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舍离之方式

  15.故应远凡愚,会时喜相迎,亦莫太亲密,善系君子谊。
  16.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应持自信心

  能力的自信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勇敢地面对烦恼、战胜烦恼。如果没有自信,不必说在轮回战场上和烦恼厮杀,可能连第一步都无法迈出。为了让自己有能力走向解脱,我们应该具足自信。

  55.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

  “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应该具备“我要战胜一切烦恼,不让烦恼战胜我”的自信。无始以来,我们一直被烦恼控制自己的生命,在轮回中备受痛苦。现在想改变命运,一定要战胜烦恼,而不是被烦恼主导。

  “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狮子是兽中之王,佛陀是人中之王,是具有圆满智慧和能力的人。我们身为佛子,虽然目前还是凡夫,但同样具备佛性,应该表现出与身份相符的素质。所以要建立自信,向诸佛菩萨学习,战胜一切烦恼。这份自信是基于我们对身份的认同,唯有这样,才不辜负难得易失的暇满人身。

  ·应除我慢心

  56.屈就我慢者,非具自信心。勇者不屈挠,慢者制于慢。
  57.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余 。
  58.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傲慢自负者 ,岂入自信数?堪怜             宁过此?

  寂天菩萨在此给予我们重要的提醒:要具备自信,但不要将此变成我慢。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教界较为普遍。出家人觉得比在家人高一等,学佛者觉得比不学佛者高一等,这种身份的优越感,反而令世人不以为然。一个人之所以受到他人尊重,不在于什么身份,关键在于你的德行、智慧、道德、慈悲,在于内心是否安静、祥和,足以摄受他人,令人肃然起敬。身份其实也蕴含某种要求,让我们做符合身份的事。具备这一身份,应该比他人更有条件修行,更有信心修好,而不是产生我慢。

  “屈就我慢者,非具自信心。”屈就,即被我慢控制。慢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种类很多,包括慢、过慢、慢过慢、卑慢、我慢、增上慢等。总的来说,都是我执的表现,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比他人优越,对他人缺乏尊重。这种我慢其实是自大,并不是真正的自信,所以叫“非具自信心”。自信是认识到自身条件后,对修行具备信心,同时懂得谦恭,学会尊重他人,但不要把自信变成自大。

  “勇者不屈挠。”我们生起烦恼时,往往想都不想就跟着跑,成为烦恼的俘虏。我们不喜欢烦恼,却把烦恼当作主子,听它使唤,为它打工。但菩萨是轮回中的勇士,不仅不屈服于烦恼,还要勇敢地面对烦恼,战胜烦恼。

  “慢者制于慢。”前一个“慢”是指对修行的自信,后一个“慢”是指我慢。当我们对修行具备信心,才能战胜烦恼我慢。在前面的内容中,布施重点对治贪,忍辱重点对治嗔。此处讲到精进和自信,注意不要陷入我慢。

  “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傲慢就是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瞧不起他人,这将招感堕落恶道、受苦受难的果报。且不说地狱和饿鬼的痛苦,哪怕三恶道中受苦最轻的畜生道,也要被人奴役、鞭打甚至宰杀。

  “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余。”即使生而为人,也会失去世间的一切快乐和自由,比如被当作奴仆,受人轻视,听人使唤,吃着他人的残羹剩饭。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首陀罗生来就是贱民,活得既没有尊严,也没有人身安全。

  “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除了身份低贱,还会长得又蠢又丑,身体虚弱,走到哪里都被人蔑视。总之,傲慢的报应就是招感各种让人瞧不起的身份。这样的果报不必等到来生,现实生活中就可以看到:你轻视他人,也会被人轻视;你尊重他人,也会被人尊重。

  “傲慢自负者,岂入自信数?堪怜宁过此?”所以傲慢自大的人并不是自信,反而值得同情,因为这种心行将招感无尽的苦果。自信是对修行的信心和担当,是精进修行、不负此生的动力,但绝不是自负和自大。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

  ·自信之利益

  59.为胜我慢敌,坚持自信心,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

  很多人对修行缺乏自信,修得拖拖拉拉,没有力量,所以寂天菩萨再次通过自信的利益鼓励我们,要提起心力。

  “为胜我慢敌,坚持自信心。”对于我慢烦恼,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前提在于,看清傲慢是我们的敌人,对它加以防范,寻找一切机会消灭它。否则就会敌我不分,甚至把烦恼当成主人,被其奴役而不自知。

  “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只有对消灭烦恼充满信心,才是真正的勇士,超过世间的英雄豪杰。英雄能战胜敌人,但未必能战胜自身烦恼。作为菩萨行者,要以轮回为战场,勇敢地面对烦恼,战胜烦恼,并且帮助一切众生战胜烦恼。我们要培养这样的自信,做这样的勇士。

  “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我执最大的特点,是建立自我的重要感和优越感,通过我慢显示自己比别人重要,比别人特殊。所以我慢潜藏凡夫的心相续中,是烦恼的根本、轮回的基础。只有彻底灭除我慢,才能成就佛果,圆满众生离苦得乐的愿望。这样的修行离不开信心。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在菩提路上勇往直前。

  第三,断惑自信

  60.设处众烦恼,千般须忍耐,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
  61.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如是虽临危,护心不随惑。
  62.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敌。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设处众烦恼,千般须忍耐。”当我们陷入贪嗔痴三毒时,首先是看清烦恼,保有正知,不要被带走,但也不必对立、抵触,更不能因此生起嗔恨。接纳自己身处烦恼的现实后,不是自暴自弃,而要生起“我有能力战胜烦恼”的自信。

  “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就像狮子处在狐狸等其它动物中,即使被重重包围,也能从容不迫,不为其所害。这么做的前提,是保有正知,看清所处对境,同时具足自信,知道自己有能力应对。对于修行来说,就是通过禅修获得定力和观慧,这样才能不随烦恼左右,并且有能力照破它。

  “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当人们遭遇危险时,首先要保护眼睛不被伤害,否则什么都看不见,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只要眼睛没坏,我们就有机会解除危难。

  “如是虽临危,护心不随惑。”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被重重烦恼包围时,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心,也就是保持正知正念。正知能让我们看清烦恼的来去,正念能让心安住于善所缘。只有把心护住,才不会随烦恼所转。如果缺乏正知,就会落入烦恼而不自知;缺乏正念,就会被烦恼左右。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敌。”我们宁愿肉体受到伤害,被火烧、刀砍甚至杀头断命,也不屈从于烦恼。因为这只是一期色身的死亡,是暂时的。在无尽轮回中,这样的死亡我们已经历了无数次,千生千死,万生万死。但如果我们纵容烦恼的话,就会带来数不清的麻烦。更可怕的是,这种烦恼会生生相随,持续不断。看到烦恼的过患,我们一定要生起断除烦恼的信心,培养断除烦恼的能力。这样才能成就究竟而非暂时的利益,比什么都重要。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我们在任何时间都不做没意义、没价值或是不符合佛法和戒律的事,一定要遵照佛陀的教导,让所有行为都与法相应,与道相应,而不是被烦恼串习绑架,将生命耗费在无义行为中。

  以上说到三种自信,即修善自信、能力自信和断惑自信。首先是对修习善法充满信心,其次是对自己有能力依法修行充满信心,第三是对自己能够断除烦恼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是菩提道上不可或缺的动力。

  4.欢喜力

  欢喜力,是修行的重要动力。如果单纯因为认可修行目标,靠意志迫使自己精进,那是很辛苦的,难以持久。在此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思维人身的意义,思维修学可以使自己走向觉醒,同时引导众生离苦得乐,意义重大。通过这些思维就会热情高涨,充满干劲。另一方面,自己在修行中受益了,迷惑和烦恼减少了,智慧慈悲增长了,内心将越来越欢喜。这种欢喜又会促使我们不断精进。在这一部分,寂天菩萨从投入善业之喜、思维善果之喜、欢喜之情状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1)投入善业之喜

  63.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心应极耽著,乐彼无餍足。

  首先,投入善业可以带来欢喜。

  “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心应极耽著,乐彼无餍足。”我们要以极大的欢喜和热情投入菩萨道修行,投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善业。这种欢喜就像孩子玩游戏那样,完全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充满热情,从来不觉得厌倦,也没有满足、停息的时刻。为什么能这样?就是因为认识到——这些善业将使自己和众生成就终极价值。

  有句话叫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就是欢喜力。如果充满欢喜,我们就会自发地精进修行,这种动力是源源不断、永无止境的。

  (2)思维善果之喜

  64.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65.如童嗜刃蜜,贪欲无餍足。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

  其次,思维二利事业带来的结果而欢喜。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世人都在追求快乐,不管经营事业还是追求权力,目的都是为了离苦得乐,结果却充满着不确定。经营事业的人,未必做成事业;追求权力的人,未必得到权力。即便事业有成、权高位重,由此得到的快乐也是暂时的,而且隐藏种种副作用。尽管如此,世人还是为了事业、权力起早摸黑,甚至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不惜造下恶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菩萨道是自利利他的事业,只要努力践行,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而且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任何副作用。虽然利益那么大,但如果我们不精进修学,努力实践,怎么能得到这样的快乐?

  “如童嗜刃蜜,贪欲无餍足。”这个偈颂还是以比喻加以说明。就像孩子去舔刀上的蜜,一不小心就会把舌头割破。世人贪著五欲乐也是同样,所得快乐就如刀刃上的那么一点蜜,微不足道,却要为此面临重大危险。尽管如此,世人还是不惜代价地追名逐利,不知满足。因为他们没学佛法,找不到究竟的无苦之乐。做事业的人只想着钱越赚越多,追求权力的人只想着地位越来越高。问题是,欲望越大,追求起来越辛苦,也越不容易幸福。

  “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通过菩萨道修行,可以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圆满涅槃寂静的乐果,给我们带来永恒的快乐,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对于这样的究竟果报,我们更不应该有满足之心,必须精进不懈地追求。

  (3)欢喜之情状

  66.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第三,是说明欢喜的情状。

  “为成所求善,欢喜而趣行。”当我们充分认识到菩萨道修行带来的结果,就应该为了成就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事业,无比欢喜地投入,精进努力地实践。

  “犹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热情呢?寂天菩萨举例说:就如大象被中午的阳光晒得受不了,突然遇到清凉的水池,高兴得马上往里跳。三界不安,犹如火宅,而佛法就是清凉的水池。我们在轮回中被无明烦恼所煎熬,终于找到修行之路,就如大象渴望戏水降温那样,充满欢喜地投入其中。

  5.放舍力

  放舍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适当休息保持身心平衡。修行要不徐不疾,秉持中道,过于松懈固然无法进步,过于紧绷也会带来问题,甚至退失信心,难以为继。二是在完成某个阶段的修行后学会放下,继续此后的修行。

  67.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在精进过程中,身心可能会因为过于紧绷而疲惫,这就应该暂时休息,使身心通过放松保持活力。放松不是放纵,而是为了积蓄力量。只有保持平衡,才能持之以恒地修行。在身心过度透支的情况下,如果勉力坚持,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对修行心生厌倦。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如果这件事完成了,就应该彻底放下,继续下一阶段的修行。学会放下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做事,哪怕做的是善业,也会贪著这份功劳,贪著事业带来的身份、地位和成就感,把做事和自我挂钩。这样的做事,其实在给我执加分,使我执日益壮大,是修行路上的绊脚石。老子也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做成后就要放下,不居功,不贪著,不期待。

  这两点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精进并不是一味下苦功,也不是紧抓不放,而是有选择、有技巧的。现在的人总是活在串习中,既不会休息也不会放下,所以放舍力尤其重要,有张有弛,才能始终如一地精进。

(二)以正知正念力行

  正知正念是精进修行的保障。具备正知正念,我们才能看清,内心是否落入懈怠,落入对欲乐乃至名闻利养的贪著,是否安住在戒定慧三学。进而对行为加以检测,看看自己对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六度的践行是否产生偏差,达到什么程度。所以精进要落实到正知正念,这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关键。

  68.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69.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70.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71.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72.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73.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
  74.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们,在和敌人交战过程中,会避开对方的正面攻击,而不是一味逞匹夫之勇。如果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不懂得躲避防守,很容易受伤乃至丧命。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我们在轮回战场遭遇烦恼攻击时,同样要有善巧。不一定和它正面冲突,可以先接纳当下状态,然后以正知正念观照,不跟着烦恼跑,也不被烦恼控制。当我们真正看清烦恼的真相时,才能善巧地战胜它。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在战场上,战士是靠手中的刀、枪、剑、矛等武器和敌人战斗,一旦失去武器会非常危险。因为担心被对方伤害,要赶快把刀枪拣回来,才能继续战斗。这个比喻特别生动。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修行也是同样,必须时时保有正念,才有能力战胜烦恼。如果失去正念,落入无明,就会使烦恼成为心灵主人,造作恶业,甚至落入恶道,受苦受难。我们想到地狱的恐怖,就要立刻提起正念,就像战士害怕被杀而捡起刀枪那样。正念是我们在轮回战场上的利剑,必须时时保持,不让烦恼在心相续中有可乘之机。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就像人中了毒箭,毒药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传遍全身。当我们被烦恼控制,烦恼就会蔓延整个心灵,使所有心念活动被沾染。当一个人充满嗔心时,看什么都带着嗔恨;充满贪心时,看什么都带着贪著。因为烦恼就像病毒,具有快速复制的功能。人感染病毒,会互相传染;电脑感染病毒,也会使每个文件被波及。

  以下2个偈颂,寂天菩萨以比喻说明正知正念的重要性。修行必须时时保有正知正念,否则是谈不上精进的。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惧溢虑遭杀。”这个偈颂是引用佛经的典故。曾经有国王从牢里提出一个死刑犯,对他说:如果你能端着满满一钵油从街头走到街尾,一滴都不洒,可以免除你的死罪。如果洒落一滴,马上就要被杀。在犯人捧着油钵行走的过程中,国王在街道两旁布满歌舞声色,热闹非凡。可犯人因为担心被杀,一心一意护着手中这钵油,什么都没看到。因为此刻最重要的是活命,他的全部念头专注于此,哪里还敢分心看点什么。

  “护戒当如是。”专注是佛教的重要修行。禅修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持续、稳定的专注,避免心落入掉举散乱,最终达到心一境性,也就是定。寂天菩萨通过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护戒过程中必须保持专注,如果不持戒修定的话,就会由贪嗔痴造作恶业,最终遭受三恶道苦果。我们要以畏惧恶道之心来护戒,这是培养正知正念的前提。

  “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就像有蛇掉入怀中,我们一定会快速把它抖落,避免受到伤害。同样,当心落入睡眠、懈怠、贪嗔痴的不良串习,我们要保持警觉,迅速地发现并对治。对修行来说,警觉特别重要。在五种遍行心所中,第一就是作意,即警觉力,让内心开启监测雷达。因为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明,不知不觉地生起贪心,不知不觉地生起嗔心,不知不觉地被烦恼带走。这是一种迷的状态,反之,警觉是一种觉的状态。当我们意识到内心落入串习,要立刻把心带回正知正念,毫不犹豫地消除烦恼。

  “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如果不小心犯下错误,要生起自责、忏悔之心,再三提醒自己:从今往后,坚决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忏悔就是认识到懈怠、放逸的过患,不再认同这种习气,更不给予支持。如果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忏悔,我们很可能对不良串习没感觉,无所谓,结果就会一错再错。

  “故于一切时,精勤修正念。”在一切时中,我们都要精进修习正知正念。从菩萨道修行来说,六度四摄就是正念,通过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帮助我们走出妄念,走出凡夫心。尤其是般若,这是最高的正念。在精进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要以般若为导,不断对治懈怠,摆脱贪嗔痴,努力践行菩萨所修的各个项目。

  “依此求明师,圆成正道业。”本着这样的发心和修行,我们还要寻找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通过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最终转迷成悟,圆满菩萨道。

(三)振作轻安行

  75.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76.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我们想要精进修行,必须振作精神,身心轻安。就像我们出外旅行,必须身心健康,没有负担,否则就很难到达目的地,也无法快乐地玩耍。菩萨道的修行也是同样。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为了有充分的能力践行自利利他的种种善行,我们开始行动前要如理闻思,按经教的指引,尤其是本论“不放逸品”的教诲,了解这条路究竟应该怎么走,比如思维轮回痛苦、建立修法信心等。然后依教奉行,绝不放逸,这样才能法喜充满地走上菩提道。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就像风吹柳絮,轻盈地随风飞舞。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要摆脱身心的沉重,包括贪嗔痴造成的身体负担和心理问题,把身心问题统统去掉。有了健康的身心,没有负担和挂碍,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充满信心,修行菩萨道就容易成办。

  精进是六度的关键,可以说,菩萨的每一个修行项目都离不开精进,否则就无法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本品重点有两方面,一是如何克服懈怠,一是如何通过对三宝的信心、对菩萨道意义的认识来增长精进。同时还要有方法,有智慧,否则就是蛮干。就像晚上觉都不睡地赶路,但方向错了,越精进,只会离目标越远。佛教界蛮干的人不少,其实这样是干不好的。因不对,再努力能有什么果?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佛法博大精深,想把一部经论学好都不容易。以前的人,一部经论要学好几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真正理解透彻,不管自己修还是给他人讲,将终生受用不尽。我们把《入行论》学好,从怎么发菩提心到怎么修就全有了。汉传佛教之所以没能很好地践行大乘精神,就是因为菩提心教法没能得到普及。我们要发心修学,乃至发愿专弘《入行论》,这不仅是个人修学的需要,也是整个教界乃至社会的需要。

  比起其他佛学院,我们研究所的课程安排是集中式的。比如本周就学“精进品”,可以有很多时间来消化所学内容,而不是学学这个,学学那个,结果都流于表面。《入行论》就文字来说并不难懂,但每项内容都蕴含着观修,仅仅靠课堂上听一听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后反复念诵、思考,由理解而接受,由接受而运用。平时还要多交流,可以十人一组,定期讨论学习内容,深化所学。

  为什么很多佛学院学生毕业后没能力弘法?除了自身修学的不足,还因为没养成交流的习惯。通过讨论,一是可以梳理所学法义,二是可以碰撞出智慧火花,三是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好处多多。经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再辅以专门培训,才能胸有成竹地面向社会弘法。现在不少总裁班会请出家人讲课,学员都交过几十万学费,要让他们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必须有真材实料。除了对佛法的认识深度,还要对当下的社会问题、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有相当研究,知道怎么用佛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那里讲些泛泛的大道理,自己都没感觉,怎么打动他人?

  学佛无非是内修外弘,不仅要学,还要学以致用。我们前段时间在考虑,怎么开展佛化企业,把佛法智慧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首先是根据现代人的特点制定一系列项目,比如读书会、人文空间等,然后根据企业负责人对佛教的认识,比如有的只能接受五项,有的可以接受十项,有的可以接受二十项,分为初级佛化、中级佛化和高级佛化。项目标准化,才能保障活动质量;选择自由化,才能适应对方的不同需求。比如麦当劳、必胜客就卖那么几个产品,但形成模式化,出品很标准,才谈得上进一步量化。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以利益为导向,使身处其间的人们压力重重,甚至带来种种心理疾病。如何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重建三观,而佛法是人生大智慧,可以引导我们认识生命意义,从自利利他的高度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寺院来说,一方面要形成常规的弘法活动,一方面要培养一批具有弘法能力的法师,才能有效发挥佛教化世导俗的作用。你们在这里听佛法对社会的价值,可能没多少感觉,走向社会后,就会看到大众对佛法的渴求,发现佛法对众生的价值。

  作为弘法人才,不仅要透彻理解佛法,还要有一定的世间学养和表达能力,此外就是本品讲到的自信。社会上的人,尤其那些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一套认识体系,要有充分的自信才能引导他们。这种自信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建立在超脱的基础上。当我们真正看透世人认同的价值,看清佛法的殊胜,有高尚的人格、智慧、德行,有无所得的心,自然会充满自信。这些素养需要在修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三级修学有一套方法,包括每周怎么自修,怎么讨论,还有八步骤三种禅修,是一套让所学法义落地的捷径。如果仅仅听一听,不讨论,不交流,不复习,效果是没有保障的。希望同学们好好努力,让学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