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二)断舍邪念
修定的逆缘包括两方面,一是断舍尘缘,二是断舍邪念。这里的邪念重点指男女性欲,及与此相关的情感、家庭等问题,这是人类众多烦恼妄想的根源。由性引发的杀盗淫妄,从古至今都在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很多人因为情感问题备受折磨,甚至会自寻短见,或两败俱伤。历史上,还有因此引发的战争。至于家庭,一旦执著于此,所有心思和精力都会投入其中,把生命消耗殆尽。如果对一个人的妄想、烦恼进行综合考评,来自性、情感、家庭的部分,占比可能超过一半以上。
这些力量非常强大。尤其在反复培养之后,会使心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只有摆脱对性、情感、家庭的贪著,才能拥有平静、清净的心,为禅修营造心灵环境。在这一部分,寂天菩萨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粘著,进而看破它,摆脱它。这是佛法修行的重点所在。比如四念处有“观身不净”,大乘经典也多次讲述身体的不净。我们再怎么给这个身体涂脂抹粉、打扮包装,都无法改变皮囊下装满污秽的事实。而当色身死去之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就会腐烂发臭,爬满蛆虫,哪有什么值得贪恋的?
寂天菩萨在本论阐述的不净观,主要对治男女在性欲上的贪著,男众以女众为观察所缘,女众以男众为观察所缘。贪著来自美好的想象,因为觉得美,才会情不自禁地贪恋难舍。修行就是让我们如实观察,打破妄想,看清身体的真相。当心没有贪著时,自然就老实了,不再追逐、攀缘、掉举、散乱。所以对治这个问题很重要,尤其对出家人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因为淫欲是障道法,只有断除贪著,才不会被外界的种种诱惑干扰,从而安住道业。
1.劝离五尘欲
38.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
首先是劝离五尘欲,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的需求。这些贪著使我们产生无尽的烦恼和妄想。
“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前面说到,对亲友、名利、地位、权力、家庭、感情的贪著,会引发无尽的妄想烦恼,障碍止观修行。正确观察的目的,就是摆脱对世俗的贪著和由此引发的散乱,让心安住正念。
“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等至,即三摩地。修习正念,训练专注,是为了进入等至,获得定力,成就观智。这就必须降伏内在惑业,断除对性和情感的贪著,从而扫除障碍,精进修行。
寂天菩萨通过这个偈颂告诉我们,除了以上所说的亲友、名利等尘缘,修行还要对治更大的烦恼,就是对性和情感的贪著。在十二因缘中,生和老死是因爱、取、有而来。所有贪著都属于爱取的范畴,而情爱的力量尤其大,这就必须以智慧观察、解析,摆脱由此引发的散乱,为修习止观营造心灵氛围。
(1)总说五欲过患
39.现世及来生,诸欲引灾祸。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五欲,可以是对色、声、香、味、触五尘的需求,也可以是对财、色、名、食、睡的贪著。世人忙来忙去,无非是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只是不同人有不同侧重,贪著程度有所区别而已。
“现世及来生,诸欲引灾祸。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不论现世还是来生,欲望都会带来灾难。对财富的贪著如此,对权力、情感乃至一切的贪著同样如此。因为贪著,就会不择手段地争取,甚至将他人捆绑、砍杀,犯下种种罪业。更可怕的是,还会因此堕落恶道,导致来生的灾难。
这是总的说明五欲过患。
(2)别说观身不净
接着,寂天菩萨特别针对性和情感,通过观身不净,破除我们对色身的贪著,以及男女对彼此的贪著。这是最容易引起颠倒、妄想、散乱的对境。其中主要有两部分,首先是对人死之后尸体的思维,其次是对现实中的身体深入观察,由此认识色身的真相。
第一,依止寒林思身不净
40.月老媒婆前,何故屡恳求?为何全不忌,诸罪或恶名?
41.纵险吾亦投,资财愿耗尽,只为女入怀,销魂获至乐。
42.除骨更无余,与其苦贪执,非我自主躯,何如趣涅槃?
43.始则奋抬头,亲近羞垂视,葬前见未见,悉以纱覆面。
44.昔隐惑君容,今现明眼前,鹫已去其纱,既见何故逃?
45.昔时他眼窥,汝即忙守护。今鹫食彼肉,吝汝何不护?
46.既见此聚尸,鹫兽竞分食,何苦以花饰,殷献鸟兽食?
47.若汝见白骨,静卧犹惊怖,何不惧少女,灵动如活尸?
48.昔衣汝亦贪,今裸何不欲?若谓厌不净,何故拥着衣?
“月老媒婆前,何故屡恳求?为何全不忌,诸罪或恶名?”在过去,婚姻要通过媒婆说亲。在这个搭桥牵线的人面前,人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苦苦恳求。有时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象,甚至不惜一切,丝毫不顾忌会因此造作罪业,招致恶名。寂天菩萨虽然出生王族,对世间却有很深的了解。凡夫对性和情感的执著很深,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无始以来的强大串习;二是因为看不清性欲和情感的真相,才会颠倒妄想,把这种关系想得无比美好;三是文艺作品的美化和渲染,夸大感情的意义,使人加深贪著,以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为至高追求。所以寂天菩萨让我们如实观照这种关系。
“纵险吾亦投,资财愿耗尽,只为女入怀,销魂获至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人,即使冒着再大的危险,也要努力争取。在历史上,古希腊特洛伊战争就是为了争夺美女海伦引发的,著名诗人普希金则是为了妻子和人决斗,并因此丧生。为了拥有美色,人们连生命都不足惜,资财就更算不了什么了,哪怕倾家荡产都无所谓。因为在他们看来,得到美女才是令人销魂、无与伦比的快乐。
那么,我们贪著的对象究竟有多美好,这种满足对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竟然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除骨更无余。”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争夺的对象,不过是一堆白骨和血肉,此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分。这种贪著虽能带来暂时的满足,但也隐藏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就像前面讲到的,因为情感问题,很多人痛不欲生,为此丧命;因为家庭负担,很多人忙忙碌碌,耗尽毕生精力。
“与其苦贪执,非我自主躯,何如趣涅槃?”事实上,我们现在贪著的色身都要面对老病死和无常,再想牢牢抓住,也是不能自主的,只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何其辛苦!所以寂天菩萨劝导我们:与其贪著这种不能由我自主的色身,为什么不去追求涅槃?因为涅槃才能使我们获得永久的宁静和快乐,是究竟且没有副作用的。反过来说,世间情感带来的快乐都是短暂的,苦多乐少。
接着,寂天菩萨引导我们从死亡的角度认识色身。我们觉得色身很美,贪著不舍,是因为只看到眼前的表象。其实每个身体都要面临死亡,死后就会腐烂发臭,没有谁会对死尸生起贪著。当我们通过对死尸的观察重新认识色身,想到身体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还有什么可贪著的呢?
“始则奋抬头,亲近羞垂视。”过去新娘出嫁时,头上要盖一块面纱,洞房花烛夜再掀开。这个风俗和中国很像。因为结婚前可能连面都没见过,所以第一次相见难免羞涩,要鼓足勇气才能抬起头来,或是害羞地低头垂视。这里说的是男女双方对见面的期盼。
“葬前见未见,悉以纱覆面。”人死之后,脸上同样会用布遮住,不管之前是否见过,此时都盖得严严实实,不能再看。因为死尸的表情往往狰狞难看,需要遮起来,以免让人受到惊吓。可见色身的美是无常的,一口气不来就彻底变样了。
“昔隐惑君容,今现明眼前,鹫已去其纱,既见何故逃。”寂天菩萨接着以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容颜之无常。以前对着所爱的新娘,即使脸被布遮住,内心都有无限向往,想要快快看到。但当人死了,尸体送到森林里,鹫鸟把她身上的衣服扯开就吃。你曾经喜欢的人,已全然呈现在那里,没有遮盖,想看多长时间都可以,为什么你反而见到就想跑?同样是那个人,你还会不会起贪心,会不会有执著?可见,我们现在贪著的美是很虚幻、很无常的。
“昔时他眼窥,汝即忙守护。今鹫食彼肉,吝汝何不护?”接着以同样的思路进一步深入。对于你所喜爱的人,当她青春美貌时,别人多看一眼,你都担心对方别有用心,会吃醋并忙于守护,生怕被人抢走。现在她死了,身体扔在森林中,肉被秃鹫们一块块吃掉。这个时候,你怎么不在乎,不担心,不忙着守护她呢?
“既见此聚尸,鹫兽竞分食,何苦以花饰,殷献鸟兽食?”人死之后,尸体被丢弃到山林中,亲属会为此供花、烧香,但很快会有食腐的鹫鸟、野兽来分食这个身体。既然我们把尸体丢在这里,就像请鸟兽吃饭一样,为什么还要搞得这么隆重,有必要吗?
“若汝见白骨,静卧犹惊怖,何不惧少女,灵动如活尸?”如果看到一具骷髅,虽然它在那里静止不动,我们也会惊慌失措。但从白骨观的角度来看那些少女(女子也可这样看男子),其实她们就像会活动的尸体一样,你为什么不害怕呢?要是真的看到死尸动起来,想必没有谁会不恐惧,但我们看到现实中的人,每一个都活灵活现的,却从来不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作不净观。事实上,再美的身体都包裹着森森白骨,这个部分和骷髅没什么差别。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看到其中本质,就能避免对色身产生贪著。
寂天菩萨的思考角度很特别,一般人不会这么去想。但这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以如实观照为基础,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真相。凡夫是回避真相的,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必然结局,我们却刻意回避;身体污浊不净,我们却想尽办法地包装它,制造美的假相,掩盖自己不愿看到的真相。因为妄想和回避,使我们深深贪著这个虚妄的色身,带来无尽烦恼。寂天菩萨之所以费这么多口舌,说些让人感觉大煞风景的话,是看到众生由无明带来的过患,提醒我们去了解真相,从而摆脱贪著和烦恼。
“昔衣汝亦贪,今裸何不欲?若谓厌不净,何故拥着衣?”寂天菩萨质问说:过去,对穿着衣服的女子你是那么贪著,现在她的尸体裸露着,你为什么不喜欢了呢?如果是不喜欢不干净的尸体,为什么以前喜欢拥抱那个裹着衣服的色身?事实上,任何身体都是个臭皮囊,尸体如此,活着时也是如此,在看似美好的服装和皮相下,充满着种种不净。
寂天菩萨让我们通过对死尸的观察和思维,认识到贪著身体是非常荒谬的。对尸体的观察,佛经中讲到有九种相。膨胀相,是尸体变得肿胀;青瘀相,是开始出现尸斑;断坏相,是尸体开始朽坏,不再完整;脓烂相,是尸体腐烂后不再成形;食残相,是尸体被林间鸟兽吃得所剩无几;散乱相,是尸体腐烂后骨骼散落;斩斫离散相,是尸体被砍得七零八落;血涂相,是尸体腐化后脓血遍地;虫聚相,身体就是大虫聚,腐尸中有很多蛆虫往外爬;骸骨相,是皮肉完全烂透,仅仅剩下骸骨。观察死尸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减少对身体的贪著,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贪著,尤其是男女众对彼此身体的贪著。
第二,配合现实思身不净
49.粪便与口涎,悉从饮食生,何故贪口液,不乐臭粪便?
50.嗜欲者不贪,柔软木棉枕,谓无女体臭。彼诚迷秽垢。
51.迷劣欲者言:棉枕虽滑柔,难成鸳鸯眠。于彼反生嗔。
52.若谓厌不净,肌腱系骨架,肉泥粉饰女,何以拥入怀?
53.汝自多不净,日用恒经历,岂贪不得足,犹图他垢囊?
54.若谓喜彼肉,欲观并摸触,则汝何不欲,无心尸肉躯?
55.所欲妇女心,无从观与触,可触非心识,空拥何所为?
56.不明她不净,犹非稀奇事。不知自不净,此则太稀奇!
57.汝执不净心,何故舍晨曦,初启嫩莲华,反著垢秽囊?
58.若汝不欲触,垢秽所涂地,云何反欲抚,泄垢体私处?
59.若谓厌不净,垢种所孕育,秽处所出生,何以搂入怀?
60.粪便所生蛆,虽小尚不欲,云何汝反欲,垢生不净躯?
61.汝于不净身,非仅不轻弃,反因贪不净,图彼臭皮囊。
62.宜人冰片等,米饭或菜蔬,食已复排出,大地亦染污。
63.垢身浊如此,亲见若复疑,应观寒尸林,腐尸不净景。
64.皮表迸裂尸,见者生大畏。知已复何能,好色生欢喜?
其实,色身不仅死后呈现出惨不忍睹的样子,即使活着的当下,也是不干净的。寂天菩萨的分析是让我们打破幻想,从无明大梦中清醒,而不是继续沉迷在串习中,被欲望所转,颠倒妄想。不仅对男女情感的贪著如此,包括对财富、地位乃至一切的贪著,都是迷乱的状态。
“粪便与口涎,悉从饮食生,何故贪口液,不乐臭粪便?”体内的粪便和口水,都是从饮食产生的。我们吃饭之后,会通过消化等系统形成粪便和口水,二者的原材料并没有差别。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贪著、吸吮她的口水,却不去喜欢她的粪便?
“嗜欲者不贪,柔软木棉枕。”接下来2个偈颂,寂天菩萨又从另一个角度引导我们思考。每个人的贪著不一样,有人贪著食物,有人贪著名声,有人贪著财富,有人贪著权力,也有人贪著情感。此处讲的“嗜欲”,是指对性的贪著。寂天菩萨说,你为什么要贪著美色,而不是柔软的木棉枕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因为枕头手感柔软,而且比人干净,放在那里不会脏也不会臭。从另一个角度看,喜欢的人可能会背叛你,让你害相思病,代价很大,枕头却没有这些副作用。
“谓无女体臭,彼诚迷秽垢。”那么,喜欢一个人而不是枕头的理由是什么?恰恰是因为枕头没有女性身体的味道,或者对女众来说,是没有男性身体的味道。其实人一个月不洗澡的话,简直又脏又臭,充满异味。如果迷恋体味的话,等于是被脏东西迷昏了头。
“迷劣欲者言:棉枕虽滑柔,难成鸳鸯眠。于彼反生嗔。”沉迷在卑劣串习中的人说:棉枕虽然光滑柔软,却不能满足情感和性的需求。所以他们非但不会喜欢枕头,有时还会对此生起嗔心。人究竟喜欢什么?其实是无始以来的串习。因为无明,使我们看不清真相,只能身不由己地受串习支配,被串习绑架。
“若谓厌不净,肌腱系骨架,肉泥粉饰女,何以拥入怀?”人们都厌离不净,每天要洗漱装扮,把自己收拾干净,对粪便等脏东西更是满心厌恶。可我们贪著的异性是什么呢?人的身体不过是肌肉连着骨骼,然后在骨头外填上肉泥,最外面再包上皮。有点像春卷,一张薄薄的皮,把各种馅料放在其中包起来。人也是同样,一层皮包裹肉和骨头,加上五脏六腑,肠道内还装着粪尿等种种不净,是个不折不扣的臭皮囊。当我们对色身作如实观察后,还会把她拥入怀抱,百般贪著吗?
“汝自多不净,日用恒经历,岂贪不得足,犹图她垢囊?”佛经说,人身九孔常流不净,口、鼻、眼、耳每个窟窿制造的都是垃圾,出汗也有异味,大小便就更不用说了。可见,身体就是个垃圾制造厂。难怪每天要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了还不够,还得抹点什么掩盖体味。如果很干净,根本不需要费那么大功夫来洗。山林长的树,草原开的花,不用洗就干干净净,还散发怡人的香气。我们自身拥有的不净垃圾已经太多了,而且每天在继续制造,难道还没受够吗?为什么还要贪著别人的臭皮囊?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这些贪著是很愚蠢的。
“若谓喜彼肉,欲观并摸触。则汝何不欲,无心尸肉躯?”你喜欢一个人,到底是喜欢她的身体,还是喜欢她的心?这个问法很有道理,对一个人的喜欢肯定会有着落点,可能是喜欢对方的美貌,可能是喜欢对方的性格。寂天菩萨接着分析说:如果你喜欢她色身的细皮嫩肉,想要接近并抚摸,那为什么不喜欢没有心的尸体呢?如果单纯喜欢身体的话,应该也包括尸体。
“所欲妇女心,无从观与触,可触非心识,空拥何所为?”如果你喜欢对方的心,可心是抓不到的。前面讲到,凡夫心难取悦,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拥抱的只是身体而不是心。既然如此,抱着这个身体做什么呢?当然有人会说,我喜欢的是整个人,色身和精神是分不开的,共同构成了喜欢的感觉。事实上,身心都充满着不确定。从色身来说,会因四大不调而生病;从精神来说,是由众多心理组成的,念念无常。此外,身心的存在还需要环境支撑,但外在条件也充满着不确定。这些分析都说明,我们喜欢的只是众多因素组成的假相。这种喜欢和以为的美好,不过是自己的幻想而已,随时会被事实打破。对贪著对象作理性分析后,不要继续沉迷在妄念中。
“不明她不净,犹非稀奇事。不知自不净,此则太稀奇!”对他人的不净看不清楚,还不是什么稀奇事。因为他不是你,隔着一层,看不清还有理由。如果我们对自身的不净也看不清楚,那就太奇怪了!这个偈颂让我们认识到,对异性的贪著,包括对自身的贪著,都是引发散乱和颠倒妄想的根源。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若能如实观察自身的不净,就能推己及人,看到他人的不净,从而对治贪著。
“汝执不净心,何故舍晨曦,初启嫩莲华,反著垢秽囊。”如果人真的喜欢不净,就不会每天把自己收拾干净了。可见我们喜欢的是干净而非不净,但凡夫出于无明,却对不净的色身充满贪著。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晨曦中绽放的莲花,不去欣赏这样的美妙,反而贪著充满不净的色身?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是那么美,那么芳香四溢,哪里是散发臭味的身体可以相比的?为什么我们反而舍香逐臭?可见这种贪著是何等愚痴!
“若汝不欲触,垢秽所涂地。云何反欲抚,泄垢体私处?”我们都不喜欢接触脏东西,比如地上有粪便之类,肯定会远远躲开,避之唯恐不及。但贪著一个人的时候,为什么反而喜欢去触摸对方身上最脏的大小便根门?从喜欢干净的习性来说,这完全是没道理的。
“若谓厌不净,垢种所孕育,秽处所出生,何以搂入怀?”寂天菩萨进一步发问:如果我们不喜欢不干净,那这个色身从原材料到出生地都不干净。因为它的原材料是父精母血,出生处是产门,自身还包藏种种不净。对于这样一个生命产品,我们为什么如此贪著,还要紧紧拥抱在怀中?
“粪便所生蛆,虽小尚不欲。云何汝反欲,垢生不净躯?”粪便中生出的蛆,虽然体积很小,但我们看见就感到恶心,会马上逃开。色身同样是由不净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反而去贪著呢?
“汝于不净身,非仅不轻弃,反因贪不净,图彼臭皮囊。”虽然身体是不净的,但我们总是设法制造干净的假相,结果不仅贪著自己的色身,还会贪著他人的色身,却没有看到,所贪对象只是个臭皮囊而已。更麻烦的是,还会因为这种贪著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宜人冰片等,米饭或菜蔬,食已复排出,大地亦染污。”我们每天都在吃各种好东西,比如名贵的冰片等保健品,还有美味的米饭、菜蔬等。吃下这么多好东西,经过我们的不净色身消化,排泄出来的居然又脏又臭,连大地都被染污了。
“垢身浊如此,亲见若复疑,应观寒尸林,腐尸不净景。”我们的身体会把美食变成粪尿,该有多脏啊!如果你了解这些之后,对观身不净还有任何怀疑,还不能去除贪著,就应该进一步去尸陀林中,观察尸体的腐烂过程。
“皮表迸裂尸,见者生大畏。知已复何能,好色生欢喜?”在这一部分,寂天菩萨主要从两个角度引导我们观身不净,一是对当下色身的观察,一是对死后尸体的观察。尸体腐烂后膨胀裂开,血肉模糊,散发恶臭,遍布蛆虫,还被秃鹫吃得七零八落。相信任何人看到这些都会觉得恶心,生起畏惧。了解色身的真相后,我们还会有好色之心吗?还会喜欢去触摸、拥抱这样的皮囊吗?所以说,对尸体的如理观察,可以减少对异性的幻想和贪著。
这部分探讨的问题非常重要。当今社会两性关系混乱,处处充满诱惑,修行也变得格外困难。尤其对出家众来说,性欲是严重障碍道业的。寂天菩萨通过对色身不净和死后尸体的分析,引导我们克服对性欲、情感的贪著。关于这些内容,我们要反复思维和观想,摆脱由此引发的散乱,排除修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