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认识菩提心的利益,是发心的重要前提,所以寂天菩萨在第一品就开宗明义。相关内容,大乘经论中有广泛说明,本论择其要义,为我们作了归纳。首先说明菩提心生起的所依,即依托的身份;然后说明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包括总和别两类;进一步指出,关于菩提心利益的说法有什么根据。

  认识菩提心的利益非常重要。我在弘法时经常会问大家: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就关系到——生命自身的价值是什么?只有了解它蕴含的价值,我们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找到人生的目标,而不是跟着感觉,浑浑噩噩地活着。

  从唯物论的观点,我看不出生命有什么价值。如果人死如灯灭的话,那么人在世间几十年,死后都是一把骨灰。对这把骨灰来说,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不过是个概念而已,对自身有什么区别?当然从社会来说,确实有短暂的意义。那些流芳千古的人都曾造福一方,而遗臭万年的人则给众生带来伤害,但所有这些,结果都是灰飞烟灭。在无尽宇宙中,即使地球的存在,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何况这短短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去探索生命本身蕴含的价值。其关键在于,你对生命的认识深度。如果对生命的认识没有深度,那么你所找到的价值必然是肤浅的。

  认识生命的价值,首先要知道,究竟什么代表我的存在,什么影响生命的发展,然后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对凡夫来说,因为对生命的认识有限,所以这种选择往往是盲目的,短视的。谁能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所在?唯有诸佛。他们已经通过修行找到了觉醒之道,知道什么才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并把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方法和盘托出。可以说,这是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

  对修行来说,了解菩提心的利益非常重要。我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是由自身价值取向决定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什么对我有利,什么对我不利。如果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偏差或错误。我们每天都在选择,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择人际关系……却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选择,那就是生命的发展。“菩提心利益品”就是引导我们建立最高的价值取向,告诉我们,发菩提心将引领我们走上觉醒之道,成就最有价值的人生。如果确立这个认识,那么,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将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一、明菩提心所依

  菩提心的所依,即依托什么身份才能生起菩提心。

(一)思维暇身难得

  4.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什么身份才有能力生起菩提心?那就是暇满人身。所谓暇满,即远离八无暇,成就十圆满。八无暇为三恶道、长寿天、盲聋喑哑、生在边地、无佛出世、邪知邪见。十圆满则有自圆满和他圆满,包括自身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自圆满有五种,分别是得人身、生于中国(有佛法之地)、诸根俱全、不堕边业、具足正信。他圆满也有五种,分别是佛陀出世、宣说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随转、他心悲悯。简单概括,就是有因缘、有时间、有能力听闻佛法。从修学佛法的角度说,这是最好的身份。

  “暇满人身极难得。”得到暇满人身很不容易。首先要受持五戒十善,此外还要在佛法中培植善根。不少人很有世间福报,但没有在佛法中培植善根,也是没因缘遇到佛法的。《道次第》说,芸芸众生中,具备五戒十善之因的人很少,能得到人身并听闻佛法的更少。现在全世界有六十多亿人,有缘接触佛法的最多几亿,而能成为佛教徒并依法修行的,更是少之又少。至于像大家这样,能坐在这里学习《入行论》的,概率就太低了。

  “既得能办人生利。”我们得到人身,才有能力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包括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现前利益,为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利益,则是声闻成就的解脱,佛陀圆满的慈悲和智慧。现在我们有幸得到暇满人身,有机会听闻佛法,了解人身蕴含的巨大价值,知道如何才能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是非常幸运的。

  “倘若今生利未办。”我们已经得到暇满人身,如果不好好珍惜,以此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实在是最大的浪费。但以凡夫的眼光,是没能力看到这些价值的。因为凡夫对生命的认识很肤浅,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所知所见,根据眼前需要来确定价值观。现在需要钱,钱就有价值;需要家庭,成立家庭就有价值;需要孩子,生了孩子就有价值。这是认识能力的局限,无法看得更远。我们要实现人身的最大价值,必须学习并接受佛法智慧。因为佛陀已了悟生命真相,就像在房间打开灯,其中有多少东西,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什么该保留,什么该处理,清清楚楚。凡夫虽然也在这个房间,但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抓到什么就以为什么是有用的,拼命追求。日复一日,蹉跎时光,最后稀里糊涂就失去了人身,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像得到一笔巨大的投资,却不知道怎么用,白白错失机会。

  “后世怎得此圆满。”一旦失去现前的暇满人身,什么时候再能得到这个身份?我看没几个人有把握。一方面,今生修好五戒十善的人不多;另一方面,往昔所造恶业还会继续成熟。从这两点来看,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微乎其微。

  在座有些同学年龄还小,尚未思考人生的大问题。现在佛学院教育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少学生乳臭未干,出家也稀里糊涂的。当然这不奇怪,我出家时也没思考人生问题,好在学佛后就开始思考了。如果你不思考人生,没意识到生命存在的困扰,没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习永远是被动的。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学,可能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学而学。

  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思考,正是学佛的动力所在。所以,寂天菩萨在第一品开始就提出这个问题。当我们了解并确认——生命的最高价值是成就菩提心,今后乃至尽未来际的生命,才会成为实践菩提心的旅程。因为我们已经找到最高价值,还会忙于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的事吗?所以,这个认知非常重要。

(二)思修善心难生

  5.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菩提心和菩萨行都属于善心。在凡夫的生命中,这种心行是很难生起的。

  “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这是用比喻来说明。在乌云密布的黑夜,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照彻天地,就像白昼那么明亮。凡夫心的基调是无明,由此形成我执和贪嗔痴种种烦恼。这是心灵天空的乌云,也决定了我们的根机有利钝之别。心灵的乌云越薄,根机就越利;乌云越厚,根机就越钝。而佛菩萨的心充满智慧光明,所以佛陀的出世、菩提心的生起,就像划破乌云的闪电,会照亮我们的生命。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凡夫充满无明和烦恼,想要发起菩提心,走上菩提道,离不开佛菩萨的威德力。因为有佛陀出世,有佛法在世间流传,世人才能在三宝加持下,暂时萌生修福修慧之心。这里的“修福意”,在隆莲法师的译本中是“福慧”,不只是修福,还包含修慧。事实上,能够发菩提心,走上觉醒之道,是众生最大的福慧,所以我们要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

  这里所说的“如是因佛威神力”,也可以理解为内在的自性佛。虽然我们的生命被无明烦恼所缚,但内在佛性是圆满无缺的,这是生起菩提心、走向觉醒的重要基础。否则,我们将无法走出无明的泥潭。所以诸佛的威德力,不论是外在的住持三宝,还是内在的自性三宝,都是生命自救的力量。

二、思维菩提心利益

(一)总明菩提心利益

  《入行论》中,从四个方面总地阐述菩提心利益,分别是能消重罪、能获妙乐、能办所求、名至敬归,共4个偈颂。

  1.能消重罪

  6.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堪,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第一,菩提心可以消除重罪。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堪。”凡夫的善行是建立在有漏的妄心系统,建立在无明和贪嗔痴的基础上,力量微弱。反之,不善的串习极其强大。在凡夫心中,谁是主人?贪嗔痴才是主人,无始以来就是如此。这里所说的罪恶,主要指十不善行,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婪、嗔恨、邪见。可以说,这是凡夫主要的人格特征。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问题,中国自古就有不同观点。孟子的性善说和良知良能,是从更深层面来说的;但从凡夫心的层面看,荀子的性恶说更符合人性特点。在西方法律中,也设定人的本性是恶的,并在这个前提下,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恶行加以约束。在这样的生命系统中,我们想以有漏的善心善行,抵挡贪嗔痴的强大串习,难度极高。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在凡夫心的层面,贪嗔痴是主人,但并不是真正的主人。生命中真正的主人,其实是觉性。如何才能颠覆迷妄的凡夫系统,消除无始以来的恶业?唯有发菩提心,开启内在觉性。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除此以外,任何有漏的善行,都不能彻底战胜由贪嗔痴建立的不良串习。

  2.能获妙乐

  7.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第二,菩提心可以让我们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安乐。佛教所说的快乐是和利益挂钩的,这样才不会给生命带来负面作用。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劫,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时间无比漫长。佛陀从修习菩萨道到成佛的多生累劫中,通过禅修培养观智,以此观察——什么是生命的最高价值?最终发现,觉悟之心蕴含最大的价值和利益。世人每天想着利益,但因目光短浅,所见无非是眼前的财富、地位、感情等等,非常有限。唯有佛陀的大智慧,才能了悟生命真相,看到究竟利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无量众生立足于觉悟之心,顺利获得了最为殊胜的安乐。佛陀以智慧观察,发现过去诸佛的成就,都是由认识、开发觉悟之心,最终平息烦恼惑业,圆满悲智二德。过去诸佛是这样成就的,现在及未来的众生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才能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获得究竟安乐,成就无上菩提。

  只有了解生命蕴含的价值,我们才知道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修行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佛法修行看似复杂,其实又很简单,关键是搞定核心任务,难怪禅宗祖师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然佛陀发现了这个直接而简单的道理,奈何众生为无明所缚,烦恼深重,所以才说法四十五年,开示八万四千法门,再经历代祖师大德的反复诠释,经论瀚如烟海。所以现代人学佛很不容易,可以学的东西太多,最后反而找不到北。事实上,修行本来不该这么复杂,因为觉性是现成的,找到就可以。只是被凡夫的迷惑系统遮蔽,才变得困难重重。

  3.能办所求

  8.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第三,菩提心能成办人生追求,那就是离苦得乐,这也是人性的本能。人类五千年文明无非是为了这四个字。我们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创造物质条件,就是为了减少痛苦,获得快乐,但做到了没有?其实,今天的人并没有因为物质改善就比古人更快乐,反而活得很累,很辛苦,烦恼越来越多,幸福感越来越少。为什么会这样?正是因为方法有误。佛法告诉我们,唯有菩提心才能带来真正的利益,令我们得偿所愿。

  “欲灭三有百般苦。”有,即有漏,有烦恼。三有,即有漏的世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因为无明烦恼,滋生种种痛苦,包括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以及轮回中的无量诸苦。这些痛苦从无穷的过去延续到现在,并将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只要生命中的无明惑业没有解除,轮回痛苦将永无尽头。我们想解除从身心到外界带来的痛苦,唯有发起菩提心。因为这是觉醒的心,是从根本上断除无明,息灭苦因,可谓一招制胜。

  “及除有情众不安。”作为菩萨行者,我们不仅要解除自己的痛苦,还要引导一切众生解除痛苦。说到帮助众生除苦,并不是代替他们受苦,或是把痛苦从他们身上拿掉,而是告诉他们除苦的方法,但解除痛苦还是靠他们自己。众生想要究竟除苦,同样离不开菩提心。菩萨所做的是引导他们发起菩提心,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给点钱,只能解决暂时的匮乏之苦。即使给再多的钱,也是会用完的。如果能为众生指出彻底解除痛苦的方法,其意义简直无量无边。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确实要对三宝生起无限感恩之心。如果没有佛陀出世,没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我们怎么找到这种方法?无非和芸芸众生一样,无头苍蝇般地不停忙碌,在生生世世的无明和混乱中,根本看不到方向,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有的只是无尽的忙乱和辛苦,痛苦和烦恼。这是世间多数人存在的现状。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我们不仅要离苦,还想得到所有快乐,包括增上生和决定胜。增上生,是人天乘的快乐,得到暇满人身;决定胜,是究竟的快乐,即声闻成就解脱和佛陀成就无上菩提带来的快乐。我们想要得到这些快乐,同样不能舍弃菩提心,而且时刻不舍弃,永远不舍弃。

  总之,菩提心是离苦得乐的最佳途径。因为痛苦的根源就是迷惑和烦恼,而菩提心可以帮助我们究竟解除苦因。同时,菩提心是成就善法、成就解脱乃至成佛的基础,是一切快乐的源泉。这个说法绝不是广告,确实具有这种功效,所以叫能办所求。

  4.名至敬归

  9.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真实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第四,菩提心能改变身份。一个人发起菩提心之后,名称和身份立刻就改变了。

  “生死狱系苦有情。”生死轮回就像牢狱一样,让有情不得自在。首先是认识的不自由。因为无明,我们活得不明不白,不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也不知道活着为什么。其次是心灵的不自由。面对贪婪、执著、焦虑、恐惧、不安等烦恼和负面情绪,我们总是被其所缚,不能自主。第三是业力的不自由。业力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是张三或李四,我们无法选择。面对不喜欢的家人,必须和他们共同生活;面对不顺眼的同事,必须和他们一起工作;面对空气污染、治安混乱的生活环境,即使有心逃离,却没能力做到;面对生死就更不自由,死神来临时,不想死也不行。执著和错误设定,使生命陷入痛苦,难以摆脱。如果我们看不清生命真相,且当下正处于顺境,可能还会傻傻地在那里乐。但这种乐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上,一旦稳定被打破,痛苦就无法避免了。

  “若生真实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如果我们通过闻思修,发起真切的愿菩提心,发愿利益轮回中的一切众生,进而落实到菩萨行,立刻就能成为佛子,得到菩萨的身份。这种身份改变绝不是说法,但前提是“若生真实菩提心”,不是口头革命派,不是仅仅知道菩提心的名相,而是通过反复思维,真正认识到发心的重要性,将此转变为自身观念,由衷地想要利他,并以帮助众生作为自己尽未来际的目标。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生起这种高尚愿望,生命境界将立刻提升,人生轨道也将随之改变,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凡夫,变成有使命、有担当的菩萨行者。伴随这种崇高愿望的生起,就是寂天菩萨所说的“即刻得名诸佛子”,实至名归,确实如此。

  “世间人天应礼敬。”世间一切人乃至天人,都会对他生起无比的恭敬心。如果一个人确实具备这种崇高、伟大的愿望,以此作为尽未来际的生命追求,绝对是很了不起的,大家都会对他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二)总喻菩提心利益

  总说菩提心的利益后,寂天菩萨又通过五个比喻,引导我们进一步认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分别是转劣为胜喻、珍贵难得喻、得果无尽喻、能除恐惧喻、能灭重罪喻,共5个偈颂。

  1.转劣为胜喻

  10.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第一个比喻说明,菩提心可以像冶炼术那样,彻底改变生命品质。

  “犹如最胜冶金料。”根据印度人的说法,铁加入某种元素后,可以产生反应,变成黄金。且不论事实如何,这个比喻主要说明,通过最好的冶炼术,普通的铁也可以转变为珍贵的黄金,是强调其转化功能。

  “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垢身,充满无明、烦恼的凡夫身。菩提心就像点铁成金的神奇元素,可以使我们转变有漏之身,成为无价之宝般的圆满佛身,成为生命的名牌。凡夫和佛的差别在哪里?凡夫身是以迷为基础,佛陀是以觉为基础;凡夫身是贪嗔痴的组合,佛身是悲智等持,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这两种身份也代表两种人格、两种生命品质。如果我们想转换身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格。

  怎么改变?唯有发菩提心。说到发菩提心,大家可能觉得有点抽象。如果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在生命中开发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就像潜在的宝藏,需要像开发矿藏那样,把它们勘探、开发出来。现代社会提倡发展,我们也可以把发心理解为发展菩提心。生命有很多选择,选择不同的心理,就会发展出不同的生命道路。事实上,每种生命形态都代表不同心理发展的结果。六道如此,四圣也是如此,源头都在我们的心。

  “故应坚持菩提心。”发菩提心,不仅可以解除贪嗔痴,转换有漏的凡夫身份,还可以成就慈悲,成就智慧,成就圆满的佛身。这是菩提心的殊胜所在,所言不虚,所以我们要坚持发菩萨心,时时刻刻安住于菩提心。

  2.珍贵难得喻

  11.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第二个比喻说明,菩提心最为珍贵难得。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导师,即向导。佛经记载,商人们要去大海寻找珍宝时,只有导师才能告诉大家怎么航行,怎么寻宝。如果没有导师指引,很容易遇到暗礁、盗贼或妖魔鬼怪,甚至船毁人亡,非但得不到宝,还会把命丢了。在娑婆苦海中,佛陀就是众生的导师,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可以引领我们走出轮回,走向觉醒。佛陀以他的慧眼,以他的正遍知,透彻地观察生命,观察世界,发现菩提心无比珍贵,可以究竟解决生命的迷惑、烦恼、痛苦,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问题。因为世界所有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心。同时,菩提心还可以带来一切利益和安乐,是世界上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心。而其他的心,不必说烦恼心所,即使有漏的善心,也是不坚实的,利益非常有限。这一点,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告诉我们。以凡夫的短视,是绝对看不到的。这不单纯是佛陀的说法,十方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都在实践,在印证这个心的价值。如果生命中没有菩提心,实在没有希望,没有出路。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出离三界,不仅是时空上的出离,还要出离轮回的基础——那就是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超越三界。那么菩萨度化众生,是否要出离三界?其实,菩萨的办公室就在三界,但要通过修行超越三界,才能自在度化众生。当然,菩萨也有层次、能力的不同。初发心菩萨还会受到业力、串习的干扰,并不能彻底自在。随着修行的提高,菩提心的增长,从世俗菩提心到胜义菩提心,力量越来越强大,才能越来越自在。不是说一发心,一成为菩萨,就能于三界自在,没那么省事。我们想要出离三界,想要解除轮回之因,必须发起菩提心并不断坚持。做任何事都贵在坚持,修行更是如此,这样才能让一念愿心增长广大,逐步取代凡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