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回向是对菩提心的检验。我们是否愿意把一切修行功德回向众生,是否愿意帮助众生解除痛苦?只有真正生起菩提心,我们才会主动把拥有的一切奉献给众生,为众生服务。从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对菩提心的落实和提醒。虽然我们已经发起菩提心,但力量非常薄弱,所以每做一件善行都需要强化愿心,时时想着——我愿把所做一切回向众生,愿意尽未来际,为了众生离苦得乐而努力。不仅让众生远离现世痛苦,得到现世快乐,同时也让他们究竟离苦,究竟快乐。
是否具备这样的愿望,代表我们在菩萨道修行上达到什么程度。如果仅仅把发心作为平常念诵的内容,很容易流于说法,只是那么说着,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所以寂天菩萨在“回向品”中把这些内容具象化,把它落实到每一种心行,每一个当下,乃至每一个众生身上,对所有众生都能具足菩提心,愿意为他们的离苦得乐付出一切。
(2)愿除鬼畜苦
通过对地狱道痛苦的思维,我们对地狱众生生起了同情心,这点非常重要。只有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我们才愿意把一切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帮助他们改善当下的痛苦状况。接着,还要把功德回向给旁生道、饿鬼道众生。
16.愿彼诸旁生,免遭强食畏!复愿饿鬼获,北俱卢人乐!
17.愿圣观世音,手出甘露乳,饱足饿鬼众,永浴恒清凉!
“愿彼诸旁生,免遭强食畏!”我们要把修行功德回向给旁生道的众生,希望帮助他们摆脱旁生的痛苦,免遭被吞食的怖畏。旁生就是动物,都有弱肉强食之苦。虽说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未必是真理,但自然界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此外,不少人认为动物天生就是给人吃的。我们到菜市场、屠宰场去看看,实在是惨不忍睹。事实上,每个动物都和我们一样,也具有独立的生命,也有爱恨情仇,也会贪生怕死。我们通过换位思考,就会对动物的痛苦生起深深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如果你是它,会有什么感觉?当我们没有同理心时,可能没有任何感觉,也难以生起慈悲心。所以慈悲心需要换位思考,需要感同身受,这样才会真心希望把修行功德回向给它们,为改善它们的生存条件而努力。
“复愿饿鬼获,北俱卢人乐!”接着把功德回向给饿鬼。他们永远处在饥饿的状态,承受饥饿的煎熬,却什么也吃不下去。我们思维这样的痛苦,体会他们的感受,从而生起同理心,真诚希望将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帮助他们改变处境,希望他们获得北俱卢洲众生那样的快乐。在北俱卢洲,人寿能达到一千岁,衣食无忧,没有任何灾难。
“愿圣观世音,手出甘露乳,饱足饿鬼众,永浴恒清凉!”在回向地狱众生的部分讲到,如果感到自己力量有限,可以祈求十方诸佛菩萨加持。对饿鬼也是同样,我们祈求观音菩萨加持,愿观音菩萨手上能洒出甘露乳,让饿鬼得以饱足。饿鬼因为业力所致,咽喉像针一般细小,或是得到任何食物都会变成火,即使有食物也无法下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菩萨甘露乳的强大威力,才能使他们远离热恼,身心永远清凉。
对三恶道众生的回向,重点是如何摆脱三恶道痛苦,不仅是暂时摆脱痛苦,还要究竟摆脱痛苦,否则他们就会继续造业,最终还是落入恶道。所以我们要把功德回向三恶道众生,希望他们走上觉醒之道。佛法的核心目标是离苦得乐,可以说,和众生的核心目标是相同的。怎样才能究竟远离痛苦,得到快乐?必须走出迷惑泥潭,走上觉醒之道。我们弘扬佛法,目的也在于此。
3.回向人天善趣
三恶道众生似乎和我们隔了一层,人天道,尤其人道众生离我们就更近了,所以这部分也是“回向品”的重点。其中包含现世乐和究竟乐,分为四点,一是帮助他们摆脱痛苦,二是帮助他们得到人间圆满的快乐,三是帮助他们发菩提心,走上生命觉醒之道,四是让社会变成净土。
(1)愿离众苦
18.愿盲见形色,聋者常闻声!如彼摩耶女,孕妇产无碍!
19.愿裸获衣裳,饥者得足食,渴者得净水、妙味诸甘饮!
20.愿贫得财富,苦者享安乐!愿彼绝望者,振奋意永固!
21.愿诸病有情,速脱疾病苦!亦愿众生疾,毕竟永不生!
22.愿畏无所惧,缚者得解脱!弱者力强壮,心思互饶益!
23.愿诸营商贾,处处皆安乐!所求一切利,无劳悉成办!
24.愿诸航行者,成办意所愿,安抵河海岸,亲友共欢聚!
25.愿迷荒郊者,幸遇诸商旅,无有盗虎惧,无倦顺利行!
26.愿天慈守护,无路险难处,老弱无怙者,愚痴颠狂徒!
我们要看到众生的种种痛苦,对他们生起慈悲心,愿意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努力改变他们的不良处境。
“愿盲见形色,聋者常闻声!”世间有各种痛苦。我们看看医院中,多少人因为身体或心灵的疾病,备受折磨。我们看到那些盲者,想象如果自己眼睛瞎了,什么都看不到,将会多么痛苦,从而对他们生起同情心,希望他们能重见光明。我们看到那些聋者,想象如果自己耳朵聋了,什么都听不到,将会多么难受,从而对他们生起同情心,希望他们有机会能听到一切。
“如彼摩耶女,孕妇产无碍!”在过去,妇女生孩子的风险很高,不少人生着生着就难产死了。我们想到这些痛苦,对她们生起同情心,希望把修行功德回向给她们,希望所有孕妇生产时没有任何障碍,就像佛母摩耶天女一样。
“愿裸获衣裳,饥者得足食,渴者得净水、妙味诸甘饮!”再看看那些贫穷的地方,人们物质匮乏,饥寒交迫。我们真切希望,那些穷得衣不蔽体的人能穿上新衣,忍饥挨饿的人有充足的饮食,干旱缺水地区的人能得到清洁的用水,喝到美味的饮品。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极度贫困,我们可以通过报道或实际走访去了解这些现象,切身感受这些痛苦之后,才能对他们生起同情心,希望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努力为他们改善环境。
“愿贫得财富,苦者享安乐!”我们希望那些贫苦的人不仅有吃有喝,还能得到丰饶的财富,解除身心痛苦和物质匮乏,生活安乐。当然有些人虽然贫穷,但安贫乐道,也能过得很好。但对多数人来说,贫困确实会让人苦不堪言。我们要通过对他们处境和心态的观察,生起同情心,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改变生活处境。
“愿彼绝望者,振奋意永固!”现在有不少人得了抑郁症,一蹶不振,或是事业、感情受到打击后感觉绝望,觉得活着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于这些失去信心、走投无路的绝望者,我们要对他们心生同情,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对生活重拾信心,并为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努力。
“愿诸病有情,速脱疾病苦!”现在很多医院人满为患,我们要去体会患者和家属的痛苦,生起同情心,希望他们尽快摆脱病苦。包括身边的病者,也包括世上所有病者,都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活着。
“亦愿众生疾,毕竟永不生!”我们衷心希望,众生所有的疾病再也不会发生,愿他们身体健康,不受病苦折磨。
“愿畏无所惧,缚者得解脱!”前面所说是偏向生理、身体的疾病,这里是偏向心理的疾病。很多人为什么过得不开心?就是有心理疾病,身心饱受折磨。比如有些人非常胆怯,总是缺乏安全感,希望这些人不再恐惧。缚者有不同含义,可以理解为被捆绑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贪嗔痴构成的束缚。不论哪种情况,都希望他们得到解脱,自由自在。
“弱者力强壮,心思互饶益!”弱者也是同样,可以理解为体质虚弱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内心怯懦的人,希望他们身体健壮,内心强大。同时希望大家都能心存善意,互爱互助。现代人有种种心理问题,恐惧、焦虑、没有安全感,我们要体会这些人的痛苦,生起同情心,发自内心地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改善这种状态,愿意为帮助他们而努力。
“愿诸营商贾,处处皆安乐!所求一切利,无劳悉成办!”商贾就是做生意的人。过去做生意往往要去远方贸易,途中会遇到各种不测。今天的商场虽然没有那些危险,但竞争强烈,做生意不仅劳心劳力,还要承担亏损、破产的风险。我们需要体会他们的痛苦,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处处安乐,走到哪里都能顺利、吉祥、平安,不必太辛苦就能得到利益,心想事成。
“愿诸航行者,成办意所愿,安抵河海岸,亲友共欢聚!”过去做贸易往往需要海上航行,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航行风险很大,一是可能因为天灾而翻船,一是可能因为海盗等人祸而遭难。陆路同样困难重重,比如走丝绸之路要经过沙漠等险恶地段,除了自然灾害,还有野兽横行,盗匪出入。一旦遇到危险,不仅赚不到钱,很可能丢了性命。所以我们要对这样处境的人生起同情,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顺利成办要做的事,平安归来,和亲友欢聚。
“愿迷荒郊者,幸遇诸商旅,无有盗虎惧,无倦顺利行!”过去没有全球定位系统,如果走在沙漠等险恶地区时不幸迷路会怎样?肯定觉得恐慌,而且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对他们生起同情心,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能遇到商队而获救。同时不要被狮子、虎狼等野兽伤害,在旅途中一路顺利,身心都不感到疲倦。
“愿天慈守护,无路险难处,老弱无怙者,愚痴颠狂徒!”愿仁慈的天神、天龙八部,能以慈悲之心,保护那些走在无路荒野及险处的人,或是老弱没有依靠的人,还有愚痴、颠狂的人。对于世间的可怜众生,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同时希望善神对他们心生慈悲,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远离痛苦。
总之,回向对象包括所有众生,如贫穷的人、有身心疾病的人、做生意的人,等等。前提是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和同情心,这样才会真心帮助他们,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努力为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做些什么。我们能不能真诚回向,既是检验慈悲心和菩提心,同时也在修习慈悲心和菩提心,将此落到实处。佛经说,菩萨看到每个众生就像独生子女一样。具备这样的认知,我们一定会真心希望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否则的话,所谓的回向很容易流于说法。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2)愿得人间圆满
希望世人远离种种痛苦后,寂天菩萨接着讲述“愿得人间圆满”。这还是离不开慈悲心。只有真正生起慈悲,才会希望身边人乃至所有众生得到快乐,这一愿望才会真切而有力量。就像父母希望儿女快乐,这种愿望是发自内心的,特别强大。而对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人,很多人会觉得,他的好坏和我有什么关系?他的死活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慈悲,我们很难设身处地去关爱众生,也不会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更不会为此付出努力。能够生起这样的愿望,付出这样的努力,必须有一份真切的慈悲之心。
27.愿脱无暇难,具信慈爱慧,食用悉富饶,时时忆宿命!
28.受用愿无尽,犹如虚空藏!无诤亦无害,自在享天年!
29.愿卑寒微士,容光悉焕发!苦行憔悴者,健朗形庄严!
30.愿世娇弱女,悉成男子汉!寒门晋显贵,慢者转谦逊!
31.愿诸有情众,因吾诸福德,悉断一切恶,常乐福善行!
“愿脱无暇难,具信慈爱慧。”无暇即八无暇,分别是盲聋喑哑、生在佛前佛后、三恶道等。我们认识到无暇人身的痛苦,有暇人身的价值,祈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圆满有暇之身。同时愿意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希望他们断除一切恶业,具备健康的信仰,以及慈悲、智慧等良好品德和精神财富。
“食用悉富饶,时时忆宿命!”我们希望众生具足物质财富,衣食无忧,进而了解生命因果,知道自己曾因不善行导致人生苦果,又因善行感得良好结果。忆宿命的重点,在于对因果深信不疑。只有看清因果,我们才能正确选择心行,知道做什么才能给生命带来究竟利益。这些是圆满人身应该具备的,我们发心帮助众生得到这些条件。
“受用愿无尽,犹如虚空藏!”这里讲的还是物质条件。愿一切众生的衣食受用源源不断,就像修成虚空藏三昧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不存在匮乏和困难。
“无诤亦无害,自在享天年!”我们希望众生在世间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世人因为贪嗔痴,不断制造斗争和伤害,小到家庭,大到国家,人与人的冲突、对立、摩擦、纠纷甚至战争层出不穷,带来无尽的痛苦。我们看到这些过患,愿意把修行功德回向众生,希望世间永远不要有斗争、伤害和残杀,同时也愿意为世界和平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付出努力,愿意帮助社会改善环境,让每个人自在地安享天年。
“愿卑寒微士,容光悉焕发!”卑有外卑和内卑。有的人只是身份卑下,如果有平常心,也算不了什么,但很多人因此感到自卑,活得很不自信。此外,还有些人因为生活贫寒,内心压抑而痛苦。我们看到这些状况,愿意把修行功德回向给这些因身份卑微、生活困难而充满自卑的人,希望他们容光焕发,神采飞扬,改变因外在条件导致的自卑心理,充满自信。
“苦行憔悴者,健朗形庄严!”印度有很多苦行僧,因为长期被苦行折磨,身体枯槁,面容憔悴。我们要对他们的生命状态心生同情,希望把功德回向给他们,让他们身心安乐,具有庄严健康的外在形象。
“愿世娇弱女,悉成男子汉!”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但在古代,女众地位相对低下。尤其是印度,男尊女卑的观念更严重,很多女性因为身份受到轻视和不公正待遇。比如女孩结婚要有很多嫁妆,否则就会受虐待,甚至被烧死。想到这些现象,我们要对她们的处境生起同情,希望把功德回向给她们,为改变她们的处境做点什么。同时也祝愿娇弱的女子能成为男子汉。这里所说的男子汉,代表独立、自主、强大的内心。具备这些心理素质,就能减少对男性的依赖,减少人生的痛苦。
“寒门晋显贵,慢者转谦逊!”过去的寒门学子可以通过读书科考,入仕为官,获得显贵的地位和身份。我们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心想事成,改变贫寒的生活状态。同时,希望那些内心傲慢的人变得谦逊。傲慢者往往令人讨厌,交不到朋友。我们要理解并同情他们的处境,生起慈悲心,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帮助他们改善心态,具备谦逊的品行。
“愿诸有情众,因吾诸福德,悉断一切恶,常乐福善行!”这个偈颂是总的回向。我们希望有情离苦得乐,不仅要把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还要祈求佛菩萨加持。但这些都是外在力量,想要究竟离苦得乐,得靠每个人自己。所以我们祝愿一切众生,因为我的修行福德受到感化,从此止恶行善。只有改变自身行为,断除一切恶行,修习一切善行,才不会产生痛苦,进而获得快乐,这才是离苦得乐最究竟的方式。
我们知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痛苦,还有人道中的盲者、聋者、哑者、贫困者、身心疾病者,所有痛苦都和不善行有关。只有去除一切恶行,才能斩断痛苦之源。同时,只有修善才能具足良好品行,获得种种福报。总之,不论改变生活环境还是生命品质,都必须止恶行善。所以我们真切希望众生止恶行善,并且愿意帮助他们止息恶行,修习善行,愿他们远离不幸,成就圆满人身,包括身心健康和财富自由。
(3)愿入正道
32.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入正道,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走上觉醒之道,成就究竟的利益和安乐。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觉心,即菩提心。我们了解到,菩提心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心,代表人生最大的价值,能使我们究竟解除轮回中的一切痛苦,成就一切安乐,给无量众生带去利益。当我们认识到菩提心的价值后,愿意把一切修行功德回向众生,希望他们永不舍弃菩提心,而且全身心地投入菩萨道修行。不仅是回向功德,同时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通过弘扬佛法引导众生走向觉醒。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同时祈求十方诸佛菩萨加持,能时时护念初发心菩萨,让他们顺利走在菩提道上,断尽种种魔障,包括内魔和外魔,最终圆满菩萨道修行,令自己乃至一切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
(4)愿成净土
33.愿诸有情众,万寿永无疆!安乐度时日,不闻死殁名!
34.愿于诸方所,遍长如意林,充满佛佛子,所宣妙法音!
35.普愿十方地,无砾无荆棘,平坦如舒掌,柔软似琉璃!
36.愿诸菩萨众,安住闻法眷,各以妙功德,庄严佛道场!
37.愿诸有情众,相续恒听闻,鸟树虚空明,所出妙法音!
38.愿彼常值佛,以及诸佛子,并以无边云,献供众生师!
39.愿天降时雨,五谷悉丰收!仁王如法行,世事皆兴隆!
40.愿药具速效,咒语咸灵验!空行罗刹等,悉具慈悲心!
41.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
“愿诸有情众,万寿永无疆!”众生都希望健康长寿,也恐惧疾病和死亡,所以我们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健康长寿,愿意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愿众生长命百岁,终享天年。
“安乐度时日,不闻死殁名!”我们不仅希望众生长寿,而且希望他们平安快乐地度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会因为听到死神之名而恐惧。
“愿于诸方所,遍长如意林。”方所就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我们要祝愿的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无量世界。如意林,可以想象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园林,而且要什么就有什么。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大自然生长的果实和蔬菜就够吃了,根本不需要劳动。我们希望所有世界能遍长如意林,众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忧无虑。现代社会追求物质财富,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物质极大丰富,环境却日益恶化,空气和水源被严重污染,食物也越来越没营养。这样拥有的财富,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充满佛佛子,所宣妙法音!”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两者都很重要。有了生态环境,我们才能身体健康;有了文化氛围,人们才能找到心灵归宿。就像西园寺有这么好的园林,还有良好的教育、修学和弘法环境,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希望十方世界充满诸佛菩萨及追随他们的弟子,他们都在传播觉醒文化,引领人们走向觉醒,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具备良好生态和觉醒文化,才是最理想的世界。我们看到如此美好的蓝图,真心希望众生都能拥有这样的环境。我们愿意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同时也愿意为创造这样的社会而努力。
“普愿十方地,无砾无荆棘,平坦如舒掌,柔软似琉璃!”我们希望众生生活的环境中,大地广阔平坦,铺满草坪,没有硌脚的砂砾和扎人的荆棘,就像摊开的手掌那么平坦,又像琉璃那么光滑柔和。
“愿诸菩萨众,安住闻法眷,各以妙功德,庄严佛道场!”同时希望世上所有的菩萨众,还有正在听闻佛法的声闻众,不管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都以自己的能力和功德庄严世界,使世界充满正法和觉醒文化的氛围,每个众生都能沐浴在法雨中。我们已经看到觉醒的意义,所以希望众生能生活在传播正法的世界。
“愿诸有情众,相续恒听闻,鸟树虚空明,所出妙法音!”我们也希望十方世界的众生,能不断听到法音,从鸟鸣到林间的风,乃至虚空中,一切的一切都在散布佛法的觉醒之音。
“愿彼常值佛,以及诸佛子,并以无边云,献供众生师!”我们祝愿一切众生能时常遇到诸佛和菩萨众,希望他们对三宝具足信心,做种种供养,供品多得就像无边的云彩,以此敬献给一切众生的导师——佛陀。
以上这些偈颂描述了理想世界的状态。十方净土都是佛菩萨的愿力所成,像阿弥陀佛、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及观音、普贤等诸佛菩萨都曾在因地发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他们通过创立净土来接引众生,让众生得到良好的生存和修行环境。我们学佛就是要向佛菩萨学习,以佛菩萨为榜样,有理想,有愿力,我们也可以成就净土。以上这些都可以作为理想范本:比如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人们会过什么样的日子,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身心是什么状态。有了理想和愿望之后,就要将修行功德回向于此,转化成创造这个净土的力量,同时将此作为自己尽未来际的目标,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和愿望不断努力,帮助众生走上觉醒之道,离苦得乐。
“愿天降时雨,五谷悉丰收!仁王如法行,世事皆兴隆!”这还是属于建设理想社会的愿望。我们希望世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同时希望有包容的社会环境。古人认为有贤明的君主出现,就会国泰民安,令百姓安居乐业。现代重视民主、自由、法治,有了制度保障,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我们了解到生态和制度对于人类幸福的重要性,发愿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社会,希望众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
“愿药具速效,咒语咸灵验!空行罗刹等,悉具慈悲心!”我们希望所有药物能有效治疗各种疾病,所有消灾、祈福、消业障的咒语都能灵验,各种善神、罗刹乃至猛兽都能富有爱心,充满慈悲。这些是对美好世界的期待,我们也愿意为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努力。
“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同时希望众生身心健康,没有丝毫痛苦,也没有任何犯罪行为,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具备高尚的生命素质,每个人都能远离恐惧。现代人往往没有安全感,活得很不踏实。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安全感,没有任何担忧、恐惧,同时不会遭到他人轻视,大家都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究竟离苦得乐。
这些都是对世界的良好祝愿。能否生起这份愿心,愿意为改变世界而努力,前提是对众生具足慈悲心,发起菩提心,这样才会把众生的利益看作自己的最高利益,真切地祝福众生,帮助众生摆脱痛苦,获得快乐。所以这些回向中蕴含着慈悲心的修行,同时也可以检验:慈悲心有没有生起?有没有力量?对这些回向的文字,我们不要轻飘飘地念过去,而要随文入观,每念一个偈颂,都把它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这样才是有效的回向,同时会成为菩提心的最好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