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二、礼赞三宝

  礼赞三宝共3个偈颂,分别是口赞和身礼。关于礼赞,《行愿品》有两个愿,即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七支供将此合并为“礼敬支”,因为礼敬和称赞有相通之处。

(一)口赞三宝

  我们先看《行愿品》是怎么称赞如来的:“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称赞如来,首先要观想无限的所缘。我们所称赞的如来,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的诸佛如来。我们要观想宇宙中有无量微尘,每个微尘中又有极微尘数诸佛。这些微尘数佛,再乘以无量微尘,实在数不胜数。他们所具备的功德同样无量无边,总的来说,有断德、智德和悲德。

  了解这些功德后,我们怎么开始赞叹?《行愿品》的经文是:“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经典记载,辩才天女有五百条舌头,每条舌头都能发出无尽的美妙音声,每一音声中又包含无限的言辞,都在称扬赞叹如来功德。相关内容,《入行论》中虽然只有1个偈颂,但内涵是一致的。

  23.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我们以海潮一样此起彼伏、相续不绝的音声,赞叹诸佛的功德海。我们可以把宇宙中的一切声音,不论是歌声琴声、风声雨声,还是汽车、飞机的声音,乃至各种噪音,都观想成赞叹如来的声音。这是一种净观,是对境界的转换。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愿这美妙的赞歌像云彩一样,飘落到诸佛菩萨身前,围绕着他们。

  称赞如来功德,是培养我们对佛菩萨的接纳和信心。现代人学佛,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佛菩萨对我们来说很抽象,在我们内心没有分量。我们的关注点总是落在五欲六尘,落在世俗需求。现在我们要走向解脱,走向菩提,就要建立觉醒的目标。佛菩萨就是觉醒的象征,所以我们要不断忆念佛菩萨的功德,不断念佛、念法、念僧,强化佛菩萨在心中的地位。通过不断忆念,认识到位了,自然会发自内心地由衷赞叹。而赞叹的过程,又在强化佛菩萨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使我们进一步认同觉醒的生命目标。

  礼赞的修行很重要,不是随便说两句好话那么简单,还要通过思维建立心行基础,否则可能会流于空洞。虽然嘴上那么说着,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并没有真正触动内心。佛弟子都很熟悉“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个偈颂,但我们在念的时候,了解其中分量吗?如果不了解,只是念了一些音节,起不到礼赞的修行效果。如果我们了解其中分量,念诵时就在修习皈依,在向佛菩萨靠拢,才能成为转化生命的力量。

(二)身礼三宝

  24.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25.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亦礼戒胜者、方丈阿阇黎。

  七支供的礼敬支,包含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两项。前面已经说了“口赞三宝”,接着是“身礼三宝”,即十大愿王中的“礼敬诸佛”。《行愿品》的相关内容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行愿品》的修行,从能缘到所缘对象都是无限的。能缘,是我们礼佛的色身;所缘,是尽虚空、遍法界、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无尽法界中有无数微尘,每个微尘中又有微尘数佛,每尊佛前都有一个我在礼敬,每个我又在礼敬无量诸佛。诸佛无尽,我此礼敬亦无穷尽。

  “化身微尘数。”我们要化现微尘那么多的身体,也就是说,我是一种无限的存在。前提是,先观想每个微尘中都有微尘数佛,每尊佛身边还有无量菩萨海会围绕。这些佛菩萨同时又是法的化身,代表三宝的存在。

  “匍伏我顶礼。”在每尊佛前,都有一个我五体投地,至诚礼敬。每一个我,同时又在礼敬无量诸佛。现在说的这个“我”,是身份上的假我,不是真的有一个我。当我们化身微尘数那样无限的存在,礼敬微尘数诸佛时,心还会封闭吗?还会保守吗?当我们以法界无限的诸佛菩萨为所缘时,心就会被打开,恢复到本具的全然开放的状态。以全然开放的心,礼敬全然开放的佛菩萨,才会和佛菩萨彻底相应,所谓“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这是最高的礼敬。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我们顶礼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正法和地上的诸大菩萨。礼敬和称赞都是在强化信仰,同时也通过这样的礼赞,帮助我们强化修学目标,以诸佛菩萨为榜样,见贤思齐。我们向往佛菩萨的成就,仰慕佛菩萨所象征的觉醒的心,因为这份向往和仰慕,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佛菩萨那样的人。所以,礼赞三宝是发起菩提心的动力。

  “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我们还要礼敬诸佛的灵塔,包括佛菩萨的舍利塔,也包括大乘的三藏法宝,这是法身舍利,是引发菩提心的根本。《金刚经》说,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法所在的地方,就代表佛陀的所在。因为佛陀是以法为身,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五分法身。所以,法之所在就是灵塔所在。礼敬法,是引发菩提心的根本。只有通过学法,才能认识到菩提心的殊胜,所以我们要对法心生恭敬,不断地礼敬三宝,忆念三宝功德,对法生起殷重、虔诚之心。

  “亦礼戒胜者、方丈阿阇黎。”我们还要礼敬那些严格遵循菩萨戒、践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者,礼敬为我们传授戒律的戒和尚、教授师。他们都是我们尊敬的对象,学习的楷模。对善知识心怀恭敬,他们所说的法在我们心中才有分量。同样,如果我们觉得法很重要,对于为自己传法的善知识就会无比景仰。所以,对师长的恭敬心和认识法的重要性,是相辅相成的。

  戒律是我们走上菩提道的保障,也是必须遵循的心路规则。生命有各种发展道路,有轮回中的六道,还有解脱道和菩萨道。每条道路都要遵循相应规则,才能安全前行。就像生活中,汽车有汽车的行车路线,高铁有高铁的运行轨道,飞机也有飞机的规定航线,如果不遵循路线和规则,就会引发事故,造成伤害。生命也是同样,如果张扬贪嗔痴,将会落入恶道,长劫受苦。我们通过学佛,受持五戒十善,可以走上人天道;受持别解脱戒,可以走上解脱道;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可以走上菩提道。

  现在是一个张扬自我、强调理性的时代。张扬自我,使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强调理性,使很多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但这并不是出于智慧审视的怀疑,而是无知无畏式的怀疑。这种怀疑往往建立于我执我见,而不是智慧基础上,是以邪知邪见去否定真理,最终成就的还是我执我见。

  佛法并不反对怀疑,但要知道,怀疑可能是智慧,也可能是烦恼。在六种根本烦恼中,除了贪、嗔、痴、慢、恶见,还有“疑”,这就属于烦恼。而禅宗修行所说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疑”则是智慧的敲门砖。善于起疑情,一路追寻,才能打开智慧之门。

  从佛法传承来说,追求的并不是创新。这和科学有本质的不同。科学是越新越好,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始终在不断进步,不断更新以往的理论。而佛法是佛陀发现的宇宙人生真理,代表认识的最高成就。作为后世弟子来说,我们要去理解、接受、运用并传承佛法,但不需要创新,也不能用所谓的科学方法来接受佛法。我们要以礼敬、皈依之心接受佛法,避免落入我执我见。对法的接受,是生起菩提心的重要基础。

三、皈依三宝

  本论所说的皈依三宝,是大乘皈依。前面说过,大乘皈依和七支供是生起菩提心的前提。关于大乘皈依的内容,这里说得比较简单,只有1个偈颂。但之前的献供和礼赞,也是为皈依所作的铺垫。对于平常人,我们多少会有防范意识,无法完全信任,更无法以身心供养。但面对三宝,我们从物质供养到身心供养,都在培养全然接受的心态,使心对三宝坦诚开放,没有丝毫封闭。这是皈依乃至生起菩提心的关键。 

  26.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大乘三宝的功德,充满崇敬,由此生起皈依之心,以此为生命的归宿和依赖。

  “乃至菩提藏。”这句话说明了大乘皈依和声闻乘皈依的不同。从皈依时间来说,声闻乘是尽形寿皈依,而大乘是直至菩提永皈依。在成就无上菩提之前,生生世世,永远皈依大乘三宝。在我们的内心,必须作出这样的宣誓和承诺。

  “皈依诸佛陀。”从皈依对象来说,也和声闻乘不同。比如佛宝,声闻乘是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而大乘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亦依正法宝。”同时要皈依正法。从住持三宝的角度来说,是皈依大乘三藏。从皈依的本质说,是皈依涅槃、空性,这是皈依的核心所在。

  “菩萨诸圣众。”大乘的僧宝,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圣众。

  皈依是代表生命的一种目标,一种取向,一种选择,一种依赖。声闻乘皈依是以个人解脱为目标,而大乘皈依是以无上佛果为目标,以菩萨道修行为方向,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使命。皈依的对象不同,选择的道路不同,修行的侧重也不同。如果我们选择菩萨道,就必须以大乘三宝为依止,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四、四力忏悔

  这一品中,忏悔所占的内容分量最重。全品共65颂,前三项内容有26颂,忏悔有39颂,可见忏悔在菩萨道修行,乃至整个佛法修行中的重要性。

  凡夫深陷在依自我中心建立的迷惑系统。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始终在强调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同时防范他人。自从这个系统建立后,我们就在不断维护它,为它的存在服务,好让它更坚固。中国人好面子,爱风光,要高人一等,也是在强调这个系统的重要性、优越性。可以说,自我是生命的第一需求,甚至高于幸福。对于很多人来说,财富、权力、地位可以给自我带来极大的满足。为了这种满足感,他们甚至会以牺牲幸福为代价。

  如何打破这个充满自我保护的系统?忏悔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真诚面对自己,揭露自我的愚痴、荒谬和丑陋,认识到它所带来的种种过患,不再支持由自我形成的串习,不再支持迷惑系统的延续。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众生发起菩提心,否则将永远活在自我中心的状态。所以忏悔是打破自我系统的手段,也是发起广大菩提心的前提。

  忏悔共有四部分。第一是出罪力,坦诚检讨并揭露这个系统;第二是依止力,我们意识到这个系统带来的极大过患,就要寻求改变,皈依三宝并获得改造系统的方法;第三是对治力,依教奉行,对自己的不善行生起悔过之心;第四是誓不犯罪力,悔过后绝不再犯。这部分和《道次第》下士道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宗大师造论时,应该从中受到启发,但重新作了梳理。

(一)出罪力

  忏悔的第一部分是出罪力,即坦诚发露。这就必须意识到自己曾经造下哪些罪业,并对罪业的源头加以审视,看清生命存在的问题。相关内容包括坦诚发露忏悔、须尽速忏悔之因两部分,共20个偈颂。

  1.坦诚发露忏悔

  27.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28.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29.或因痴所牵,随喜彼作为,见此罪过已,佛前诚忏悔。
  30.惑催身语意,于亲及三宝、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31.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我们面对十方诸佛,以及具足菩提心的诸大菩萨,恭敬合掌,坦诚发露自己曾经造下的罪业。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会把自己所造的罪覆藏起来,不让他人知道。现在需要去除伪装,把它发露、坦白出来。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从无始的轮回一直到现在,这是指所有的生生世世,不论今世还是过去、来世。轮回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轮回是无始的,没有开始,解脱之前也不会结束。

  “无知犯诸罪。”造罪的主谋是谁?责任者是谁?就是无明、我执、贪嗔痴。我们了解到犯罪源于我执,就不会对所造罪业过于纠结,形成强大的心理负担。要知道,觉性是本来清净、充满光明的。我们只是因为迷失,才发展出贪嗔痴,造作杀盗淫妄恶业。我们认识到无明带来的过患,既要深刻检讨,也不必负担过重。

  “或劝他作恶。”凡夫不仅会自己作恶,还会怂恿他人造罪,自害害他。在无尽轮回中,我们因为贪嗔痴,怂恿他人杀盗淫妄、坑蒙拐骗,造下诸多罪业。

  “或因痴所牵。”或是因为愚痴的牵引,没有智慧,看不清人生因果,看不清利弊得失,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不对;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

  “随喜彼作为。”凡夫的认识是建立在自我需求上,而不是以智慧观照和审视。因为看不清,就会不识好歹,很多时候都在随喜他人所作的不善行,甚至随喜他人所造的五无间罪,所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见此罪过已。”我们要看到并反省自己的罪过。就像戒律所说的那样:“汝知罪、见罪否?”通过学佛,我们有了自我反省和检讨的能力,就能认识到因无知造下的重罪,认识到劝人造恶和随喜他人不善行的错误。我们没学佛时,因为错误观念和混乱情绪,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学佛后开始检讨自己,才发现有很多不善、不如法的行为。这是学佛后的重要改变。

  “佛前诚忏悔。”有了这个意识后,我们要在十方诸佛前,虔诚地生起悔过之心。这是从外在而言。从内在来说,佛是代表觉醒的心,我们要以这样的心观照曾经造下的不善业。在觉性的层面,一切罪业是如梦如幻,了不可得的。所以最高的忏悔是实相忏、无生忏,当然这要有见地和修证的高度。

  “惑催身语意。”惑,包含无明和烦恼。众生因为迷惑发展出贪嗔痴三毒,它们不会老老实实待着,而是有着强大的力量,推动生命在轮回中流转,使人身不由己,所以叫“惑催”。这也是《三主要道》所说的“常被四瀑流所冲”。身语意是行为产生的三个渠道,即身体、语言和思维。因为惑业,身语意会造作各种不善行。

  “于亲及三宝。”我们曾造下种种不善业,使身边的亲人感到痛苦,甚至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伤害,包括有恩于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六亲眷属等。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此外,我们还曾对三宝造下罪业,比如不恭敬佛陀,以及诽谤正法、说僧过恶等。

  “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对有恩于我们的师长,从世间的师长到出家后的依止师,还有和我们不相干的人,也曾犯下罪业。这里说的是从无始以来,而不仅仅是这一生。我们面对各种人,亲的、疏的、爱的、恨的乃至不相干的,都曾犯下罪业,给他们带来痛苦和伤害。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无始以来,众生由无明产生我执,由我执发展出贪嗔痴,由贪嗔痴造作不善业,结果成为业障深重的凡夫。这一方面是因为看不清,一方面是因为无明形成的不良串习就像瀑流一样,推动我们造作恶业。我们要审视这样的生命,认识到因为无明、我执、贪嗔痴,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这么多痛苦。看清之后加以反省,这是走向觉醒的重要动力。

  “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我们犯下一切难以宽恕的罪业,包括五无间罪,现在要面对十方诸佛菩萨,真诚忏悔,用觉醒的心去面对它,瓦解它,消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