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于“法眼宗思想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

济群法师

  龙岩政府举办这个研讨会特别有意义。当今的中国社会,虽然物质高度发达,但要真正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而这种建设的源泉,就来自对传统文化,即儒释道的传承。尤其是佛教,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学”,既有对心性的透彻解读,也包含针对各种根机施设的调心之道。举办这样的研讨会,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能有效促进国人的心灵建设、素质建设、人格建设和道德建设。
  太虚大师曾经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在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禅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不仅如此,它的兴衰还关系到整个汉传佛教的走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影响甚至导致了佛教在中国的衰落。为什么这样说?
  禅宗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修行上直指人心。用最直接的手段,帮助我们认识众生本具的觉悟本性。禅宗在隋唐开枝散叶,其时,也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巅峰时期,学人普遍素质较高。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宗门大德辈出,走向鼎盛。一时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风遍行天下。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教理学习的忽视,甚至是轻视。
  宋元以降,随着文化的式微,学人的整体素质也日益衰落。当缺乏堪为法器的上根利智者时,这种“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殊胜法门,就逐渐成为了空中楼阁。看似美妙,却难以落地。

《十规论》指出流弊

  法眼宗是禅门五家最后出现的宗派。其时,禅宗不重教理和次第的流弊已然开始显现,所以法眼文益禅师特别撰写了《宗门十规论》,指出当时禅宗的种种流弊,分别是:“自己心地未明妄为人师第一,党护门风不通议论第二,举令提纲不知血脉第三,对答不观时节兼无宗眼第四,理事相违不分触净第五,不经淘汰臆断古今言句第六,记持露布临时不解妙用第七,不通教典乱有引证第八,不关声律不达理道好作歌颂第九,护己之短好争胜负第十。”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即“未明心地,妄为人师”。禅宗修行强调明心见性,宗风凌厉,直截了当。相应的,对师长和学人都要求极高。所以禅宗是属于精英教育,即使有开悟的明眼宗师引领,还须利根学人作为法器,才能承接法脉。
  禅宗把学人根机分为利根和钝根两种。所谓利钝,区别就在于“迷”的深浅。就像云层有厚有薄,同样,每个人内心的迷惑和烦恼也深浅不一。迷得越浅,根机就越利,反之亦然。对于心灵尘垢非常薄的利根来说,师长往往可以在某个契机下,用一句话、一声棒喝或一个动作,令其豁然开朗,当下见到自己的本心。
  这种教授既须灵活多变,不得生搬硬套;又须拿捏精准,以免错失良机。可以说,用的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力。如果师长自己尚且“未明心地”,又怎么能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式和力度一击奏效?
  对学佛来说,三藏十二部典籍就像一张地图,帮助我们认清生命状态,从而摆脱妄心,体悟真心。所以,修行的重点不在经教,而在心地。禅宗自达摩传入东土之后,就提倡藉教悟宗——通过这个地图去了解自己的心。如果学人有好的根机,又有好的老师耳提面命,无需地图也能到达终点。但如果没有明眼师长,地图就至关重要了。否则,一定会在混乱的感觉里误打误撞,不明方向,不见出路。

《宗镜录》引教入宗

  《宗门十规论》所说的种种种流弊,和禅宗不重视教理有很大关系。正因如此,唐末永明延寿禅师特别将教理导入宗下的修行。如《宗镜录》一百卷,就大量引入如来藏体系的经论,希望以此为学人指明方向。同时,永明延寿禅师还提倡禅净双修,也是对禅宗修行的补充。遗憾的是,虽然他做了这么多的努力,但禅宗还是颓势未减,一路走向衰落。
  2013年,我曾在南华寺举办的“纪念六祖慧能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周年”法会上,作了题为《顿与渐》的讲座,旨在通过对顿悟和渐修的重新认识,纠正多数学人重顿悟轻渐修、重参禅轻教理的偏差。
  我们今天继承和弘传禅宗,首先要处理好教与观的关系。凡夫都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禅宗祖师所做的,不论是“临济喝、德山棒”,还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等手段,都是要帮助学人打破对能所的执著,从而超越二元,体认空性。但长期以来,明眼师长寥若晨星,可遇而不可求。
  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我们唯有通过对地图的精确解读,才能了解二元对立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解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有了解之后,才不会陷入混乱的感觉,才知道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最终体认的又是什么。
  其次,是顿与渐的结合。禅宗的直指人心,是直接指出修行的核心所在,如六祖在《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每个人内心都蕴含着圆满无缺的觉悟本性,一旦体认觉性,就能证佛所证。
  但这一方法起点太高,对于多数学人来说,因为根机驽钝,其实是够不着的。就像天边的云彩,只能远远地看一眼,无法直上云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扫除内心尘垢,就像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近年来,汉地开始重视《道次第》的修行,包括印老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论》等,都在帮助我们建立修行的次第。只有通过渐修扫除心垢,才能让根机更利,更接近最后的突破点。事实上,迷惑深浅是缘起的,根机利钝也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就可以通过修行去改变。当根机磨砺到一定程度,才能为顿悟做好准备。
  第三,要重视基础的修行和发心,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禅宗非常重要。在禅宗发展过程中,有偏于自了的倾向。更多是强调个人解脱,缺乏积极利他的大乘菩萨道精神。所以,要强化信仰的基础,僧格的养成,以及大乘的菩提心的建设。有了这样一些基础,再来修习禅宗,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