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讲记

济群法师

第二章   自性戒


第一节   自性略标

  所谓自性戒,是菩萨戒的自体和内涵:菩萨戒到底有什么特点?由哪些方面组成?《戒品》中,从“功德数量、功德所作、此诸功德因果道理、德数决定”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功德数量

  云何菩萨自性戒?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

  “云何菩萨自性戒?”自性就是自体。唯识讲到每个法时,都会阐明它的体和用,即法的自体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我们学过《百法》,对这一点应该很清楚。现在讲到菩萨戒,同样要认识它的自体和内涵。怎么去认识?

  “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简单地说,菩萨戒的自体具备四个要素。这不是一般的要素,而是善的,可以使我们完成菩萨道修行的要素,又称四种功德。由此可以认识菩萨戒的内涵,叫作菩萨自性戒。

  “何等为四?”菩萨戒到底由哪四种要素组成?

  “一从他正受。”第一是受戒。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找到一位菩萨行者作为戒师,在他的见证下受戒。虽然菩萨戒可以自誓受,但这是没有戒师时所开的方便。如果可以找到戒师,还是要“从他正受”。这是我们成为菩萨行者、获得菩萨戒体的首要条件。

  “二善净意乐。”我们受戒时,必须对菩萨戒和菩萨道修行具足信心,而且是善的、没有染污的清净信心,确定以成就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为目标。这种正确发心,是我们获得戒体的根本。善净意乐中,包含我们对大乘三宝的信心,以及求受菩萨戒的崇高意愿。

  “三犯已还净。”作为凡夫来说,因为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慢疑,难免会犯戒,使内心被烦恼染污。这就必须通过真诚、如法的忏悔,恢复菩萨身份。所谓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

  “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受戒之后,怎么才能认真持戒,无有违犯?关键是对戒生起尊重、恭敬之心,将此当作身口意的最高准则。如果你对戒有这样一份敬重,从受戒开始,就能保有持戒的正念。所谓持戒的正念,就是受戒后不断串习,熟悉四重四十三轻的条文,并把心安住在这些规范上,处处以菩萨戒要求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做的时候,就不会在有意无意中犯戒。

  这是构成菩萨戒的四个部分。

二、功德所作

  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

  以上四种内涵,对菩萨戒的实践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它是四种功德?作用究竟在哪里?

  “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菩萨戒是从他正受,需要有戒师为我们授戒,还要祈请十方诸佛菩萨作证。如果我们在实践菩萨戒的过程中,因为无法战胜烦恼而犯戒,此时想到戒和尚和十方三宝的见证,就会生起深深的惭愧之心,发愿改过。这是外在力量对我们的约束。

  “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菩萨行者以善净意乐受戒,其中包含对十方三宝的信心,以及“我要成就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的崇高愿望。所以发菩提心之后,对自己是有定位、有标准、有要求的。一旦被无明、烦恼战胜而犯戒,就是违背了这种崇高意愿。我们想到曾经的发心和定位,就会生起深深的羞耻之心,发愿战胜烦恼。这是内在意乐对我们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定位、标准和要求,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是很麻烦的。现代社会正是因为缺乏这些规范,人们就会随着自我感觉,为所欲为,既没有道德底线,也不感到羞耻,怎么能改过自新呢?

  前面介绍了菩萨行者受戒中的两个因素。接着,介绍后两个因素对持戒修行的重要性。

  “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初无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学处,就是戒相。我们要严格遵循菩萨的行为规范,一旦违背戒相,就要迅速忏悔,使身心恢复清净。同时还要对所受戒律深深地尊重、恭敬,让自己对持戒保持正念,决不违犯。因为这两种因缘,使菩萨行者能远离犯戒。所谓恶作,即不善、犯戒的行为,其中还有故意的成分。

  这两点都很重要,不仅要在犯戒后及时忏悔,还要对持戒保持正念,不再违犯。每种烦恼和行为都是积累而成的,比如贪嗔痴、杀盗淫妄,经过不断重复,力量会越来越强大。社会上的人因为没有戒的约束,会在不知不觉中纵容欲望,使不良串习疯狂增长,积重难返。对于菩萨行者来说,如果在犯戒后立刻忏悔,就会阻止不善心行的积累。否则,这种积累将形成心理力量,使我们在未来不断犯戒。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强化持戒的观念,不断防非止恶,让内在戒体日益强大,这样就越来越不容易犯戒。

  “如是菩萨从他正受,善净意乐为依止故,生起惭愧。”菩萨行者对三宝具足信心,以正确发心和崇高意愿为依止,从戒师那里获得戒体。因为具备这些前提,一旦犯戒,就能生起羞耻心和惭愧心。

  “由惭愧故,能善防护所受尸罗。”惭愧是我们生起善法、保有人身、学做菩萨的基础。儒家认为,羞耻心是人不同于禽兽的关键,由此才会成为合格的人。佛法认为,有惭有愧则有善法。因为懂得羞耻和惭愧,我们才能防护并践行所受的戒。

  “由善防护所受戒故,离诸恶作。”因为认真防护、努力实践所受的戒,我们就能远离一切恶作,远离一切犯戒行为。

三、此诸功德因果道理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

  前面讲到,菩萨戒由四个因素构成,这里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此二是法。”在四个因素中,从他正受和善净意乐属于受戒的法,是我们受戒时应该具备的内外两种因素。我们学习《行事钞》时讲到受比丘戒的条件,为“能受有五、所对有六、发心乞戒、心境相当、事成究竟”。受菩萨戒相对简单,这两点是指能受和所受。从他正受是所受,即外在因素;善净意乐是能受,即受戒者自身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

  “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此二是前二法所引。”此外,犯戒后要及时忏悔,恢复清净;同时对所受的戒深生敬重,时时忆念,决不违犯。这两点是建立在前两个因素的基础上,因为你受了戒,才谈得上持戒,以及犯戒后的忏悔。

四、德数决定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

  德数决定,说明菩萨戒为什么由四个因素组成。因为它们能完整表达菩萨戒的内容,不需要多,但也不能少。

  “又于是中,从他正受,善净意乐,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此三法,应知能令不毁菩萨所受净戒。”我们受菩萨戒,如果能具备四个因素中的三点,一是从他正受,二是善净意乐,三是深敬专念,无有违犯,这样就能如法受戒,而且不毁犯所受净戒。

  “犯已还净,由此一法,应知能令犯已还出。”一个人要做到彻底不犯戒,是很不容易的。万一犯戒,只要迅速忏悔,就可以使戒体恢复清净。所以犯已还净这一法,能使犯戒者找到出路,通过忏悔恢复清净的菩萨身份。

第二节  戒的殊胜

  关于菩萨戒的殊胜,本论从“妙善、无量、饶益、大果胜利”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妙善

  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正受随学,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

  “如是菩萨具四功德自性尸罗,应知即是妙善净戒。”第一点殊胜,完整具备四种功德的菩萨戒,可称为妙善净戒。何以为妙?因为此戒能帮助我们远离自他忧恼。戒又称尸罗,为清凉义,能远离热恼。声闻戒重点在于止恶,尚且能远离热恼,而菩萨戒是三聚净戒,功用更大,不仅可以使自己远离热恼,还能令无量众生远离热恼,生起种种善行,可谓又妙又善。

  “正受随学。”我们看到菩萨戒的利益,如法受持菩萨戒,获得戒体,关键还要随行随学,按菩萨戒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知道,沙弥戒是打造沙弥人格的规范,比丘戒是打造比丘人格的规范,而菩萨戒则是打造菩萨人格的规范。学做菩萨不是一句空话,是有具体规范的,符合这个标准,才能成为合格的菩萨。

  “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菩提心是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对象。我们受持菩萨戒,用菩萨的行为标准规范自己,这样做的时候,不仅能利益自己,还能利益一切众生。因为菩萨戒是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和摄善法戒的重点是利益自己,饶益有情戒的重点是利益众生。所以我们在践行菩萨戒的过程中,可以给无量众生带去利益和安乐。其中,利益包括暂时和究竟两种。引导众生走上人天善道,是暂时的利益;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道,是究竟的利益。从安乐的角度,也有暂时和究竟两种。帮助众生获得人天果报,是暂时的安乐;帮助众生证悟涅槃,成就无上菩提,是究竟的安乐。

  “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同时还以悲心哀愍六道一切众生,包括世人乃至天人,给他们带去种种利益和安乐。

  总之,菩萨戒具有妙善的殊胜,能给自他带来无限利益,妙不可言。

二、无量

  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

  “应知即是无量净戒,摄受无量菩萨所学故。”第二点殊胜,是菩萨戒含摄之广,无量无边。三聚净戒不只是四重四十三轻,这些只是其中的代表,真正的菩萨戒可以摄受菩萨所学的无量法门。换言之,菩萨需要修学的一切法门都没有离开三聚净戒。

三、饶益

  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

  “应知即是饶益一切有情净戒,现前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第三点殊胜,受持菩萨戒的当下,就能给一切有情带去利益和安乐。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作了说明。声闻戒是偏向自我解脱的戒律,菩萨戒不仅有侧重自利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还有侧重利他的饶益有情戒。受持菩萨戒,就是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一切有情宣誓:我发愿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

四、大果胜利

  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是名菩萨自性戒。

  “应知即是能获大果胜利净戒,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第四点殊胜,通过受持菩萨自性戒,能获得大果胜利。所谓大果胜利,就是帮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说,菩萨戒是导向成佛的戒律。

  “是名菩萨自性戒。”以上,是菩萨自性戒具有的四种殊胜。如果我们依此实践,将成就妙善、无量、饶益和大果胜利。