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2.须尽速忏悔之因

  坦诚发露所造罪业及其根源后,我们还要通过忏悔,改变不良串习。如果不能悔过,不能深刻意识到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就意味着我们还会支持它,为它提供土壤,让它继续存活,力量越来越大。就像两个家族世代为仇,如果不解决嗔心,就会一代代地仇恨下去。再如两个人相爱,如果不解决贪著,也会一生生地纠缠下去。只有认识到这些行为的过患,才能撤除对它的支持,这是开显觉性的前提。因为觉性是本自具足的,只是被无明和不良心行覆盖,所以要通过忏悔扫除障碍,使觉性得以显现。这一部分,寂天菩萨提出了三个思考角度,分别是思维寿短无常、思维造罪无义、思维畏罪惧死。

  (1)思维寿短无常而悔

  32.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33.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第一个角度,思维寿命短促而无常,所以要赶快忏悔,不得拖延,否则就没机会了。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如果不赶紧忏悔,罪业尚未清除,我们可能就要死了。而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将给未来生命带来极大过患,让我们堕落恶道,承受苦果。这是建立一种危机感,提醒自己马上修行,刻不容缓。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罪业?我们必须有紧迫感,赶紧祈请三宝,寻找救护方法。否则的话,一口气不来,我们将失去求救的机会,不知何时才能得人身、学佛法、忏罪业。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死神什么时候来,是没有一定的。不会等你把罪业消除干净才来,不会和你建立这种盟约。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忏悔,趁着现在还有机会,快快把这些麻烦处理掉。佛陀常常提醒弟子们: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但平常人总觉得,死亡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总想着千秋大业,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有时候,身边亲人朋友的死亡,对自己会是一个提醒,但效果也很短暂,没多久就忘了。唯有死神真正降临时,我们才悔之晚矣。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不论你现在是否生病,寿命都是说不准的。有些人常年卧病在床,想死还死不了;有些人年轻力壮,突然就倒下走了。寿命就那么不可知,不是以现在是否生病来衡量的。我们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或者貌似健康,就不会死。现在有很多中青年不幸猝死,还有些孩子没出生就被处理了,可见死神随时会来,根本就靠不住,一刻都不能等。对于往昔所造罪业,我们要赶紧清理。如果生命中留下这些问题,将后患无穷。

  (2)思维造罪无义而悔

  34.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故为亲与仇,造作诸罪业。
  35.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
  36.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37.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38.因吾不甚解,命终如是骤,故起贪嗔痴,造作诸罪业。

  第二个角度,思考我们所造的罪是否值得,是否有必要。我们通过智慧的思考发现,实在不值得造罪,从而心生悔过。很多人造罪时,根本没想到要为这些行为付出代价,如果看到这一点,权衡利弊,就未必会盲目行动了。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这里所说的“吾”,不仅是寂天菩萨的自称,也指每个人。因为我们不了解,死亡到来时,必须放弃生前拥有的一切。这个道理我们真的不懂吗?其实大家都知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既然知道这一点,为什么还会身不由己地贪著一切,不惜为此造作罪业?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有一份永恒的幻想。虽然明知什么都带不走,内心还是回避真相,幻想永恒,以为自己可以长久地活下去。贪著的串习更使我们忘了,现在拥有的这一切,最终都要舍弃。因为两方面的蒙蔽,所以在我们的意识中,才会变成“不了知”。

  “故为亲与仇,造作诸罪业。”我们还会因为亲人或仇人造下种种罪业。很多人造业的理由是:我有家庭责任,我要维持事业,或是对方伤害了我……总之,是因为贪著或嗔恨。那是我们不了解亲和仇的缘起性,才会因此建立贪嗔之心,为了贪著亲人造作杀盗淫妄,也为嗔恨仇敌造作杀盗淫妄。

  我们要认识到,亲和仇不过是自我的错误设定。凡夫因为自我设定,对喜欢和相应的,纳入我所执;对不喜欢和不相应的,视为对立面。进一步,又会为了这些暂时的关系,造作种种罪业,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事实上,这些只是暂时的因缘假相,是充满变化的,仇人会变成亲人,亲人也会变成仇人。但我们为此造作的业力,最后却要独自承担。你为了亲人犯罪,最后坐牢的是你,不是他人;为了仇人犯罪,同样是你在承担后果,不是对方。如果我们看清亲和仇的因缘假相,就会明白,为他们造作罪业太不值得了,从而生起悔过之心。

  “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在我们拥有的一切关系中,仇敌不可能永远活在世上,时间一到就死了,不需要你去消灭。父母、儿女、朋友等六亲眷属也会离开世间,就像聚会中来了很多人,最后曲终人散,大家各奔东西。又像搭上同一辆车,过会儿下车一个,过会儿下车一个,到终点就统统下车了。我们今生的相聚,只是比平常的聚会或坐车时间长一点而已,终究是暂时的。

  “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不必说身外之物,那些名利、地位、人际关系是暂时的,即便自身的存在也是如此。这个身体使用期很有限,用坏就得舍弃。包括我们生活的地球,乃至太阳系、银河系,都是要毁灭的,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说无常经》也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统统都要结束。但要知道,这些只是现象上的结束,却会在心相续中留下业力。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现实人生的一切,不论是地位、事业,还是风光、享受,有如梦幻泡影。对生命而言,只有暂时而非永久的意义。我在讲座中经常提醒大家:现在拥有的一切是暂时的,就像梦中发生的那样。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所有发生过的,不论你曾经多么风光,还是多么沮丧,包括享受过的一切,如今想来,都是记忆的影像,同时还伴随某种情绪。当你想起某件事,可能会心一笑,也可能痛苦不堪。除了这些,过去的就是“逝者如斯”,无法再现了。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我们这一生中,通常是爷爷、奶奶先死,然后是爸爸、妈妈离世,还有亲戚、朋友、同事,一会儿这个死了,一会儿那个死了。亲人在死去,仇人也在死去。生命就是这样,在生老病死、无常变化中流转。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但我们造作的罪业,以及由此在心相续中留下的不善种子,一点一滴都在等着我们,因缘成熟就会结果,推动未来生命的延续。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吾不甚解,命终如是骤。”我们不了解,生命很可能突然结束。虽然我们知道,人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却不愿去想:活得好好的想它干什么?即使我们总在回避这些问题,但死亡说来就来,快得我们来不及准备。

  “故起贪嗔痴,造作诸罪业。”因为不考虑人终有一死,就会身不由己地生起贪嗔痴。这些烦恼还会不断得到支持,在心相续中积聚强大力量,推动轮回延续。如果我们懂得从死亡来审视生命,看到现前一切只有暂时的意义,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确立生命的坐标。当贪嗔痴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在心相续中的力量就会被弱化,从而减少造业。

  这部分的思考让我们了解到,现实的名利、地位、财富、风光,包括人际关系等一切,只是暂时的存在。既然是暂时的存在,值得我们为此造下罪业吗?如果不值得,就要检讨往昔所造恶业,生起悔过之心,不再支持由我执建立的系统,不再支持贪嗔痴的延续。

  (3)思维畏罪惧死而悔

  39.昼夜不暂留,此生续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40.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41.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42.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怖,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43.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44.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45.谁能善护我,离此大怖畏?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46.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第三个角度,想到我们是戴罪之身,还有那么多罪业不曾忏除,一旦死去,将面临恶道的悲惨结局,实在令人畏惧。所以,要赶快对往昔所造罪业生起追悔之心。

  “昼夜不暂留。”白天、黑夜的相续就像流水一样,时时迁流。正如孔老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伴随时间的流逝,生命也在走向衰老和死亡。从我们生下来开始,一天天地长大,但活着活着就老了,活着活着就死了。这是无常的规律,从来没有片刻停留。

  “此生续衰减。”生命旅程的终点在哪里?就是死亡。就像运动员不停地往终点跑,在跑的过程中,虽然暂时没到终点,但终究是会到的。又像从屋顶往地上扔石头,石头终究是要落地的。佛典还比喻说,就像羊被拉去宰杀,虽然此刻还在路上,但很快就会到达屠场,一命呜呼。我们也是同样,活着一天,其实就是死了一天,少了一天。

  “额外无复增。”我们每天的早晚功课中会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生命正在刹那刹那地流逝,一天又一天,寿命不可能额外增加,也没有谁可以侥幸不死。道家有长生不老之术,但谁长生了?佛教不讲长生不老,而是说诸行无常。在死亡这件事上,没有额外的例子。修行是让我们证悟不生不灭,证悟涅槃的寂灭之乐,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吾命岂不亡?”既然大家都要死,我怎么会不死呢?一定是要死的。《道次第》关于念死的修行说:死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死时除佛法外,世间一切名利、地位、身份、财物,统统派不上用场。宗大师的这些总结,和《入行论》关系密切。寂天菩萨在此告诉我们,要思维死是一定的,学会用死亡来审视现有的一切。当我们想到死亡,想到不解除所造罪业对生命意味着什么,就会对修行生起迫切之心。

  “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人在弥留之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马上就要走了,虽然很多亲人朋友围在身边悲伤、哭喊,但他们能帮上什么忙?能让人不死吗?应该有不少人见过类似场景,只不过躺在那里的暂时还不是在座诸位,否则我们就不能在此听课了。当然在过去的轮回中曾经历过,只是我们已经忘了。虽然忘了,但死亡终究是会发生的。

  “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有些人生前造作很多罪业,当他临命终时,各种境界现前,由此带来的痛苦和恐怖,只有临终者自己承受,任何人都帮不上忙。当然,佛法的临终助念多少能帮得上,但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如果不学佛,只是按世俗的一套处理相关问题,多半是把人折磨到死,包括身体和心理的折磨。越是有钱的人,越是拼命抢救,在医院被各种插管,百般受苦,想死也死不了。至于心理折磨,我常说,有钱人可能死得还不如流浪汉。对流浪汉来说,在这个世界还是到另一个世界,可能都差不多,死时未必很难过。但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对自己拥有的财富和权力,包括家人、事业、地位,有一份深深的贪著。这时候,放不下也得放下,是极其痛苦的。另一种情况是,人还没死,家人就开始为分遗产争吵。这些场景会让当事人备受折磨。

  “魔使来执时。”魔使,即阎罗王的使者。中国讲的是黑无常和白无常,戴着高帽,拿着铁链,叮当作响地来了。佛教所说的无常,主要指从衰老到死亡的规律,有时也会说到阎罗使者。其实这也不矛盾,就像世间有法律,还要有法官执行法律。

  “亲朋有何益?”当阎罗王的使者要来把你带走,亲朋有什么用呢?这时候,既不能说情,也不能送礼。在世间或许还可以找关系说说情,送点礼:我这么有钱,能不能让我不死?能不能让我慢点死?能不能让别人代我死?但死神来临时,任何人都帮不上忙。

  “唯福能救护。”只有所修的福报和善业能帮助你。当我们离开世界时,是投生三善道,还是堕落三恶道,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和临终一念。如果以善心离开世界,就会使善业尽快成熟,反之则会使不善业成熟。正因为如此,佛教特别重视给亡者做心理引导。让他放下的同时,还要提醒他生前所做的好事,让他忆念这些善行,欢喜而安心地面对死亡,而不是在痛苦、纠结、仇恨中离开。但临终者能否得到这样的心理引导,也要有相应的福报。

  “然我未曾修。”临终时,是善业和福报决定自己的未来去处。遗憾的是,我们生前没有好好修善,只想着眼前利益,甚至为赚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造下诸多罪业。这和我们所受的唯物论教育有关,使人没有因果观念,想不到所造恶业还有报应。现在各行各业都有问题,连食品、药物都被造假。这样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其实是代表众生的共业。外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错误观念,使我们没有为提升生命做过任何努力。

  “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怖。”我们向佛菩萨忏悔,检讨自己在过去生中的放逸,没有想到死亡如此可怕,而且这么快就出现了。所谓放逸,是放纵自己的贪嗔痴,只顾眼前的利益和享乐。很多人觉得:要及时行乐,死后的事谁知道?或者说,未来那个生命和我有什么关系?因为无所畏惧,就会被串习左右,造作杀盗淫妄。对于凡夫来说,陷入串习又缺乏观照时,是身不由己的。他不会检讨这些行为,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无形中又会支持它,使这些放逸行为更强大。我们学佛后,虽然也有放逸的时候,但因为有正确观念,就会及时检讨,至少不会认可这些行为,一错再错。

  “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因为享乐时完全忘了死亡的恐怖,才会为这个无常、短暂的色身,造下种种罪业。我们需要审视:为无常身造下那么多罪业,给未来生命带来极大过患,究竟值不值得?

  “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就像已宣判死刑的囚犯,即将被押送刑场处死,恐惧万分。可能有个别人对生命很草率,觉得无所谓,再过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但多数人面临死亡时,还是会非常恐惧。因为恐惧,整个相貌都变形了,口干舌燥,眼睛外凸,和平时完全不同。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罪犯将被处死尚且如此害怕,何况阎罗王的使者形象恐怖,拿着铁链要把你带走。如果临终者生前造下很多罪业,此时就会被惊恐、忧愁和痛苦缠绕。其中既有对生的执著,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还会有所造罪业的影像在内心浮现,可谓众苦逼迫。如果是有修行且充满善心的人,此时就会出现祥和、美好的境界。

  “谁能善护我,离此大怖畏?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因为感到害怕,临终者特别希望此时有人能保护自己,帮助自己脱离恐惧。当一个人极度恐惧时,眼睛睁得大大的,到处寻找生路,寻找救护。

  “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虽然四处寻找,却找不到可以救护自己的人,找不到任何依靠,陷入懊恼、沮丧、惊慌、无助中,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才发现,生前追求的权力、财富、亲友、美貌,一切的一切,统统帮不上忙。这就是《道次第》所说的,“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除了佛法,除了皈依,除了善业,其他一切都帮不上忙。

  这部分描写了人临命终时的情景。无始以来,我们经历了无数次,今生同样要经历。死亡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我们曾经造下种种罪业,一旦成熟,将面临三恶道的无尽痛苦。这就必须生起悔过之心。只要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人,做了不善行之后也会后悔。但仅仅这样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力量强大,所以还要寻找依赖,寻找究竟解决之道。

  业是推动我们流转轮回的核心力量,或者说,是生命编写的程序。众生因为无明,所造业力无量无边,其中虽有善业,但更多是由贪嗔痴导致的恶业。如果这些罪业有形相的话,尽虚空都不能容纳。忏悔就是对我们所造恶业加以审视,改变现有程序,改变生命相续,进而走出轮回,走向解脱。

  念死的修行提醒我们:死亡很快到来,必须及时把握改变生命轨迹的机会。如果把握不住,错失今生拥有的暇满人身,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改变的可能。然后还要思考三恶道的痛苦,思考现实利益的短暂。我们追求的名利、地位、财富,对生命只有暂时的意义;我们为了亲人或仇人造下的罪业,将独自承担苦果。这些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对所造罪业心生悔过,不再支持贪嗔痴,而是设法解除它,解除推动轮回的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