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讲于第五届菩提静修营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通过对十二缘起的观察,佛陀找到了解脱之道。证道后,佛陀本来不想说法,因为他发现佛法甚深微妙,而众生刚强难调,很难明了其中真意。他思维:

  我所证悟的法甚深、难见、难解,它是最寂静、最高超的,不能只靠纯逻辑而证悟,它是微妙的,唯智者所能体验。但今世之人依赖爱执,喜好爱执,享受爱执,让世人见到真理是困难的,也就是说,见到十二缘起是不易的。再者,让世人见到真理是困难的,也就是说,见到诸行寂止,诸有净除,灭尽渴爱、离贪、灭、涅槃是不易的。所以,我若说法,他人不了解时,将使我感到疲乏与困扰。(Vin.Mv.1:5;参M.26&85;S.6:1)

  但在梵天的恳请下,佛陀还是本着对众生的悲心,将他体证的真理加以弘传。于是,他来到鹿野苑,为当初追随他的五比丘说法,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初-转-法-轮”。法-轮是一个比喻,根据印度传说,转轮圣王出现时,以轮宝号令天下,无坚不摧,所向披靡,令四方臣服。转-法-轮,是比喻佛陀说法的力量,就像转轮圣王的轮宝,可以摧服外道的邪知邪见,摧毁众生的无明烦恼。

  在首次说法中,佛陀根据他的修道经历和印度医生治病的原理,提出了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之理,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这也是佛陀最初的宣教纲领。苦谛是正视有漏皆苦的现实;集谛是探寻产生痛苦的根源;灭谛是痛苦的彻底息灭,也就是涅槃;道谛是平息痛苦的方法。佛陀真是有大智慧,仅仅用四个字,就对轮回和解脱的原理作了高度概括。

  和十二因缘一样,四谛也包含两重因果——苦和集是流转门,灭和道是还灭门,即佛法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认识苦和苦的成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走出轮回,走向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就是苦和苦的止息。这种解决不是暂时的,而是从根本上解除轮回之因。

  轮回的根究竟在哪里?从表面看,轮回是一种现象。事实上,轮回的根就在我们内心,是无明引发的贪著和需求,使得我们不断追求,生生死死。如果没有无明,没有这份贪著和需求,轮回就彻底结束了。所以真正需要解除的,是制造轮回的心理,而不是逃避某个现象。如果不从内心断除轮回之根,即使躲入深山,也不过暂时得到安静。一旦进入红尘,贪著和需求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关键是解除轮回之根。

  1.四谛法门

  四谛法门所做的,就是从了解痛苦到平息痛苦。关于四谛的内容,佛陀对憍陈如等五比丘作了如下开示:

  “此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之,五取蕴是苦。

  “此是苦集圣谛:渴爱是导致轮回之因,伴随它的是喜与贪,随处欢喜。换句话说,即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此是苦灭圣谛:无余离灭、舍弃、放舍、放下,以及舍离渴爱。

  “此是苦灭道圣谛,即八正道,也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此是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遍知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遍知苦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乃前所未闻之法。

  “此是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断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断苦集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此是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证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证苦灭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此是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应修习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已修习苦灭道圣谛:这是在我心中所生的眼、智、慧、明与光,是前所未闻之法。

  “只要我对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未达悉皆清净时,我在诸天、魔、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便不能宣称已证得无上的正觉。但是,一旦我对四圣谛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如实知见已达悉皆清净时,我在诸天、魔王、梵天的世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民的众生界里,便能宣称已证得无上的正觉。

  “我生起如是知见:我心解脱不动,这是我的最后一生,不会再受后有。”(Vin.Mv.1:6;S.56:11)

  在佛陀这番开示中,包含了“三转十二行相”,分别是示转、劝转和证转。首先是开示四谛行相,其次是劝导大众依此修行,最后以自己为例,说明依四谛法门的修行成就。

  (1)示  转

  第一次是示转,即开示四谛的行相。关于这一内容,蕅益大师根据经典所述作了精要归纳:“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首先,需要认识苦的现实,这是众生在轮回中的现状。或许很多人不认同这一点,觉得自己生活条件很好,事业做得很好,苦从何来?那么,佛教为什么认为人生是苦?通过十二因缘可以了解到,我们的五蕴色身是以迷惑烦恼为基础,所以它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在生理方面,有生老病死,四大不调;在精神方面,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之苦,更有五蕴炽盛带来的焦虑、恐惧、不安、贪婪、嗔恨、嫉妒等,这些都是制造痛苦的因素。可以说,这个有漏色身就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认识有漏生命的痛苦本质,并不是一种消极,而是帮助我们正视并解决痛苦。

  其次,必须探讨苦的根源。就像医生对病人作出诊断,需要寻找病的根源。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往往会寻找外在因素。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精神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从佛法角度说,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惑业,尤其是欲界众生,对五欲充满渴求,对世界充满贪著。这种渴爱和贪著,让我们的心总是处于追逐之中,狂躁不安。

  第三,明白痛苦息灭后的状态。凡夫因为内心躁动,即使外界再安静,也会妄念纷飞,需要通过不停的忙碌来消耗能量,让自己精疲力尽。我们没有能力休息,也没有能力安静。涅槃,就是让躁动的情绪彻底平息下来,进入高度的安静,即空性层面。空性有空、明、乐的特点。虽然是空,但不是没有感觉,而是了了明知,充满喜悦。

  第四,找到平息痛苦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这条道路并不是佛陀创造的,他只是道的发现者。所以,佛陀把他找到的解脱之道,称为古仙人道。所谓仙人,并不是那些神仙或精灵,而是指过去的诸佛菩萨。他们也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解脱。这一部分将在下面重点介绍。

  (2)劝  转

  第二次是劝转,劝导五比丘,包括未来的每一个佛弟子都要精进修行。关于这一内容,蕅益大师的归纳是:“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首先,了解人生是苦的现实。知道这个有漏生命是以惑业为基础,就像一台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痛苦。我们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在缓解痛苦而已。但我们对痛苦的缓解永远跟不上制造速度,所以人生总是苦多乐少。对于这个真相的认识和接受,是改变痛苦的关键所在,所谓“痛则思变”。如果认识不到痛苦,为什么要改变呢?就像病人,如果不发现自己的病情,是不会接受治疗的。

  其次,明了产生痛苦的根源。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源头彻底断除痛苦。如果找不到痛苦的真正原因,只是一味对痛苦加以抚慰,加以掩盖,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第三,知道涅槃才是痛苦的彻底止息,是不生不灭的究竟安乐处。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疑问,佛陀是为了解决老病死而出家修行,可他成道后,并没有避免衰老和疾病,最后还在拘尸那罗城的娑罗树林入灭了。那么,佛陀究竟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从表面看,似乎并没有解决。其实,他已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同时认识到: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变化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对证道的佛陀来说,生死不过像是换了件衣服,再也不会受制于此。

  第四,找到通往涅槃的道路。过去诸佛都是顺着这条古仙人道走向解脱的,如今佛陀也已找到正确道路,并将路线告诉世人,引导大家沿着这一方向前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同样,每个人的修行也是别人不能替代的。佛陀只能为我们指明方向,但路还是要我们自己去走,自己去经历。

  (3)证  转

  第三次是证转,以自己为例,说明自己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证悟真理、走向解脱的。关于这一内容,蕅益大师的归纳是:“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首先,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种种苦的行相,包括身心各方面的痛苦,也包括轮回中茫然流转、不知去向的痛苦,他已了知无余。世人因为颠倒妄想,常常被表面现象蒙蔽,以苦为乐,以染为净。但佛陀透彻诸法实相,不再被任何假相所迷惑。

  其次,对于造成痛苦的种种原因,佛陀都已彻底断除,不再造作任何导致痛苦的行为。只有从因上断除,而不是简单地安抚它,我们才能真正远离痛苦,就像釜底抽薪那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一个痛苦得到缓解,另一个痛苦又会接踵而至,源源不断。

  第三,对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佛陀已经完全证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佛陀亲证而非玄想的境界,对此不再有任何疑惑。

  第四,关于如何走向解脱、证悟涅槃的道路,是佛陀亲自找到的。不是听说的,也不是猜测的,而是通过修行发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这是佛陀自身的修行经验,是他从凡夫成为觉者的成长路径。

  现在,佛陀把这个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希望我们像他一样,沿着这条古圣先贤走过的道路,通过自身修行,到达解脱彼岸,成就无上菩提。

  2.八正道

  道谛是从凡夫成为觉者的路径。虽然佛教向来以博大精深著称,法门更多达八万四千,但其中有着共同的要领,那就是八正道,又称中道。八正道,顾名思义,就是八项修行内容,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其作用,是“带来见知,并导向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首先是正见,即佛陀证悟的诸法实相。当年,佛陀通过对缘起的观察,发现人生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不论生命现象还是外在世界,时时都在刹那生灭的变化中。换言之,一切都是缘起的,是条件的假相,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自体存在。世间的哲学、宗教也讲到苦,讲到空,讲到无常。尤其是最新的科学发现,已经颠覆了世人的很多常识。但这些都是从差别相得来的认知,还在不断更新中,是不究竟的。而佛陀是透过智慧观照,直接抵达一切法的本质,从根本上亲证并揭示了诸法实相。这些见地是修行的指南,也是证道的关键所在,所以被尊为八正道之首。如果见地错了,即使我们再努力,也不可能证佛所证。就像“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那样,哪怕只是偏了一点,也会渐行渐远,错失终点。

  其次是正思维,又译正志,即通过正确思考形成的目标。理性思维是人特有的能力,也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育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如果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就会形成错误观念,甚至邪知邪见。再以这些观念看待世界,思考人生,将造成无穷后患。比如现行教育带来的不信因果、盲目拜金等观念,就对个人乃至社会的道德形成极大冲击。我们知道正见重要,但它的建立离不开正思维。佛教讲到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通过亲近善知识,才能听闻正法,建立正确思维,把佛法转化成自身观念,进而运用这种认识去修学、做事、处理问题。如果不通过正思维,佛法还是佛法,自己还是自己。很多人烧香、拜佛、念经,可他的生活和佛法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因为佛法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成为自身观念。唯有通过理解和接受,才能把佛法转化成人生智慧。所以,正思维是佛法能否落实、运用的关键所在。

  第三是生活的智慧,包括正语、正业、正命。其中,正语是如实的语言,不说妄语、绮语、粗恶语,要说爱语、利他语。正业是正确的行为举止,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从身口意三业远离杀盗淫妄。正命是正当的谋生手段,既符合法律和社会道德,也符合作为佛弟子应有的行为标准。这三项属于戒的范畴,帮助我们建立如法、健康的生活。在今天,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已有极大改变。遗憾的是,这种改变不仅让人变得物化、虚荣而浮躁,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环境恶化。可以说,它是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不转变现有生活方式,所谓的环保,只能是亡羊补牢,根本无法得到彻底改观。而从心灵环保的角度来说,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难建立良好的心态。禅修并不是要修出什么东西,而是让心恢复到清净、稳定的状态。生活如法健康,心自然容易安定,从而为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氛围。

  接着是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我们有了正确观念和健康生活,还要不断努力,才能让这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变成心灵的主导力量。佛法所说的精进有特定内涵,是在止恶行善、转迷为悟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泛指所有努力。世间很多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养家,甚至努力坑蒙拐骗,这些都不能称为精进。对凡夫来说,无始以来的无明和贪、嗔、痴有着强大力量,如果不策励自己,将很难摆脱这种惯性。有一种精进叫披甲精进,就像战士身披铠甲,在千军万马中奋勇杀敌,否则随时可能阵亡。修行也是同样,如果不加精进,就会被贪嗔痴战胜。在菩萨戒中,犯戒叫作“他胜处”,就是被烦恼、串习所战胜。所以说,修行就是心灵世界的一场战争,而且是你死我活的较量,不是正念战胜烦恼,就是烦恼战胜正念。在此过程中,精进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是正念、正定。所谓正念,即内心应该保持的正确观照,如四念处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当我们保持这样的观察时,心才能摆脱对常、乐、我、净的执著。反之,很容易被串习左右,以为有恒常的我,恒常的世界。所以正念就是让我们培养觉知力,时时以正见观照身心世界。进而使观照力不断增强,持续、稳定地安住正念,具足定力。这种定力是开发智慧的基础,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

  由此可见,八正道也包含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正见有两种,一是世间正见,一是出世间正见。世间正见来自闻思,通过闻法和思维,将佛法义理落实到心行,懂得用无常、无我的观念看世界。而出世间正见是超越逻辑和思维的,经由禅定和慧观的力量,直接体认空性。但这一正见必须从世间正见开始。在世间正见的指引下,通过持戒、修定,才能引发出世间正见。然后在出世间正见的指导下,再持戒,再修定,才能截断众流,通达空性,彻底平息内心的躁动、迷惑和烦恼。

(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