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丁香茶会开示

济群法师  

  今天这个丁香茶会,大家一起喝茶、赏花、听雨,是不是很美好?

  别院的树木以银杏、红枫、老梅桩为主,之前并没有计划种丁香。后来发现有块空地,就想到了丁香。我就读中国佛学院时,学院所在的法源寺有很多丁香。花开时,会有“丁香诗会”。这是源于明清的吟诗唱和活动,很多历史名人参加过,堪称盛事。以前我去北京,如果正值花期,也会去看一看。

  在别院丁香盛开之际,想到我们也可以做些什么,就有了这次茶会。以后我们不仅可以有丁香茶会,还可以有银杏、红枫、梅花的茶会,乃至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茶会的缘起。

一、此刻不需要做任何事

  早在唐宋时期,茶就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是僧人修行的助力,也是向民众普及佛法的载体。依循这一传统,我们也将茶会赋予静心慢生活的内涵,以及面向社会的方便。

  我们最近做了“静茶七式”“静场七式”的课件,可以让更多人学习。具体怎么运用?别院是呈现静心慢生活的样板,所以首先在这里落实。

  当然,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茶,也不是花,而是以此作为修心的契机。通过相应的仪式感,让心放下万缘,安住当下。

  丁香盛开,是不是所有人都注意到?我想,可能有些人并没有看到。因为我们的心总是在别处,在追逐,在思绪纷飞,反而对眼前的美好视而不见。

  茶会,正是引导我们把心带回当下。

  我们静静地坐在这里,赏花就是赏花,听雨就是听雨。此刻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带着开放性的觉知。

  喝茶时,静静感受茶的味道,感受喝茶的整个过程。从端起茶杯,茶汤入口,进入身体,对所有变化了了明知,而又心无所住。

二、能吃茶的是谁?

  怎么才能了了明知?佛陀十大名号中有“正遍知”,就是对一切的全然了知,通天彻地,纤毫毕现。这种遍知的智慧,是于“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夫的认知都有焦点,当心关注某个对象时,会产生分别、执著,以及相应的情绪。进入这个状态,其他就被自动忽略了。就像现实中,当我们心事重重时,对外界的反应会变得迟钝。只有当心了无牵挂,才会物来影现,即刻反应。

  我们坐在这里,带着一份没有造作的心,不做什么,不为什么,也不想什么;没有设定,没有期待,也没有执取。让心像明镜一样,对花木,对雨声,对周边的一切彻底开放。在这样的开放中,持续、稳定地保持觉知。

  我们也可以在端起茶杯时,参一参——能吃茶的是谁?这个探究可以引导我们认识本心,也是赵州“吃茶去”的真意所在。凡夫总在向外追逐,贪著色声香味触法,从未反观自心,看看“喝茶的心是什么”。

  茶会本身就是一次禅修,藉由这些因缘,让心恢复本来状态,那是赤裸的、没有包装的心,是清净圆满、具足万法的心。

  我们带着禅的见地和用心,来参加一期一会。时空无常变化,当下的这一念,亘古亘今,可谓一念万年。

三、和自己在一起

  今天这个茶会,从下雨,到阳光微微露,淡淡照。天地的变化,本身就呈现了无常之美。当我们放下设定、期待和执著,下雨时,觉得雨天很润;日照时,觉得阳光很暖,这就是禅宗的“日日是好日”。

  一旦有了设定,就无法活在当下,甚至无法接纳现实,总是活在攀缘、追逐和依赖中,总要抓取什么才觉得安全。在这样的状态下,坐着会觉得无所事事,很无聊。

  事实上,无所事事本身是很好的状态,说明心暂时没有陷入某种执著,或是执著不深。这是摆脱能所的必经过程,也是外求和反观的交岔路口。如果习惯性地想点什么,做点什么,心马上会落入凡夫串习,进而建立依赖。当依赖得不到满足,我们又会感到缺憾和不安全,在串习中顺流而下。

  此刻,我们要做的就是单纯地坐着,和自己在一起,和天地万物在一起。

  心本身是具足一切的。当心安住在本来状态,当下就是圆满的,自在的,充满欢喜,不会觉得缺少什么。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禅修,让觉知力不断增长,对外界的依赖就会随之减少,生命也会越来越自在。

  随喜大家学会“傻坐”。

2023.10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