哪里?

  我们做菩提导航的初心,就是要让佛法不再难学。任何人只要想学,就能依此深入,并且随时对照,纠正偏差。以下,我从七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一、三级修学课程的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2004年发表了《汉传佛教的反思》。佛教传入中国后,自隋唐达至鼎盛。为什么明清之后一路衰落?今天的人应该如何认识并学习传统宗派?通过反思,我提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任何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都应该包含这些要素,否则是不完整的。

  随后,我又在世界佛教论坛发表《一个根本,三大要领》。一个根本,即“建立大众化的修学体系”。之所以强调大众化,是希望大家都能修学,而不是局限于少数人。三大要领,即完善三项制度,一是僧伽教育制度,二是僧团管理制度,三是弘法布教制度。做好这三项制度的建设,才能确保佛教的健康发展。

  基于这些思考,从2008年起,我们就开始探索三级修学体系,希望建立一条有次第的修学之路。首先是有效的引导,即目标明确、路线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是良好的氛围,让大家在修学中彼此增上。应该说,三级修学体系的建设,为菩提导航提供了重要基础。缺乏这个基础,导航是做不起来的。

二、三张图与“12459”

  2016年的三张图,和2019年关于“12459”的开示,是建设导航的关键。

  我们的科研团队包括It界、高校、心理学界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开始做导航时,大家有许多思路。首先,想到佛陀成道前,经历了降魔的过程。在我们的修行路上,每个站点都要战胜魔障,才能继续前行。是否可以模仿西游记的思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其次,想到生命程序的产生原理。我们的前六识,尤其是意识,时时都在起心动念。这个过程就在编写生命程序,并储藏于阿赖耶识,形成种子。不同的种子,便会形成不同的生命代码,呈现不同的生命现象。

  最后一个思路,是关于生命的海洋。唯识宗把我们的意识喻为大海:“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在这个海洋中,因为境风吹动,会现起种种波浪。其中包含两种缘起,一是杂染缘起,由有漏种子,形成动荡、污浊、昏暗的轮回海洋;一是清净缘起,通过正闻熏习,完成生命转依,显现平静、清澈、明亮的海面。修行,正是治理生命海洋的过程。

  为了做导航,大家提出各种设想,但落实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我们要做的是生命产品,其底层逻辑,又取决于生命的底层逻辑。究竟怎么呈现?

  1.三张图

  2016年,我画了三张图。

  图一,提出菩提导航的路线。

  这张图标明了菩提导航的路线框架,提出整个修行的流程,包括十大站点和若干小站,应该说是导航的雏形。后来虽然名称略有改变,但结构基本如此。

  图二,确定各阶段的课程和重点。

  这张图是菩提导航的修学之路,为具体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指导意见。

  图三,生命海洋,依染净缘起,说明轮回与解脱的心理过程。

  这张图呈现了生命海洋的两大内涵,包括杂染缘起和清净缘起。其中以《百法》的五遍行,即作意、触、受、想、思为基础,依无明、烦恼、贪嗔痴,进入惑业苦的轮回路线,开展杂染缘起;通过正闻熏习,依正见、正念导向觉醒和解脱,建立清净缘起。在曲线图中,通过修学反映轮回和觉醒过程中的心理情况,是导航建设人格模型和生命海洋的重要依据。

  2.12459的修行密码

  2019年春,我讲了《一条道路,九种禅修》,提出“12459”的成佛修行密码。一是一条道路,二是两个层面,四是四种身份,五是五处用心,九是九种禅修。其中,一条道路是路线,四种身份是流程,五处用心是任务,九种禅修是方法。此后,只是对九种禅修稍作优化,改为六种禅修:即慈心的禅修、八步三禅、皈依的禅修、正念的禅修、菩提心的禅修和空性禅修。

  走在菩提路上,会经过哪些阶段?要完成什么样的修行任务?又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文中,既指出了走向觉醒的途径,也阐明了菩提导航的底层逻辑。

三、一条道路的设立

  一条道路,包含修学之路和心灵之路两个层面。

  1.修学之路

  修学之路共有十大站点,即智慧人生、走进佛陀、入道基础、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发出离心、修解脱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空性禅修。每个站点又开出若干,共四十二个小站。这些站点的设立有什么依据呢?

  第一,这条道路要符合修行逻辑。三乘佛法中,人天乘有人天乘的逻辑,解脱道有解脱道的逻辑,菩萨道有菩萨道的逻辑,彼此之间还有关联。我们要设立的不单纯是解脱道,也不单纯是菩萨道,而是成佛之道,必须和整个修学逻辑不相违。

  第二,这条道路要兼具完整性和独立性。很多人学佛,往往停留在某个点上,或是诵经,或是打坐,还有人特别喜欢持戒。这样就会产生偏差。作为完整的修学体系,必须具备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才能涵盖信仰建设和戒定慧三学。同时,各阶段的修学还要有一定独立性,才能有次第地分段前行。三级修学的施设有初级、中级、高级,就像社会上读书,有小学、中学、大学,层层递进。

  第三,这条道路要大众化,而不仅是适合少数人。在佛教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精英化和民俗化两个极端。传统的天台、华严、唯识、中观,基本属于精英佛教,有能力研究、修持的人极少。而那些烧香、拜佛、求保佑的普通信众,对佛法的了解又少得可怜,甚至流于迷信。所以,我们希望打通精英和民俗的隔阂,让大家都能修学正法,从中受益。

  第四,这条道路要简明直接,具有可操作性。佛法有三大语系、无数宗派,大家都希望自己“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事实上,却往往被如海的知见所淹没,抓不住要领。我在修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宗派都有共同的核心,就是从迷惑走向觉醒,进而帮助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我们建构的修学体系也要立足于此,直达核心。更重要的是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学了很多义理,只是拿来谈玄说妙,遇到问题却用不起来,就是研究佛学而非学佛了。所以这点特别重要,必须落实到心行,才能依法改变自己的观念、心态乃至生命品质。

  第五,这条道路不能有危险和副作用。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人学佛学得怪怪的,甚至学出各种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的法身慧命,还使大众对学佛产生误解。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虽然问题多是由个人修学偏差造成的,但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可以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

  这是关于修学之路的建设要求。

  2.心灵之路

  除了修学之路,我们还要建立心灵之路。就像射箭,你给人箭之后,还要给他立个靶,否则他就不知道该射向哪里。我们修学种种法门,研读种种经论,究竟要导向哪里?达到什么目的?很多人并不清楚。设立心灵之路,正是帮助我们明确修学所要成就目标所在。心灵觉醒之路包括四个部分内容。

  第一,共同基础心理,包含信心、惭愧、忏悔、出离心、菩提心、持戒、精进等。这是三乘修行都要具备的共同基础。当然也有个别差异,比如走解脱道只要出离心即可,走菩萨道还要进一步发菩提心。

  第二,解脱相应心理。解脱不是一个点,而是迈向觉醒的心理之路。《百法》的作意、正见、胜解、念、定、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行舍,禅宗的无所得心、无念、平常心,都是与此相关的心理。如何落实这些心理,真正走向觉醒?在三级修学课程中,正念是修行的关键,正念是开启觉醒的钥匙,作意、正见等是迈向觉醒的辅助心理。

  第三,慈悲相应心理。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但真正发起菩提心、具足慈悲心的人并不多。如何把菩提心和慈悲心修起来,而不是流于口号?我找到的抓手,是依《慈经》修习慈心。这个修法操作性很强,大家都能做得起来。在慈心的基础上,再发菩提心,修慈悲心,就不会流于空洞。

  进一步,还要落实到菩萨行。关于菩萨行的项目,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六度四摄,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爱语、利行、同事,但做得是否到位?如果不到位,原因是什么?我在思考过程中发现,六度四摄还有更基本的修习要素,即随喜、感恩、理解、同情、接纳、陪伴、关爱、引导等。这些是修习慈悲必须具备的心理要素,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修习六度四摄的菩萨行。如随喜和感恩,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慈悲心。理解、同情、接纳,又是修习布施、爱语等利他行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些心理,布施、爱语往往会修得很主观,难以真正利他。而在圆满菩提心的过程中,还要修习大悲心、无我利他心、平等心、无所得心、无住,才能使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成就无上菩提。

  第四,轮回相应心理,主要有《百法》所说的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又分为小随烦恼十种,即忿、恨、恼、嫉、悭、诳、谄、骄、覆、害。中随烦恼两种,即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种,即不信、懈怠、昏沉、掉举、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不良心理。在觉醒路上,我们要逐一认出这些心理,通过修习止观,把此彻底解除。

  立足于以上四个部分,我们就知道修行究竟要建立什么,摆脱什么,才能使所学落到实处。此外,我们还要了解修学之路和心灵之路的关系,知道在哪个站点,应该修习哪些心理。关于这个问题,在设计导航的过程中,我曾编写“依三级修学走向觉醒的路线图”,列出每个站点的课程、流程、修学说明、修学方法,以及这个站点需要建立及解决的心理。

四、四种身份,分阶教育

  佛教有句话,叫作“佛道长远,久经辛苦,方有成就”。但汉传佛教可能受禅宗影响,好简好顿,总想着一超直入如来地。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根机不够,又缺乏善知识引导,怎么悟得起来?所以要辅以渐修,通过有次第的学修,逐步接近终点。

  1.四种身份设立的依据

  社会上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博士后都是有次第的。每个人可以根据次第,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在三级修学中,我们设立了学士、修士、胜士、智士四种身份。依同喜班的修学设立学士,依同修班的修学设立修士和胜士,依同德班的修学设立智士。每种身份包含相应的课程学习和人格画像,同样是一套有次第的修学体系。

  第一是学士阶段,学习人生佛教系列课程,及《走近佛陀》《皈依修学手册》。这一阶段的人格画像,是通过人生佛教的学习,重建智慧的三观,解决粗重烦恼;通过正念禅修,增加心的稳定性;通过修习慈心,对自己和身边人更有爱心;通过静心慢生活,使生活更健康。

  第二是修士阶段,学习《道次第》《百法》《辨修对治品》,了解佛法要领,走上解脱道。这一阶段的人格画像,是通过《道次第》的四种转心思维,生起真切的出离心、菩提心;依三十七道品,深化正念修行,建立趣向觉醒、解脱的人格。同时,也开始修习利他心。

  第三是胜士阶段,学习《入菩萨行论》《瑜伽菩萨戒》,了解菩萨的人格特征,以慈心为基础,生起菩提心和大悲心,确立“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进一步,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习菩萨行,建立菩萨的人格特征。对菩萨行者来说,正念和解脱的能力也很重要,否则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第四是智士阶段,通过修学《辨中边论》《唯识三十论》《金刚经》,超越二元对立,建立觉醒的人格,圣贤的品质。

  在此过程中,正念和利他行是贯穿四种身份的,只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2.四种身份的修学要求

  在修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重温三级课程、四种身份的修学要求,明确各阶段的修学任务和方法,以及所要达到的心理目标。这是修行不可或缺的认知。在菩提导航中,对四种身份各阶段的修学,也会设置相应的提醒。比如同喜班学士阶段的修学要求中,有以下七点。

  第一,认识并建立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依八步三禅,修学人生佛教,树立因果正见,解决粗重烦恼。

  第二,学习佛陀传记,探索生命真谛,思考人生意义。通过《走近佛陀》,了解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如何从迷惑走向觉醒,以佛陀作为修行典范。在此过程中,要依八步三禅的修习,发自内心地以佛陀为榜样。

  第三,开展初级慈心禅修,以听《慈经》为定课,以其中的修法为引导,随文入观,对他人生起友好关爱之心,发起初级利他心。

  第四,学习如何用心做事,培养利他精神,落实慈心修行。

  第五,把慈心带入生活,认识并建立感恩、随喜、理解、同情、接纳之心。

  第六,开展初级正念禅修,修习身体扫描、静茶七式、八段锦等,选择一个所缘,培养专注和觉知,在生活中建立正念。

  第七,修学《皈依修学手册》,认识皈依的内涵和意义,为进入修士阶段的修学作好准备。这是关于皈依的信仰建设,从认识到建立,也是使用八步三禅的方法。

  修学要求主要告诉我们,四种身份各阶段的课程,应该如何修学,运用什么方法;正念和利他的心理,要成就什么结果。了解要求,按要求修学,是学好这一阶段课程的关键。

  3.四种身份修学的相关心理

  三级修学包含四种身份。从一条道路来说,又分修学之路和心灵之路两个层面。前面讲到,心灵之路包含共同基础心理、解脱相应心理、慈悲相应心理、轮回心理。每种心理包含七个层面,即认识、建立、培养、训练、熟悉、提升、圆满。导航中,对每种身份要修哪些心理,修到什么程度,设立了清晰、明确的标准。

  在学士、修士、胜士、智士各个阶段,包含共同基础心理、正念及相关心理、利他及相关心理、轮回心理四个方面。当我们进入某个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基础?通过这一阶段的修学,又该达到什么样的心理目标?“四种身份相关修学心理说明”中,都有清楚的说明。

  此外,还有三级正念禅修和三级利他修行。初级正念禅修在学士阶段,修习静茶七式、身体扫描、经行、八段锦动中禅等,通过一个所缘,培养专注和觉知。中级正念禅修在修士阶段,通过《百法》和三十七道品的修学,重点拓展觉知力。高级正念禅修在智士阶段,通过空性理论的修学,放下觉知,体认无念。与三种正念相关的心理,在各阶段的修习和成就,也有相应说明。

  三级利他也对应不同阶段。初级利他在学士和修士阶段,通过《慈经》的修学,建立慈心和相关心理。中级利他在胜士阶段,通过《入菩萨行论》的修学,发起菩提心,建立大悲心、平等心。高级利他在智士阶段,通过空性理论的修学,在利他过程中,成就无念、无住、无所得之心。正如《金刚经》所说的那样:“我今利益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三种正念和三种利他,让我们认识到,四种身份分别修习、成就什么样的正念和利他相关心理,才能由浅入深,有次第地走在菩提道上。

  4.生命海洋

  生命海洋是对修行结果的艺术性表达,关于此,菩提导航有三个内容。

  首先是生命海洋的四个维度,即动和静、清和浊、明和暗、冷和暖。凡夫的生命海洋,是动荡、浑浊、昏暗、冷漠的。在修行过程中,要完成生命海洋的转化,从动荡到平静,从浑浊到清澈,从昏暗到明亮,从冷漠到温暖。这个变化可以通过修行数据来呈现,随着觉醒、解脱和慈悲、利他心理的增长,海洋就会发生改变。

  其次是四艘船,分别是启明号、正念号、慈悲号和觉醒号,代表修行的四个阶段。一是启明号,在生命海洋中沉沉浮浮,随时会被打翻。偶尔也会冒出海面,显出微弱的光。通过不断修行,微光会逐渐明亮。二是正念号,就像一艘快艇,通过正念解脱的修行,可以在轮回海洋中乘风破浪,到达觉醒、解脱的彼岸。三是慈悲号,不再是一人独坐的小艇,而是万吨巨轮,可以承载一切众生抵达觉醒彼岸。四是觉醒号,就像航空飞船那样,可以超越时空,打破一切二元的局限。

  每艘船都有一个口号。启明号是“开启光明觉醒的旅程”,正念号是“依正知正念走向觉醒”,慈悲号是“修习解脱相应心理,开展慈悲利他修行”,觉醒号是“通达空性,自觉觉他”。可见,四种身份始终伴随着慈悲和正念,不是某个阶段只修正念,某个阶段只修慈悲,只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第三是四艘船的装备。我们知道,再简单的船也要有基本装备,如动力、方向盘、指南针、资粮、浮囊等。如果没有这些,船就动不了,或是存在危险。修行也是同样,所以我们设定了几种装备,即必须具备的心理。比如信心是动力,愿力是方向,正见是指南,利他是资粮,持戒是浮囊。不管是启明号、正念号、慈悲号还是觉醒号,都要具足这些装备,才能顺利航行,保障安全。

  认识四种身份,就能厘清修行各阶段的流程、逻辑,需要具备的修学和心行基础,以及最终抵达的目标。

五、五处用心

  打开菩提导航,首先出现的是五处用心,包含修学的任务和方法。这是我们顺利走上菩提路的保障。五处用心,包括自修、共修、定课、日常生活、服务大众五个方面,是三级修学特有的设置。其修行特点,主要体现于以下四点。

  1.自修和共修

  在学士、修士、胜士、智士各个阶段,我们怎么开展自修和共修?有四件事要做。

  第一是了解课程。进入各个阶段时,要对当下的修学内容清清楚楚。了解修学要求后,就要使用菩提导航,按要求修学并打卡。

  第二是建立态度模式。各阶段的修学,都要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

  第三是遵循方法模式。在自修、共修时用好八步三禅。对于各个修学内容,知道自己目前在第三步、第四步,还是到第七步、第八步,以此完成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改变。

  第四是检查用心。在自修和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什么心,培养什么心,弱化什么心?比如学士阶段的自修中,有这样一些重要提醒:

  自修时,了知佛陀的伟大、佛法的殊胜,是否对三宝生起信心?这是关于信心的提醒。

  自修时,是否对自己的不如法言行生起忏悔心?这是关于忏悔的提醒。

  自修时,认识到生命蕴含着无限价值,没能珍惜使用,是否生起惭愧心?这是关于惭愧心的提醒。

  自修时,认识到生命是因缘因果的延续,是否生起止恶向善之心?这是关于向善心的提醒。

  自修时,是否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利他心?这是关于利他心的提醒。

  自修时,是否生起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这是关于态度模式的提醒。

  自修时,能否用八步三禅,通过观念的禅修调整心态、建立正念?这是关于正念的提醒。

  自修时,是否对如此殊胜的修学因缘生起感恩心?这是关于感恩心的提醒。

  自修时,是否存在懈怠、放逸?这是关于轮回心理的提醒。

  在每个修学阶段,我们都设置了相关内容。自修有自修的提醒,共修有共修的提醒,定课有定课的提醒。包括在日常生活和服务大众时,都有不同的用心提醒。让我们明确,要用什么心来修学两条道路,由此建立什么心,成就什么心。

  2.定课的要求

  关于定课,同样是有要求的。

  第一是修学要求。在不同修学阶段,定课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是态度模式。我们做定课时,是不是真诚、认真、老实?只有端正态度,才会把心力投注其中,与法相应,而不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

  第三是方法模式。在四种身份各阶段的修学中,定课有《慈经》、皈依、菩提心、正念和无念。正确了解各种定课的修行方法,才能有效完成定课。

  比如《慈经》的定课,我们将在导航上提供修行标准,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慈经》的修行方法。其一,把《慈经》经文变成自己真诚的愿望;其二,观想自己的每个细胞都散发慈心,像阳光普照大地,温暖一切众生;其三,真正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是一体的,生起无缘大慈。

  其次,是《慈经》修行对象的扩大。从对自己修慈心,到对身边人,再到本地、全国、全人类,最后是法界一切众生。

  在慈心的修行中,我们是采用初级、中级还是高级的方法?慈心能散布到什么程度?是对少数人还是对一切众生?都是需要考量的。这样才能知道目前处在什么水平,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未来又如何提升。

  皈依的定课,是依“皈依共修仪轨”的引导音像,用心修习,帮助我们认识并建立对三宝的信心,真正将三宝作为生命的归宿和依赖,最终开启自性三宝,成就三宝品质。

  菩提心的定课,是依“菩提心修习仪轨”,不断强化菩提心,使之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

  正念的定课,围绕发心、热忱、有序生活、作意、所缘、专注、觉察、接纳、不评判、正见十个元素。在方法上,可以选择禅坐或身体扫描等方式修习。

  无念的定课,是依无所缘、无造作、放松、空、明、寂静、认出念头、体妄即真、无分别不妨分别、梦幻感九个元素修习。

  在不同修学阶段,我们或以慈心为定课,或以皈依、菩提心,或正念、无念等为定课,都要根据五处用心的要求来做。

  3.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的修行,分独处和与人相处两方面,重点是落实正念修行。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修学要求。根据自己所处的身份和修学阶段,知道目前的修学课程是什么,修学要求又是什么。

  第二是态度模式。不论独处还是与人相处,都要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

  第三是方法。运用正念禅修,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觉知,保持正念。

  第四是用心。正念禅修中的用心包含两方面,一是共同基础心理,二是正念禅修需要训练的十种心理要素,即前面所说的发心、热忱乃至正见。在正念禅修中,首先要检讨,十种正念的元素是否具足。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乃至做梦,是否都能保有正念?可以通过正念日记,对一天的心行加以记录和检讨。接下来,我们也会把正念日记纳入菩提导航的修学管理中。

  4.服务大众

  服务大众,重点是落实利他的禅修。关于这一点,我们原来是以做事为重点,比如项目管理关注的,是怎么做好一件事。现在要加以调整,把利他禅修的周记落实到导航中。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修学要求,即当前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是态度模式,即做事时要保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

  第三是方法模式,其中又包含三方面。首先,选择当前要修习什么心理,是修随喜、感恩,还是修理解、同情、接纳,还是修大悲心、平等心?其次,修习利他的对象主要有哪些人,是共同生活、工作、修学的人,还是社会大众?

  第四是用心方法,如何开启利他修行?一是依《慈经》修习慈心,二是利和弊的思维,三是缘起的思维,四是空性见。四种方法中,可任选其一。

  未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导航,检测自己在服务大众过程中,修习利他的情况。

  五处用心代表了全方位的修行。我们过去的修行往往聚焦在某一点,比如念个经、做个功课,需要在特定场所进行,离开这个场所就不是修行了。而五处用心是把修行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八步三禅、正念、利他等禅修方法,确保我们完成各阶段的修行,及学士、修士、胜士、智士的身份建设。

  社会教育有学历和学位,四种身份也包含学历和学位。学完相关课程,可以得到结业证或毕业证;具足相应心行,才能获得某种学位。当然,这种学位是无形的,是在大家心中。同时,这个学位又是无价的,是走向生命觉醒的通行证。

六、心理检测与人格模型

  五处用心到底修得好不好?有什么成果?在过去的修行中,往往不是那么明确。在导航中,我们通过具体的心理检测,使这一成果标准化。自己修得好不好,对照一下,就能清清楚楚。

  1.心理检测流程

  心理检测的流程分四部分,即学习管理、心理提示、心理积累和心理检测。

  第一是学习管理。通过打卡,帮助我们建立有规律的修学习惯,以及良好、有序、健康的作息。现代人的生活多半混乱而无序,这是很不利于修学的。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导航会加以提醒。

  第二是心理提示。通过每天的修学打卡,从自修、共修、定课到日常生活、服务大众,提醒我们此刻应该用什么心。凡夫都是活在强大的轮回串习中,看不清自己。通过提醒,可以进一步确认,自己要摆脱什么心理,培养什么心理,就像《道次第》讲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那样。

  第三是心理积累。通过点泡泡,我们就会看到,自己所做的这件事应该用什么心,在实际做事过程中,我们又是用的什么心,用得对不对?

  第四是心理检测,即检测修行结果。可以看到自己当前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样就不会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

  从管理、提示、积累到检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自己,知道当前应该建立什么心理,摆脱什么心理,有效地培养正念和利他心。

  2.心理检测方法

  这个方法是受到心理学的启发。其中,正向心理检测有七个问题,负面心理检测有八个问题,分别立足于三个维度。一是检测时间维度,是偶尔有信心、经常有信心,还是始终有信心?二是检测稳定性,信心是容易动摇、不易动摇,还是始终坚定?三是检测心力强度,信心不能战胜不信、有时能战胜不信,还是始终能战胜不信?

  负面心理也是同样,一是检测时间维度,是偶尔放逸、经常放逸,还是不放逸?二是检测觉知的反应速度,是放逸时觉察不到、很久才能觉察,还是能迅速觉察?三是检测对治力量,是觉察后无力对治、有时能对治,还是觉察后立刻就能对治?随着正念的增长,我们对烦恼的觉察会越来越敏锐,对治力也会越来越强大。

  3.心理数据——人格模型——曲线图

  我们要定期检测自己的心理数据,看看依此形成的人格模型:共同基础心理修得如何?解脱相应心理、慈悲相应心理成就了多少?轮回相应心理减轻了多少?打开曲线图,我们就会一目了然,知道修行的产值有多高。这样,修行就会变得既直观,又具体,而不是含含糊糊的。

  修行不是玄学,通过这些检测可以知道,自己当下是什么状况,下一步要做什么。

  4.生命海洋

  这是心理数据的艺术化呈现。我们过去做这一块时,不能如实呈现生命海洋的所有变化。比如修士阶段,重点呈现了解脱相应的心理数据;胜士阶段,重点呈现了慈悲相应的心理数据。事实上,从学士、修士、胜士到智士,整个修学过程都贯穿着正念和利他,不仅是在某个阶段才修。所以,我们未来会对生命海洋作进一步优化,不管修正念还是利他,有一分数据就会有一分呈现。

  生命海洋的呈现,有动静、清浊、明暗、冷暖四个维度。通过八步三禅和正念、利他的修行,随着正见、正念、慈悲的增强,平静、清澈、光明和温暖的力量也会不断增长。从昏天黑地、浊浪滔天,逐渐风平浪静,最终是碧海蓝天,光照大千。

  这些都是根据心理数据呈现的,是多维且立体的。当我们看到生命海洋的正向变化,就会对修行充满力量,对未来充满信心。

七、小觉同学

  按我们最初的设想,小觉同学主要有三个功能,分别是提醒、点赞、帮助。

  第一是提醒。比如你的行为是否达标,每天该做的事完成了没有,他会跳出来提醒。

  第二是点赞。当你做得比较好,完成度比较高,他会给你一些鼓励。

  第三是帮助。比如导航中有新手上路时,他会就各种常见问题提供帮助。

  目前,小觉同学的水平比较低,还在幼儿园,希望未来能成为专家,成为时刻陪伴大家的善知识。这就需要为他建立知识图谱,提升智能程度,让他具有思考能力,自己就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你设定一些问题,给他一个现成的答案。现在,人工智能有了飞速发展,可以自己写文章,做设计,相信这也会成为小觉同学的成长契机。

  我们要建立的知识图谱,主要是训练两点:一是根据课程系统,让小觉同学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二是帮助小觉同学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好能把我的思维方式变成他的。总之,我们要把小觉同学的成长作为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