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给西园常住居士开示

济群法师

  同在一个道场修学,是很深的缘分,非常难得。我平时在各地弘法,对大家的关心不够。今天一方面是和大家见见面,一方面也和大家谈谈西园寺未来的愿景。随着静心课程的发展,大和尚也看到模式的殊胜,认同程度不断提高,所以多次找我,希望在西园寺、报恩寺、定慧寺的僧众和居士团队中,把修学抓起来。同时,随着弘法事业越做越大,管理、团队和做事方式也要跟上,否则不但辛苦,还会遇到瓶颈。

一、了解现状,看到不足

  目前,西园寺的弘法事业开展顺利,这也得益于静心课程。因为义工的参与,各项活动从规模到影响不断增长。除了常规的菩提静修营、菩提家园大分享、七日禅等活动,还特别开办了面向企业家的静修营。近年来,我经常应邀为企业界举办各种讲座,不少人在听讲后产生进一步闻法和体验的需求,所以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相关活动。未来因缘成熟时,我们完全可以将此做成一个品牌,让企业家们把接受佛法教育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此外,我们还有面向大学生、医学界等特定对象举办的活动,使弘法逐渐从普及化向差异化发展。
  社会大众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香烟缭绕,求求拜拜。其实,佛法的真正价值是让人解脱轮回,圆成菩提。而从当下的受益来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教育让人解除烦恼,二是通过静心让人看清自己。我觉得,这个市场是无限广阔的。因为每个人都想解脱烦恼,都想拥有宁静的心灵,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佛法。
  西园寺有一批具备弘法能力的法师,还有一批高素质的义工,有条件开展各项活动。但总体来说相对随意,从内容到流程都没有模式化,没有形成规范。这样的话,就比较依赖组织者的能力,不容易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所以,对现有的皈依共修、八关斋戒、念佛共修、正念禅修等项目,我们要陆续形成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团队,包括法师组、法务组、文宣组、活动护持组、人力建设组等,每块都有专人负责协调。
  这就需要壮大义工团队,一方面吸收学员进寺成为常住义工,一方面鼓励本地信众前来承担临时义工。从义工的招募、培训、修学到对他们的关爱,都要跟上去。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做好引导和服务。而不是干活时把人找来,没活时撒手不管。那样的话,再多的义工也可能逐渐流失。

二、勿忘初心,精进修学

  能成为西园寺的常住义工,必定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将寺院作为践行菩提心的平台。相信大家都是为了修学佛法、集资培福而来,这份初心固然可贵,但如果修学上不去,光是干干活,虽然也能培植一些福报,却得不到善法的滋养。我经常说,要让做事成为修行。成为修行的前提,就是发心正确,善于在做事过程中落实、检讨、调整方向。否则,做事就是做事而已,和修行未必有什么关系。哪怕在寺院做事,也是同样。
  因为凡夫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只要修学不上去,凡夫心一定会伺机而动。尤其在寺院住得时间长了,轻则进入习惯性麻木,感觉不到自己做的到底有多少意义;重则做得烦烦恼恼,甚至会做出各种人我是非。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我们的很多骨干,在世间的工作生活之余,不仅要自己修学,还要带班或承担各项义工事务,虽然很忙碌,却乐此不疲。这种能力、热情和担当,正是来自修学的受益,来自服务大众过程中的成长。我们倡导修学和服务两套模式,两者是并行且相互增上的。当我们通过修学树立佛法正见后,还要在做事中历境练心,才能打开心量,弱化我执,在成就利他心、慈悲心的同时,不断增长对修学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
  作为寺院的常住义工,无须为生存奔波,也没有竞争压力和家庭拖累,还不需要买菜做饭,不需要在上下班途中耗费时间,应该比其他学员有更多精力,可以承担更多事务。事实上,不少学员都特别羡慕你们。但实际情况如何呢?很多时候,常住义工的修学效果未必那么好。为什么会这样?我想,这是每个人需要自我检讨的。
  我们每天的时间,用来工作、修学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在做事过程中,是否带着利他心,带着参与弘法的热情?还是觉得寺院环境很清静,就过上了安逸日子?和社会上的工作不同,在寺院做事主要是靠自觉,而不是一环扣一环的跟进和监督,有些岗位甚至没有明确的工作量。只要修学跟不上,认识不到位,就容易像社会上那样,没人管就乐得清闲,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承担,想方设法地落实。如果本身习气比较重的话,在这种宽松的管理下,非但得不到进步,培不了福报,很可能,做的那一点还抵不上自己消耗的。这样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越没福报,就越懈怠,越苦恼,越做不好。
  所以说,修学才是重中之重。社会上有企业文化,我们参加修学,也是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这不是寺院对你们的要求,而是真正的关心。因为你们在寺院的最大收获就来自修学,如果不能于法受益,光是做点事情,意义真的有限。我们不妨检讨一下:做义工这些年之后,自己的观念、心态、生命品质有没有改变?工作的能力、效率、成果有没有提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和修学有关。如果修学上不去,观念、心态、生命品质自然不会改变,又因为没有好好用心,工作能力也很难提高。结果无非是混混日子,最后会混到哪里去呢?
  希望大家真切认识到修学的重要性。已经参加静心课程的义工,要继续努力,从对法义的理解深度,到自身的发心、品行,都要起到表率作用。尚未进入静心课程的义工,要尽快进入这一轨道。这是我们能在西园得到的最好机遇。相比社会上的其他学员,我们的修学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如果这时还不抓紧,实在是入宝山而空手归。而且要知道,所有条件都是缘起的,如果你不珍惜,不努力,就是在让自己逐渐边缘化,并和这个道场渐行渐远。

三、发菩提心,共创家风

  随着静心课程这几年的建设,尤其是去年以来的模式完善,修学效果越来越好,流失率也不断降低。能有这样的效果,得益于我们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具备这个前提,才能有效落实修学方法,达到修学效果。
  静心课程是一个创作,从修学方式到管理模式都是全新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而传统道场包括佛学院的教育,并不是十分单纯。好在大和尚的认同日益提高,已决心在寺院落实这套模式,常住法师也逐步形成共同的弘法理念。一旦在这几个道场的僧俗二众中把静心课程做起来,将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教界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修学无序,缺乏引导,想学的人不得其门而入;二是弘法意识不足,即使有心参与,也往往不知如何开展;三是信众缺乏管理,除了在一起干干活,不懂得怎样提升信心道念。而两套模式恰恰是针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之道。目前,一些寺院看到信众通过静心课程,在短时间内产生极大改变,也希望引进这套模式,运用到僧伽教育中。如果能在更多道场落实这样一种修学、弘法和团队管理方式,将对中国佛教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参与弘法事业,不仅要立足于西园寺,还要有广阔的胸怀,想着怎样更好地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心浮躁,要帮助他人,首先要点燃自己内在的智慧心灯。只有照亮自己,才能照亮他人;只有自己于法受益,才能给人信心,给人引导。
  有人以为住在寺院就等于进了保险柜,其实不然。如果只是住在这里,有口无心地跟着上殿过堂,那只是过一种宗教生活而已,和修行没什么关系。不必说在家居士,即使出家人,只要修学上不去,也是稀里糊涂的。如果不明确学佛目标,不时时保持正念,在寺院的清静环境中,反而容易因为安逸而懈怠,因为懈怠而退失道心。不像世间的人,每天在滚滚红尘中面对各种压力,各种逆境,还更容易生起出离心,也更能看到佛法的价值。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除了以修学完成智慧的修行,还要以服务大众模式成就慈悲的修行。在菩提静修营中,以同修班学员组成的义工团队,不仅支持了各项活动的开展,还以自身的如法言行和积极承担,体现了静心课程的效果,被誉为“静修营精神”。未来,我们要加强常住义工的管理,组建一支发心正、素质高的团队,全面参加西园寺的弘法活动。同时也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践行菩提心,检验修学成果。

四、修学为根本,弘法为职责,事务为保障

  大和尚一直在强调,西园寺的定位就是修学和弘法。基于此,寺院未来应该立足于修学、事务和弘法三个方面,以修学为根本,弘法为职责,事务为保障。事实上,这也是作为道场应有的定位。用现在的话说,这里是接受觉醒教育的学校,也是治疗烦恼疾病的医院。这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贪嗔痴的重病患者。
  我们要带着学习和治疗的心态来改善生命,同时带着学做菩萨的愿望发菩提心、服务大众。进而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氛围。因为凡夫很容易心随境转,如果没有氛围的支持,可能学着学着就没感觉了。一旦学不上去,做事就会做得苦苦恼恼的,既得不到法喜,更谈不上个人成长了。
  我觉得,做事有几个关键。除了以修学为根本,每个人都要熟悉模式,这是帮助我们弱化我执、自利利他的有效途径。大家要积极参加培训,让模式在心中扎根。我们是一个修学型团体,模式确立后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优化。如果半年不接受培训,就可能跟不上模式的迭代了。
  其次,要重视团队配合,而不以自我感觉为中心。不论对个人还是静心课程的健康发展来说,建设一个团队远比做好一件事重要得多。很多人习惯按自己的感觉做事,虽然也可能做成一些事,但很容易引发我执等种种副作用,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更何况,我们要做无限的事业,必须有更多人参与。因为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过是一个人,而一个健康的团队是有凝聚力的,能够不断地自我优化并发展,作用不可限量。
  此外,还要有弘法利生的热情,这是来自我们对佛法的受用和认识。只有自己从中受益了,才能看到参与弘法的意义所在,看到自己做的事有多么重要。在参与过程中,大家的成长和改变又会进一步触动你,彼此增上。不少人学佛时间长了,会变得冷漠、封闭、自以为是。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因为他们混淆了清净和冷漠,混淆了出离心和不接纳,混淆了不攀缘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自以为修得不错,总是带着评判的眼光看别人,就是不看自己。
  学佛是要把重心从自我转向他人,转向三宝。如果不发起菩提心,不通过做事和大众互动,是无法完成这种转变的。不少人学佛后,减少了世俗的应酬和来往,但因为没有转变重心,既不能和道友建立法的情谊,又不能对大众生起如母有情的观想,结果就落入了冷漠、封闭的误区。
  发菩提心是要接纳一切人,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只有接纳每个众生,带着热情去利他,你的心才能不断打开,成为一盏灯,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没有热情的话,每天修学也没干劲,心情也低落,最后身体也受到影响,什么问题都会找上门来。总之,一个只关注自己的人,必然每天与烦恼相伴。如果时时关注他人,自己的事就算不了什么了。
  西园寺是我们的心灵家园,也是利益众生的平台。我们要融入进去,让修学和做事相互增上。希望大家从修学、模式、团队、热情四方面着手,立足于静心课程和服务大众两套模式,随喜他人的功德,检讨自己的不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看到并改变自己的不足。当然,需要在佛法智慧引导下,才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否则的话,凡夫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永远是自己对,别人错,那在寺院就白住了。

五、结 说

  未来,我会把道场义工作为重点来关注。希望大家精进努力,跟上节奏,共同营造心灵家园,使之成为佛教界的典范。我常说,要让菩提花开满世界。这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追求什么,要做多大的事业,而是因为看到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看到,唯有佛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给人类带来希望。作为佛弟子,当我们真正看清这些,能够袖手旁观吗?所以说,“不忍众生苦,哪堪圣教衰,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
  我们有多大的发心和胸怀,未来就能在这个事业中发挥多大作用。希望今天成为大家菩提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都能通过修学的提升,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