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整部《入行论》所构建的,从菩提心的发起到圆满,都在告诉我们怎么断除烦恼。这也是佛法修行的核心。佛陀成就的三德,为断德、智德和悲德。断德是断尽一切烦恼。与此相应的概念是涅槃和解脱——涅槃是平息躁动后的高度寂静,解脱则是摆脱烦恼后的究竟自在。不仅声闻乘要断除烦恼,菩萨道修行同样如此。有人说,菩萨要在轮回中广度众生,只须利他即可,不必断烦恼。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菩萨不断烦恼的话,有能力度众生吗?那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所以说,断烦恼是三乘佛法的共同核心,只是方式有别。比如声闻乘的见地是有涅槃可证,有烦恼可断,觉得烦恼是实实在在的敌人,必须以智慧断除烦恼。在菩萨乘修行中,唯识的见地也是同样。而中观是通过智慧观照,认识到烦恼和菩提的本质都是空性,了不可得,所谓“烦恼即菩提”。从这个角度说,看似没有烦恼可断。事实上,这只是代表断烦恼的不同角度和见地,目的是同样的。如果你以为“烦恼即菩提”就意味着不必断除烦恼,是认可甚至纵容烦恼,那就成了“菩提即烦恼”。

  我们学过《百法明门论》的话,对烦恼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论中将烦恼分为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在随烦恼中,还有小随、中随、大随。《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也列举了每种烦恼的定义、特征及作用。当我们充分了解烦恼的表现和危害,一定会下决心断除它。在《入行论》中,寂天菩萨没有就烦恼本身作详细论述,主要是告诉我们烦恼的危害,以及应该对烦恼持什么态度。

  (3)发奋灭烦恼

  36.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37.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仅此尚不顾,箭矛着身苦,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
  38.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39.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战归炫身伤,犹如佩勋章。
       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困我?
  40.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41.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
  42.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43.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似嗔此道心,唯能灭烦恼。
  44.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当我们说到烦恼时,已经包括无明,这是属于痴的范畴。无始以来,烦恼潜伏在生命中,给我们带来无数危害。这是通过学佛才能看到的真相,否则,我们根本看不清烦恼和自己的关系,不知道烦恼是最大的敌人,反而把它当作朋友,当作得力助手,甚至当作“我”的存在,认为是“我高兴,我不高兴”。禅宗叫作“认贼为子”,就是把贼当作自己的儿子,把敌人当作自己的主人。这样的话,主导生命的就是烦恼。既然主导者是烦恼,那我们肯定不会想到消灭它。

  我们把烦恼当作儿子,当作主人,结果却成了受害者,引发焦虑、烦躁、恐惧、没有安全感等负面情绪,甚至发展为抑郁症。而且这些烦恼具有强大的力量,不是我们想要解除就能解除的。有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得到暇满人身,已经听闻佛法,知道摆脱烦恼的方法,一定要发奋图强,彻底断除烦恼。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寂天菩萨告诉我们,烦恼必须由自己亲手灭除,他人是不能替代的。在彻底灭除烦恼前,尽此一生都不应该放弃努力,而要不断精进。佛法所说的精进是有前提的,是对于断恶修善、转迷为悟的努力。比如世人为了赚钱拼命,只能叫作勤奋或努力,但不能称为精进。总之,我们要抓住现在这个难得的机遇。因为不是所有身份都能断烦恼的,三恶道固然不行,生天享乐或是当阿修罗也不行。只有得人身,闻正法,才能具备断烦恼的智慧。而得到这个机会很不容易,只有发奋精进,才不辜负此生。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对于他人微小的伤害,我们会生起嗔恼之心,想要奋力反击。对于自身的任何疾病,我们也不会安然忍受,而要积极治疗。总之,不论外境还是自身,只要出现带来伤害的因素,我们就会主动对治。事实上,人类五千年文明,从科学到哲学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通过探索生命和改善环境,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但因为无明,这种努力多半是扬汤止沸式的,并未真正奏效。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了前所未有的享乐,却往往活得很累很辛苦,真正有幸福感的人并不多。

  唯有佛法,才为我们提供了究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以智慧探索痛苦根源,告诉我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其中,集是佛陀为我们找到的痛苦之源——那就是无明烦恼;灭则是佛陀为我们指引的离苦之道——那就是究竟涅槃。如果没有大智慧,是找不到的。当我们认识到烦恼的危害,还能安然度日吗?《佛遗教经》说:“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烦恼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毒蛇,甚至比毒蛇更可怕。毒蛇虽然会要了人的命,但那是一次性的。烦恼对我们的伤害却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尽未来际地给我们制造痛苦,制造麻烦,制造轮回。

  “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壮士,即菩萨,是轮回中的勇士。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烦恼的危害,在灭除烦恼之前,决不能安然入睡,而要时时保持观照,努力对治。

  下面通过一些现实的例子说明。《入行论》的表述方式既理性又感性,以种种生动的比喻,激励我们奋力灭除烦恼。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两军对垒时,双方会排兵布阵,激扬士气,开战后就奋力厮杀,拼个你死我活。其实修行也是战争,是消灭烦恼的心灵革命,要瓦解由我执建立的伪政权。对每个生命来说,这场消灭贪嗔痴的战争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并能得到巨大的利益。

  “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即使将士们不在战场上奋力灭除敌人,这些敌人迟早也要衰老、死亡,还会因为死亡产生极大的苦恼,没有谁能长生不死。

  “仅此尚不顾,箭矛着身苦,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虽然敌人都逃脱不了老死的命运,并不是必须通过战争才能消灭的,但为了打赢战争,将士们尚且不顾被刀箭伤害的痛苦,冲锋陷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决不逃跑求生。

  “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何况我们现在要努力消灭的,是无始以来给生命带来痛苦的烦恼。敌人的伤害是暂时且表面的,但烦恼的伤害是长久且深层的,如果不加以对治,烦恼是不会自己灭亡的。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我们更应该精进努力。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要消灭这样的烦恼强敌,必须勇往直前,即使遭受百般的痛苦和挫折,也不能丧失斗志,心生懈怠。所以说,修行不仅要思维轮回苦,思维三恶道苦,还要思维烦恼带来的巨大危害。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不对治烦恼就没有出路,还有理由不努力吗?

  “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战归炫身伤,犹如佩勋章。”这个偈颂还是以战士为喻。参加战争的将士中,虽然有人是为了报国,但也有人只是为了吃饭,或是为了当官,为了建功立业。从佛法角度说,这些世间利益是微不足道的。但即使这点眼前利益,也使得将士们奔赴战场,出生入死。当他们遭受战争伤害,留下伤痕,还会当作值得炫耀的荣誉,就像佩戴勋章一样。

  “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困我?”寂天菩萨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世间将士为了眼前利益,尚且如此勇猛,不怕牺牲,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消灭烦恼的战争,将彻底解决生命问题,成就解脱乃至无上佛果。为了这样的巨大利益,自然应该精进修行,无所畏惧。即使在此过程中产生暂时的痛苦,怎么能困扰我呢?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接着再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渔夫为了生活下海打鱼,不仅要忍受风吹雨打,阳光曝晒,更会有生命危险。还有那些屠夫、农民、牧民等,包括现在各行各业的打工者,为了混口饭吃,每天上班八小时,甚至加班到十几个小时。包括那些当老板的,不管小老板还是大老板,都要承担各种压力,身心俱疲。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其中,有些是为了个人生存,有些是为了成就事业,为了自我的满足,虚假的荣誉。比如想做个成功人士,出人头地。中国人尤其在乎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为了财富地位、光宗耀祖,不惜疲于奔命。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总之,人们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得到利益和满足感,会努力拼搏,忍受严寒酷暑的环境,忍受各种压力的煎熬,忍受身心的疲惫和艰辛。现在的人真是辛苦,因为终日忙碌,由身体疲惫导致心理疲惫,甚至失去休息的能力,连觉都睡不好。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世人为了暂时的微小利益,都能吃这么多苦,我们现在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走向觉醒,怎么不能接受修行带来的一点痛苦?世人所吃的那些苦,往往会使他们造下恶业,带来痛苦。而我们所吃的苦,是为了究竟的利益,为了广大众生的利益,实在太值得了。通过这些对比和思考,我们还有理由不努力吗?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吗?

  “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虽然我们曾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众生走向解脱,走向觉醒”的崇高愿望,发愿在十方世界度化有情,可自身的现实状态是什么样呢?事实上,我们眼下并没有断除惑业。所以仅仅发愿是不够的,关键还要解除自身烦恼,发展智慧和慈悲,这样才有能力去承担。否则,自利尚且不能,所谓的利他也是一句空话。

  “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如果说话不自量力,所说的誓言就成了疯话。寂天菩萨这么说,是不是会对发心的凡夫造成打击?以我们目前充满迷惑烦恼的生命状态,还要不要发菩提心,要不要发这样的宏愿?说的是不是疯话?这个提醒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其实寂天菩萨是要勉励我们:为了实践诺言,为了让这个宏誓伟愿不成为空话,必须做轮回战场上的勇士,努力灭除烦恼,时刻都不能退却,不能怯弱。这才是寂天菩萨的真正用意。没有离惑并不可怕,不是说有惑就不能发菩提心,因为世俗菩提心本身就建立在有漏的妄心基础上。凡夫不可能没有烦恼,关键是精进除惑,这样才能言行一致,给众生究竟的帮助。

  “吾应乐修断。”寂天菩萨告诫我们:应该热爱断除烦恼的修行,热爱戒定慧和利他行。以戒和定为基础,再依正见修习止观,可以开发智慧;或是通过利他弱化我执,也能开发智慧。由开发智慧,才能彻底断除烦恼,给自己和众生带来究竟的利益。

  “怀恨与彼战。”说到恨,我们很容易想到心怀仇恨。但这里所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仇恨,而是要对烦恼生起决裂的心,培养划清界线的意志。这种意志和嗔恨不同。因为嗔恨本身是一种烦恼,建立在无明基础上。而寂天菩萨在此是表示一种决心,一种决断。这种“我要断除烦恼”的认识,是来自佛菩萨和历代祖师由智慧观察作出的正确选择——和烦恼进行你死我活的决斗。我们不要将这种决心误解为仇恨。

  “似嗔此道心,唯能灭烦恼。”这种决断心可以帮助我们灭除烦恼,它本身不是烦恼,也不会制造烦恼。而嗔心正相反,它本身就是烦恼,还会进一步引发烦恼。我们应该生起断除烦恼之心,深深地认同和热爱断除烦恼的修行。在“不放逸品”之后,还有“护正知品”等,都是引导我们深化修行,进一步“舍凡夫心,发菩提心”。这都必须努力践行。

  “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我宁可被火烧,被杀害,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但内心永远不会屈从,不会向烦恼低头。修行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困扰。因为我们已经形成种种不良串习,但修行是建立另一套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套规则往往会和固有串习形成冲突。当冲突发生时,如果没有强大的正念,很容易被烦恼带走,陷入其中。

  如何才能不向烦恼屈服?一方面需要强大的正念,一方面需要深刻认识到烦恼的巨大危害。如果我们真正看到这一点,哪怕放弃生命,也不会随顺烦恼。在这个偈颂中,寂天菩萨就表达了这种意志。世间有不少英雄,为了某种信念或理想也能从容就义。我们现在为了对付生命中的烦恼,对付这个生生世世的仇敌,应该有更大的决心,更坚强的意志。

  (4)惑去不复返

  45.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46.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之?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47.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
       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第四,和世间的敌人相比,烦恼是一去不复返的。

  “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力足旋复返。”常敌,即世间普通的敌人。当敌人被驱赶后,他们养精蓄锐,恢复力量,又会卷土重来。就像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通过几年休养生息,又把吴国灭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惑贼不如是。”但烦恼敌与此不同,如果我们彻底降伏烦恼,就不再有后顾之忧。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在修行中,有时觉得自己没烦恼了,有时烦恼又来了?因为那种所谓的没烦恼,并不是真正断除,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烦恼暂时潜伏起来。当外境对烦恼比较有利,它又会伺机而动。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之?”般若智慧可以彻底断除烦恼。那么,这些烦恼会跑到哪里呢?其实,烦恼在本质上是了不可得的。当我们以智慧断除烦恼后,烦恼就不复存在了,而不是躲到哪里。这是斩草除根,一劳永逸。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烦恼回来伤害我们?那是因为我们缺乏精进,没有彻底断除烦恼,仅仅暂时让烦恼不起现行了。只有空性慧,才能将烦恼连根拔除。怎么开发空性慧?一方面是依正见修习止观,一方面要精进努力,坚持不懈。

  “惑非住外境。”在此,寂天菩萨正式亮出了中观见,引导我们观察:烦恼到底是什么,到底住哪里?首先,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不是说哪种境界一定能让人烦恼。真正带来烦恼的,是我们的无明,是我们对境界的认识,而不是境界本身。如果具备智慧认识,没有什么境界会使我们烦恼。

  “非住根身间,亦非其他处。”烦恼也不是住在我们的身体中,或是住在其他什么地方。烦恼在哪里?有形相吗?我们看到什么东西不顺眼,烦恼是在眼睛里吗?听到什么声音不舒服,烦恼是在耳根里吗?《楞严经》有七处征心,引导我们一一审查,寻找心之所在:心在内还是在外?如果去寻找烦恼,我们同样会发现:烦恼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也不在其他地方,而且无形无相。

  “云何害众生?”前面说过,烦恼没有手也没有脚,那它是怎么祸害众生的?很多时候,我们听从烦恼,随顺烦恼,被烦恼左右。当烦恼来了,比如一心想要得到什么,或是对某个所缘很生气,我们就忙着贪著或嗔恨,并没有对烦恼本身作智慧审视,去观察烦恼究竟在哪里,究竟是什么样的。

  “惑幻心莫惧。”前面是让我们了解烦恼存在的本质,及烦恼和自身的关系,寂天菩萨接着告诉我们:烦恼其实是虚幻的。因为烦恼来自无明产生的错误认知,来自对自我的错误认知,对世界的错误判断。因为这些误解,而有种种烦恼。但无明本身是没有根的,比如对自我的执著,事实上,我们所认定的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只是我们有了某种设定后,会寻找种种支点,依此建立贪著。其实,这些烦恼只是妄想的产物,本身是虚幻的,找不到实实在在的存在基础。当我们生起智慧观照,这种错误认知就会被解除。就像一栋楼,当地基被动摇,楼身就会倒塌。所以说烦恼是虚幻的,我们不必害怕,而要学会去面对它。

  “为智应精进。”对付烦恼的真正武器就是智慧,所谓“智慧不起烦恼”。学会用智慧认识世界,我们就不会生起烦恼,还能断除烦恼。为了成就智慧,获得解除烦恼的力量,我们应该精进不懈。

  “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既然烦恼可以断除,我们又何苦在恶道中忍受毫无意义的伤害?因为轮回是无明的产物,让众生遭受种种痛苦和损害。这种苦难对生命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世间很多人的生活是无谓的。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无非是被无明、烦恼所驱使。也有人会反思: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找不到这么辛苦的价值,但又身不由己。因为内在的混乱情绪和妄想会怂恿他不停地忙着。虽然很疲惫,看不到价值,但还得继续去忙,否则也静不下来,会更无聊,更痛苦。甚至于,必须忙到把每天的时间填得满满的,忙到精疲力尽再去睡觉。很可能,连觉都睡不好。然后第二天起来继续忙,到最后再也不能动弹。这一期的忙碌就结束了,下一期接着再来,周而复始。

  这是凡夫的生命状态,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只是被迷乱的需求和执著左右。一旦这种需求和执著形成生命程序后,就会自动运行,使你像机器一样被操纵,被左右。所以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断除烦恼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我们:虽然烦恼的危害很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可怕,还可以彻底断除,一劳永逸。不像世间的敌人,可能过段时间又卷土重来,甚至子子孙孙都来找你报仇。烦恼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战胜它!

三、结 劝

  48.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最后是结劝。总的来说,“不放逸品”是告诉我们:既然我们已经发起愿菩提心,就要努力践行菩萨道,决不舍弃。菩萨的三聚净戒,一是遵守律仪,阻止不善行为;二是努力修善,保证自己行进在菩萨道上;三是饶益众生,自利利他。暇满人身难得易失,如果现在不止恶修善,很快会失去暇满,堕落恶道。此外,本品还讲到烦恼是放逸的动力,只有解除烦恼,才能真正做到不放逸。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有了这些思考后,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实践并圆满菩萨学处。

  “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凡夫是贪嗔痴的重病患者,这些不良习性使我们饱受轮回之苦,而佛法给我们提供了治疗方案——通过开智慧断除烦恼。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疾病,也有了治疗方案,就要认真接受治疗。如果不遵照医生的嘱咐,不遵照佛陀和寂天菩萨开出的药方,这个病永远无法痊愈。

  “不放逸品”非常重要。大家要多读偈颂,多听讲课内容。很多人不容易学好的原因,就是对每个学习内容,只是停留在“我已经学过,已经听过”,却不检查:听懂了没有?理解了多少?接受了多少?能不能运用起来?结果是,虽然听了很多,但真正掌握的很少,连知道都说不上。现在有个词叫“知道主义”,指流于表面的认识。但对法义不深入学习的话,可能连知道都说不上。所以,我们倡导的“理解、接受、运用”很重要。所有内容都要反复听几遍,深入思考,才会有所受用。然后还要互相交流,这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