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每佛者多少修过供养,如以香、花、灯或财物供养三宝。在佛教中,与供养内涵接近的是布施,都是给予对方。但供养强调亲近、奉事、尊重的成分,而布施含有对弱者的同情、怜惜、爱护之义。所以对佛菩萨及父母、师长,是以恭敬心供养。同时,若能以供养心行布施,更有利于平等心的修习,将迅速成就清净、圆满的功德。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福报从何而来?正是通过供养、布施而来,就像收获是通过播种而来。供养的对象又称福田,主要有三种。一是悲田,如穷困者及弱势群体;一是恩田,为父母等有恩于我们的人;一是敬田,为三宝、师长等我们恭敬的善知识,这些都是培植福德的土壤。有了福报,人生和修行道路才能畅通无阻。或许有些人不解:生存自然是需要福报,难道修行也要福报吗?确实如此。如果没有福报,修行会遇到很多障碍,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我们的色身需要物质滋养,若是资粮不足,甚至整天要为生计奔忙操劳,如何安心办道?

  另一方面,供养还能帮助我们克服悭贪和吝啬的心理。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著,将属于自己的物品也视为自身一部分。烦恼便因这种对“我所”的执著而产生,物品损坏后为之伤感,失去后为之心痛,赠予他人更是万般不舍。贪著和我执,是对自己伤害极大的两种烦恼,供养正是破除它们的重要法门。菩萨之所以能为众生舍弃一切,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众生和自己是平等无别的。在世间,母亲对儿女的付出最无私,但离菩萨的境界相距甚远。因为菩萨行还具有无相、无住、无所得的特点,毫无执著和期待。

  说到供养,可能有些人会担心:如果缺乏供养的财力,又该怎么办呢?其实,供养的重点并不在于实际财物,而是在于心行。同样是供养,发心不同,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和所获福报也大不相同。《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为我们揭示了将有限供养转为无限的观修法门,以此获福无量。

  “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供养,首先要有供养的对象。《行愿品》所言为“广修供养”,即广泛供养一切。本品的修行所缘境有两种:一是以佛菩萨品质为观修所缘,一是以所有众生为发菩提心的所缘。在此,重点以佛菩萨功德为所缘境。我们每天供佛时,不仅要供养眼前这尊佛,也应像“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那样,礼拜并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果只供一尊佛,成就的仅是一份功德;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才能成就无量功德。面对海会围绕的佛菩萨,我们又以什么作为供养呢?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应该以最上等、微妙、圣洁的供品供养诸佛,以此表达我们的无上敬意。

  “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华云,比喻花盛如云;鬘云,是将花连成一串串的花鬘;天音乐云,是最为美妙的天籁之音,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天伞盖云,是帝王出巡或举办法会时使用的伞盖;天衣服云,是天人享用的霓裳羽衣;天种种香,是指最馥郁、芬芳的香料;涂香,是涂抹于身体的香膏;烧香,是通过燃烧散发香味的线香等;末香,是研磨成粉状的香末。每种供品皆多如云涌,数不胜数。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又译妙高山,佛教认为是宇宙中最高大的山,高广无边。此处用来形容供品之多,堆积如山。

  “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此外,还要点燃种种明灯,包括酥油灯、油灯及各种香油制作的灯。佛经中,灯明为六供具之一,比喻佛的智波罗蜜。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这些供佛的灯明,并非我们平时所用的供灯,而是灯炷高如须弥山,灯油多如大海水的巨型供灯。

  或许大家会担心:怎么能有条件准备这些香、花、灯、油?不必担心,因为《行愿品》是通过观修来完成广大殊胜的供养。我们看到一切花草树木,皆可通过观想转化为供养所需的珍妙物品;看到万家灯火,则可观想为供佛的“酥灯、油灯、诸香油灯”。包括我们的每个心念乃至色身,皆可转化为供养于佛菩萨前的一盏明灯、一朵莲花。若能作如是观想,我执就无处藏身了。因为一切都是献给诸佛的供品,何处有“我”的存在?所以,“广修供养”也是对治凡夫心的有效法门。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时刻作如是观修,我们的心自然能从我执、我所执中超越。若能将一切供养诸佛菩萨,心便是无量的。以无量之心观想无量供具,供养无量诸佛菩萨,当下即可成就无量福德。以这样的方法积累功德,则能迅速成满佛道资粮。当我们供养一杯水时,可将之观想为四大海的净水;当我们供养一盏灯时,可观想为尽虚空遍法界的灯明。无论供养什么,皆观想为广大无限的供养,使我们的心像虚空那样无限广阔,不住于相。如果这样的话,即使供养一杯水,也能成就虚空般的无尽功德。反之,若心有所住,所获福德将极为有限,就像《金刚经》所说的“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中,财供养虽然功德很大,却远不如法供养殊胜。当然,能像本品所说的那样观想,供灯、供花的本身,就已升华为法供养了。通过依法修行,我们可以开智慧、断烦恼、证解脱。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为我们宣说了法供养的意义,如《金刚经》数数以校量功德引导人们行法供养。为什么财布施不及法布施,财供养不及法供养呢?因为财供养只能满足暂时的需要,法供养却能改变生命品质。一个品格低劣、烦恼重重的人,即使拥有许多财富,依然不会快乐。反之,对于断除烦恼的圣者而言,哪怕一无所有,生活清贫,同样能处处自在,时时安乐。那什么是法供养呢?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即闻思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佛陀出现于世,目的是为了引导众生解脱烦恼和生死。按照佛法指引的道路修行,像佛菩萨那样利益一切众生,才是至高无上的供养。若仅仅对佛教有兴趣,对佛陀有感情,于了生脱死并无实际帮助,也不是令诸佛欢喜赞叹的真正佛子。就像在家庭中,依父母意愿行事的孝顺儿女才能令长辈欢喜。若不听父母教诲,胡作非为,虽能给父母带来钱财,却无法令其安心。同样的道理,依法修行才是佛弟子应有的作为。

  “利益众生供养。”时刻心系众生,尽自己所能地利益他人,也是供养如来的方式之一。《行愿品》第九大愿谈到:若令众生欢喜,即令如来欢喜;随顺众生,即是随顺如来。诸佛如来从发心开始,为救度众生精进修行。很多人以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固然不错,但我们要知道,成佛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度化众生,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对利益众生的行为,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因为我们正是在行佛所行。

  “摄受众生供养。”以布施、利行、爱语、同事四摄法门摄受众生,引导他们皈依、学佛,以此作为对诸佛如来的供养。

  “代众生苦供养。”愿担负天下苍生的痛苦,愿以己身代替一切众生承受苦难,是慈悲心的极致。慈悲是佛菩萨的悲智二德之一,以广大悲心与众生同甘共苦,是对诸佛如来的真正供养。

  “勤修善根供养。”勤是精进、勤奋。佛法所说的善行有不同内涵,如以五戒、十善为主的人天善行,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为主的解脱道善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为主的菩萨道善行。勤修善根,能使出离心、菩提心的力量得到增强,最终证佛所证,为究竟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生生世世永不舍离菩萨道事业,永不舍离菩提心实践,尽未来际走在菩提大道上,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才是究竟圆满的法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处以一系列比喻,衬托法供养的功德之大。《金刚经》中,也通过反复校量来突显法供养与财供养的功德差别。如以恒河沙生命或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获福德虽巨,却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因为单纯的财供养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生命问题,故无法与依法修行所获功德比拟。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三世诸佛皆依法修行而成就,故法以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倍受尊重,即使诸佛如来,同样要礼敬法。如果没有法存在于世,诸佛就无法证道并成就。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如果菩萨能行法供养,才是最究竟、真实的供养。《行愿品》阐述的广大供养乃无上妙法,发心极为广阔,在空间上周遍十方,在时间上尽未来际。如果虚空会有尽头,众生及众生的烦恼会有尽头,这种广大供养才会结束。事实上,虚空是无尽的,众生及众生的烦恼是无尽的,所以对诸佛如来的供养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这种供养时刻都在进行,从来不曾间断,始终不会厌倦。

  由此可以看到,普贤菩萨所发大愿之深广,境界之高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正是它被尊为愿王的关键所在,因为每一愿的实践皆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为所缘对象。

(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