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2007年讲于西园寺菩提静修营

《菩提心的修行》【全书链接】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二、菩提心与皈依
  三、菩提心与七支供
  四、菩提心与出离心
  五、如何发起愿菩提心
  六、受持愿菩提心
  七、受菩萨戒
  八、行菩萨行
  九、菩萨行与空性见

  注:以上目录是为了方便查看,根据网页链接设置的,非书本目录。

  在菩萨道修行中,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

  发起菩提心,不仅是走上菩萨道的开始,也是成为菩萨行者的标志。整个大乘的修行,虽然法门众多,宗派纷呈,但都是围绕修学菩提心、实践菩萨行两大内容展开。其中,又以菩提心为重中之重。因为菩萨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是菩提心的具体落实,故佛典也称之为“行菩提心”。

  在此,将围绕菩提心的修行,分别从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与皈依、菩提心与七支供、菩提心与出离心、发起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受菩萨戒、行菩萨行、菩萨行与空性见九个方面介绍。

  在听闻菩提心教法之前,首先要端正闻法态度,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法器。什么才是正确的闻法态度?古德总结为“离三种过”和“依六种想”。

  所谓“离三种过”,即远离三种有过失的闻法态度。《道次第》云:“若器口下覆,或器虽仰而内不洁,或内虽洁而下有罅,纵天降雨,必不能受。或虽受得,为染所污,不堪饮用。或虽不染,漏而弗住。”这段论文中,分别以覆器、垢器和漏器,比喻学人闻法时不用心、带有成见及闻后不思维三种情况。

  所谓覆器,即器口倒覆,纵使天降甘霖也无法盛载其中。同样,内心尚未对法开放时,法水也不能进入心田。哪怕听得再多,心中依然空空如也,无所受益。所谓垢器,即器内已是五味杂陈,即使注入清水也会变得苦辣酸甜,不复本味。同样,每个人在接受佛法前,已形成自身的固有观念。在闻法过程中,应将现有成见通通放下,以清净无染之心接受佛法,就像我们喝水前会洗净杯子那样。如此,才能感受本然的法味,而不是被固有观念改造过的、杂染变质的佛法。所谓漏器,即器皿开裂破损,哪怕不断加水也会很快漏失。同样,如果闻法后不再如理思维,依教奉行,也如漏器一般,不能使所闻法义长存心田。学法的过程,是将佛法正见转变为自身观念的过程。这就需要在闻法后进一步思维,通过反复不断的思维来强化,来巩固,使法义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生根发芽。

  依六种想,则是闻法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六种观想。首先,是把自己视为病者。说到病者,我们比较容易想到身体疾病。其实,身病只是暂时的,更长久的是心灵疾病。无始以来,我们始终在轮回中流转,生死不息,烦恼不止,皆因种种心病所致。所以人生最大的疾病不是其他,正是无明制造的迷惑和烦恼。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疾病的过患,本着治病的态度闻法,把法师当作医生想,把佛法当作药物想,把修行当作治疗想,把如来当作正士想,对正法生起久住想。只有对法生起殷重心,难得想,才能使之成为改造生命的有效疗法。否则,往往只是把佛法当作一种学理或玄谈,学得再多,也不过是在生活中增加一些佛法的点缀,在言行上增加一些佛法的包装,于安身立命全无干系。

  所以,希望大家本着正确的闻法心态学习菩提心教法。这样才能纳法于心,依法调整心行,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善。

(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