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讲记

济群法师

第七节  清净戒

  云何菩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一者初善受戒,惟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沉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者离懈怠戒,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著故,昼夜勤修诸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于诸威仪所作众事,善品加行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七者净命具足所摄受戒,离矫诈等一切邪命过失法故。八者离二边戒,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法故。九者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戒,于先所受菩萨净戒无缺减故,无破坏故。如是十种,是名菩萨清净戒。

  第七节是清净戒。菩萨戒的实践,可以成就清净的特征。

  “云何菩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什么是菩萨清净戒?可以从十个方面的实践,来体现清净的特点。

  “一者初善受戒,惟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第一,受戒之初的发心如法,确实是为了成就三种菩提而受戒,而不是为了生存。三菩提,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二者不太沉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第二,心不是因为沉溺在犯戒或不良串习中而缺乏力量。微薄,就是不把犯戒看得太严重,不当作一回事,虽然也有惭愧心,但只是一点点。如果持戒的意识很强,当他稍微有所违犯时,就会生起极大的惭愧心。所以要认识到戒的重要性,培养持戒的意识,这是持好戒的基础。不太举戒,就是过分警觉,甚至过分躁动,搞得草木皆兵,即使没犯戒也以为犯了戒,随时随地都感觉自己在犯戒,明明没错还在忏悔。这也是菩萨行者应该避免的。换言之,要远离两边,既不能不把戒当回事,也不能过分紧张,使内心失去平静。应该对戒保持适度的警觉,犯戒后立刻心生惭愧,如法忏悔。

  “三者离懈怠戒,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著故,昼夜勤修诸善品故。”第三是远离懈怠。如果不贪著睡眠的快乐,也不贪著躺着、靠着的快乐,就能夜以继日地精进修习善法。这是属于摄善法戒,能勤修善法。

  “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第四是远离放逸所摄受的戒。放逸就是放纵串习,放纵贪嗔痴,会影响到我们持戒,产生犯戒乃至破戒的行为。只有远离放逸,才能有效持戒,从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到饶益有情戒都是如此。必须远离放逸,才能安住在持戒的正知正念中,保持戒的如法清净。前面说到五支不放逸,这是需要修习的。

  “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第五是正愿。持戒要建立正确的愿力,远离对利养、恭敬的贪著,也不是为了生天才持戒,而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清净的身心。这是我们修习梵行、迈向解脱的重要基础。

  “六者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于诸威仪所作众事,善品加行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第六是按照戒律的规范,如法地生活,如法地行住坐卧,如法地修种种善行。在菩萨戒中,就是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的行为轨则。作为菩萨行者,从外在威仪到所做的各种善事都清净如法,乃至达到圆满。总之,身口意三业完全按照戒的规则去实践。

  “七者净命具足所摄受戒,离矫诈等一切邪命过失法故。”第七是净命具足,即具有正当的谋生手段,否则就会使戒不清净,甚至犯戒。什么才是清净的戒?就要远离矫诈等一切邪命和过失。

  “八者离二边戒,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法故。”第八是远离二边,包括行为、生活上的二边,既不贪著受用欲乐,也不自苦其身,而是建立中道的生活。

  “九者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见故。”第九是能导向出离。这就需要以正见为基础,远离一切邪知邪见,由此成就解脱的修行。

  “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戒,于先所受菩萨净戒无缺减故,无破坏故。”第十是对于前面所受的菩萨戒没有损失,可以圆满地受持,没有任何毁犯。

  “如是十种,是名菩萨清净戒。”这十种就叫作菩萨清净戒。

  菩萨行者在持戒过程中,必须远离十种过失,成就清净戒。

第五章  尸罗胜利

  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获得五种胜利。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四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净戒波罗蜜多。五者现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

  第五章是尸罗胜利。实践菩萨戒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殊胜利益?通常来说有两种,一是究竟利益,一是现实利益。

  “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大尸罗藏,即菩萨的三聚净戒。受持这些戒律,能导向无上菩提之果。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六种到彼岸的途径。通过三聚净戒的实践,就能圆满菩萨戒,圆满六波罗蜜,同时也能使我们成就无上正等菩提。这是戒给我们带来的究竟利益。

  “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获得五种胜利。”而在证悟无上菩提之前,我们只要依菩萨戒去实践,就能获得五种殊胜利益。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其一,菩萨行者受持菩萨戒时,会得到十方诸佛的摄受和护念。因为菩萨的发心、行为和十方诸佛相通,所以这种护念是自然感应。并不是说,你受了菩萨戒,佛菩萨就特别关照你;不受菩萨戒,佛菩萨就不管。

  “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其二,菩萨行者临命终时,会安住在大欢喜中,充满安乐地离开这个世界。

  “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其三,此期生命结束之后,无论未来生到哪里,都能和同样受持菩萨戒,或是比你持戒更圆满的菩萨众共同修学,或是成为法侣,或是依止他作为善知识。也就是说,因为认真持戒的关系,未来会招感很多菩提道上的伙伴。

  “四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净戒波罗蜜多。”其四,能成就无量大功德藏,即佛果的大慈悲、大智慧,以及种种游戏神通。同时在持戒过程中,使你的净戒逐步圆满。

  “五者现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其五,今生和未来生中,因为受持戒律的串习,可以成就自性净戒。戒律不仅会成为你的行为规范,还会成就你的人格。这就意味着,你会成为戒的化身。

  这是持戒所成就的五种殊胜利益。

第六章  尸罗总摄

  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第六章是尸罗总摄,属于最后的总结。前面讲到,戒波罗蜜共分九门,分别是自性戒、一切戒、难行戒、一切门戒、善士戒、一切总戒、遂求戒、此世他世乐戒、清净戒。其中,自性戒是说戒的自体;一切戒是以三聚净戒涵括菩萨戒的一切内容;其他七门是在三聚净戒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说明戒的差别。

  “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总之,以上所说的一切戒、自性戒等九种戒,不外乎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换言之,三聚净戒囊括了菩萨戒的所有内容,是整个菩萨戒的重心。

  四重四十三轻戒,也是建立在三聚净戒的基础上,帮助我们实践三聚净戒。这个总结再次强调,我们需要从三聚净戒出发,去理解一切菩萨戒。

第七章  尸罗所作

  如是三种菩萨净戒,以要言之,能为菩萨三所作事。谓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所谓欲令现法乐住,安住其心,身心无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如是菩萨惟有尔所菩萨净戒,惟有尔所净戒胜利,惟有尔所净戒所作,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于中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今于中学。

  第七章是尸罗所作,说明受持菩萨戒的作用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的。

  “如是三种菩萨净戒,以要言之,能为菩萨三所作事。”这样的三种菩萨净戒,简单地归纳,能为菩萨道修行完成三方面的事。

  “谓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其中,摄律仪戒能阻止不善行的发生,阻止贪嗔痴不善串习的延续,使菩萨行者安住其心。摄善法戒是通过修习善法,使我们成就无上菩提,偏向自己的成就。饶益有情戒是从各个方面利益众生,偏向对众生的成就。在菩萨道修行中,包含自成熟和他成熟,一方面要成就自己,一方面要成就众生。当然,成就自己和成就众生无法绝对分开,而是彼此增上的,所谓区分只是相对的。

  “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所谓欲令现法乐住,安住其心,身心无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如此,总的概括菩萨该做的事,无非是这些内容。首先要让自己现法乐住,当下就从践行佛法中得到法喜,安住于法,安住于菩提道,使自己的身心不会疲倦。这样才有能力成就无上菩提,进而成就众生。

  “如是菩萨惟有尔所菩萨净戒,惟有尔所净戒胜利,惟有尔所净戒所作,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菩萨奉行的戒律主要是三聚净戒,其殊胜利益有两个方面,一是究竟利益,二是现实利益。其作用则分三种:以摄律仪戒安住其心,以摄善法戒成就自己,以饶益有情戒成就众生。这是对三聚净戒的概括性说明。除了这些,并没有更多的内容。

  “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于中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今于中学。”过去的菩萨行者为了成就无上菩提,已经按这些戒律去学习,去实践,走在菩提道上。未来的菩萨行者为了走上菩提道,成就无上菩提,也要按这些戒律去学习,去实践。现在十方世界的菩萨行者,为了走上菩提道,成就无上菩提,也必须按这些戒律去学习,去实践。

  所以说,三聚净戒是菩萨道的普世规范,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行者,都必须学习并实践这些内容。所谓普世性的道德规范,即不论在哪个时空都适用。在印度适用,在中国也适用。这和声闻戒还不太一样,因为毗尼是因缘所显,每条戒都有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但菩萨戒是根据菩萨道修行的普遍性而建立,不会过时。


  学习菩萨戒,绝不是简单听一下课就能真正理解、领会并接受的。对于戒律的内容,以及菩萨行者的德行,课后还要进一步思维。对于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以及依此建立的四重四十三轻戒,每一点都要深入思考,直到发自内心地接受它。

  “瑜伽菩萨戒”的内容非常丰富,我给你们讲课,也要花不少时间去研究。在学修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些内容的殊胜。从你们现在的学习来说,只是被动地听着,课后有没有进一步闻思?三级修学模式中,提倡“理解、接受、运用”。学员对每个内容都要听三遍以上,有的会听五六遍、七八遍甚至更多。通过反复听闻、做笔记,然后结合人生思考,才能学得深入。在这方面,我觉得佛学院教学有些薄弱。当然这和课程太多有一定关系,也和自己用功不足有一定关系,使得学习流于表面,浅尝辄止。

  你们虽然是专业学习,但一方面学得比较杂,一方面可能用心不够。这样的话,对法义就没多少感觉。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反复听讲课音像,适当看一些菩萨戒的参考资料。对于每一条戒,都要领会它的精神和修行意义,只有真正理解、接受之后,才谈得上运用。

  关于学佛的态度模式,我们提出了“真诚、认真、老实”,这是根据大众修学现状总结的。很多人为什么学不好?原因就是自以为是,在态度上不真诚、不认真、不老实,在方法上缺乏理解、接受、运用,东学西学,东看西看,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即使一些很有学问的人,靠自己的小聪明,也不容易学到位。把佛法智慧理解透彻,不仅要有多年的功夫,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否则往往是在不断试错。最好的捷径,就是老老实实地选择一个权威教材,反复听闻,反复思维,将别人探索后的理解,直接转化为自己的观念。

  在三级修学学员中,有的之前学了十几年甚至更多,但未必有什么优势,因为他们往往有自己的串习;而有些刚进来的小白,能真诚、认真、老实地投入,反而更容易学好。所以关键不在于你的前期积累,而在于当下的态度和方法。如果本身的根机不够,又不够努力,还不肯老实,最后肯定是学不好的。努力并不是蛮干,而是要依止善知识,有方法,有善巧。我们这里的氛围,在佛法修学上探索的思路、模式,以及和时代的连接性,都是不可多得的,关键在于你们自己。

  学习必须有主动性,被动是学不好的。在此过程中,分享非常重要。通过对所学内容的交流,一是可以加深自己对法义的理解;二是在分享心得的同时,对别人是一种触动,会形成互相增上的氛围;三是可以锻炼口才,很多人本来不太会讲话,尤其不会在公共场合讲话,通过这些锻炼,就学会了表达。现在西方一些高校的教育也是讨论式的,导师主要起到评判的作用。

  希望大家逐步养成交流的习惯,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到处涉猎到一门深入。一方面自己学好并践行佛法,一方面培养面向社会弘法的能力。我们是佛法的住持者,要有内修外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