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二)观察众生苦,生起同体大悲

  前面讲到空性见有两大作用:一是体现在自身修行,可以净化内心;二是体现在利益众生,即关于菩提心的修行。菩萨不仅要自利,走上觉醒之道,离苦得乐;同时要利他,带领众生共同走向觉醒。而且要以后者为重,在利他过程中圆满自身修行。对于以我执为主导的凡夫来说,如何才能生起真切的利他心?是需要方法和善巧的。

  本论“静虑品”讲到自他相换的修行,《道次第》讲到七支因果的观修,都是引导我们如理思维,了解发心的意义。观念转变了,发心才能落到实处。“智慧品”中,主要通过对轮回过患的思考,引发菩提心。这一思考非常重要,凡夫正是因为看不到轮回过患,才会贪著于此,觉得世间很有意思,没什么需要出离的。如果生不起改变自身现状的出离心,自然生不起改变众生处境的菩提心。

  事实上,世人认为的种种快乐是很辛苦的,只不过我们麻木了,才会以苦为乐。就像佛经常说的:五欲就像刀刃上的一点蜜,虽然有点甜,但很容易割破舌头。如果我们真切认识到轮回的过患,会觉得出离实在太重要了。因为轮回本质是痛苦的,如果不出离,痛苦和烦恼将没有尽头。我们不仅要看到自身的痛苦处境,还要看到六道一切众生都处在这样的状态,且不知不觉。从观察并体会众生的痛苦,生起救度他们的悲心。

  思维的所缘很重要,如果我们只想到自己,想到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就会一心出离。如果把所缘扩大到无量众生,会觉得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就像天平的两头,一头是自己,一头是无量众生,哪边更重?当你不在意自己,而是把重点放在一切众生身上,就会生起广大、平等的慈悲。那么在解决无量众生的问题时,自己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了。所以,菩萨道修行是在利他中成就自己。

  真正生起菩提心,需要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有句话叫作“因为理解,所以慈悲”,有了这样的基础,发菩提心才不是一个说法,而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我应该去做,也必须去做!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对众生痛苦的观察。所以寂天菩萨在讲述利他修行时,是从开示轮回的过患开始,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思维现生过患、思维后世过患、思维暇满难得、生起无缘大悲之心。

  1.思维现生过患

  154.世人欲求乐,然由争爱因,频生烦乱喜。
  155.勤求生忧苦、互诤相杀戮,造罪艰困活。

  首先是认识现生的过患。短短2个偈颂,把世人的困扰和问题说得清清楚楚。人人都想幸福快乐,可以说,离苦得乐是五千年文明的核心目标,也是人类乃至所有众生的基本诉求,生生世世都在不断追求。但我们是不是就能因此幸福?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生活的富足和方便前所未有,我们今天的不少享受,古人恐怕做梦都想不到,但幸福感是不是比古人多?其实未必。原因在哪里?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却无法得到幸福?如果幸福来自物质,就应该可以量化,比如有多少钱就能幸福,低于这个标准就不幸福。但问题没那么简单,作为人的存在,不仅有物质因素,更有精神因素。我经常说,没有健康的精神、良好的心态,就别想获得幸福。

  “世人欲求乐,然由争爱因。”寂天菩萨指出:使人不能幸福、快乐的根本原因,是争和爱。争是争斗,其根源和贪有关,又由贪发展出嗔,然后彼此争斗。小到人和人的争斗、家庭和家庭的争斗、企业和企业的争斗,大到种族和种族的争斗、国家和国家的争斗。几千年来,人类的争斗从未停止,既给个人带来烦恼痛苦,也给彼此带来巨大的内耗。从家庭来说,这种争斗就是互相折磨;从社会来说,这种争斗就是彼此消耗;从国家来说,这种争斗则是巨大的破坏,最典型的就是战争。在人类历史上,究竟经历了多少战争?战火又毁掉多少文明,破坏多少人的幸福生活?实在是无法穷尽。

  另一种因是贪爱,来自欲望和需求,由此引发杀盗淫妄等种种恶行。贪爱会引发杀业,如谋财害命等,战争也多半是为了掠夺资源。此外,贪爱还会引发偷盗、妄语、邪淫等恶行,让人走上犯罪道路。世人的种种烦恼,有的来自对权力的贪爱,有的来自对财富的贪爱,有的来自对情感的贪爱。虽然每个人的贪爱对象不同,烦恼也不尽相同,但根源就在于贪。

  “频生烦乱喜。”争和爱是人类不能幸福的关键。如果世界没有争斗,就能和平安定;如果人类没有贪爱,就能幸福快乐。但因为争和爱,就会频繁地引发烦恼,导致内心的混乱与不和谐,进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与不和谐。可能有人会说,满足欲望会给人带来幸福,在争斗中取胜也会带来某种快感。但要知道,这不是健康的幸福和快乐,其中隐含着巨大的副作用。

  “勤求生忧苦。”世人的勤求是以欲望和贪婪为基础。这种贪欲是无止境的,比如对权力、地位、财富的需求,永远没有满足之时。权力越大越好,地位越高越好,财富越多越好,这就必须不断追求。我接触过不少做企业的人,表面看起来风光,其实非常辛苦。首先,追求权力、地位、财富的过程很辛苦;其次,得到之后维护起来很辛苦;第三,拥有后一旦失去,会带来巨大的落差和痛苦。所以说,追逐欲望会使人疲于奔命,引发无尽烦恼。现代人的恐惧、焦虑、没有安全感等负面情绪,都和贪著有关。

  “互诤相杀戮。”在追求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占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占有后又会攀比,这也让人特别辛苦。中国人爱面子,喜欢出人头地,通过攀比找到满足感。但要在任何时候成为人上人,多不容易?更何况,很多人不自量力,喜欢把攀比的参照标准设得很高,不愿和不如自己的人比,只看到比上不足,看不到比下有余,结果永远不能满足。攀比之后还要互相竞争,明争暗斗的极致就是引发战争。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下,大家争得两败俱伤,不仅是物质受损,精神也会受到伤害。

  “造罪艰困活。”在追求、攀比、竞争的过程中,难免造下种种罪业。这些罪业又会成为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让人担惊受怕。现在很多官员因为贪腐身陷囹圄,有过类似行为的人同样心惊胆战。一旦果报现前,就苦不堪言了。人们争得如此辛苦,结果却换来那么多罪业。

  以上讲述了现生的过患。短短六句话,基本概括了世人的状态。因为无明,众生一方面为了生存造作恶业,一方面为了攀比,为了虚幻的身份、地位,为了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忙来忙去,费尽心思。这样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如果看不清真正的意义,活得开心吗?幸福吗?值得吗?

  2.思维后世过患

  156.虽数至善趣,频享众欢乐,死已堕恶趣,久历难忍苦。
  157.三有多险地,于此易迷真,迷悟复相违,生时尽迷真。
  158.将历难忍苦,无边如大海。苦海善力微,寿命亦短促。

  “虽数至善趣,频享众欢乐。”在无尽轮回中,我们除了造作恶业,也会积累一些善业,使自己进入人天等善道,享受人天之乐。但要看到,我们有机会在善道的时间并不长。

  “死已堕恶趣,久历难忍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贪嗔痴为主导,造下的恶业远远超过善业。虽然今生得入善趣,如果不能听闻佛法,接受智慧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好这个难得易失的机会,就会被串习和邪知邪见主导,或是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造作不善业,使未来落入恶道的机会更多,遭受痛苦的时间更长。

  “三有多险地,于此易迷真。”轮回的处境非常危险,就像我们去原始森林,会面临迷路、虎狼攻击等险境。轮回也是同样,一方面,内在种种不善心力量强大,会主导生命走向;另一方面,无明使我们根本看不清生命真相,同时又面临五欲六尘等外在诱惑,就像一个人进入险地,既没有地图也不知路线。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无明蒙蔽,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

  “迷悟复相违,生时尽迷真。”迷和悟是相违的,非此即彼。寂天菩萨在这里用了迷和悟两个字,很有深意。我最近在南华寺讲《六祖坛经》,中心思想正是这两个字。这不仅是《坛经》的核心,也是佛教所有法门的施设基础。事实上,佛和众生的根本区别就在迷悟之间。虽然每个人内心都有迷和悟两个层面,但对凡夫来说,现有生命是建立在无明、迷惑的基础上。当无明的力量太强,烦恼和业力太多,就会在迷惑系统中一生又一生地轮回,不能通达空性。如果不能有效修学佛法,精进修行,根本没能力走出这个系统。

  “将历难忍苦,无边如大海。”我们在轮回中经历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中最痛苦的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虽然有些畜生福报不错,但多数都是任人宰割,或是弱肉强食。包括在人天善道,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即使外在生活环境不错,只要内心充满迷惑和烦恼,同样是过不好的。总之,轮回中的痛苦就像大海般无边无际,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

  “苦海善力微,寿命亦短促。”在轮回大海中,善的力量非常微薄。尤其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善的力量微不足道,不善的力量却铺天盖地。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善心,没有良好的修行氛围,很容易被外境左右。即使有幸生而为人,寿命也很短暂,可以用来修善、改善生命的时间更是稍纵即逝,稍不留神就会失去。

  寂天菩萨讲述现生和后世的过患,是让我们在总体上认识轮回的处境,认识轮回是苦的本质,这是生起菩提心的重要基础。知苦,是出离的动力,也是利他的基础。如果看不到苦,就不可能生起真切的出离心,精进修行。

  3.思维暇满难得

  159.汲汲为身命,强忍饥疲苦,昏眠受他害,伴愚行无义。
  160.无义命速逝,观慧极难得。此生有何法,除灭散乱习?
  161.今生魔亦勤,诱堕大恶趣。今生邪道多,难却正法疑。
  162.暇满难再得,佛世难复值,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

  在轮回中,我们偶尔也能得到暇满人身,但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即使有幸得到,很多人却不能有效使用。就像人们好不容易有了一笔钱,本来可以改善整个生活,但因为不懂得规划,很快就挥霍一空,结果依然是一穷二白。

  “汲汲为身命,强忍饥疲苦。”我们虽然得到暇满人身,却无法有效使用。有些人为了维持生存,终日辛劳,努力赚钱;也有些人虽然生存不成问题,但为了追求事业忙忙碌碌。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忍受饥饿、疲累之苦。而且因为不断忙碌,已经成了惯性,身心根本静不下来。总之,工作、生活和内心混乱都让人感到很累。

  “昏眠受他害,伴愚行无义。”我们每天有很多时间用来睡觉,如果睡8小时的话,60岁的寿命要睡掉20年。受他害,是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遭受他人伤害。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自己内心受伤后要花时间疗伤;另一方面,受到他人伤害后,你也想着去算计、伤害他人,冤冤相报。这些也要消耗大量时间,对生命却是有害无益,没有丝毫营养和价值。此外,我们还要花时间陪伴没智慧的朋友,说很多无聊的话,用很多无谓的应酬打发时间。

  以上种种,基本是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他们对人身的使用大体是这些内容。那么,没意义到底怎么界定呢?主要是说对生命的成长和提升没有意义,但暂时的现前意义还是有的。比如你吃得很开心,肚子饱了,这是意义;搓麻将、玩手机、看电视、打发日子,让自己不那么无聊,也是意义;赚钱或做事业,由此改善生活,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同时满足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过得风光,这些都是意义。但这些意义非常短暂,有和没有是一样的。几十年过去,对生命品质没有丝毫提升。人生的究竟意义是走向觉醒,进而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事实上,很多人虽然得到暇满人身,但因为无明,并不能用这个机会改善生命。所以看清活着的意义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需要去追问,去探讨——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无义命速逝,观慧极难得。”世人每天忙来忙去,日子过得很快,一天一天过去,一月一月过去,一年一年过去,今生很快走到终点,却没能通过修行改善生命品质。生而为人的意义,就在于有机会、有能力开发生命本具的智慧。这种智慧珍贵难得,只有开发它,我们才能走向觉醒,彻底改善生命,实现究竟的价值。

  “此生有何法,除灭散乱习?”除了空性智慧,我们有什么办法解除生命的散乱?我常说,每个人都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和错误想法的综合体。怎么改变这种没质量的生命?关键是开发空性智慧。我们得到暇满人身,如果不能听闻正法,精进修行,开启智慧,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仅仅用来活着,用来享乐吗?

  “今生魔亦勤,诱堕大恶趣。”人生有很多陷阱。我们虽然得到暇满人身,可走上正道并不容易,其中有内因,也有外缘。这里所说的魔,包括内魔和外魔。内魔为五蕴魔、烦恼魔、生死魔,外魔即天魔,是外在的邪恶力量。这些魔的力量极其强大,早已成为我们的主人。由内在的各种心魔,诱使我们造作恶业,最终堕落恶道。这是凡夫的常规生命模式。在解脱之前,要走出惯性,摆脱魔的控制很不容易。但不战胜魔,就无法走向解脱。佛陀也是降魔后才能圆满佛果,其中最根本的是降伏心魔,而不只是降伏外魔。

  “今生邪道多,难却正法疑。”邪道,指社会上的各种学说、思想,还有其他宗教、民间信仰及种种邪门外道。这些都在影响我们,使我们对佛法智慧产生误解,不能消除疑惑。思想观念和教育有关,但人们在社会上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了太多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观念,很难改变。因为不是谁都有因缘听闻正法,如果没机会受教,即使学佛或是出家了,认识依然一片混乱。我们虽然得到暇满人身,也有心修学佛法,走上觉醒之道,但要面对这么多魔障,面对错误思想的干扰,是很不容易的。

  “暇满难再得,佛世难复值。”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虽然得到暇满人身,却没能有效使用,或是被生计所困,或是受各种学说误导,迷迷糊糊就走到生命终点。人身难得易失,一旦失去,就不容易再得了。要想值遇诸佛出世,有佛法在世间流传的因缘,更是难上加难。

  “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即使我们已经听闻佛法,但要断除由无明形成的烦恼相续、惑业相续,也是不容易的。即便能得到正确引导,还要自己精进努力,截断众流,彻底止息轮回、惑业的相续。如果不努力,轮回的痛苦将生生相续,没有止境。

  4.生起无缘大悲之心

  163.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鸣呼堪悲愍!
  164.如人数沐浴,复数入火中,如是虽极苦,犹自引为乐。
  165.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
  166.自集福德云,何时方能降,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167.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我们通过修学认识到轮回是苦的本质,众生却浑浑噩噩,一无所知。看到世间众生因为无明而受苦,我们要生起悲悯之心。

  “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虽然轮回极其痛苦,关于这方面,佛教经论中有很多阐述,但众生无明愚痴,只看到眼前利益,根本看不到痛苦的真相。即使尝到一点痛苦,也是采取回避的心态,不去想它,不去说它,宁愿自我麻痹,也不愿如实观察轮回是苦的本质。

  “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众生沉沦在由迷惑、烦恼制造的痛苦洪流中,不能自拔,也不懂得怎么出离。看到这样的状况,菩萨行者要生起无限的悲心,以救度众生,帮助他们摆脱痛苦为使命。

  “如人数沐浴,复数入火中。”有些外道为追求解脱而修种种苦行,甚至是自虐性的行为。比如印度的苦行僧,有的会不断沐浴,然后站到火边去烤,烤了再沐浴,沐浴了再烤,真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是虽极苦,犹自引为乐。”虽然他们为此承受了很多痛苦,却觉得这是修行,乐此不疲。其实世间人也是一样,为了事业、地位、名利拼命奋斗,苦不堪言,却苦中作乐,以为自己过得很有意义。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外道的苦行不同,本质却没什么差别。

  “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众生对苦已经习惯了,毫无知觉,这是很可怕的。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但人们总想着怎么过日子,感觉能永远活着一般,从没考虑过人命无常,总有一天要死,可能还很快。这就是古人说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每个人最后都要被死神带走,或者说被死神杀戮,之后去哪里?很可能是堕落恶道。

  寂天菩萨之所以在生起大悲心的部分说明现世、后世的过患,以及暇满难得,就是在提醒我们: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是追求解脱、生起慈悲的重要前提。如果看不到轮回是苦,就无法生起出离心,也无法对众生具足真正的慈悲。接着说明,如何在认识痛苦的基础上生起菩提心。菩提心说起来很容易,但要成为发自内心的强大愿望,不仅要对轮回苦有真切的感受,还要对众生有深深的同情。除了修学佛法,也离不开对现实人生的观察。

  “自集福德云。”我们看到众生在轮回中受苦受难,生起高度的同情和慈悲,希望帮助他们离苦得乐。有了这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努力修行,积集福德和智慧资粮,这样才有能力帮助众生。如果没有福德和智慧,即使想要帮助他人,也往往有心无力。所以说,福德和智慧是我们圆满佛果、利益众生的重要前提。

  “何时方能降,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我所积集的福慧资粮,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甘霖,遍洒世间,为众生带去安乐,帮助他们解除轮回痛苦?我们要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生起帮助众生解除痛苦的真切愿望。

  “何时心无缘。”单纯讲愿望,还是偏向愿菩提心。“智慧品”是引导我们体认空性,从愿菩提心提升到胜义菩提心。何时才能真正通达空性,具备无所得的智慧,生起胜义菩提心?《金刚经》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要让所有众生通达无余涅槃,解除迷惑烦恼,是愿菩提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然灭度无量众生,但没有众生可得,没有灭度相可得,没觉得我在度众生,也没有觉得有众生被我所度,具备这样的见地,才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有我有众生的,但胜义菩提心没有我也没有众生。我们学习“智慧品”,学习空性见,不仅是在学习这种认识,关键要具备这种智慧,依此生起胜义菩提心,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走向解脱。

  “诚敬集福德。”证悟空性后,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做了,还要积极、努力、虔诚、恭敬地修习六度,培植福德和智慧资粮。因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有了智慧还要具足方便,这样才能悲智圆满,成就佛果,才有能力利益无量众生。所以我们要在通达空性的基础上积集福慧资粮。

  “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无明中的众生都有自性见,执著有,并因此受苦。我们学习无自性的正见,不仅让自己具足正见,通达空性,同时要弘扬这一正见,让众生认识到一切法无自性,从迷惑走向觉醒。这才是对众生究竟的帮助,也是菩萨行者的使命所在。

  “智慧品”的内容难度较大,我们在中秋把它讲完,意义重大。月圆象征着圆满,而智慧的圆满才是最究竟的。前面一再说明,本品是引导我们获得无自性的认识,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对数论、胜论等其他宗教的批判,也包括对佛教中有部、唯识的批判。所有这些批判,都在引导我们获得空性正见,证悟空性智慧。其中也涉及对现象来源的探讨,它的因究竟有没有自性?存在的本质究竟有没有自性?佛教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来自因缘因果,果代表现象,因代表原因。不论从存在的结果还是根源探究,根本找不到自性。

  本品有一定难度,大家在课程结束后还要反复学习,多听讲课音像,直到充分理解无自性的见地,把它变成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对每个人、每件事,包括感情、家庭、财富、地位等所有一切,都能以无自性的见地去观察。当然也可以把这个见地落实到两套公式,一是《心经》的公式,一是《金刚经》的公式。《心经》的公式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的公式是“所谓……即非……是名……”。比如桌子,桌子的存在即非桌子,是无自性空的,只是假名安立为桌子而已。对任何现象,都可以这样观修。当我们了解到一切存在都是无自性的,是因缘假相,就能看淡一切,心才会变得清净。然后还要依空性见指导禅修,超越对二元现象的执著,最终通达空性。这一品的学习,不论对佛法修行,还是对我们的现实人生,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